广工化工原理复习提纲_第1页
广工化工原理复习提纲_第2页
广工化工原理复习提纲_第3页
广工化工原理复习提纲_第4页
广工化工原理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工原理复习提纲绪论1、单元操作:1) 定义:各种各样的物理加工过程(非化学过程)。2) 按原理分为3类:流体流动过程(传动):流体输送、搅拌、沉降、过滤 热量传递过程(传热):热交换、蒸发质量传递过程(传质):吸收、蒸馏、萃取、吸附、干燥、结晶、膜分离2、三传一反:传动、传热、传质(三者为单元操作)、化学反应。 任何一种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是有多个单元操作和化学反应过程组成。3、量纲:量纲表达式中所有量纲指数均为0的量,称作量纲为1,即单位名称为一,符号为1。4、量纲一致性方程:物理量方程等号两边各项的量纲相等即为量纲一致性方程。如PV=nRT5、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1) 物料衡算:(质量守

2、恒定律)进入与离开化工过程物料质量之差等于累积物料质量: 输入量输出量=累积量对于连续稳定操作过程:输入量=输出量2) 能量衡算:(能量守恒定律)主要指机械能和热能,热量衡算步骤与物料衡算步骤相同。3) 平衡关系:用于判断过程能否进行及进行的方向和能达到的极限,如饱和盐溶液即为平衡状态。4) 传递速率:传递速率=推动力/阻力(与推动力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溶液浓度与平衡浓度之差为溶解过程的推动力,差值越大,传递速率越大;另外,搅拌等引起的接触面积增大,可减少阻力,增大传递速率。5) 经济核算:用最经济的方法设计设备,使设备费与操作费等降到最低。绪论作业:P 10 0-1、0-2第一章(+)表压

3、=绝对压力大气压力(-)真空度=大气压力绝对压力泵进口为负压,出口为正压。(一)1、绝对压力:以绝对真空为基准测得的压力。2、表压:以外界大气压为基准测得的压力。3、真空度:负压(表压为负值)。4、密度:=m/V=pM/RT (由PV=nRT,n=m/M换算而来)( :kg/m3 ,p为气体的绝对压力:KPa ,M为气体摩尔质量:kg/kmol ,T:k ,n:kmol ,摩尔气体常数R=8.314KJ/(Kmol .K) )标况下T=273.15K,p=101.325kpa,气体摩尔体积V=22.4 m3/Kmol.标况下理想气体密度:=M/22.4,根据这个公式,可计算其他温度和压强下的气

4、体密度:=(Tp/T p).5、比体积:流体的比体积是密度的倒数。v=V/m=1/ (比体积v: m3 /kg)6、静力学方程:pp0= g h用于描述静止流体内部的压力沿着高度的变化,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密度不随压力而变化,该方程由液体推导而来,但对气体也适用。p0 是液面上方压力,p是液柱下端面压力,h是液柱高度,g=9.8N/kg7、等压面:由静力学方程知,当液面上方的压力p0一定时,在静止液体内任一点压力的大小与液体本身的密度和该点距离液面的深度h有关,因此,在静止连续的同一液体内,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各点,因其深度相同,所以其压力也相同,这个压力相等的水平面就是等压面。8、静力学方程的应

5、用:(1)压力测量:U形管液柱压差计 斜管压差计 微差压差计。(2)液面测定。(3)确定液封高度。(二)1、流量(种类):体积流量(单位:m3/s)。 质量流量(单位:Kg/s)体积流量与质量流量关系: ,式中为流体密度:kg/m32、流速(计算方法):平均流速 :(单位:m/s) A为管路截面积:m2质量流速:(单位:Kg/( m2.s) )=/A=/A=当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时,气体的体积流量和流速将改变,但其质量流量不变,因此此时采用质量流量计算比较方便。管路直径的估算:以d为管内径,则平均流量=/(/4)*d2= /0.785 d2, 所以3、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常数,若流体不可压

6、缩,则=常数,则=常数(Const)公式小结:(三)伯努利方程(各项名称意义,单位)能量形式:压头形式: (四)1、粘度(温度的影响):流体流动是产生内摩擦力的性质成为粘性,流体粘性越大,其流动性越小。粘度即为粘性系数,单位是Pa.s。动力粘度=/ ,单位是m2/s液体和气体的粘度数据均有实验测得,同一温度下,气体粘度远小于液体粘度。温度对流体粘度影响很大,当温度升高时,流体的粘度减小,而气体的粘度增大。2、雷诺实验与雷诺数、流动类型根据雷诺实验(p27),流体在管路中的流动状态可分为2种类型:(p27 图1-20)。(五)1、量纲分析法(p34)2、摩擦系数(影响因素)(p33-40)3、直

7、管阻力、局部阻力(六)管路计算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摩擦阻力计算式(七)1、流量测定原理:流量计是利用流体流动过程中机械能转化原理设计而成的。2、测速管,流量计(原理,类型):(p48-54)测速管又称皮托管,用于测定流体的点速度。流量计有:孔板流量计、转子流量计、湿式气体流量计。第一章作业:P56 1-5、1-8、1-12、1-15、1-23、1-28、1-31、1-33、1-36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一)1、泵的分类:四类:离心式、往复式、旋转式、流体动力作用式2、离心泵的工作原理:P62图 2-13、主要性能参数(流量,扬程,功率,效率):p64-66流量:单位时间内泵输送液体的体积,

8、单位有m3/s、m3/min、m3/h扬程H(又称压头):指单位重量(1N)液体流经泵所获得的能量。单位:J/N=m(指m液柱)。功率P:功率指单位时间内做的功,轴功率是指泵轴所需的功率,有效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液体从泵中叶轮获得的有效能量。单位:W或(N.m)/s效率:泵的效率等于有效功率与轴功率之比。4、管路特性方程:H=H0+kq2v5、离心泵的工作点(p68)(二)1、流量调节的方法:(1)改变阀门开度;(2)改变泵的转速;(3)离心泵的并联操作;(4)离心泵的串联操作。2、气蚀余量:(p72)有效气蚀余量、必需气蚀余量3、汽蚀现象:当叶轮入口最低压力点处的压力降到液体在该处温度下的饱和

9、蒸汽压时,液体部分汽化,汽化会产生的小气泡与金属表面能够引起电化学腐蚀现象,称为汽蚀现象。4、安装高度、最大允许安装高度:(p73)5、离心泵的选择(参数,类型):(1)确定输送系统的流量和压力;(2)选择泵的类型与型号;(3)校核泵的特性参数。(三)1、气体输送机械设备的类型: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真空泵。2、静风压,动风压:第二章作业:P88 2-2、2-3、2-10、2-12第三章 沉降与过滤(一)1、均相物系:  在连续相和分散相之间没有相界面。分离较难,如水-乙醇非均相物系: 在连续相和分散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界面,机械分离过程,如油和水。气体非均相物系:含尘和含雾的气体

10、;液体非均相物系:悬浊液、乳浊液、泡沫液。非均相物系分离的目的:回收分散物质,如从结晶母液中分离出晶粒。净制分散介质,如除去含尘气体中的尘粒。劳动保护和环境卫生。2、自由沉降(受力情况):(p93)单个颗粒在流体中沉降,或者颗粒群在流体中分散得较好而颗粒在互不接触、互不碰撞的条件下沉降。3、自由沉降速度(及主要影响因素)(p93-94)(Re < 2 )主要影响因素:颗粒形状;壁效应;干扰沉降。(二)1、停留时间,沉降时间:颗粒在降尘室中分离出来的条件是 停留时间沉降时间。2、临界粒径:能100%除去的最小粒径。(p95)3、沉降室的处理能力(与沉降设备尺寸关系):水平流动型沉降室(p9

11、4-95)(三)1、离心分离因数:离心分离因数是表示离心力大小的指标。(P98)2、旋风分离器:(P99)是利用离心力作用净制气体的设备,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可用于高温含尘气体分离。3、旋液分离器:(P101)是利用离心力的作用,使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物增稠或使粒径、密度不同的颗粒分级。(四)1、过滤及方式:(1)过滤:是使含固体颗粒的非均相物系通过布、网等多孔性材料,分离出固体颗粒的操作。一般指悬浮液的过滤。(2)悬浮液的过滤:悬浮液又称滤浆或滤料;过滤用的多孔性材料称为过滤介质;留在过滤介质上的固体颗粒称为滤饼或滤渣;通过滤饼和过滤介质的清液称为滤液。(3)两种过滤方式:深层过滤:用较厚的

12、粒状床层做成的过滤介质进行过滤,床层上无滤饼形成的过滤方式。滤饼过滤:悬浮液通过过滤介质后在上面形成滤饼层,这个滤饼层成为有效的过滤介质而得到澄清滤液的过滤方式。2、过滤介质:过滤介质的作用是使液体通过而截留固体颗粒。种类有:织物介质(棉、麻、丝、毛、合成纤维);堆积的粒状介质(由砂、木炭等堆积成较厚的床层,由于深层过滤);多孔性介质(由陶瓷、塑料、金属等粉末烧制而成制得的多孔性板状或管状介质)。3、恒压过滤、恒压过滤的特点:(p108)在外力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过滤操作中,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固体颗粒层的厚度不断增加,故在恒压过滤操作中

13、,过滤速率不断降低。 影响过滤速率的主要因素除压强差、滤饼厚度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4、过滤常数(五) 1、恒压过滤方程式 2、过滤常数的测定第三章作业:P115 3-1、3-2、3-4、3-7第四章 传热(一)热传导1、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3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热传导(导热):气体传热是指高温区的气体分子向低温区传递扩散;金属热传导是依靠自由电子从高温到低温迁移的。热传导发生在物体内部或者两个直接接触有温度差的物体之间。对流:在流体中,冷、热不同部位的流体质点作宏观移动和混合,将热量从高温到低温出传递,称为对流方式传递热量。热辐射:物质

14、因本身温度的原因激发产生电磁波,向空间传播,称为热辐射。在实际传热过程中,这3种方式同时存在或单独存在。2、传热速率,热流密度:传热速率Q(又称热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传热面的热量,单位是W(或者J/s)热流密度q(又称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传热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s2.两者关系:q=Q/A3、傅立叶定律(导热速率)4、导热系数:(p121)导热系数又称热导率,热导率在数值上等于温度梯度为1/m,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导热面积的热量,因此热导率的大小表征着物质的导热能力,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热物性参数,单位是W/(m.K) 或W/(m.)。影响热导率的主要因素是物质种类(固、液、气)

15、和温度。一般来说,热导率由大到小是:纯金属>合金>建筑材料>液体>绝热材料>气体。5、热阻R、传热推动力:由上式知,导热速率Q与传热推动力成正比,与热阻R成反比;壁厚b越厚,或传热面积A与热导率越小,则热阻R越大。(二)对流传热1、牛顿冷却定律2、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1)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比热容、热导率、粘度、体积膨胀系数等。物性随T、P和流体的相态(液体或气体)改变而改变。(2)流体对流起因,有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两种,强制对流的流速比自然对流高,所以值也较高。(3)流体流动状态,湍流比层流的值高。(4)流体的相态变化,相变的值比无相变高。(5)传热

16、面的形状、位置与尺寸,通常把对流流动和传热有决定性影响的尺寸称为特征尺寸。3、膜状冷凝和滴状冷凝:(1)膜状冷凝:冷凝液很好地润湿壁面,在壁面上形成一层连续的液膜。冷凝液润湿壁面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它的表面张力和它对壁面的附着力的关系,若附着力大于表面张力,则会形成膜状冷凝,否则形成滴状冷凝。(2)滴状冷凝:冷凝液在壁面上聚集成许多分散的液滴,沿壁面滚下,相互结合成更大的液滴,露出冷凝壁面,使蒸气能在壁面上冷凝,其热阻比膜状冷凝时小,其对流传热系数可能比膜状冷凝时高出5到10倍,因此工业上多用膜状冷凝。4、传热准数5、对流传热特征关系式:(三)热量恒算无相变:有相变:cp流体的平均比热,kJ/(k

17、g· )(四)总传热速率方程式:Q=KAm1、并流与逆流:(p143 图4-21)2、传热平均温度差(对数平均温度差):根据间壁两侧流体温度沿传热面是否变化,即是否有升高或者降低,可将传热分为恒温传热和变温传热。(1)恒温传热是指一侧为饱和蒸汽冷凝,冷凝温度恒定为T,另一侧为液体沸腾,沸腾温度恒定为t, 温度差恒定为:=T-t。(2)变温传热指间壁一侧或两侧沿传热面的不同位置温度不同。对于变温传热,平均温度差是换热器进、出口处两侧流体温度差的对数平均值,因此称为对数平均温度差,这一结果不仅对两流体侧变温传热的逆流操作和并流操作适用,对一侧流体变温传热也适用。3、总传热系数K(内传热面

18、,外传热面):(P147-152)4、传热面积(内,外,平均)(P147-152)(五)并流、逆流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六)总传热系数相对来说,金属壁的传热热阻很小,可以忽略;当污垢热阻也可忽略时,可简化为:(七)1、换热器的分类(举例):按用途: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按冷、热流体的传热方式:两流体直接接触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2、管程、壳程(p172):为提高管程的流体流速,可采用多管程。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可在壳程内安装折流挡板。3、流体流经管程或壳程的原则(p173):不清洁或易结垢的流体宜走容易清洗的一侧。对于直管管束,宜走管程;对于U形管管

19、束,宜走壳程。腐蚀性流体宜走管程,以免壳体和管束同时被腐蚀。压力高的流体宜走管程,以避免制造较厚的壳体。为增大对流传热系数,需要提高流速的宜走管程,因为管程流通截面积一般比壳程的小,而做成多管程也比较容易。两流体温差较大时,对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宜将对流传热系数大的流体走壳程,以减少管壁与壳体的温差,以减少热应力。蒸气冷凝宜在壳程,以利于排出冷凝液。需要冷却的流体宜选壳程,便于散热,以减少冷却剂的用量。但温度很高的流体,其热能可以利于,宜选管程,以减少热损失。粘度大或者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壳程,因有折流挡板的作用,在低Re下(Re>100),即可达到湍流。4、传热过程的强化:所谓强化传热,

20、是指采取措施提高单位面积的传热量Q/A,或者减少单位热负荷所需的传热面积A/Q,并改进换热器结构以增大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A/V,或在Q/A一定的条件下减少两流体之间的温度差tm,以减少有效能损失。5、传热过程的强化途径重点从设备的结构入手,提高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如采用螺旋管、波纹管、翅片管等。 增大传热面积A 温度一般由生产工艺条件所规定,可调范围有限,尽可能逆流操作 。增大平均温差tm提高流速及流体的扰动程度;采用相变、l较大的流体;减小壁厚、防止结垢和及时清除垢层。 增大总传热系数K第四章作业:P182 4-4、4-8、4-18、4-20第五章 吸收(一)1、吸收操作的应用:制取液体产品

21、。 回收混合气体中有用组分。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组分。 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组分。2、吸收操作的分类: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 单组分吸收与多组分吸收; 非等温吸收与等温吸收。3、吸收剂的选择原则:吸收剂对溶质应具有较大的溶解度,以减少吸收剂用量。吸收剂应对溶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即对溶质溶解度大,对其他组分溶解度小。混合气体中的溶质的含量不同,应选用不同的吸收剂。吸收剂的挥发度要小,以减少在吸收过程中的挥发损失。若吸收液不是产品,则其中的吸收剂应容易解吸而再生,循环使用。吸收剂的粘度要小,有利于气液两相接触良好,提高传质速率。吸收剂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燃、无腐蚀性、无毒、易得、价廉等特

22、点。(二)气液相平衡1、平衡溶解度、平衡分压:(P187)在一定的温度、总压下,混合气与吸收剂接触,溶质向液相传递。当液相中溶质达到饱和时,任一瞬间进入液相的溶质数量等于溶质从液相逸出的数量,即气液两相达到平衡状态。在平衡状态下,气相中溶质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液相中溶质的浓度称为溶质在液相中的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 2、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p187)以SO2为例,SO2在水中平衡溶解度随气相中的SO2的分压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减少而增大。3、总压对溶解度的关系:对于接近理想气体的低压混合气体,如果惰性气体物质的量增多一些,溶质分压不会改变,则总压对溶解度没有影响,溶解度只取决于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如果溶质气体物质的量与惰性气体物质的量按原来的摩尔比都增多一些,则由于溶质分压增大,溶质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也增大,但溶质的摩尔分数没有变化。(三)亨利定律(p188-192)平衡分压与溶解度的关系(成正比)(四)1、分子扩散:当流体内部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时,则因微观的分子热运动使组分从高浓度扩散到低浓度处,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分两种情况讨论气体扩散:双组分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