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甘肃省部分地区土壤微生物资源调查及蔬菜、中药材无公害栽培用生防菌的筛选束弋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摘要 甘肃省微生物资源丰富,本实验即是通过对从甘肃省部分地区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大规模的菌株分离,共得到172株菌株。针对一些在蔬菜及中药材栽培过程中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进一步从部分分离结果中筛选出16株对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同时选取了一部分拮抗菌进行了抑菌率的测定。但根据生防菌筛选的原则,真正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菌株只有D-14,F-3,F-15,F-23,F-24,F-26,G-1七株,其作用机理和田间推广需要进一步实验的验证。关键词:微生物资源 生防菌 蔬菜 中药材Investiga
2、te Microoganism Resourses and Screen of Biocontrol Bacteria that are Beneficial for Uncontaminated Planting of Vegetabl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soil samples from parts of Gansu ProvinceShu YiSchool of Life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Abstract Some diseases, caused by pathogenic fungi
3、during the planting of vegetabl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an be controlled by antagonistic bacteria. In this experiment, 172 strains of bacteria were separated from large amounts of soil samples, which were taken from parts of Gansu province. Among these strains, 16 inhibited the growth o
4、f the pathogenic fungi.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measured the bacteria inhibition rat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creening biocontrol bacteria, only 7 strains (D-14,F-3,F-15,F-23,F-24,F-26,G-1) of them had practical value, and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needs deep research to spread thei
5、r application into fields. Key words: microoganism resources biocontrol bacteria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vegetables前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大量研制、生产农药,并在农业上广泛使用,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农作物病虫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农作物的产量也随之大幅度增长。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无节制地使用化学农药,严重的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同时,也造成自然生境的破坏。因此,人们正在努力
6、寻求一种能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同时又具有无公害优点的生物防治办法,即利用微生物及其基因产生或表达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制备出防治植物病虫草害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优点:(1)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好,对人畜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无残留;(2)对病虫的杀伤特异性强,不伤害天敌和有益生物能保持生态自然平衡;(3)生产原料和有效成分属天然产物,它可回归自然,保证可持续发展;(4)可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不断提高其性能和质量;(5)多种因素和成分发挥作用,害虫和病原菌难以产生抗药性1,2。所以,对于微生物农药的开发研究受到国内外各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3,4,5。而微
7、生物农药生产的第一步即是要针对具体的病害,通过一定的方法分离筛选出具有显著防治效果的拮抗菌。然后应用拮抗菌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进行产业化生产,以生物农药的新形式应用于农业生产6,7,8,经济作物栽培9等多个方面。 本实验是针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的筛选生防菌的工作,采样地选择在甘肃省部分地区的农田和自然环境地,因为甘肃省地处中国的西部,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因此,我们从该地区采样并进行资源调查,通过实验,希望能分离筛选到对蔬菜和中药材栽培过程中,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以备此后的产业化生产和田间推广应用。材料与方法1材料1.1土壤样品:A组土样
8、:玉米地中(1)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玉米地中(2)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大麦地中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胡麻地中(1)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胡麻地中(2)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小麦田中(未收)(1)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小麦田中(未收)(2)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土豆地中(1)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土豆地中(2)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小麦田(已收)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B组土样:荒地中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土豆地中(1) 榆中县 2003.7.24土豆地中(2)
9、榆中县 2003.7.24 兴隆山河边泥地 榆中县 2003.7.24 荒地中 榆中县 2003.7.24 大麦地中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 胡麻地中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 兴隆山河边 榆中县 2003.7.24 土豆地中(尾部作种子)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 萝卜地中 榆中县大营村 2003.7.24C组土样:桐家沟 陇南 2003.7.24 兴隆山东山山脚 榆中县 2003.7.24 兴隆山山脚草地(1) 榆中县 2003.7.24 兴隆山山脚草地(2) 榆中县 2003.7.24 兴隆山西山山脚(1) 榆中县 2003.7.24 兴隆山西山山脚(2) 榆中
10、县 2003.7.24 兴隆山西山下河谷地 榆中县 2003.7.24 兴隆山河中泥 榆中县 2003.7.24 兴隆山西山脚树荫下 榆中县 2003.7.24 兴隆山山脚 榆中县 2003.7.24D组土样:侧柏田中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 甘草田地边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 土豆地中(1)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 土豆地中(2)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 玉麦地边(1)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 玉麦地中(2)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 麦田中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 胡麻地中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 板蓝根地边 定
11、西 李家堡 2003.7.24 草药田边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E组土样:徐家山公园自然环境地 兰州市 2003.7.22 豇豆地中央 兰州市 徐家山 2003.7.22 生菜地 雁滩乡 马教泥湾 2003.7.22 排洪沟底 兰州市 徐家山 2003.7.22 麦田中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侧柏地边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甘草地中的黄芪植株下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云杉林地中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甘草地中(1)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甘草地中(2) 定西 李家堡 2003.7.24F组土样:苦瓜地边(有病情) 安宁 吴家湾 200
12、3.7.22茴香地 雁滩乡 黄教泥湾 2003.7.22玉米地边(有病情) 安宁 吴家湾 2003.7.22辣椒地边(正常) 安宁 吴家湾 2003.7.22辣椒地边(立枯病发病区) 安宁 吴家湾 2003.7.22高粱地边 安宁 吴家湾 2003.7.22辣椒地边(有病情) 安宁 2003.7.22葱地 雁滩乡 马教泥湾 2003.7.22甘蓝菜地中央 兰州市 徐家山 2003.7.22茄子地边(有病情) 安宁 2003.7.22G组土样:韭菜地(由于病情严重,韭菜已拔除) 马滩 2003.7.22茄子地(有茄早疫发生) 马滩 2003.7.22茄子地(有病情) 马滩 2003.7.22桃林
13、边的水沟底 安宁 2003.7.22菊科花田 安宁 红意村 2003.7.22葡萄地边 安宁 2003.7.22葡萄田植株下(有病毒感染) 安宁 2003.7.22豇豆地边(有病情) 安宁 2003.7.22韭菜地 马滩 2003.7.22韭菜地(有病情) 马滩 2003.7.22H组土样:七米沟(1) 陇南 2003.7.24 七米沟(2) 陇南 2003.7.24许家店前公路旁小坡 陇南 2003.7.23牛墨山南坡半山处(1) 陇南 2003.7.24牛墨山南坡半山处(2) 陇南 2003.7.24甘沟金矿北山 陇南 2003.7.23二郎乡店子北坡 陇南 2003.7.24偏沟 陇南
14、2003.7.24桐家沟 陇南 2003.7.24成县北10公里处 陈院 陇南 2003.7.241.2病原真菌实验选用的16种病原真菌为实验室保存的菌种,其中2,3,4,5,6,7,9和12真菌是从发病猕猴桃中分离得到的,尚未鉴定;另外8种真菌为:13:脱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14: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5: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etum),16:辣椒黑腐病菌(Alternaria solani),17:尖孢镰刀菌(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18: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15、 solani),19:茄子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20: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1.3培养基·细菌培养使用NA培养基:牛肉浸膏0.3%(w/v),酵母浸膏0.1%,蛋白胨0.5%,葡萄糖1%,琼脂1.5% PH=6.87.0·真菌培养使用PDA培养基:马铃薯20%(w/v),葡萄糖1%2%,琼脂1.7%2%,其中,若PDA培养基单纯的使用于培养真菌,则无需调节PH值;而做筛选时使用的PDA培养基需调PH=6.87.02方法:2.1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离:将在甘肃省部分地区采集的土壤样品分为AH 8组,每组10份土样。分离时
16、每份样品称取10g,加入到装有10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置于摇床上振荡30min后,静置1h,待分层后,取上清液依次稀释10,102,103,104,105,106,107,1088个浓度梯度,加入NA培养基,于30培养箱中恒温培养。菌落长出后,选出单菌落,记录菌落颜色,形态,大小等性状。然后将单菌落挑入NA液体培养基中,摇瓶富集培养。2.2从土样分离结果中筛选生防菌:随机选取分离所得菌种,以10个为一组,共三组,涂NA平板;同时于PDA培养基上培养16种病原真菌,待两者长出后,打菌饼。在PDA(PH=6.87.0)平板上按照中间放置一个待筛选菌种,围绕其周围对称放置4个不同病原真菌的原则摆
17、放菌饼,于30培养箱中恒温培养,5d6d后观察统计实验结果。2.3筛选结果进一步进行抑菌作用测定:·实验组:从筛选结果中选出抑菌作用明显并具有广谱性的四株菌株F-3,F-26,F-23与F-24以及D-14,E-40两株作用效果明显,但不具有广谱性的菌株和作用效果不明显但具有广谱性的F-1菌株进行抑菌圈实验。将活化的菌体原液1mL与PDA培养基(PH=6.87.0)混合,待凝固后,将5,15,18,19真菌接于培养基中央,30培养箱中恒温培养,测量3d,4d,5d的真菌菌落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并计算抑菌率。·对照组:取1mL无菌的NA液体培养基与PDA培养基(PH=6.87.
18、0)混合,其余操作同实验组。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甘肃部分地区微生物资源调查结果:从80份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72株菌株。具体特征和性状见下表。 表-1 分离所得菌株的特征和性状菌株编号菌株颜色形状菌落质地采集地A-1乳白色圆锥形菌落,表面有光泽稀,粘稠榆中县A-2乳白色圆形菌落,有放射形菌皱清稀榆中县A-3乳白色圆形菌落中间有一凹陷稀榆中县A-5乳白色圆形菌落中间有突起,表面光泽稀榆中县A-6乳白色菌落较小,圆形中部突起,有光泽较稀榆中县A-11乳白色菌落圆形,中有环形圈,边缘不齐较干榆中县A-22米黄色圆形菌落,中部凹陷,无光泽,边缘有光泽稀榆中县B-3白色,较淡圆形菌落,较透明,长于培养基
19、中榆中县A-14乳白色菌落不规则,其面积较大,有分枝很稀榆中县A-4乳白色圆形菌落,中间突起,菌落较大较稀榆中县A-17米黄色菌落小,圆形干榆中县B-1乳黄色圆形菌落,菌落突起,不光滑,有放射形菌皱稀榆中县B-2米黄色圆形菌落,中间有突起较清稀榆中县B-23米黄色圆形菌落,较大,边缘略有不齐,有菌皱稀榆中县B-33黄色圆形菌落,有放射形菌皱,中部突起较干榆中县B-30米黄色圆形菌落,中部突起硬榆中县B-32黄色圆形菌落,中部较厚,边缘较透明较稀榆中县B-28白色透明圆形菌落,中间有一白点,长于培养基中榆中县B-12白色透明圆形菌落,有放射形菌皱,长于培养基中榆中县B-21乳白色菌落形状不规则,
20、中部有突起,突起处无光泽很稀榆中县B-9白色菌落大,形态不规则较稀榆中县B-13乳白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较稀榆中县B-16白色透明薄,略圆形菌落,长于培养基中榆中县B-35乳白色圆形突起菌落硬榆中县B-29米黄色圆形菌落,有花边状边缘,中部有突起,不透明硬榆中县B-22白色菌落形状不规则,有菌翼,长于培养基中榆中县B-18黄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较稀榆中县B-36乳白色菌落大,扁平略圆,边缘不规则稀榆中县B-17米黄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凝乳状榆中县A-32乳白色圆形菌落,中部较厚,表面光泽稀榆中县A-41白色微透明,略圆,边缘不规则菌落较稀榆中县A-38米黄色圆形菌落,中间有突起较稀榆中县A-3
21、9米黄色略圆,不规则菌落,中部较厚胶状榆中县A-40黄色圆形菌落,微透明干湿适中榆中县A-34乳白色圆形菌落,较大较稀榆中县B-60黄色圆形菌落,边缘不规则,正面有放射形菌皱干湿适中榆中县B-68米黄色圆形菌落,薄晕状,长于培养基中榆中县A-46乳白色大的近圆形菌落,中间有突起,光滑较稀粘榆中县B-64白色不规则菌落,表面中部有光泽较稀榆中县B-48白色较透明,菌落大,边缘有放射形菌翼较稀榆中县B-55米黄色圆形菌落,较小,表面光滑干硬榆中县B-67米黄色圆形菌落,边缘不规则,呈放射状,表面光滑较稀榆中县A-39米黄色略圆,不规则菌落,中部较厚粘,胶状榆中县B-66米黄色圆形,边缘不规则菌落,
22、水状可流动很稀榆中县B-44白色圆形菌落,表面有不规则菌皱稀榆中县D-3米黄色小菌落,边缘不规则,有凹陷,表面无光泽干湿适中定西地区C-7乳白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稀榆中县B-25米黄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稀榆中县D-1乳白色略圆形菌落,表面不平稀定西地区D-2米黄色圆形扁平菌落,有光泽较稀定西地区C-10乳白色圆形菌落稀榆中县B-52米黄色圆形菌落,较大,边缘不规则,有太阳状花纹较稀榆中县B-42白色近圆形,薄而透明的菌落,有放射形菌皱较干榆中县B-63白色透明近圆形菌落,边缘不规则,中部有放射状花纹较稀榆中县C-6乳白色圆形菌落稀榆中县D-20白色圆形极小的菌落稀定西地区D-7乳白色较大的扁平
23、圆形菌落,表面光滑粘,稀定西地区D-36米黄色大型圆形菌落,扁平,中部有菌皱较稀定西地区D-28米黄色圆形菌落,中间有突起,有菌皱粘稠定西地区D-9乳白色圆形菌落,中间有突起较粘稠定西地区D-37白色透明近圆形菌落,中间突起,外有圆环状花纹,最外为毛刷状边缘定西地区D-27米黄色圆形菌落,中间突起,表面光滑稀定西地区D-10米黄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较稀定西地区D-11白色透明不规则大型菌落,长于培养基中定西地区D-14灰白色圆形中间突起的菌落,周围有黑色物质释放,表面略有光泽硬定西地区D-25米黄色圆形扁平大菌落,表面无光泽粘稠定西地区D-34米黄色圆形菌落,菌落清亮,中部略突稀定西地区D-1
24、3米黄色较大的扁平圆形菌落,光滑,有皱粘,稀定西地区D-12白色圆形菌落,较小定西地区D-16米黄色圆形菌落软定西地区D-4乳白色圆形中部略有突起的菌落,表面光滑稀定西地区D-8白色透明菌落近圆形,边缘波浪状,长于培养基中定西地区E-24白色透明珊瑚状边缘,长于培养基中定西地区E-28白色半透明近圆形菌落,边缘不规则,长于培养基中兰州市近郊E-19乳白色扁平原形的大型菌落,中间突起,表面粗糙,边缘清稀稀且较粘定西地区E-6乳白色圆形扁平大菌落,表面光滑稀定西地区E-31白色近圆形扁平菌落,中部有菌皱较干兰州市近郊E-21白色圆形菌落,表面有菌皱,中央突起稀定西地区E-18乳白色扁平椭圆形菌落,
25、大,表面光滑稀定西地区E-26白色卵圆形菌落,表面光滑,似可流动稀兰州市近郊E-11米黄色圆形菌落,中间有突起较稀,胶状定西地区D-42米黄色不规则珊瑚状菌落,长于培养基中定西地区D-40肉红色圆形菌落,中央有突起稀定西地区E-10米黄色圆形扁平菌落,表面光滑稀定西地区E-2乳白色圆形菌落,较小,扁平,光滑较稀兰州市近郊E-9白色透明近圆形菌落,边缘不规则,长于培养基中定西地区E-15米黄色扁平近圆形菌落干定西地区E-27白色透明近圆形菌落,长于培养基中兰州市近郊E-13乳白色半透明菌落,近圆形,扁平较稀定西地区E-30米黄色圆形扁平大型菌落,中凸,光滑较稀兰州市近郊E-20米黄色扁平大型菌落
26、,表面有菌皱干湿适中定西地区D-19乳白色圆形较大菌落,表面略有光泽稀定西地区E-25白色卵圆形菌落,中央有淡黄色突起稀兰州市近郊E-29米黄色近圆形较小菌落,略透明,有菌皱较干兰州市近郊E-4白色透明大面积菌落,边缘有珊瑚状分枝,长于培养基中兰州市近郊E-5白色分枝状菌落,半透明,长于培养基中兰州市近郊D-45乳白色扁平圆形菌落,表面光滑较软定西地区E-7乳白色圆形扁平大型菌落,表面光滑稀定西地区E-12乳白色圆形扁平大型菌落,中部颜色较深稀定西地区E-8乳白色圆形扁平菌落,表面粗糙稀定西地区D-44米黄色圆形扁平菌落,中部有光泽和菌皱软定西地区E-1乳白色圆形扁平菌落,中部略厚较稀兰州市近
27、郊E-3乳白色圆形菌落,边缘不规则,有环纹较干兰州市近郊D-48白色近圆形菌落,半透明,长于培养基中定西地区D-43米黄色圆形菌落较稀定西地区F-3白色扁平菌落,近圆形,较大,对平板上生长的另一菌有拮抗作用凝胶状兰州市近郊F-17米黄色圆形菌落,表面清亮很稀兰州市近郊E-40乳白色大面积近圆形扁平菌落,表面光滑稀定西地区E-38乳白色扁平圆形大菌落,略透明很稀定西地区E-32乳白色扁平圆形大菌落,表面光滑凝胶状定西地区E-33米黄色扁平圆形大菌落,表面光滑凝胶状定西地区F-20灰黄色圆形突起菌落,非常清亮,可流动很稀兰州市近郊F-18乳白色近圆形扁平菌落,中凸,表面无光泽凝胶状兰州市近郊F-1
28、黄绿色扁平圆形菌落,表面粗糙,有菌皱,对平板上生长的另一菌有拮抗作用稀兰州市近郊E-41米黄色大面积圆形菌落,边缘有菌皱稀定西地区F-4米黄色丝网状菌落,面积大,受F-3拮抗较稀兰州市近郊D-50乳白色圆形扁平菌落,边缘毛刷状较稀定西地区D-49乳白色网状大面积菌落稀定西地区E-42白色近圆形菌落,一侧有凹陷凝胶状定西地区D-31白色扁平近圆形菌落,中凸胶状定西地区F-7乳白色近圆形扁平菌落,中部网状,似雪花较稀兰州市近郊D-51米黄色半透明菌落,中部略厚,有绿色环纹较稀定西地区E-43米黄色大面积圆形菌落,似可流动稀定西地区F-14白色透明圆形菌落,中部有辐射状纹路,清亮稀兰州市近郊F-15
29、白色透明圆形扁平菌落,无光泽长于培养基中兰州市近郊F-9米黄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中部突起较稀兰州市近郊E-22淡黄色圆形菌落,水清状,有突起稀定西地区D-54灰绿色圆形菌落,中部突起为白色稀定西地区F-16乳白色圆形略突起菌落,有光泽稀兰州市近郊F-10米黄色圆形菌落,表面有轮环状突起凝胶状兰州市近郊F-8米黄色扁平大型菌落,圆形,无光泽凝胶状兰州市近郊D-55乳白色大面积的不规则菌落,可流动稀定西地区G-3米黄色形状不规则,表面湿润,对周围菌有拮抗作用较稀兰州市近郊G-13米黄色近圆形菌落,无光泽,中间突起凝胶状兰州市近郊G-1浅黄色近圆形菌落,对周围的网状菌有拮抗作用,长于培养基中兰州市
30、近郊F-22乳白色菌落形状不规则,中湿外干,对周围的网状菌有拮抗作用凝乳状兰州市近郊G-12米黄色圆形大面积菌落,无光泽,但较湿润粘稠兰州市近郊F-23米黄色形状不规则菌落,半透明,对周围网状菌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凝乳状兰州市近郊F-26米黄色不规则菌落,中有突起,周围有菌皱,对周围菌有拮抗作用凝乳状兰州市近郊G-7浅褐色椭圆形菌落,无光泽,对周围的网状菌有拮抗作用,长于培养基中兰州市近郊G-11土黄色圆形菌落,无光泽硬兰州市近郊G-2浅黄色不规则菌落,对周围的网状菌有拮抗作用,长于培养基中兰州市近郊G-9米黄色圆形菌落,中间突起,有光泽稀兰州市近郊F-25米黄色不规则菌落,中部有菌皱,对周围菌有
31、拮抗作用较干兰州市近郊F-24乳白色圆形菌落,对周围菌有拮抗作用较干兰州市近郊G-14米黄色不规则菌落,中间有突起很稀,粘性大兰州市近郊F-21黑黄色圆形菌落,中间突起,对周围菌有拮抗作用较干兰州市近郊G-4浅黄色近圆形菌落,表面有光泽,对周围菌有拮抗作用稀兰州市近郊G-10乳白色不规则菌落,无光泽较稀兰州市近郊G-28米黄色大面积圆形扁平菌落,中部有菌皱很稀兰州市近郊G-29灰色扁平圆形菌落干硬,有弹性兰州市近郊G-23白色扁平分枝状菌落,无光泽,面积大稀兰州市近郊F-28米黄色近椭圆形菌落,扁平,面积大无光泽较稀兰州市近郊G-20白色透明近圆形扁平菌落,长于培养基中兰州市近郊G-17白色近
32、圆形菌落,边缘分枝状,中部有一环形菌皱,无光泽较稀兰州市近郊G-16灰黄色不规则菌落,表面有大量菌皱稀,粘性大兰州市近郊G-26白色近圆形扁平分枝状菌落,无光泽干湿适中兰州市近郊F-29米黄色扁平大型菌落,中部近圆形,呈网格状,边缘分枝状凝脂状兰州市近郊G-30米黄色扁平近圆形菌落,中部突起,粗糙凝脂状兰州市近郊G-19米黄色不规则菌落,中部有菌皱胶状兰州市近郊G-25白色扁平的分枝状菌落,表面有菌皱凝脂状兰州市近郊F-27乳白色近椭圆形菌落,中部厚,边缘薄较软兰州市近郊G-18米黄色近圆形菌落,中部略厚,表面清亮较干兰州市近郊H-7乳白色圆形菌落稀陇南地区H-8乳白色边缘不规则菌落较粘稠陇南
33、地区H-4中:米黄外周:淡绿近圆形菌落粘稠陇南地区F-32米黄色圆形扁平菌落,透明干兰州市近郊H-11米黄色圆形菌落干湿适中陇南地区H-2黄色圆形菌落干湿适中陇南地区H-3米黄色圆形菌落,中央突起干湿适中陇南地区G-21橘黄色圆形菌落,有突起,表面光滑较粘兰州市近郊H-1白色圆形菌落,水清状稀陇南地区注:表格菌株的排列顺序是依照菌种保存的顺序 从各地的土壤采样中分离得到的172株菌株, 性状各异, 虽然仅是初步的分离结果, 但足以体现甘肃省微生物资源蕴藏量之丰。同时,由于甘肃省地处中国的西部, 所以具有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 而就本省而言, 各地的气候条件, 地质类型及环境因素亦有不同。
34、(如本实验采样所选择的几个地区: 定西地区气候较为干燥而陇南地区却相对湿润, 在榆中县境内, 除了兴隆山以外的地区都以较干旱的环境为主, 而兰州市近郊则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多。)所有这些, 共同造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有别于他处的独特性。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而其独特性则决定了特有微生物物种在省内的分布。因此 , 我们所进行的微生物资源调查采样工作是有意义的: 一方面, 是为我们的筛选生防菌的工作做样品准备; 另一方面, 是对甘肃省部分地区的微生物蕴含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我们在筛选生防菌的过程中, 既可以有一个储存量很大的菌种库作保证: 又可以筛选获得适于西部地区独
35、特生境使用的针对性较强的生防菌。2 筛选结果: 图-1 F-23菌株对7,9,12真菌 图-2 G-1菌株对17,18,19,20 生长的抑制作用 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图-3 F-26菌株对2,3,4,5 图-4 F-15菌株对17、,18,19,20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表-2 待筛选菌株与病原真菌间的作用效果病原真菌拮抗菌2号3号4号5号6号7号9号12号13号14号15号16号17号18号19号20号D-4+D-7D-8D-9D-10D-11D-13D-14+D-16D-20+E-32E-33E-38E-40+F-1+F-3+F-4+F-8F-15+F-17F-18F-
36、20F-22+F-23+F-24+F-25+F-26+G-1+G-3+G-7+空白:表示由于杂菌污染等原因没有看到筛选结果; :表示没有抑制效果;+:表示有抑制效果,但不明显; +:表示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 表-3 部分筛选所得拮抗菌的抑菌效果 5号 15号 18号 19号3day4day5day3day4day5day3day4day5day3day4day5dayCK(d=mm)38.050.060.022.528.033.536.547.057.532.041.051.0F-1(d=mm)37.048.058.522.528.535.035.547.056.032.041.059.0抑菌
37、率(%)2.64.03.30.00.00.02.70.02.60.00.00.0F-3(d=mm)7.06.56.58.07.57.07.07.06.07.07.07.0抑菌率(%)81.687.089.264.473.279.180.885.089.678.182.986.3F-23(d=mm)8.58.08.08.08.08.511.513.514.07.88.08.0抑菌率(%)77.684.086.764.471.474.668.571.375.775.680.584.3F-24(d=mm)8.58.08.08.08.08.59.09.59.57.57.58.0抑菌率(%)77.684
38、.086.764.471.474.675.379.883.576.681.784.3F-26(d=mm)8.08.08.08.38.38.08.07.58.08.07.58.5抑菌率(%)78.984.086.763.170.476.178.184.086.175.081.783.3E-40(d=mm)8.510.010.57.57.58.5抑菌率(%)77.680.082.576.681.783.3D-14(d=mm)9.08.07.0抑菌率(%)60.071.479.1抑菌率=(对照真菌菌落直径实验组真菌菌落直径)/对照真菌菌落直径 %空白:表示没有拮抗作用由表-1可以看出,分离所得的30
39、株菌株(为随机选取的,尚未进行菌种鉴定)中共有16株菌株对病原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筛选率为53.3%,是在筛选实验中获得的比较好的的筛选结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把筛选目标重点定于该批菌株来源的土壤样品上,重复筛选,以期得到更多的拮抗菌菌株。但是,并不是每一菌株都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因为在最初的筛选结果中,有些菌株虽具有抑制作用,但抑菌率极低(表-2),如F-1,在平板对峙实验中,其表现出了对接于其四周的5,15,18,19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但进行抑菌圈实验后,发现其抑菌率极小(4%),几乎没有作用,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尝试。所以,我们根据以下两点原则选择有应用价值的生防菌
40、:(1)专一性强,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菌株。筛选出的符合此标准的菌株,适于针对专门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病害进行产业化开发与应用,同时也具有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的价值。(2)抑制病原菌的效果明显并具有广谱性的菌株。符合此标准的菌株,具有更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因为菌体本身的有效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一旦产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其应用领域是相当广泛的,菌株广谱抗菌的特点,使得由该菌研发的微生物农药可以应用于防治由真菌引起的多种农作物或经济作物中的病害。因此,本实验最终从筛选结果中只选取了7个菌株D-14,F-3,F-15,F-23,F-24,F-26,G-1作为有价值的生防菌,其中,D-1菌株属专一性较强类,而其余
41、6株菌株属于广谱抗菌类。这些生防菌可应用于蔬菜、中药材的无公害栽培中,因为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它们对能引起蔬菜生长过程中一些病害的真菌,如半裸镰刀菌,番茄早疫病病菌和茄子早疫病病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在中药材栽培过程中,有许多病害也是由同类真菌引起的,所以筛选到的几种生防菌也可同时应用于中药材的栽培。追溯7株菌株的来源,D-14是从定西地区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F-3,F-15,F-23,F-24,F-26,G-1是从兰州市近郊的农田中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由土壤采样记录可以看出,这些地区有农作物病害的发生,根据微生物间相互拮抗的原则10,在发病区的土壤中筛选到与致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
42、的概率更大,本实验也给予了一定的验证。讨论占我国国土面积近60%的西部地区,由于干旱, 高寒和高海拔, 荒漠化十分严重。生长在那里的微生物长期受到干旱, 寒冷, 高紫外辐射和缺氧的巨大环境压力, 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西部特有的多种抗旱, 抗盐, 抗寒,抗紫外辐射, 抗缺氧, 抗病虫害, 抗沙尘暴的种质资源, 它们的基因组中含有各种宝贵的基因资源, 而且由于环境的多样性造成微生物体内次生代谢途径的多样性, 为特殊药物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西部的微生物资源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大宝库。其间蕴藏着无尽的知识产权。利用这些种质资源以及药源开发适合在西部使用的生防菌制剂等, 对西部的经济发展, 生态建设和整
43、个西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再者, 由于西部地区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与其他地区显著不同, 所以目前适合其他地区应用的生防菌不一定适合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需要的是能够适合西部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能在西部应用的生防菌。我们上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就是基于这一思想。但由于实验时间的限制,本实验只是对与蔬菜和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有关的生防菌的初步筛选,是为进一步的作用机理研究和产业化生产所做的菌种准备。实验中,菌种的分离是非常繁重的工作,因为要在大量的培养物中选取单菌落,挑选的过程全凭主观的人为判断,这就难以避免重复挑取同一菌种的错误,所以在挑单菌落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菌落形态差异,尽量避免重复挑取。分离土样时稀释了8个浓度梯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单菌落的产生,但是许多稀有的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种群数目非常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7991.6-2025搪玻璃层试验方法第6部分:高电压试验
- 2025国家电投集团上海核工院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安全出行保证责任承诺书8篇
- 2025北京华商电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三批)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个性化产品终身维护承诺书8篇
- 2025河北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烟台市芝罘区卫生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届云南省临沧地区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英语试题(解析版)
- 绿水青山保护者承诺书(7篇)
- 企业控制建设承诺书(5篇)
- 眼特检技术眼底照相
- 智联猎头企业薪酬调研白皮书-2025年年中盘点
- 参数设置管理办法
- 慢性病患者的安全用药监护
- 【公开课】+动物细胞(教学课件)生物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 高血糖健康宣教
- 体质健康测试培训课件
- 内科进修汇报课件
- 乡镇卫生院医保管理制度
- 工程劳务服务方案(3篇)
- 无人飞行器无人机在边境巡逻与安全保障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