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学案中图版_第1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学案中图版_第2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学案中图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 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学案中图版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应学生用书第36页)识记一根底梳理1. 大气的热源A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B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 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2)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增温。(3) 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大气。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 削弱形式及特点形式特点b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局部可见光,无选择性散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对可见光具有散射作用,散射具有选择性a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

2、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削弱作用约19%勺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约 34液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 宇宙空间,剩余局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大局部以e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 在一定 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 这种作用被称为大气的“温室 效应。1. 逆温现象逆温层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在对流层中,正常情况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是,有些时候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被称为逆温现象。逆温的出现不利于空 气的上升运动,如果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 染。2. 阳伞效应原理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局部太阳辐

3、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 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 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称“阳伞效应。理解一要点突破1 .解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 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2) 自近地面向上,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逐渐减少,因此近地面大 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3)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的多少、空气的洁 净度、枯燥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 大气逆辐射越强。2.

4、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现实应用(1) 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S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 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 高海拔地区:地势咼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宀丨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太阳能丰富Ir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四川盆地: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i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的解读读地球外表受热过程图,答复1 2题。1. 从辐射量上看,甲大于乙的原因是()A. 大气对

5、甲具有削弱作用B. 丁对甲有补充作用C. 甲大局部被大气吸收D. 乙大局部被地面吸收2. 以下现象中,会使丁环节减弱的是()A. 雾霾笼罩B.空气湿度大C.晴空万里D.阴云密布1. A 2.C第1题,甲为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乙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途经大气,局部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所以甲 大于乙的原因是大气对甲具有削弱作用。第 2题,图中丁环节为大 气逆辐射环节,雾霾笼罩、阴天及空气湿度大都会使其增强,而晴 朗的天气,大气逆辐射相对较弱。考向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2022 长沙模拟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34题。3.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图中以下因素有关的是A.增强B.减弱C

6、.减弱D.增强4. 科学家发现,随着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他微粒增加,近几十年以来,到达地球的阳光量减少了 10%地球正在“变暗。图中与“地球变 暗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 B.C.D.【思维流程】分析阅读图示>> 设出,结论3. D 4.A第3题,从图中知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与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有关。第4题,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他微粒增加, 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即与图中有关。 考向3分析某地昼夜温差的大小5. 2022 全国卷I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平安越冬,采用双层覆膜 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以下列图中的曲线示意当 地寒冷期 (12 月至次年 2 月)丰

7、、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 枯雪 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1)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 B.C.D.(2) 该地寒冷期 ( )A. 最低气温高于16C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 该地可能位于 ()ABC.D.xx 区(1) B(2)C(3)D第(1)题,B对,A错: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枯雪年晴天 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为曲线。C、D错:曲线表示的温度较低,为膜外温度。第(2)题,C对

8、:根 据图中两条曲线可以看出, 积雪的多少影响了膜内温度的日变 化。A错: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 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C。B错:图中曲线根本平行,说明积 雪的多少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膜外气温的日变化。D错:比照曲线和,其变化明显不同。第(3)题,该地日最高气温出现在 北京时间 16 时左右,当地时间应该为 14 时左右,由此推断该地位 于东六区附近,加上寒冷、种植葡萄等因素,综合考虑可能位于我 国xx区。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技巧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上下、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 地势上下:地势高T大气稀薄T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

9、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T昼夜温差大。(2)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考点二|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对应学生用书第38页)识记一根底梳理1. 热力环流(1)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 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 上的气压差异-大气中的水平运动。室内制冷空调多布置在高处,而暖气片那么在低处的原因热空气密度小,易向上流动,促进房间内空气流通,使房间气温升高。冷 空气密度大,易向下流动,促使室内热空气相对向

10、上升浮,空气的自然循 环使室内温度均衡。2. 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一风(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 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特点比拟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水平吒压拂境力1p*咖(hP*)向力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水乎PK擲就力/凤问 1 /1 «)2(hPaJ/、1 004 hPa 卅力胞伽向力(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那么夹角愈小。(2) 风向与所在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北半球风向向右偏, 南半

11、球风向向左偏。理解一要点突破1.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1) 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 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2) 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冷热差异垂直运动一一热上升,冷下沉。 气压差异水平运动一一从高压流向低压。(3) 三个关系 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关系 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热低压、冷高压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处风向所示)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应用型示意图M用山谷风白天夜晚由于夜晚吹山风,谷底气流上升,出现著名的“巴山 夜雨现象;夜晚,当冷空气在谷底集聚时,容易出 现

12、上热下冷的稳定空气结构,即逆温现象海陆风fib地 _-海陆风加速海陆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白天的海风使近海岸湿润,夜晚的陆风使陆地凉爽城市风ardrJ-羽城市热岛效应强弱反映城乡温差大小,如夏季城郊温差 大,热岛效应最显著,热力环流最强。有污染的企业 要远离居民区,并布局在绿化带以外,防止热力环流 中污染物进入市区运用一考向通关考向1热力环流原理2022 焦作模拟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答复6 7题。6. 假设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那么流动方向为A. S P MR NH OB. P OR MR NH PC. MR NH PR OR MD. NR MR OR PR N7.

13、 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思维流程】6. A 7.A 第6题,读图可知,M N为近地面两点,O P为高 空两点,且气压 M高于N O高于P,故O P分别对应于N M上 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 M流向N, O流向P; M地气压高,说明是 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那么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 气流由N上升至Q故A项正确。第7题,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进而判断出N地的等温面和等压面的弯曲形状,故 A项正确。考向2常见热力环流以下列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答复89题。8 .该城市可能位于A.回归线附近

14、大陆西岸B. 40° N附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 40。N附近大陆东岸9. 市中心与XX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 降水的可能性较XX区大B. 降雪的可能性较XX区大C. 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XX区D. 不易受XX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解图流程考向3风向、风力的判读以下列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地有稳定风向。据此答复1011题。10. 图示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A.B.C.D.11. 以下对图中相关内容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地和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同B. 四地风向的变化与地转偏向力无关C. 地和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D. 摩擦力不能改变风力的大小10. A

15、11.A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等压线最密集,其 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即风力最大。第 11题,地转偏向力与风向 垂直,对风向变化有影响,B错;地和地风向不同,那么摩擦力 方向也不同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C错;摩擦力可以改变风力 大小,D错。风力、风向的判断方法1风向的判断与绘制按照以上方法可绘出风向。如以下列图所示:近地面风:高空风:2风力的判读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因此,等压线密 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那么小。如以下列图,风力: A>B>C>D 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

16、,比例尺越 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那么风力越大;比例尺 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那么风力就越小。如 以下列图,A、B、C、D处风力的大小是 A>B>C>D 地理图表专攻四|等压面图的判读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采用绘制地 形图的方法,用等高线将起伏不平的等压面投影到平面图上,就构成了等压面图。常见的等压面图有以下三种:用高度数轴反映等压面高度分布的 图示图1;用不同等压线的空间分布反映等压面剖面的图示 图2;结 合等温面反映等压线空间分布的

17、图示 (图 3)。 识记常考图示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根底知识(1) 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以下列图 )。 地表受热均匀时的等压面状 地表受热不均时的等压面状图A图B(2) 假设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 如图 A)。(3) 假设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 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 如图 B)。(4) 同一地区,高空和近地面气压上下相反,等压面凹凸方向相反 (如以下列图所示 )。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1) 判读气压上下 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即图 1中 曲<PB P<PA。 作

18、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 (同一高度 )上的气压上下, 如图 1中处比处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低于B处。即P>曲、PB>PA 综上PB>PA>P>P。(2) 判读气流流向 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图 1中近地面B处 空气流向A处。高空气流方向与近地面相反。 A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 B处气压 高,说明该地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 图1中热力环流呈逆时针方向。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 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判断XX区与XX区:等压面下凹者为XX区、上凸者为XX区。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地区,多阴雨天气,日较差小,如图 1中A地;等压面 上凸地区,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如图 1中B地。运用一母题迁移考向等压面图的判读母题例如12.以下列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 P1和P2 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 向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解图流程尝试解答B迁移应用2022 石家庄模拟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 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