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三亚落日》教学反思_第1页
6.《三亚落日》教学反思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磨课练人 三亚落日 教学反思镇江新区平昌小学 孙盛 我代表镇江市参加第七届“七彩语文杯”华东四省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暨 优课评选活动,获得了特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成绩已经成为过去,但三 亚落日磨课的历程,却使我收获了许多,为我下一次出发积蓄能量。一、选材-深度解读,大胆取舍 这次大赛的主题是探究“读写结合”的规律,研究儿童表达心理,强化言语 交际实践,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可以从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这三类课型中任选 一类,上30分钟的课。我选择了 “读写结合课”,因为崔峦老师曾在“小学语 文全国大赛获奖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 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

2、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 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 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注重表达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 要重视读写结合, 从读到写; 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激活学生 自主表达的愿望望。”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另外,作为高年级老师,我在长 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习作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观察不够细致, 表达不够生 动。而学生的这个问题不仅仅要在习作教学中加以解决, 也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尝 试进行突破。我选择的是苏教版六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三亚落日

3、。第一 轮研读,我就发现作者对落日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先写夕阳“歪着红扑扑的 脸蛋”,然后“收敛了光芒” “慢慢下沉”“悬在海与天的边缘”最后“入了水” ;想象丰富,作者边看边想,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方法,把夕阳分别比作 了“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伴着优美的文字,让人情不自禁地漫 步于如诗如画的三亚风情之中。 继续深度解读,我还发现这篇文章不仅能让学生 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是非常好的写景的范文。我们可以聚焦“观察” ,指导学 生学习“定格画面,放慢镜头,放大细节”的观察方法; 其二,可以聚焦“表达”, 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展开合理想象,准确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

4、使 表达更加生动,传神。根据大赛的主题和基本学情,制定这样教学目标:1.学习第3、4自然段,探究三亚落日的过程,学习作者的写法;22.用所学方法观察记录一幅自然画面。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 抓住文本的内容与表达的独特之处, 精心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有阅读价值的内容, 做到一课一得, 不必面面俱到。二、打磨基于儿童的策略优化备课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 为了达成 目标,寻找最佳教学策略, 磨课是个好方法。 磨课是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教学设 想,是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反复推敲, 认真斟酌, 让自己的教学策略趋于完 善的过程。这次赛课, 我一共试教了九

5、次, 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收获。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点:(一)如何 “以生为本”?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学会学习,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要做到学生会的不教, 教学生能学会又读不到的。1.从学生的角度选择策略。 课上,我为了让学生习得 “定格瞬间,放慢镜头, 放大细节”的写法,特意准备了一个放大镜,用放大镜作为我的教具,穿插在全 课教学中, 既形象直观地教给学生放慢镜头、 关注细节的观察方法, 又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放大镜”的出现,把这隐藏的方法直观化了。2.教学生能学会, 但自己又发现不了的。

6、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在教学选择 策略上,要基于一点认识学生的“学“永远不是零起点。例如:三亚落日的 滑落过程, 学生也许没有亲身经历过, 但是学生家乡的落日过程, 他们肯定欣赏 过。所以,理想中的课堂状态应该是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经验, 借助文字感受着 夕阳滑落的动态之美。 这才是真正尊重学生,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教学。 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要研究如何“学”。我们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组织教学。 课堂中只有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平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 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总之,我们要坚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7、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二) 如何落实“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课”这一课型的特点是文中习法,写中用法,读与写因为某种相似 的方法而3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也会有章可循。要让“读写”真正结合起来,首先,要选取合适的结合点。这个点的选择应 该考虑课文的特点、课后练习的安排以及单元习作的要求, 还有学生实际表达中 的问题。其次,选择合适的仿写对象,这是十分关键的。这节课,我选择了“叶上露 珠”的视频,呈现的是小露珠从叶上滑落下来的场景, 与课文中夕阳滑落的场景 是十分相似的。第三,学文时提炼课文写法。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

8、收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环节教学的实效直接关系到后面“写”的成效。例如:探究写法这一环节。文中作者关注到了夕阳位置、颜色的变化;我让 学生探究作者的修辞手法后,引导他们发现作者不仅在细致观察着, 还展开了合 理的想象;教学完衬托的手法后,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不仅关注到了夕阳的变化,还关注到了背景的变化,以大海的美衬托夕阳的诗意。这样亦步亦趋,作者言之 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法的写作思路也清晰地传达给了学生。总之,“读写结合”的关键是找准读写结合点,巧妙设计“写什么”,重点 指导“怎么写”。(三) 怎样关注“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的综合性、实践

9、性课程。所以,语文课程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 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一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要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我们要在把握内容的 基础上更多地聚焦语言的表达形式。要让孩子们借助文本,把教材中的语言当作 范式,教孩子们说话和书面表达。所以我们要用好教材,以文学文,让学生在品 读、感悟文本内蕴的同时,习得表达方法。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来看, 作者把三亚落日先后比作快乐的孩童、 大红灯笼、 跳水员。看似简单的三个比喻其实是有深意的, 是作者依据观察到的夕阳滑落的 不同形态、 不同颜色,想象成的不同事物, 这三个比喻中包含着作者细致地观察 和准

10、确地表达。 当我们读到这三个比喻句时, 不妨问问自己: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 比喻?三个顺序可以颠倒吗? 再把追问变成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在学生品读完 夕阳滑落的如诗如画的场景后,让学生聚焦到三个比喻句上,问学生:孩子们,你们认为这三个比喻的顺序能不能变?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探究欲望被 点燃,课堂也展现出语言的美、智慧的美、灵动的美。4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关注语言表达方式。 语文课, 不仅仅是让学生感悟文 本“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要引 导学生借助文本内容,聚焦语言形式,读出文本内蕴,习得阅读方法,汲取作者 的言语智慧。(四)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向社会

11、生活的延伸“读写结合课”是指向学生习作的阅读指导课。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不 仅要给学生的学文和习作架起一座桥, 还要在课堂和生活中架起一座桥, 以实现 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实现课堂向社会生活的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中 对学生习作也是有明确要求的,“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 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以这样 的理念来反观这节课, 我们需要用好这节课, 借助课堂激发学生的观察意识、 写 作意识,真正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统一。 因此,我觉得让学生从 “夕阳滑落的过程” 中学写清晨露珠滑落的过程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要让有效的训练形成系 列,“

12、夕阳滑落”到“叶上露珠” ,这是由“这一个”到“那一个”的训练。如果 我们在课堂上再拓展一组生活中的值得留意、观察的镜头, 就实现了从“一个” 到“一系列”的训练了。例如:我搜集了一些慢镜头素材,有小猫跳跃、种子破土、运动员射门、运 动员跳水等,我把这些慢镜头制作成一个微课,在课结束的时候播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用“放大镜”的方式来发现美。学生 在观察这组慢镜头时, 他们是欣喜的、 激越的, 产生了迫不及待到生活中验证的 冲动,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简而言之,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意识,教师要有很强的语文 课程意识。三、回望基于实战的课感言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 又是一件幸福的事。 当自己原先的教学思想却在大家 的辩驳中慢慢流失, 教学策略被改得面目全非, 找不到自我的时候。 不经意的蓦 然回首,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化蝶为蛹,破茧而出。这时的回望,你 已经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这便是磨课的魅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