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能演练强化闯关(含解析)_第1页
【优化方案】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能演练强化闯关(含解析)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优化方案】2014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 1、2 节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能演练强化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随堂反馈1.2012 高考海南卷)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 做法错误的是( )A.B.C.D.解析:选 B。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 正确,B 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 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 正确。2禾U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 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性生殖能力下降 成年个体大量

2、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 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解析:选 D。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 致种群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3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为=1.3 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 1.3N0B.C. 2.3N0D.解析:选 D。要注意在 N = 2 入t中,入代表的是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不代表增长率;增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第二年个体数为 X2,贝Ua= (X2 X/X1= 1.3,求得 X/X1=

3、 2.3,即入=2.3。第一年种群数量用2示,则第三年种群数量就是 (2.3)XNo= 5.29N。4.随机取样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A.B.C.D.ND,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a)1.69N。5.29NoNo表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 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 a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禾 U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 点出现D. 控制种群数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 B。由图中看出,该

4、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 型。在 a 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 项正确。ab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故 B 项错误。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 项正确。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项正确。6. (2012 高考江苏卷)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 3 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 2。请回答下列问题:图2根据图 1 和图 2 分析

5、,3 种藻类中 pH 适应范围最广的是 _;在 pH 为 8.0 时,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型增长, 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 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A.B.C.D.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 S”型增长,( )0d 点之后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若该种群在 c 点时数量为 100, 则该种群的 K 值为 400 解析:选 A。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环境阻 力一直存在。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或淘汰的个体数量。5. (2012 高考重庆卷)33

6、 种藻类中利用 CQ 能力最强的是_。(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1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O2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O3_将样液稀释 100 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 1 mrnK1 mrnK0.1 mm)计数,观察到的 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 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 _ 个/mL。4解析:(1)分析图 1,3 种藻类中 pH 适应范围最广的是绿藻,不同pH 条件对其生长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分析图 2,在 pH 为 8.0 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可见其利用CO 的能力最强。(

7、2)藻类自身的生长代谢会改变溶液的pH,如光合作用会吸收培养液中的CQ,导致pH 升高,故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3)藻类繁殖速度快,取样计数时若不立即加入固定液进行固定,则藻细胞会因细胞分裂而数量增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培养后期藻细胞密度过大,会因一个小方格内藻细胞数量过多而难以计数,故需在计数前将样液进行稀释。统计图 3 中四个角落及位于中间的中方格中的藻细胞数量,求平均值得每个中方格中约含藻细胞 4 个,则每毫升培养液中含藻细胞的数量为4X25X1000- 0.1X100= 1X108个。答案:(1)绿藻 蓝藻(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藻细胞

8、密度过大81X10*课时达标检测1 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1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2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3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4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5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6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7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B.C.D.解析:选 D。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牛既 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形成不同种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 离,可以完成生殖过程。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为种内斗争。出生率、死亡率和 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

9、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2.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马尾松林马尾松3200000m231000m淡水湖泊 1鲫鱼P 10000kg353600kg :山地甘草1000kg20300kg滩涂沙蚕10000kg30500kg5A.B.6C.D.解析:选 C。种群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年增长率和年采收率,各组计算结果为:年增加 1.5%,年减少 1% 年减少 10% 年增加 25%3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

10、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 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 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 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 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解析:选 A。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故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 段个体比例适中,故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比幼年个体多,故丙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4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 番大约需要2040 年,美国需要 40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

11、.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选 B。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 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决定的。5.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I和n)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 于对种群I和n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I和n都为 710 岁B. 种群I和n都为 110 岁C. 种群I为 01 岁,种群n为 67 岁D.种群I为 1 岁后以各年龄期,种群n为 7 岁以后各年龄期解析:选 Co 由题意可知,对于种群 I 来说,在01 岁种群存活数下降较快,也就是6.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

12、说法错误的是()A. 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 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 n 只鹿中有 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Xn* m)只 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 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13、得到种群密度时,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 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将 M 只鹿标记, 在捕获的 n 只鹿中有 m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n来说,67 岁应重点保护。7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Xn* m)只。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 S”型B. 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以为负值C. 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 相同的种群 K 值也可能不同解析:选 G 在自然情况下,种群都是按“ S”型曲线增长的;达到K 值时出生率等于

14、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受自身的种群密度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 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较小。 K 值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0时间(2013 浙江省浙南、浙北部分学校联考)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种群 增长曲线,其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加剧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A. ABB. BCC. CDD. AC解析:选 G 分析曲线图可知,CD 段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比较剧烈,故 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加剧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9.0时创(2013 北京西城区检测)如图所示

15、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关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 第 1 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 第 2 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C.第 3 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接近K 值D. 第 4 阶段种群数量在 K 值上下波动解析:选 G 种群数量在呈“ S”型曲线增长的过程中,第1 阶段种群增长速率较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故 A 正确;在第 2 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在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 B 正确;第 3 阶段种群数量超过了 K 值,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故C 错误;第 4阶段种群数量在 K 值上下波动,故 D 正确。10.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

16、验,正确的叙述是()A. 改变培养液的 pH 值不影响 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解析:选 D。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pH 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采用抽样检测法 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按样方法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求

17、平均值,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的操作方法错误。11. 温州某地乌鸫连续 10 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入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812.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 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

18、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选 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据图可知,不同月份 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 4 至 10 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 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 表明在 10 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 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 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 项错误。种群A(1)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A 和种群B_ 。(2) 假如种群 B 是某种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_。对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我们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A.B.C.第第第第5 年和第 7 年的

19、乌鸫种群数量相同3 年的乌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3 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大选 D。从曲线可知,1 至 3 年之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但增加速率不断下降,到3 至 9 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9 至 10 年稳定。解析:第 3 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t个个-T 0(3)如果有一种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 变化。请在坐标图中用曲线表示这种变化。OC 的幼体为食,这将使种群C 的年龄组成发生我们应特别保护哪一年龄段上的个体?100鼠鼻朱IE?13如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种群BB 未来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A9解析:种群 A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未来个体

20、数量会越来越多;种群 B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未来个体数量会越来越少;种群 C 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数差别不大,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如果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 C 的幼体为食,则会使种群 C 的年龄组成变成衰退型。答案:(1)越来越多 越来越少(2)幼年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对公民加强教育和法 律管理等(3)如图年龄14 如图是大兴安岭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AB的种群密度变化速率约为个体数10时何1S种群与 S2种群的关系是 _。2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i、T2的交替变化,S 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

21、图 C。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请在图 C 的坐标中表示出来。(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如图 D 所示,分析图回答问题。在_点附近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点附近时,表示环境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K 值)。图 D 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解析:(1)分析图 A、图 B 可知,S 种群比 Sa 种群适应较低温度的环境,而S2种群比 S种群适应较高温度的环境,据两图中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可确定两者为竞争关系;据此,可绘出 Sa 种群随温度变化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2)结合图示可知,在 B 点附近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补充量最大;在D 点附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