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本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_第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本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_第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本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_第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本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_第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本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科版三下第三单元第 6课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课题地球的形状单元三学科科学年级三学习目标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3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4 .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5 .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6 .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 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

2、知的帮助。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使用过微信吗?当你打开微信的时候,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巨大的地球站在那里,这就是微信的启动画面,许多人对此非常熟悉。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船员所拍摄的著名地球照片。当时太空船正运行至距离地球 45000千米(28000英里)之处。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出示高科技图片。学生自由回答。旨在激发学 生探讨科学 的兴趣。讲授新课聚焦: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并知道地球金-个球体的呢?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 月球一样都是球体。 我们能够 知道这个事实,得

3、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 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 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 一个球体呢?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 是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 站在 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古代中国人则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地方说”,又名“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意思是说,蓝天七个半圆形的学生根据旧 知,交流回答。学生理解地 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 讲,是一种 知识。但是 对古人来 讲,它仅仅 是一种猜地球是一个 球体,我们知 道这个事实, 得益于我们 的高科技(天 义望远镜、卫 星技术等), 更得益于古 人

4、对地球形 状不断探究 过程。盖子,大地像块四方的棋盘。古巴比伦人则把大地想象成一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古埃及人更相信神灵,认为大地是身披植物斜卧的男神,天空是一位由大气之神托着的女神,太阳神每天乘船在天空 中往来穿行;古希腊诗人荷马把大地想象成一个盾形的大 盘子,河流和海洋从四周围绕着大地,天穹就像扣在盘子上的铜碗显然,古代人最初往往会凭借直觉想象,甚至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来表达他们对于地球形状的揣测。那时人们的这些认识都是没有依据的猜想,是不科学的解释。探索: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是圆形的猜想。很久很久以前,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和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基本相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

5、断发展和对宇宙越来越多的探索,“天圆地方”的猜想被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事实所否定。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日月在东升以前和西落以后究 竟停留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一直使古人困惑不解,也争论不休。(1)张衡的“浑天说”。直到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 “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而是浮在水中。后来,认为地球浮在空气中, 因此后可能回旋浮动。 “浑 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附着在地球上, 白

6、天,太阳升到我们面对的这边来,星星落到地球的背面去;到了夜晚,太阳落到地球的背面去, 星星升上来。如此周而复始,便 有了日月星辰的出没。“浑天说 ”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2)古希腊人的地球观。想。学生观察、体验、猜测。 交流猜测结 果。旨在让学生 亲身体会,才 能将学生代 入古人的角 色,才能去提 出猜想并寻 找证据。公兀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球学生分组实使学生理解体这一概念,但是他的这种概念仅是因为他认为球是所有验操作、猜海边的人们几何形体中最完美的,而不是根据任何客观事实得出的。测分享实验用望远镜观毕达哥拉斯在宇宙论方面,结合了米利都学派以及自己有结果。察远

7、方驶来关数的理论。他坚持大地是圆形的, 不过他抛弃了米利都的船,总是先学派的地心说。后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看到帆顶再景象分析认为:月球被地球的影子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看到船身;出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个科学证据。现月食时,地亚里士多德还总结出三个科学方法来证明地球品球体或球的投影总近似球体,越在北走,北极星越局,越往南走,北极星越是圆形的。低,且可以着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向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兀素组成, 天体由第五种兀素 “以太”构成。通过一些现象推测地球是球

8、体。有一些现象,让一部分人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船,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 后才看到船身。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 影子总是圆形的。我们分别找材料做模拟实验。实验1: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实验目的:观察“进港和出港的帆船 “,论证地球的形状。实验材料:橡皮泥、火柴、小纸片、地球仪。实验猜想: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则相反。帆船在平面 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实验步骤:(1)用橡皮泥做一 只帆船,插一根火柴作为桅杆。(2)用地球仪模拟地球, 让帆船在地球议上移动模拟航行,观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

9、情况。(3)让帆船在水平桌面上模拟航行。(4)比较并解释 帆船在地球仪和水平桌面上航行时所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同时据此猜测地球的形状。实验分析:(1)通过让帆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进港和出港,们可以发现由于帆船沿着球体航行,帆船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火柴),然后才是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则 相反。(2)把帆船放在水平桌面上模拟航行,则一直能够 同时看见“桅杆”(火柴)和船身。实验结论:这个模拟实验进一步论证了人们猜测地球是球 体的假设的正确性。实验2:对比观察正方体和球体投影的影子。实验材料:光屏(纸板)、手电筒、球体模型、正方体模 型。实验过程:(1)将正方体和球体分别放在手电筒和纸板之 间。

10、(2)打开手电筒,观察两个模型在光屏(纸板)上成像的形状。实验现象:正方体木块在光屏(纸板)上呈现的影子是正 方形的,球体在光屏(纸板)上呈现的影子是圆形的。实验分析:月食就是地球的影子投在月球上的景象, 其中 地球是遮挡物,太阳是光源,月球是光屏。从不同角度投 射的影子都有弧度,在立体图形中能做到的只有球体。实验结论:地球的投影是具有弧度的,所以地球是球体。观看视频资料。学生听和看帮助学生理麦哲伦航海解环球航行所经历的艰是如何证明辛的故事及地球是球体。视频资料。麦哲伦船队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虽然有的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体,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 受这个观点。直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

11、朝着一 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这样, 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真正用实践来证明地 球是球体,是16世纪麦哲伦船队的壮举。当时已有不少 人相信地球是球体,许多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怀着这样 的信念,麦哲伦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如 1961年4月12 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载人宇 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在宇宙中亲眼目睹地球外貌 的人,他的观察成了证明地球形状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播放麦哲伦船队环球旅行航海线路及麦哲伦航海旅行视频资料。介绍麦哲伦。探讨: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 球体?模拟实验一:船进港时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出港

12、时则相反。而在水平的桌面上模拟时,一直能看到船身。这 可以推断出地球是球体。模拟实验二:月食发生时,月球上地球的投影是具有弧度 的形状,这也说明地球是球体。人们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体的?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 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 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 先是船 身隐没,然后才是帆顶。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 去,那么一些星星就会在南力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 如果向南走去,那么情况 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更加证实了地球是球体。只要是和太阳、月球有关的问题即可。例如太阳系、天体结构、人类对太阳和 月球的探索等方面。拓展:人们是如何发现地球的真实形状的学生反馈交 流:你能用模拟实验观 察到的现 象,来说服“天圆地 方”说的古 人,哪些信 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梳理总结。旨在锻炼学 生结合实验 结果有根据 地去论述的 能力,看重学 生的讲解是 否结合了模 拟实验的观 察,推测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