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一)_第1页
建筑节能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一)_第2页
建筑节能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节能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 一摘要: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建筑节能尚难取得十分效果。要形成有 效的节能机制,就应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既反映私人本钱又反映社会 本钱的能源价格;改革住宅能源消费收费制度,使消费者从物质利益 上关心能源的节约;在市场机制的根底上;政府设置有利于节能的建 筑行业进入门槛。 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支持节能建筑市场的健康开展。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制度;市场机制 一、建筑节能是我国节约能源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耗的规模和速度迅速 增长。据统计,从 2003年到 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 10以 上。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达 24.6

2、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消费量 23.7 亿吨,增长 9.6。根据 1997 年的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估, 我国煤炭可采储量为 1145亿吨,查证储量是 7241.45 亿吨。如果从 2006 年起,煤炭消费量以年均 10的速度增长。那么,我国煤炭可采储量 的开采年限为 41 年,查证储量的开采年限为 108 年。因此,这种靠大 量消耗化石能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同时,大量消耗煤 炭等化石能源, 排放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有害气体破坏了自然环境。 2003 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 10.3 亿吨,约占全 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15。2004年,我国 342

3、 个城市二氧 化硫污染状况监测说明,出现酸雨的城市298个,降水年均PH的值小 于 5.6 的城市 218 个。所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 率是我国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内容。 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局部。统计数字显示,从 1985 年到 2005年,我国住房建筑累计竣工面积达 123.5 亿平方米,其中 2001 年到 2005 年累计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 63.75 亿平方米,相当于前 15 年的总和。以 2005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28.69平方米计算,我国现有住 房建筑面积总量 375 亿平方米。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2000 年到 2021 年是我国建筑业

4、快速开展时期。建设部预测,我国建筑面积 在 2021 年之前还要增加 300 亿平方米,总面积累计近 700 亿平方米。 但根据建设部规定的节能标准,直到 2000 年底,我国到达节能目标的 建筑只占同期建筑总量的 5。可见,强制性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 率比拟低。比方,到 2005 年初,新建建筑只有 15至 20执行了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我国 2000年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共 3.56 亿吨标准煤, 占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 27.8;接近兴旺国家建筑用 能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约 1/3 的水平。如果再不实行节能措施,我 国到 2021年近 70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就有 95局部是

5、高耗能建筑, 而且我国房屋建筑的设计寿命是 50 年。所以,建筑节能是我国节约能 源、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减轻环境污染压力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建筑节能体制存在的问题一 偏重于行政手段推行节能工作, 没有形成消费者节约能源的内在激 励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节能工作比拟重视。 1981 年的全国人 大五届四次会议, 提出了 “开发与节约并重, 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 的方针,以后的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节能工作。 1997年 11月1日第八 届全国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节约能源法?,在以后的几年中,又陆续出台?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方法?、?节约用电管理方法?等相关的配套法规。建设部在 1986 年颁 布了?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995 年公布了 ?民用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局部 ?,2006 年公布了新的?民用建筑节能 管理规定?。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 法规制度的建立对节能建筑市场运行规那么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一时 期,能源市场改革滞后,节能建筑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