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工综合实验_第1页
环工综合实验_第2页
环工综合实验_第3页
环工综合实验_第4页
环工综合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焚烧与热解实验一、实验目的 l 废物焚烧和热解过程中,有机成分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分解破坏,实现快速、显著减容。与生化法相比,焚烧和热解热解方法处理周期短、占地面积小、可实现最大程度的减容、延长填埋场使用寿命。与普通焚烧法相比,热解过程产生的二次污染少。热解生成气或液体燃料在空气中燃烧与固体废物直接燃烧相比,不仅燃烧效率高,所引起污染也低。l 本实验的目的:l (1)了解焚烧和热解的概念;l (2)熟悉焚烧和热解过程的控制参数。实验原理l 焚烧:l 焚烧炉内温度控制在980左右,焚烧后体积比原来可缩小50-80%,分类收集的可燃性垃圾经焚烧处理后甚至可缩小90%。近年来,将焚烧处理与高温(1650

2、-1800)热分解、融熔处理结合,以进一步减小体积。 l 据多种文献报道,每吨垃圾焚烧后会产生大约5000立方米废气,还会留下原有体积一半左右的灰渣。垃圾焚烧后只是把部分污染物由固态转化成气态,其重量和总体积不仅未缩小,还会增加。焚烧炉尾气中排放的上百种主要污染物,组成极其复杂,其中含有许多温室气体和有毒物。当今最好的焚烧设备,在运转正常的情况下,也会释放出数十种有害物质,仅通过过滤、水洗和吸附法很难全部净化。尤其是二恶英类污染物,属于公认的一级致癌物, l 此外,焚烧法的巨额耗资和对资源的浪费就更不适合我国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建设一座大中型焚烧炉动辄要10亿元人民币,建成投产后的环保的处

3、理成本大约需300元/吨。 热解 l 热解是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加热,使之分解为气、液、固三种形态的混合物的化学分解过程。其中气体是以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低分子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可燃性气体;液体是在常温下为液态的包括乙酸、丙酮、甲醇等化合物在内的燃料油;固体为纯碳与玻璃、金属、土、砂等混合形成的炭黑。l 固体废物的热解与焚烧相比有以下优点:l (1) 可以将固体危险废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以燃料气、燃料油和炭黑为主的贮存性能源;l (2) 由于是缺氧分解,排气量少,有利于减轻对大气环境的二次污染;l (3) 废物中的硫、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大部分被固定在炭黑中;l (4)NOX 的产生量少。实验仪

4、器 1、实验装置l 实验装置为一套自制的装置组成。主要由控制装置、热解炉和液体冷凝收集系统三部分组成。l 热解炉可选取卧式或立式电炉,要求炉管能耐受800 以上的高温,炉膛密闭。液体冷凝装置要求有一定腐蚀耐受能力。2实验材料与仪器仪表l (1)实验材料,可以选取普通混合收集的有机城市生活垃圾,也可选取纸张、塑料、橡胶等单类别的垃圾。l (2)烘箱 1台l (3)电解装置 1台。l (4)量筒100ml 1支l (5)电子天平 1台四、实验步骤l (1)称取两股若干物料(树枝)并称重(30克),并将物料分别装入马弗炉和热解炉。l (2)接通电源。升温速度为25/min,将炉温升到280。l (3

5、)恒温10min。l (4)可能条件下收集气体进行气相色谱分析。l (5)可能条件下测定收集焦油的量,并进行成分分析。l (6)20分钟内,将两炉的温度分别从280 升高到680(观察升温过程中的实验现象)。680恒温10分钟,然后断电。l (7)待两炉自然降温后(不得立即开启炉膛),观察热处理产物,并称重。固体废物的破碎和筛分实验一、实验目的: 固体废物的破碎、粉磨和筛分是固体废物处理的常用方法,通过破碎、粉磨和筛分实验,掌握固体废物破碎、粉磨、筛分过程,计算破碎、粉磨后不同粒径范围内的固体废物所占的百分数。实验原理l 利用破碎、粉磨工具对固体废物施力而将其粉碎,所得产物根据粒度的不同,利用

6、不同筛孔尺寸的筛子将物料中小于筛孔尺寸的细物粒透过筛面,大于筛孔尺寸的粗物粒留在筛面上,从而完成粗、细分离的过程。破碎的目的:l (1)减容。便于运输和储存。l (2)为分选提供所要求的入选粒度。l (3)增加比表面积,提高焚烧、热分解、熔融等作业的稳定性和热效率。l (4)若下一步需进行填埋处置时,破碎后压实密度高而均匀,可加快复土还原。l (5)防止粗大、锋利的固体废物损坏分选等其他设备。鄂式破碎的原理l 构成:机架、工作机构、传动机构、保险装置组成。l 工作原理:皮带轮带动偏心轴转动时,偏心顶点牵动连杆上下运动,随即牵动前后推力板作舒张及收缩运动,从而使动鄂时而靠近固定鄂,时而又离开固定

7、鄂。动鄂靠近固定鄂时就对破碎腔内的物料进行压碎、劈碎及折断。破碎后的物料在动鄂后退时靠自重从破碎腔内落下。封闭式粉碎机工作原理:通过钢圈的撞击作用,使得大颗粒固体被挤压、撞碎成小颗粒固体,乃至粉尘。球磨机原理l 球磨机是由水平的简体,进出料空心轴及磨头等部分组成,简体为长的圆筒,筒内装有研磨体,筒体为钢板制造,有钢制衬板与简体固定,研磨体一般为钢制圆球,并按不同直径和一定比例装入筒中,研磨体也可用钢段, l 根据研磨物料的粒度加以选择,物料由磨机进料端空心轴装入筒体内,当球磨机简体转动时候,研磨体由于惯性和离心力作用,摩擦力的作用,使它帖附近筒体衬板上被筒体带走,当被带到一定的高度时候,由于其

8、本身的重力作用而被抛落,下落的研磨体像抛射体一样将筒体内的物料给击碎。球磨机所用钢球物料由进料装置经入料中空轴螺旋均匀地进入磨机第一仓,该仓内有阶梯衬板或波纹衬板,内装不同规格钢球,筒体转动产生离心力将钢球带到一定高度后落下,对物料产生重击和研磨作用。l 筒体在回转的过程中,研磨体也有滑落现象,在滑落过程中给物料以研磨作用,为了有效的利用研磨作用,对物料粒度教大的一般二十目磨细时候,把磨体筒体用隔仓板分隔为二段,即成为双仓,物料进入第一仓时候被钢球击碎,物料进入第二仓时候,钢端对物料进行研磨,磨细合格的物料从出料端空心轴排出,对进料颗粒小的物料进行磨细时候,如砂二号矿渣,粗粉煤灰,磨机筒体可不

9、设隔板,成为一个单仓筒磨,研磨体积也可之用钢段。 筛分原理 筛分是利用筛子将物料中小于筛孔的细粒物料透过筛面,而大于筛孔的粗粒物料留在筛面上,完成粗、细粒物料分离的过程。该分离过程可看作无聊分层河西里头晒两个阶段组成的。物料分层是完成分离的条件,细粒透筛是分离的目的。 为了使粗细物料通过筛面而分离,必须是物料和筛面之间具有适当的相对运动,使筛面上的物料层处于松散状态,即按颗粒大小分层,形成粗粒位于上层,细粒位于下层的规则排列,细粒到达筛面并透过筛孔。同时,物料和筛面的相对运动还可使堵在筛孔上的颗粒脱离筛孔,但它们透筛的难易程度却不同。粒度小于筛孔尺寸3/4的颗粒,很容易通过粗粒形成的间隙到达筛

10、面而透筛,称为“易筛粒”;粒度大于筛孔尺寸3/4的颗粒,很难通过粗粒形成的间隙,而且力度越接近筛孔尺寸就越难透筛,这种颗粒称为“难筛粒”。二、实验仪器:l 1、颚式破碎机l 2、磨碎机l 3、8411型电动震筛机(标准筛一套);ZBSX-92A震击式标准震摆仪(标准筛一套);l 4、电子天平1台;l 5、烘箱1台;实验步骤:l (1)称取物料(红砖)1kg左右,加入到颚式破碎机破碎,破碎后的固体放入封闭式破碎机中破碎0.5min;将破碎后的物料分成两股(A,B)。l (2)将A股破碎后的样品清出,加入到球磨机中粉磨20min;l (3)将A股样品粉磨后物料清出,称重;l (4)将标准套筛,按筛

11、目由大至小的顺序安装在振筛机上,并将粉磨称重的物料加入位于顶部的标准筛中,开动振筛机筛分3min;分别称取不同筛孔尺寸筛子的筛上产物质量,记录数据。l (5)将B股破碎后的样品清出称重,将标准套筛,按筛目由大至小的顺序安装在振筛机上,并将粉磨称重的物料加入位于顶部的标准筛中,开动振筛机筛分3min;分别称取不同筛孔尺寸筛子的筛上产物质量,记录数据。固体废物热值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 l 要使物质维持燃烧,就要求其燃烧释放出来的热量足以提供加热废物到达燃烧温度所需要的热量和发生燃烧反应所必须的活化能。否则,就要消耗辅助燃料才能维持燃烧。有害废物焚烧,一般需要热值为18600 kJ/kg。采用氧弹热

12、量计可测定固体废物的发热量或固体废物的热值。l 通过本实验要求掌握热值测定方法和氧弹热量计的基本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 l 任何一种物质,在一定的温度下,物料所获得的热量(Q):l Q=C · t = mql 式中C 热容量,J/K;l m 质量,gl t 初始温度与燃烧温度之差,K;l q 物料发热量。l 所以,热容量(C):l l 在操作温度一定、热量计中水体积一定、水纯度稳定的条件下,C为常数,氧弹热量计系统的热容量也是固定的,当固体废物燃烧发热时,会引起热量计中水温变化(t),通过探头测定而得到固体废物的发热量。l 发热量(q)为:l l 式中 m 待测物质量。l 附录一:

13、l 1、热容量(J/)计算公式l 式中:C 热量计热容量,J/;l Q1 苯甲酸标准热值, 26470J/g;l M1 苯甲酸重量,g;l Q2 引燃(点火)丝热值,J/g;l M2 引燃(点火)丝重量,g;l V 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ml;l Q3 硝酸生成热滴定校正(0.1mol的硝酸生成热 为5.9J),J/g;l T 修正后的量热体系温升,;计算方法如下:T = (tn t0) +l 式中:V0和Vn 初期和末期的温度变化率,/30s;l 0和n 初期和末期的平均温度,;l n 主期读取温度的次数;l ti 主期按次序温度的读数;l 2、试样热值(J/g)的计算公式l 式中:Gd

14、 添加物产生的总热量,J;l G 试样重量,g;l 其它符号同上式。(点火丝:直径0.1mm 左右的铂、铜、镍铬丝或其他已知热值的金属丝,如使用棉线,则应选用粗细均匀、不涂蜡的白棉线。各种点火丝点火时放出的热量如下:铁丝:6700J/g(1602cal/g);镍铬丝:1400J/g(335cal/g);铜丝:2500J/g(598cal/g);棉线:17500J/g(4185cal/g)。l 附录二:仪器使用方法l (1)、一开机后,只要不按“点火”键,仪器逐次自动显示温度数据100个,测温次数从00 99递增,每半分钟一次,并伴有蜂鸣器的鸣响,此时按动“结束键”键或“复位”键能使显示测温次数

15、复零。l (2)、按动“点火”键后,氧弹内点火丝得到约24 V交流电压,从而烧断点火丝,点燃坩埚中的样品,同时,测量次数复零。以后每隔半分钟测温一次并贮存测温数据共31个,当测温次数达到31后,测温次数就自动复零。l (3)当样品燃烧,内筒水开始升温,平缓到顶后,开始下降,当有明显降温趋势后,可按“结束”键,然后按动“数据”键,可使00次、01次、02次一直到按“结束”键时的测温次数为止的测量温度数据重新逐一在五位数码管上显示出来,操作人员可进行记录和计算,或与实时笔录的温度数据(注:电脑贮存的数据是蜂鸣器鸣响的那一秒的温度值)核对后计算T和热值。当操作人员每按一次“数据”键,被贮存的温度数据

16、和测温次数自动逐个显示出来,方便操作人员查看测温记录。l 注:在读取数据状态,“点火”键不起作用,若需重新测量,必须先按“结束”键,使仪器回到测温状态。l (4)按“复位”键后,可重新实验。l (5)关掉电源,原贮存的温度数据也将自动被清除。三、实验设备和仪器 l 氧弹卡计、氧气钢瓶、氧气减压阀、压片机、电子天平、苯甲酸(A.R)、萘(A.R)、引燃专用铁丝、直尺、台秤或量筒、温度计(050)燃烧热的测定氧弹构造l 1、厚壁圆筒l 2、弹盖l 3、螺帽l 4、进气孔l 5、排气孔l 6、电极(兼燃烧皿托架)l 7、燃烧皿l 8、另一电极(与4相连)l 9、火焰遮板(固定在8上)l 实验仪器l

17、氧弹式热量计、氧气充氧器、氧气钢瓶、苯甲酸标准物质、点火丝、固体废物、蒸镏水、橡皮管、10mL量筒、分析天平、镊子、剪刀、扳手等。四、实验步骤l 1、热量计热容量(C)的测定l (1)先将外筒装满水,试验前用外筒搅拌器(手拉式)将外筒水温搅拌均匀;l (2)称取片剂苯甲酸1克(约2片),再称准至0.0002克放入坩埚中;l (3)把盛有苯甲酸的坩埚固定在坩埚架上,将1根点火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电极柱上,并让其与苯甲酸有良好的接触,然后,在氧弹中加入10毫升蒸馏水,拧紧氧弹盖,并用进气管缓慢的充入氧气直至弹内压力为2.83.0MPa大气压为止,氧弹不应漏气;l (4)把上述氧弹放入内筒中的氧弹座架

18、上,再向内筒中加入约3000克(称准至0.5克)蒸馏水(温度已调至比外筒低0.20.5左右),水面应至氧弹进气阀螺帽高度的约2/3处,每次用水量应相同; (5)接上点火导线,并连好控制箱上的所有电路导线,盖上盖,将测温传感器插入内筒,打开电源和搅拌开关,仪器开始显示内筒水温,每隔半分钟蜂鸣器报时一次;l (6)当内筒水温均匀上升后,每次报时时,记下显示的温度。当记下第10次时,同时按“点火”键,测量次数自动复零。以后每隔半分钟贮存测温数据共31个,当测温次数达到31次后,按“结束”键表示试验结束(若温度达到最大值后记录的温度值不满10次,需人工记录几次);l (7)停止搅拌,拿出传感器,打开水

19、筒盖(注意:先拿出传感器,再打开水筒盖),取出内筒和氧弹,用放气阀放掉氧弹内的氧气,打开氧弹,观察氧弹内部,若有试样燃烧完全,试验有效,取出未烧玩的点火丝称重,若有试样燃烧不完全,则此次试验作废;l (8)用蒸馏水洗涤氧弹内部及坩埚并擦拭干净,洗液收集至烧杯中的体积约150200毫升;l (9)将盛有洗液的烧杯用表面皿盖上,(加热至沸腾5分钟),加2滴酚酞指示剂,用0.1M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记录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如发现在坩埚内或氧弹内有积炭,则此次试验作废; l 2、样品热值的测定l 将固体废物1.0g左右样品,同法进行上述实验。袋式除尘器除尘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 l 1.通过本

20、实验,进一步提高对袋式除尘器 结构 形式和除尘机理的认识;l 2.掌握袋式除尘器主要性能的实验方法;l 3.了解过滤速度对袋式除尘器压力损失及除尘效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袋式除尘器也称为过滤式除尘器,是一种干式高效除尘器,它是利用纤维编制物制作的袋式过滤元件来捕集含尘气体中固体颗粒物的除尘装置。含尘气体从袋式除尘器入口进入后,由导流管进入各单元室,在导流装置的作用下,大颗粒粉尘分离后直接落入灰斗,其余粉尘随气流均匀进入各仓室过滤区中的滤袋,当含尘气体穿过滤袋时,粉尘即被吸附在滤袋上,而被净化的气体从滤袋内排除。当吸附在滤袋上的粉尘达到一定厚度电磁阀开,喷吹空气从滤袋出口处自上而下与气体排除

21、的相反方向进入滤袋,将吸附在滤袋外面的粉尘清落至下面的灰斗中,粉尘经卸灰阀排出后利用输灰系统送出。 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机理 主要靠粉尘初层的过滤作用,滤布只对粉尘过滤层起支撑作用。 l (二)捕集机理l 1.筛滤作用l 2.惯性碰撞l 3.散作用 l 4.拦截作用l 5.静电作用l 6.重力沉降作用上述各种捕集机理,对一尘粒来说并非都同时有效,起主导作用的往往只是一种机理,或二、三种机理的联合作用。其主导作用要根据尘粒性质、滤料结构、特性和运行条件等实际情况确定。 l 含尘气流从下部进入圆筒形滤袋,在通过滤料的孔隙时,粉尘被捕集于滤料上l 沉积在滤料上的粉尘,可在机械振动的作用下从滤料表面脱落,

22、落入灰斗中l 粉尘因截留、惯性碰撞、静电和扩散等作 用,在滤袋表面形成粉尘层,常称为粉层初层l 新鲜滤料的除尘效率较低l 粉尘初层形成后,成为袋式除尘器的主要过滤层,提高了除尘效率l 随着粉尘在滤袋上积聚,滤袈两侧的压力差增大,会把已附在滤料上的细小粉尘挤压过去,使除尘效率下降l 除尘器压力过高,还会使除尘系统的处理气体量显著下降,因此除尘器阻力达到一定数值后,要及时清灰, 清灰不应破坏粉尘初层袋式除尘器的滤料l 1.对滤料的要求l 容尘量大、吸湿性小、效率高、阻力低l 使用寿命长,耐温、耐磨、耐腐蚀、机械强度l 表面光滑的滤料容尘量小,清灰方便,适用于含尘浓度低、粘性大的粉尘,采用的过滤速度

23、不宜过高l 表面起毛(绒)的滤料容尘量大,粉尘能深入滤料内部,可以采用较高的过滤速度,但必须及时清灰 l 2.滤料种类 l 按滤料材质分l 天然纤维l 棉毛织物,适于无腐蚀、350360K以下气体l 无机纤维l 主要指玻璃纤维,化学稳定性好,耐高温;质地脆l 合成纤维l 性能各异,满足不同需要,扩大除尘器的应用领域三、实验设备和仪器 l 袋式除尘器性能实验流程图l 1一粉尘定量供给装置;2一粉尘分散装置;3喇叭形均流管;4一静压测孔;5一除尘器进口测定断面;6袋式除尘器;7一微压计;l 实验仪器l 1微压计 1个;l 2毕托管 1支;l 3秒表 2个;l 4电子天平 分度值为1g l台;四、实

24、验步骤l 1.运行除尘器,测进口和出风口的静压和管径中心的动压;l 2.称量500g滑石粉,在进风口处5min内均匀送尘完毕后,测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平均静压和管径中心处动压,然后振打清灰,收集灰斗处粉尘质量,计算除尘效率。l 3.称量1000g滑石粉,重复步骤2,并计算在该条件下的除尘效率。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l 1、通过实验掌握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且对影响旋风除尘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掌握旋风除尘器入口风速与阻力、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口浓度对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l 2、进一步了解流量大小等因素对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影响和熟悉除尘器的应用条件 。 二

25、、实验原理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尘粒从合尘气流中分离出来的除尘装置。旋转气流的绝大部分沿器壁自圆简体,呈螺旋状由上向下向圆锥体底部运动,形成下降的外旋含尘气流,在强烈旋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密度远远大于气体的尘粒甩向器壁,尘粒一旦与器壁接触,便失去惯性力而靠入口速度的动量和自身的重力沿壁面下落进入集灰斗。旋转下降的气流在到达圆锥体底部后沿除尘器的轴心部位转而向上形成上升的内旋气流,并由除尘器的排气管排出。自进气口流人的另一小部分气流,则向旋风除尘器顶盖处流动,然后沿排气管外侧向下流动,当达到排气管下端时,即反转向上随上升的中心气流一同从排气管排出,分散在其中的尘粒也随同被

26、带走。 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实验装置l 1发尘装置;2进气口;3进气管;4旋风除尘器;5灰斗;6排气管;三、实验设备和仪器 l 袋式除尘器性能实验流程图l 1一粉尘定量供给装置;2一粉尘分散装置;3喇叭形均流管;4一静压测孔;5一除尘器进口测定断面;6袋式除尘器;7一微压计;l 实验仪器l 1微压计 1个;l 2电子微压计;l 3毕托管 ;l 4秒表 ;l 5电子称;四、实验步骤l 随机选取三个 流量运行旋风除尘器,分别测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静压,然后在进风口3分钟内均匀送入M0克滑石粉,停机称量灰斗中收集的滑石粉的质量M1,计算该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l 1.测除尘效率。2. 气流量的测定(静压法)

27、:l 式中:Ps进口处气流平均静压;l 流量系数,0.99;l 空气密度,1.299g/m3;l A阀管截面积(内径)。l 压力损失的测定:l P=P进口全压-P出口全压l 因为进出风管面积相等,所以进出口动压相等, l 所以P=P进口静压-P出口静压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实验实验原理l 气体吸收是气体混合物中一种或多种组分溶解于选定的液体吸收剂中,或者与吸收剂中的组分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l 从大气污染控制的角度看,用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不仅是减少甚至消除气态污染物向大气中排放的重要途径,而且还能将污染物转化为有用的产品。l 吸收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在

28、物理吸收中,气体组分在吸收剂中只是单纯的物理溶解过程;而在化学吸收中,吸收质在液相中与反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液相中纯吸收质的含量,增加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提高了吸收速率。l 物理吸收中,吸收速率决定于吸收质在气膜和液膜中的扩散速率。化学吸收中,吸收速率除与扩散速率有关外,还与化学反应的速率有关。化学吸收过程既应服从被吸收组分的气液平衡关系即相平衡关系,也应服从化学平衡关系。对于物理吸收及气液相反应原理,应用最广泛且较成熟的是“双膜理论”。l 采用一般的物理吸收是不能满足实际处理中处理气体流量大、吸收组分浓度低、吸收效率高和吸收速率快等要求,所以一般多采用化学吸收过程。l 在实际生产中,

29、对于吸收设备的最基本要求是:气液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一定的接触时间,且气液之间扰动强烈,吸收阻力小,吸收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稳定。最常用的是填料塔,其次是板式塔,另外还有喷洒塔和文丘里吸收器。l 本实验中采用的吸收装置是填料塔,填料采用的是鲍尔环。气体化学吸收操作中的几个问题吸收剂的选择* 是决定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 原则 (1) 溶解度要大 (2)良好的选择性 (3) 蒸汽压要低 (4) 较低的粘度且不易起泡 (5) 再生性能好 (6) 化学及热稳定性好 (7) 毒、腐蚀性小,不易燃(8) 资源充足,廉价易得填料塔的结构1、结构 液体-在填料表面,成膜流下 气体-通过填料中的,自由

30、空间上升二、填料 1、填料的作用及要求 * 增加气液扰动; * 改善表面润湿性能; * 减小压降; * 增大比表面积2、材质 陶瓷、金属、塑料、玻璃、石墨 等l 1、在碱液储槽中加入自来水,尾气吸收瓶中加入2L 0.2mol/L的NaOH溶液。l 2、合上水泵,打开吸收塔进液阀,并调节喷淋流量使其充分润湿填料塔,并使喷淋液能均匀流下,测定尾气吸收瓶中碱液的初始浓度。l 3、开启空压机,调节进气阀,使尾气吸收瓶中液体出现少量气泡后,关闭空压机。l 4、在具塞锥形瓶中加入约150mL水后,加入150mL浓盐酸,盖上塞子并开启空压机,加热具塞锥形瓶。瓶中液体沸腾后开始计时,吸收10分钟后,关闭水泵再

31、关闭气泵。测定自来水吸收废酸吸收效率。l 5、往碱液储槽中加入NaOH,将碱液槽中液体NaOH浓度调整为0.10mol/L左右。l 6、合上水泵,打开吸收塔进液阀,并调节喷淋流量使其充分润湿填料塔,并使喷淋液能均匀流下,测定碱液槽中碱液的准确浓度。l 7、在具塞锥形瓶中加入约150mL水后,加入150mL浓盐酸,盖上塞子并开启空压机,加热具塞锥形瓶。瓶中液体沸腾后开始计时,吸收10分钟后,关闭水泵再关闭气泵。测定碱液吸收废酸吸收效率。l 8.计算自来水和碱液吸收废酸的效率,并效率形成差异的分析原因。工业污水可生化性实验1.实验目的(1)理解内源呼吸及生化呼吸的基本含义。(2)分析含酚废水的生物

32、降解及生物毒性。(3)掌握快速判断污水可生化性的方法。2. 实验原理l 微生物处于内源呼吸阶段时,耗氧的速率恒定不变。微生物与有机物接触后,其耗氧的特性反应了有机物被氧化分解的规律。一般来说,耗氧量大、耗氧速率高,即说明该有机物易被微生物降解,反之亦然。l 测定不同时间的内源呼吸耗氧量及有机物接触后的生物呼吸耗氧量,可得内源呼吸线及生化呼吸线,通过比较即可判断废水的可生化性。l 当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上时废水中有机物一般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的;当生化呼吸线与内源呼吸线重合时,有机物可能是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但它对微生物的降解无拟制作用;当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下时,说明有机物对微生物的生命

33、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拟制作用。l 1、如何求好氧呼吸速率?如何求好氧呼吸氧吸收量累计值?3. 实验设备与试剂l 溶解氧测定仪4台台l 活性污泥培养及驯化装置一套l 苯酚l 硫酸铵l 磷酸氢二钾l 碳酸氢钠l 氯化铁l 葡萄糖等4. 实验步骤l 1、分别取活性污泥2.5L与可生化实验装置的三个有机玻璃桶中,其中1号桶中加入15g葡萄糖、0.5g NH4Cl、0.13gKH2PO4,2号桶加入10ml苯酚,3号桶不加任何物质;l 2、给3个容器连续曝气10分钟,在一直曝气的条件下,每隔40min,用广口瓶分别取1、2、3容器污泥测定好氧呼吸速率,每10s测一次,连续6min(测完后污泥倒回原桶),12

34、0min后实验结束。好氧活性污泥培养综合实验实验目的l 1、熟悉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加深对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和活性污泥法原理的理解;l 2、掌握活性污泥法常规运行管理及水质指标的测定,包括MLSS,MLVSS,SV30,SVI,镜检以及DO,污泥负荷,污泥泥龄,处理效率的测定及计算;l 3、了解活性污泥法的起动及运行,包括接种、培菌、驯化及日常运行的过程。活性污泥法原理l 活性污泥法就是利用悬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在微生物生长有利的环境下和污水充分接触,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营养元素(N、P)和某些无机毒物产生吸附、氧化分解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原理示意图活性污泥法的作用过程 l

35、1、吸附阶段l 主要是废水中的污染物由于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被转移到活性污泥中从而被去除,这一阶段时间很短,一般10-45min即可完成。l 2、氧化阶段l 在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将前一阶段所吸附的污染物氧化分解以获得能量或合成细胞质。从水处理的角度看,无论氧化分解还是合成都能从水中去除污染物,这一阶段进行缓慢,一般需4-6hr。l 3、絮凝沉淀阶段l 氧化阶段合成的菌体、有机体絮凝形成絮凝体,通过重力沉淀从水中分离出来,使水净化,这一阶段在二沉池中进行。l 现在活性污泥法已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污水经物化预处理后与二沉池回流污泥同时进入曝气池,通过曝气搅拌作用,使污泥呈悬浮态

36、并和污水完全混合,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和可溶性有机物被活性污泥吸附并降解或同化,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剩余污泥,污水因而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污水和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分离后,上清液溢流排放,活性污泥一部分回流到曝气池以保持曝气池中一定的污泥浓度,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污泥排放。l 评价活性污泥的几个指标(1)混合物悬浮固体MLSS(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 :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悬浮固体干重,它是衡量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数量多少的指标。l 挥发性混合物悬浮固体MLVSS(Mixed Liquid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 :指1L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挥发性

37、悬浮固体含量,它只包括微生物菌体(Ma)、微生物自生氧化产物(Me)吸附在污泥絮体上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Mi),不包括无机物(Mii)。所以MLVSS比较确切地反映反应器中微生物的数量。l 污泥沉降比SV(SolidVolume): 指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中静止30min后,污泥所占体积与原混合液体积的比值。l 污泥体积指数SVI(SolidVolumelndex): 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静止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单位为mL/g。l 污泥负荷(sludge Loading) :污泥负荷是反应器设计和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指单位活性污泥每天所能去除的5日生化需氧量,

38、单位是kgBOD5kgMLSS。l 污泥龄SRT:是指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其单位是天。设备仪器 1)、仪器:l 生化反应器(8L) 1个l 曝气系统 1套l 溶解氧测定仪 1台l 电子天平 1台l 量杯(3L) 1块l 消解罐 数个l 布氏漏斗 1个l 显微镜 1台2)、试剂:l 葡萄糖、硫酸铵、磷酸二氢钾、乙酸钠、重铬酸钾、硫酸-硫酸银催化剂、硫酸亚铁铵、试亚铁灵指示液实验步骤l 1、活性污泥指标的测定: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测定MLSS,SV30,SVI并镜检;l 2、小型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准备:8L反应器1个,曝气系统一套,葡萄糖或乙酸钠模拟废水(自配);l 3、接种:向反应器中加入适量的活性污泥菌种(MLSS为3g/L);l 4、培养:配制污泥培养营养液,COD值自选,加入到活性污泥菌种中,反应器中加水至体积为6L。依据计算负荷,溶解氧值自定(第一天);l 5、测定活性污泥指标及有机物去除率,沉淀,排水3L(或排泥维持MLSS稳定),加入营养液3L(COD值自选),曝气,溶解氧自定(第二天); l 6、重复步骤5(第三天);l 要求:维持MLSS稳定(3g/L),不发生污泥膨胀,测定实际污泥增长量,计算污泥泥龄;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1.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KLa的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