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沉降和变形观测实施方案1 编写的依据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 J1147-2011)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施工图 路基设计大样图 (吉晖大样图施路-10-01)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施工图 路基沉降及稳定检测断面设计图 (吉晖施路-检测-01)2 本区段沉降变形观测的内容路基:路基面的沉降变形和路基基底沉降变形涵洞:涵洞沉降观测桥梁:承台、墩台、梁体及梁徐变沉降变形观测过渡段:路桥、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3 沉降观测目的通过施工期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对实测沉降观测数据的系统综合分析、评估,评价地基最终沉降完成时间,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
2、使线下基础工程达到预定的沉降变形控制要求,推算出较准确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4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路基面和地基沉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 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
3、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 测点及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
4、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本区段代表性观测断面示意图如下: A型沉降监测剖面说明:(1)、A型监测剖面于一般路堤地段设置,或与B、C、D型剖面间隔布置,一般于路基面设置观测点进行沉降监测,地面横坡缓于1:5时,如图A-1,(2)、一般每4个A型剖面应选择压缩层较厚或地层变化大的1个剖面的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1个沉降板监测地基沉降。B型沉降监测断面说明:(1)、当路堤填高小于3m,路堤基底压缩层厚5mH220m时,进行路基面沉降与地基监测。基底地面或压缩层横坡缓于1:5时,监测剖面布置如B-1型。于路基面中心线及两侧中心线以外3.2m处埋设沉降监测桩,监测
5、路基面沉降;在基底线路中心埋设沉降板监测沉降。(2)、当路堤填高小于3m,路堤基底压缩层厚H220m时,进行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监测。基底地面或压缩层横坡缓于1:5时,监测剖面布置B-3型。其具体设置要求同B-1型。(3)、一般地段校核剖面数量不少于上述剖面总数的25,且不少于1个;桥路、涵路、堤堑等各类过渡段路基范围校核剖面数量不少于上述剖面总数的50,且不少于1个。B-1和B-3型剖面的校核剖面基底同时埋设沉降板、剖面沉降管作校核验证;校核剖面一般应设置在填土较高、地基压缩地层变化大处。测量频次: 所有组件埋设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在路堤正式填筑前,必须对所有组件进行复测,作为正式初始读数
6、。 路基施工各阶段沉降观测频度应满足下表.1的要求: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表.1测试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观测元器件埋设: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沉降观测桩(点)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后改为2.7m)处。埋设规格见下图,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沉降板埋设前 沉降板埋设后 单点沉降计埋设 单点沉降计埋设件5. 涵洞沉降变形观测涵洞观测桩埋设布置图:涵洞沉降观测点设在涵洞边墙两侧帽石顶上,每个涵洞设4个
7、测点。如下图所示: 涵洞观测桩布置图 埋设大样图涵洞观测频次见表.1表.1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长期沉降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涵洞沉降观测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区段涵洞分布:本区段
8、段共设14个涵洞,具体里程如下表6. 过渡段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分别在路桥、路涵、路堤路堑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510m处、1025m处、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按观测桩的50埋设基底沉降板,按观测桩的25埋设基底剖面沉降管。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路基沉降观测表.1的规定,当环境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7. 沉降监测布设概况本区段路基沉降观测共设73个监测断面,见下表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统计表
9、序号断面类型断面数量备 注1A型37个2B型23个3C型10个4D型3个8. 沉降变形测量技术要求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沉降变形观测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应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并统一到二等水准测量。 变形观测网按三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建立(即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水准测量采用二等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即国家一等精密测量)。 观测水准基点(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1)水准基点(基准点)的布设: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
10、距离不大于1km增设水准基点(基准点),水准基点应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每个独立的观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水准基点(基准点)。(2)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观测点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基准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布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采用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3)观测网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9.
11、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要求表.1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指标变形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三等1.00.3DS05或DS1型仪器,按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表.2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变形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观测方法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二等±0.5±0.3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表.3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在任一测点上前后视距差累计(m)视线高度(下丝读数)
12、(m)一等DSZ05、DS05300.51.50.5二等DS1、DS05DS150,DS05601.03.00.310. 测量仪器水准尺:铟瓦水准尺两套。水准仪:瑞士莱卡DNA03型电子测量仪2台.全站仪:瑞士莱卡TC1201/I级全站仪1台。11. 精度要求所有变形观测点(观测桩和沉降板观测点)水准测量应满足二等变形等级测量技术要求,即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测量精度:±1mm,读数取位至0.1mm。单点沉降计采用智能型频率检测仪器或自动采集仪进行测试,单点沉降计量程:20cm,精度1测量值,灵敏度0.01mm。12. 测量要求及观测资料整理一般要求: 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
13、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人工测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观测作业结束后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检查,如有错误或误差超限,应找出原因并及时补测。 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妥善保存。 路桥隧沉降变形观测各种资料表(各种信息要填全,特别是地基地质实际情况及地基处理情况等施工现状)记录完整;并绘制路基面沉降时间沉降曲线 。资料整理
14、:沉降观测资料表包含以下内容: 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及测量控制点(水准基点、基准点、工作基点)与观测点、布置图。 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 观测记录本(簿)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13. 沉降观测成果分析与评估路基沉降观测分析评估要求:测和调整期:在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观测,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动态分析:绘制沉降与路堤填高及时间的关系曲线,并与设计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沉降变形观测数据,采用双曲线函数或指数函数法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工后残余沉降,考虑列车动
15、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变形,推算地基最终沉降量。对路基、桥梁和过渡段等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变形预测评估完成后,绘制区段或全线的沉降预测变形曲线,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评估工后沉降满足设计标准要求后方可铺设无碴轨道。 对每个路基工点应以三个月为周期根据最新推导的沉降拟合曲线进行工后沉降预测至少两次以上,并检查所有观测断面的预测工后沉降是否满足以下要求: SR=S(T3-TO)+SST15mm对路基和刚性结构过渡段还应同时审核其预测工后沉降差异是否5mm,折角1/1000。此外,还应检查同一个观测断面前后两次工后沉降预测值的差异,如果其差值8mm,可认为预测的工后沉降具有足够的可信度。设计预计总沉降量与
16、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的差值不宜大于10mm。如果一个路基工点所有的观测断面满足以上要求,该路基工点可以铺设无碴轨道。桥涵沉降观测分析与评估: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架梁前、后两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多个阶段。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30天。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
17、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30天。桥涵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对于一般的桥梁其墩台工后沉降20mm,相邻墩台的沉降差5mm;对于连续梁等特殊结构其相邻墩台均匀沉降差的允许值满足设计允许值。涵洞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涵洞工后沉降量与路基一致且15mm。满足以上条件的桥涵可铺设无碴轨道过渡段: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
18、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过渡段沉降的预测、评估参照路基部分。过渡段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14. 确保沉降观测数据的措施制度保证:各单位应建立专门沉降变形观测领导小组和观测小组,并明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各施其责,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机制。固定观测人员,加强培训工作,未经培训人员,不得从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在沉降变形观测实施前,对变形观测网的建立和变形观测测量操作要求进行培训;对人员进行观测元件和观测理论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对人员进行埋设元器件数据采集培训。确保
19、观测元件的正确埋设及正确的数据采集。对参加观测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得参加本项工作。观测元器件保证:选择有资质的厂家提供的沉降观测元器件,本标段除沉降板、观测桩外,其它观测元件如单点沉降计和剖面沉降管系统均由业主统一招标,购买时严格采用业主招标厂家的元件。对自行加工的沉降板,沉降监测桩应严格按照设计的图纸尺寸、规格、材质(特别注意厚度和抗老化性能)要求进行加工,确保其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对由现场加工的观测桩,严格采用图纸规定的钢筋及相关规格要求进行加工。采购回的观测元件,应专人指仓库堆放,不得和其它物资堆放在一起。对埋设好后的观测元件,指派专人进行保护,确保不丢失、不损坏。及时提供元器件
20、采购计划,保证现场施工需要,不得因施工工期紧张而元器件不到不埋设或用其他产品替代。埋设过程保证:对路基观测元件,各施工队均组织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元件的埋设,确保埋设的位置的正确,埋设深度得到保证。对桥梁、涵洞、隧道观测桩,各项目部应下达详细的技术交底资料到工班,并现场指导,确保埋设的正确性,不得遗漏。单点沉降计、静力水准仪等电子元件,埋设时更应注意元件的保护。元件保护要求:建立专门沉降变形观测领导小组和观测小组,并明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各施其责,并制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监测元件引出导线套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或集中观测房中。所有监测元件埋设时或监测过程中损坏应及时补埋或经设计确认采取其它替代措施。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采用小粒径的均匀填料,并采用人工摊铺,冲击式与娃式打夯机具碾压。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重型机械碾压时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15. 组织管理人员分工:参加本工程的主要管理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空中乘务员职业技能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生产园林绿化施工试题及答案
- 高中宇宙黑洞科普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65∕T 4908-2025 《新能源发电架空输电线路运维检修技术规范》
- 2025年新员工项目进度跟踪与监控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65∕T 4892-2025 《学校直饮水设施使用及维护卫生规程》
- (正式版)DB2327∕T 064-2023 《大兴安岭云杉接穗采集与储运技术规程》
- 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
- T-CHATA 023-2022 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结核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 (正式版)DB5404∕T 0003-2023 《林芝灵芝标准综合体 第1部分:菌种基本要求》
- 感染控制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家讲座
- GB/T 11379-1989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铬电镀层
- GA 802-2019道路交通管理机动车类型
- FZ/T 54007-2009锦纶6弹力丝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全册教案
- 影子银行与资产证券化课件
- 主要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概述111课件
- 艾默生软件使用说明书
- 《中石油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专业日语选读》译文
-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 放射性粒子植入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