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孝道精神_第1页
佛学中孝道精神_第2页
佛学中孝道精神_第3页
佛学中孝道精神_第4页
佛学中孝道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佛教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与生态文明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一直在冲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其冲突与融合的一个核心焦点就是佛教的出离观与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的对立激荡,佛教这个西来的文化被认为是对中国社会主流忠孝文化的否定与冲击,佛教“毁形弃亲”的出世行为也往往成为其遭受攻击与迫害的重要口实。然而,随着对佛教经典和佛教故事的研读,人们会发现,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不仅不反对而且极力称扬忠孝文化精神,大乘佛教更以“行菩萨道”的理念,高举“大孝大爱”的文化精神,以一切众生乃至自然万物为生养父母,以救拔离苦得乐为行孝目的,以创造无量净土为终极目标,构建尽善尽美、无垢无尘的自在极乐世界。孝道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一种人文精神

2、,遍及人一生从个人到家庭、团体、社会的各个领域,孝是中华民族“为人”思想的根本。左传言“孝,礼之始也”,孝经言“夫孝,德之本也”。孝道的基本内容是赡养父母。父母在世当善养,父母过世当定期祭祀,配之以享。“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道被进一步视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齐家立国的基础,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其意义不仅在于确立个人的良好的道德修养,进而维持家庭与家族的和睦、稳固,更延伸、体现于社会风化、国家政治之中。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孝道精神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所倡导的孝道自然有所差别,但佛教的孝道精神同样以“孝养父母”为起点,将孝道与报恩思想相结合,进而从世间的孝道上升到出世间的

3、孝道,以救度父母亲人离苦得乐为为目标。佛陀的生平故事就充分体现了佛教这种孝道精神。据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记载,佛陀的父亲净饭王临终前思念儿子,而佛陀当时正在灵鹫山说法,“天耳遥闻,迦维罗卫大城之中,父王悒迟,及诸王言。即以天眼,遥见父王,病卧着床羸困憔悴命欲向终,知父渴仰欲见诸子,”“于是世尊,即以神足,犹如雁王,踊身虚空,忽然而现在迦维罗卫。”可见佛陀见父之急切心情。净饭王去世后,佛陀“自欲担于父王之棺”,并“手执香炉,在丧前行,出诣葬所”,直至灵鹫山火化净饭王遗体。佛陀这个故事生动展现了佛教思想中为人子的尽孝职责。佛陀出生七天后,其母摩耶夫人便不幸逝世,此后抚养他长大的是他的姨母摩诃波周波提

4、(意译作大爱道),佛陀并没有从自己的生母那里得到母爱。然而,佛陀悟道后,为报答母亲怀胎十月之恩,还专门上升仞利天为母说法,特别为她宣讲了令人感动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佛陀不仅对自己生身父母尽孝,对养育他长大成人的姨母大爱道也一样尽子之孝。据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得知大爱道行将涅槃,随即告诉阿难速往通知耶输提大将,迅速准备床具、坐具、瓶酥、瓶油、舆花、裹香、车薪各五百,前往供养大爱道及五百比丘尼舍利。佛陀率领比丘僧众赶到大爱道比丘尼的精舍,亲自抬起大爱道棺木的一脚,并指示阿难、难陀、罗眠罗各抬起一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合力各抬起五百比丘尼,前往坟场火化遗体。佛陀还拿起旃檀木,放在大爱道的遗

5、体上,为众说偈:“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为最乐。”佛教将父母之恩列为四恩之首,强调孝养父母的极大功德。父母是得受人身的必要外缘,同时又有生养之恩。佛教强调“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称“四重恩”为“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佛教认为,报答父母生养之恩是极其重要的,孝养父母有极大的功德。“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即在家中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若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佛教认为,依从孝道,甚至可以成佛。大方便佛报恩经言:“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被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其事如是,以此因缘,自致成佛。”而不行孝道者

6、,在佛经中被指为“八恶”之一、“反戾之业”。其最终的果报是:“行堕饿鬼中”,“常生卑贱,为人奴婢”。佛教还通过多部专门经典来阐述孝道精神,诸如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说孝子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等。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佛陀告诫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内容简洁,却直指父母生身养育之恩。佛说孝子经则进一步讲解父母养育之恩重。佛问诸沙门:“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既生之后,推燥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奉贡君长。子颜

7、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焦枯。出门爱念,入则存之;心怀惕惕,惧其不善。亲恩若此,何以报之?佛说盂兰盆经中讲,佛陀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以神通看到自己的母亲堕落地狱,受极大苦,他很难过,亲自下到地狱要救母亲,但凭借自己的法力无法打破地狱之门,只好回转来求佛帮忙。佛陀赞叹目犍连的孝心,并传他盂兰盆会,于七月十五日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借助十方众僧威神之力,“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这一盂兰盆会不仅可救度现在父母,而且可救度七世父母六亲,仪轨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农历七月十五的一

8、个重要民俗活动。佛教的孝道精神并不限于孝养自己父母,更重要的是救度父母以及像父母一样的一切众生。地藏菩萨本愿经被誉为佛教的第一孝经。其中地藏菩萨在过去劫无论为婆罗门女还是光目女,所行孝道则是以自己的大愿力来救度自己沉沦的母亲,并在此基础上发大愿度脱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突显了大乘佛法的菩萨行精神。佛教认为,像地藏菩萨那样为报亲恩而发愿度生,不但可使自己父母超升,亦得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要告诫佛弟子效法地藏那样的无尽孝思,除了报答生身父母的亲恩,还要立愿普度一切应度的众生。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救度大愿在中土还形成了经忏的传承。这些经忏,一部一部和孝道相互彰显,不仅可以让信众

9、自身忏悔,可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时、一地、一家善愿的祈求而作经忏法会超度忏悔,佛教所有也可为祈求世界和平以及息灾免难而举行盛大的经忏法会这些无非是呼吁人们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姊妹。楞严经更有大势至菩萨“以子忆母”念佛圆通法门,“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一法门就是将一切众生都视为无始劫以来的父母双亲,以子恋母的情节思念双亲,忏悔自己对父母双亲的过失罪行,从而通过至孝来实现证悟。佛教倡导的孝道是“大孝”精神,遍及一切众生,甚至自然万物。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

10、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这种“大孝”精神呈现出佛教众生平等的生命伦理思想核心。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生命本质上是一样的,众生具有存在的同一性、相通性。根据佛教的缘起论,一切有情众生都在三世六道中轮回,众生在过去世所作的“业”决定了它在现在世轮回中的苦乐果报,因此一切有有情众生在本性上是相同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长阿含经明确指出:“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不仅如此,佛教甚至认为,山河草木等无情众生亦如一切有情众生一样都是唯心所现,一样具有佛性,因此无情有情众生都是平等无二的。楞严经云:“清净

11、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因此,佛教戒杀,甚至禁止践踏草木。佛菩萨观照众生与己身具有同一的本性,由此生出与众生的绝对平等心,生出为众生同乐拔苦的慈悲心“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佛教在一切有情无情众生平等的观念基础上,进一步倡导净土极乐世界的理念,正是当今社会人类所追求的生态文明社会。净土,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也就是清净功德所庄严的处所,是诸佛菩萨为度化一切众生,在因地发广大本愿力所成就者。因为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因此也就有十方无量的净土。例如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华藏净土、维摩净土等等。最有代表性的清净之地正如佛说阿弥陀经所指

12、出的:阿弥陀佛净土,亦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七重行数,池中莲花大如车轮,白鹤、孔雀、鹦鹉、共命之鸟等,昼夜六时,出和雅音,雨天曼陀罗华。在这一理想生态国度里,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均有其应处的位置和存在的价值,每一种生命形式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权利,都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佛教主张一切事物皆有佛性,便是对每个生命体存在物的肯定,无论是有情的动物,还是无情的植物,乃至一微一尘都具有佛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佛说无量寿经:“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态殊特又具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从中可以看到万物相亲相融,息息相通,一派祥和的气象,可以看到人类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理想生态国的和乐景象。地球是人类耐以生存的大地,大地是万物的母亲,能让万物生存、成长。反思人类社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