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八大思维方法_第1页
小学数学八大思维方法_第2页
小学数学八大思维方法_第3页
小学数学八大思维方法_第4页
小学数学八大思维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八大思维方法一、逆向思维方法二、对应思维方法三、假设思维方法四、转化思维方法五、消元思维方法六、发散思维方法七、联想思维方法八、量不变思维方法1、逆向思维方法小学教材中的题目,多数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顺向思维的。逆 向思维是不依据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 而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是 训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思维形式上的一对矛盾, 正确地进行逆向思维,对开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促进思维的灵活性,都会收到 积极的效果,例1 一个数扩大G倍,再减去即 然后除以2,再増加最后得7、数是仁.求这个数是多少?解:这是一道典型的“还原法”问题

2、,如果用顺向思维的方法,将难以解答。 正确的解题思路就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最后的结果出发,一步步地向前逆推, 在逆向推理的过程中,对原来题目的算法进行逆向运算,即:加变减,减变加, 乘变除,除变乘。1 7从原题条件进行逆向推理看岀:一个数増加扌后得令,増加前必然7 11 1 1 2是= p这个弓是除以2后得到的.在除以2前则是-x2= jf再往 前推,这彳是减去彳而得到的,减以前应是)根据同样道理'333341扌再除专就是原来的这个数。列式计算为:r72X2 + -31、 丁3 X2+3例2 3彳吨小麦可磨面粉2;吨,现有中麦吨,可磨面粉多少吨?3o2此题如果按照顺向思维来考虑,要根

3、据归一的思路,先找出磨1吨面粉需要多少吨小麦,玮亠2|冲看(吨)。然后再求出”吨小麦可磨面粉1 33多少吨,= 6-吨)°这种解题的顺序与题目中条件的先后顺2 1 / o序是一致的。如果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形成另外两种解法:不着眼于先求1吨面粉需要多少吨小麦,而着眼于 1吨小麦可磨多少 吨面粉。憨后用乘法求岀7;吨小麦可磨面粉的吨数。列式计算为:5 1127"3-X7-6 32171X 720 2 冷(吨)3答可磨面粉生(:吨)先求出7吨小奏是?亍吨小奏的倍数,73-倍) 按照倍比的思路.有一个詁吨小奏可磨面粉2;吨,小麦的倍数必然也是面粉的倍数*3 6由此,可得出

4、下列算式:5 ( 1112存|7厂看5 1= 2-X2-6 4吨(吨)答:(同上)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遇到问题可以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在开拓思 路的同时,也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4、对应思维方法对应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也是现代数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应 思维包含一般对应和量率对应等内容,一般对应是从一一对应开始的。例1小红有7个三角,小明有5个三角,小红比小明多几个三角? « *A A A A A这里的虚线表示的就是对应,即:同样多的 5个三角,而没有虚线的2个,正是小红比小明多的三角。一般对应随着知识的扩展,也表现在以下的问题上。131例2化肥厂上午工作4扌小时,共

5、生产化肥24扌吨,下午工作3三小时2,每小时生产化肥6吨,平均每小时生产化肥多少吨?这是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要求出每小时生产化肥多少吨,必须先求出上、 下午共生产化肥多少吨以及上、下午共工作多少小时。这里的共生产化肥的吨数与共工作的小时数是相对应的,否则求出的结果就不是题目中所要求的解。-46丄 + 84=邀吨)客 平均每小时生产化肥5工吨。在简单应用题中,培养与建立对应思维,这是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基础。这 是因为在较复杂的应用题里,间接条件较多,在推导过程中,利用对应思维所求 出的数,虽然不一定是题目的最后结果,但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这在分数乘、 除法应用题中,这种思维突出地表现在实际数

6、量与分率(或倍数)的对应关系上, 正确的解题方法的形成,就建立在清晰、明确的量率对应的基础上。例?韦架上有书若干本,借出总数的寸后,又放上游本,这时书架上 的书是原来总数的!求书架上原有书多少本?这是一道“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题 中只有20本这唯一具体的“量”,解题的关键是要找这个“量”所对应的“率” 如图:1-Q I 总731从图中看到:借出玄后,剰下的书应占总数的1拐=由于又放上20本,书架上的书又变成了总数的显然这20本所对应的正是与右的“率差”,找出“量”所对应的“率”,是解答这类题的唯一思考途径,按 照对应的思路,即可列式求出结果。2020亠 20

7、12240(本)答:书架上原有书240本。如果没有量率对应的思维方法,用 20除以而得的不是所对应的率,必然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因此,培养并建立对应的思维方法,是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一把宝贵的钥匙67三、假设思维方法这是数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推测性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解答应用题 的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因为有些应用题用直接推理和逆转推理都不能寻 找出解答途径时,就可以将题目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条件, 假设成相等的数 量,或者将一个未知条件假设成已知条件,从而使题目中隐蔽或复杂的数量关系, 趋于明朗化和简单化,这是假设思维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当“假设”的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按照假设后的条

8、件,依据数量的相依关系, 列式计算并做相应的调整,从而求出最后的结果来。例1有两块布共长766米,第一块比第二块长右还多04米,这两块布各长多少米?解答这道题就需要假设思维方法的参予。 如果没有这种思维方法,将难以找 到解题思路的突破口。题目中有两数的“和”。而且是直接条件,两数的“倍” 不仅是间接条件,并且附加着“还”多 0.4米的条件,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和倍应 用题,思考这道题,必须进行如下的假设。如果第一块比第二块就长$丽不多04米,那么,从两块布共长的(1766氷中减去04米 这时所得的差(7方6米)与两块布的倍数和2二倍LJ是直接对应的,至此,就完全转化成简单的和倍应用题。根据题意,其

9、倍数关系如图:7 - 3 半 <淀一块(7.66 - 04)+ 7.26 2-=対米)第二块=33X1-+ Q.4-3.96 + 0.4工4充(米)第一块答:第一块4.36米,第二块3.3米。19例2两根电线共长24氷 第一根的扌与第二根彳的和是恥米,求两根电线各长多少米?此题中的百与彳的标准量并不是1个,按照一般解法E6米无法直接找19到它所对应的分率,必须运用假设的思维方法,把第一根的£假设成彳,两个标准量的分率一旦一致,就可以用共长的米数乘以假设后的统一分率,求出假设后的分量,这个分量与实际8.6米必有一个量差,这个量差与实际的率 差是相对应的。这样就可以求出其中一根电线

10、的长度, 另一根电线的长度可通过 总长度直接求出。列式计算为:15=以氷)第一根24-15=9 (氷)第二根答;第一根W米,第二根9米。2 1如果把笫一根的彳假设成夕 推理过程同上.就可以先求出第二根的8列式计算为:118.6-24 吗14)9# 9(氷)第二根24 -9 = 15 (米)第一根答:同上。上述两种解法都是从率入手的,此题如从量入手也有两种解法,无论从率从 量入手,都需要假设的思维方法作为解题的前提条件。 由此可见,掌握假设的思 维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解题的思路,在处理一些数量关系较抽象的问题时, 往往 又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四、转化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中,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11、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当这类 应用题的条件中,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标准量,从属于这些标准量的分 率,就很难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转化的思维方法,就可 以将不同的标准量统一为一个共同的标准量。由于标准量的转化和统一,其不同标准量的分率,也就转化成统一标准量下的分率, 经过转化后的数量关系,就由 复杂转化为简单,由隐蔽转化为明显,为正确解题思路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 件。培养转化的思维方法,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基本的数量之间的相依 关系以及量率对应等关系,都能做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没有这些作为基础,转 化的思维方法就失去了前提。转化的思维方法,在内容上有多种类型,在步骤

12、上也有繁有简,现举例如下。例1有一批货物,甲车运走全部的乙车运的是甲车的丙车运的是乙车的I,这批货物还剩下几分之几?从题意中可知,求这批货物还剩下几分之几,必须先知道三辆车共运走全部 的几分之几,全部看作标准量“ 1”,但条件中的标准量却有三个,“全部”、“甲 车”和“乙车”,如果不把“甲车”和“乙车”这两个标准量,也统一成“全部” 这个标准量,正确的思路将无法形成。由于甲车运走全部的二 乙车运的又是甲车的孑,所以乙车运的就是34/1 3 114全部的- =4;根据乙车运的是全部的4,丙车运的又是乙车的-,3 4) 445丙李运的必然是全部的卜才冷至此,标准量经过两次转化,己经全 部统一。列式

13、计算为: 乙车运走全部* 2 = 11 4 1 丙车运建全部* -x -=- 剩下全部的3460答:这批货物还剩下舟。60上面的转化的思维方法,都是分率在乘法上进行的,简称“率乘”。例2甲乙两人年龄的和是60岁,甲年龄的与乙年龄的相等,求甲64乙两人年龄各多少岁?从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来分析,这是一道和倍应用题,但标准量却有两个(甲 年龄与乙年龄),不通过转化来统一标准量,则无法确定甲乙年龄之间的倍数关 系。己知甲年龄的2与乙年龄的;相等,如杲把甲年龄看作rs乙年龄o4就相当甲年龄的卜扌卜|,这样就转化成分数和倍的基本类型题,依据两人年龄和是60岁,就可以求出甲乙两人各自的年龄。 2160- 1

14、 + | -36岁)甲60-36=24 (岁)(乙)或36 X £ = 24岁)答:甲36岁,乙24岁如果把甲乙年龄不同的标准量,通过转化统一为乙年龄的标准量,把乙 年龄看作"甲年龄就相当乙年龄的匕個?求两人的年 龄则是:60+ (1扌 + 1)=24岁)乙60-21 =36 (岁)甲或:24X1136 (岁)如果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还可以转化成另外一种思路图I十_)从图形的相等的部分看出;乙的年龄里面有几个扌,就一定有几个甲 年龄的换句话说,乙年龄r”是扌的几倍,就必然是甲年龄士的几倍,通过这个转化,就可以确定甲乙年龄的倍数关系。存卜护I乙年龄是甲年龄)60+ (1+ 勺

15、=36 (岁)甲236X | = 24 (岁)乙答:甲36岁,乙24岁。如果结合对图形中相等部分的观察,转化一下思维的角度,可以将这道较复 杂的分数和倍应用题转化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即:甲年龄是相等部分的二6倍).乙年龄是相等部分的 1-弓=4 (倍),这样,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就转化为 6:4 = 3:2,有了两人年龄的“和”,又有了两人年龄“比”的关系,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 条件已经具备。3 + 2 = 5总份数3、60X = 36 (岁)甲260X|24岁)乙上述的四种解法,前两种运用了分率转化法,第三种运用了倍比转化法,第 四种是将原题转化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几种思路,在算法上大同小

16、异,在 算理上也有难有易,但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与转化的思维方法紧密相连。13五、消元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消元的思维方法,也叫做消去未知数的方法。在一些数量关 系较复杂的应用题里,有时会出现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品组合关系所构成的问 题,而已知条件只给了这几种物品相互混合后的数量和总值,如果按照其他的思维方法,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就需要运用消元的思维方法,即:依据实 际的需要,通过直接加、减或经过乘、除后,再间接加、减的方法,消去其中一 个或一个以上未知数的方法,来求出第一个结果,然后再用第一个结果推导出第 二个或第三个结果来。运用消元的思维方法,是从求两个未知数先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开始

17、的, 然 后过渡到求三个未知数,首先消去其中两个未知数。例1有大小两种西红柿罐头,第一次买了2个小罐头,3个大罐头,共重于善公斤,第二次买了2个水罐头,7个大罐头,共重1玷公斤,求大 、小罐头每个各重多少公斤?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排列如下:2个小耀头3个大蘿头琮公斤2个小耀头了个大罐头1玷公斤从条件排列中观察到:两次买罐头的总重量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两次买的 大罐头的个数不一样,如果用第二次的总重量减去第一次的总重量, 所得到的量 差与两次买的大罐头的个数差是直接对应的。 这样一减,实际上就消去了 2个小 罐头的重量,所得的结果就是(7-3)=4个大罐头的重量,据此,可以求出每个大罐头的重量,有

18、了每个大罐头的重量,再代入原题中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求 出每个小罐头的重量。列式计算为:19 1= '7-4胡?公斤)大耀头945-1-X3 -25-扌(公斤)小耀头答:大罐头每个岭公斤 小罐头每斤土公斤。例2食堂买盐、酱、醋,第一次各买2斤,共付0.96元,第二次买4斤盐、 3斤酱、2斤醋共付1.48元,第三次买5斤盐、4斤酱和2斤醋,共付1.82元, 求每斤各多少元?根据第三次和第二次所买的物品数量,醋的斤数一样,两次付出钱数相减, 就把醋消去了。所得的结果就是两次盐、酱斤数差所对应的钱数。于斤盐4斤酱2斤醋L82元-4斤盐?斤酱2斤醋 1 48元1斤盐 1斤酱024元考虑到第一次

19、各买2斤付出0.96元,用0.96元除以2,所得的0.48元, 正是各买1斤应付的钱数。再用0.48元减去1斤盐、1斤酱的0.34元,就可求 出1斤醋的价钱。】斤盐诉醫诉醋0恣元-1斤盐诉酱0?4元1斤醋0,14元每斤醋的价钱已求出,再想办法消去盐和酱,如果先消去酱,可用:0.34元X 3=1.02 (元),这1.02元是3斤盐和3斤酱的价钱和,再用第二次共付的(1.48-0.14 X 2) =1.2 (元),这1.2元是消去2斤醋的价钱,也就是4斤盐、3 斤酱的价钱之和,由于1.02元里也有3斤酱的价钱,这两个数相减,即可求出 每斤盐的价钱。4斤盐3斤酱12元?斤盐3斤酱102元1斤盐CH8

20、元如果求出每斤醋的价钱后,也可以先消去盐,即用:0.34 X4=1.36 (元),这是4斤盐与4斤酱的价钱和。然后按上述求出4斤盐与3斤酱的价钱和(1.2 元),即可求出每斤酱的价钱。4斤盐4斤酱1.367L-4斤盐3斤酱1.2元诉酱元如下式:通过以上两例说明:解答上面这类应用题,按照一般的常规思路,会感到不 得其门而入。运用消元的思维方法,就会发现解答上面这类题的规律。由于解题 步骤和分析消元的角度上,不是唯一的,因此,消元的思维方法也会促进整个思 维的发散性。小学数学中的消元思维方法与中学代数中的消元法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小学数学中的消元没有字母,都是具体的数量。六、发散思维方法发散的思维

21、方法,是依据题目中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相依关系,从 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在推理中寻求正确的答案,在比较中 选择最佳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求同思维是求异思维的前提,没有求同就没有真正的求异,或者说就没有真 正的发散,但求异思维不是求同思维的自然发展, 重要的是教师有计划、有重点 地进行发散思维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使求同思 维与求异思维协同配合,做到培养中的同步发展。例1在分数化、聚法教学时,对1寻吨二()公斤这道填空题,同是一个正确答案,却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的结果。思路O 因为1吨是1000斤,1000*斤的/是10

22、0公斤.看里面有孑 个占孑个100公斤是刘0公斤,再加上1000公斤,得数是1300i斤。思路因为1吨是1000公斤,用进率0000公斤)乘以1佥,就得出1300公斤。思路:扌巴1亦吨改写成小数1.3吨,由于进率是1000,给L 3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结果是1300公斤。上述的三种思路,其与旧知识的联系不尽相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发散点。思路是将带分数1盒分为整数利分数两部分,采用分别相乘然后相加的方法,实际上在运算中使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思路是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几又几分之几倍的分数乘法则来进行计算的。思路是先将分数化成小数, 然后在乘法中,根据小数点移位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

23、化的规律,从而简便、准确、 迅速地求出结果。例2当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学完后,可通过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的表述,来进行发散思维方法的培养。甲储蓄80元,乙储蓄50元。如果把乙储蓄的这个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 并用分数或百分数的形式进行表述,可能有几种表述方式: 甲储蓄80元,乙储蓄的钱数是甲的;或62珑)°O3 甲储蓄80元,乙储蓄的钱数比甲少石或?74%)。O 甲醋蓄酌元,乙储蓄的钱数比甲的(或50%)多元。£3 甲储蓄乩元,乙诸蓄的钱数比甲的:(或75%)少1D元。如果把甲储蓄的钱数转化为间接条件,仍用分数或百分数的形式进行表述, 可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小3 甲储蓄的钱数

24、是乙的倍,(或160%),乙储蓄刃元。¥ 甲储蓄的钱数比乙多三(或旳),乙储蓄刃元。 甲储蓄的钱数比乙的詁倍还多5元乙诸蓄刃元& 甲储蓄的钱数比乙的1*倍少10元,乙储蓄咒元。类似的表述方法还有多种,解答步骤也会由简到繁。由此可见,发散思维方 法的形成,对于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或量率关系, 能够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发 散性思考,这种自觉习惯的养成,将是一种宝贵的思维品质。七、联想思维方法联想思维方法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处理新问题的数量关系时,能够对 已掌握的旧知识与新问题之间,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变 换审题的角度,使问题得到更顺利、更简捷的解决。例如:

25、当学完分数和比例应用题后,下面的一组数量关系,就可以显示联想 思维方法在开阔思路上的作用。行驶一段路程,甲车与乙车速度的比是 5 : 4。 甲车与乙车的速度比是5 : 4,甲车与乙车所用的时间比就是 4 : 5。这是 依据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关系而联想出来的。 如果原题的后面条件是给了甲(或乙) 行完全路的时间,按原来速度比去思考,此题将是反比例应用题,通过联想,将 速度比转化为时间比,此题便由反比例应用题转化为正比例应用题。 甲车与乙车的速度比是4,甲车速度就是乙车速度的1扌倍&这是依比与除法关系联想的结果。如果原题条件的后面给了乙车的速度求甲车速度 是多少,就可以用求一个数几又几分之几

26、倍的方法, 将原题的正比例应用题转化 成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如果原题给了甲车的速度去求乙车的速度, 就可以用已知 一个数的几又几分之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将原题转化成分数除法的应 用题。 根据甲车与乙车速度的比是第 乙车速度必然是甲车的孑 这是 依据分数与比的关系联想的结果。如果后面给了甲车速度,求乙车速度,则转化 成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反之,则转化成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除法应用题 根据甲车和乙车速度的比是第甲车速度必然比乙车快这是 在比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联想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乙车速 度作为标准数,如果原题后面给出甲乙两车速度的差量,这个差

27、量与吕这 个差率直接对应,那么,用分数除法就可以直接求出乙车的速度。 根据甲车与乙车速度的比是 4,则乙车速度比甲车速度慢' 这是依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而联想出来的。甲车作为标准量,如果原题后面出现甲乙两车速度的差量,这个差量必然与+相对应,用分数 除法可求出甲车的速度。 根据甲车与乙车速度的比是5 : 4,则甲乙两车的速度和为( 5+4 )a _s4=9。甲车速度是两车速度和的§或乙车速度是两车速度和的§这是依据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所进行的联想。如果原题后面给出两车速度和是多少的 条件,就可以用分数乘法分别求出甲车和乙车的速度。 根据甲车与乙车速度的比是 5

28、 : 4,在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的基础上,联想到甲车与乙车的时间比是4 : 5,并由此联想出甲车每小时行完全路的* 乙车每小时行完全路的£如果原题后面又给了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求中途的相遇时间,那么,把全路作为标准量,这道题又转化 成分数的工程问题。从上例可以看出:联想的面越广,解题思路就越宽,解题的步骤也就会越加准确和敏捷。由此可见,联想思维方法所带来的效益,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力 的发展,也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联想思维方法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八、量不变思维方法在一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每个量的变化都会引起相关联的量的变化,就如同任何一个

29、分量的变化都会引起总量变化一样,这种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常常出现以下情况:即在变化的诸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有恒的,不论其他量如 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有了量不变的思维方法,就能在纷繁的数量关系中,确定不变量,理顺它们 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的思路,从而准确、迅速地确定解答的步骤与方法。运用量不变思维方法,处理应用题时,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情况:(1)分量发生变化,总量没有变。(2)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的分量没有变。(3)总量和分量都发生了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没变。因此,要结合题目内容,区别不同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例1甲乙二人共存款若干元,甲存款数是乙存款数的专倍,如果乙给甲12元后,乙的存款数则是甲现存款数的壬,求二人原来存款各多少元彳从题意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是一道总量不变的应用题,乙给甲12元后,二人的存款数(分量)都发生了变化,但二人存款的总钱数(总量)却始终不变, 抓住了这个不变量,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把乙的存款数看作“ 1 ”如下图所示。 1、 2乙给甲12元以前,乙存款数占总存款数的+乙给甲12 元后,乙存款数所占总存款的分率也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1閣(十二)逸吋,由于乙存款数占甲存款数的亍,甲存款数看作"1",总存款数 则为:l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