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的传统不能丢_第1页
家访的传统不能丢_第2页
家访的传统不能丢_第3页
家访的传统不能丢_第4页
家访的传统不能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家访的传统不能丢情景回放镜头之一:“喂!妈妈(爸爸、爷爷、外公、外婆),老师请你到学校来一趟!快点啊!不然我就要遭殃了!”。一个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的学生带着哭腔又在办公室打电话请家长了。不一会,家长急匆匆赶到了学校,教师一口气数落了学生的种种不是,家长气鼓鼓地把学生“收拾”了一顿,学生眼泪汪汪地回教室听课去了。一场家长与老师协同配合的“教育”活动结束了,教师也算是完成了一次学校规定的“家访”任务。镜头之二:“喂!你是XXX学生的家长吗?请你马上到学校来一下,你的子女在学校出了一点事情!”,然后就把电话挂了一个教师亲自出马打电话请家长了。家长气吁吁跑到学校:“老师,我的孩子到底出什么事?”教师:

2、“其实也没有什么,也就是昨天晚上的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呗。”家长:“谢天谢地,没事就好!”接下来的场景就和上面的情形大同小异。事后,这位教师在同事中说:“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妥,不过实在没有办法,现在有的家长根本就不关心子女的学习,如果你说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他们一般都会以种种借口不来学校,只要说学生出事了,他们就跑得比风还快”。我们也可以理解教师这种无奈之举,现在农村学校的确有这样的家长。然而个别教师经常使用这一招,采用这种带有“悬念”的善意的模糊语言骗家长到学校,把曾经讲给学生的狼来了的故事忘到了九霄云外,这就不可取了。严格地讲,以上两个案例根本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家访,应该算是家长的校访,已经将

3、家访的本与末倒置了。采取这种方式教育学生,往往因为大家的情绪都比较激动,难免伤害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感情。追根溯源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为方便省事倒置本末。据统计,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手机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手机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美国。发达的通讯业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又养成了人们的惰性。有的家长经常给教师讲:“老师,我们知道你很忙,子女在学校有什么问题,请给我打手机讲一讲,我抽时间来学校就可以了。”久而久之,有的教师认为家访就只是与家长谈话,只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了交流谈话就是家访,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家访的含义,所以就用电话联系的方式取代了必要的上门拜访。诚然

4、,现在的教师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迫;家长工作也比较忙,有的还没有固定的务工地点,教师也无法登门造访,这样给教师和家长的面对面交谈都带来了不便。老师一个电话,家长就到了,既省时间又省力气,即便家长一时来不了,有些问题也可以在电话里面交谈,家长也觉得方便。因此,教师觉得没有必要去登门叨扰了,这样教师和家长双方也图个方便。久而久之,“电联式”的家访悄然流行起来,必要的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反而被淡忘了,以至于将家访的本与末倒置了。、为震慑学生杀鸡儆猴。教师到学生家登门造访,有的家长也会“教训”学生的,但是这样达不到震慑其他学生的效果。如果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加上科任老师的“推波助澜”,家长也觉得在班上的学

5、生和教师面前丢了面子,越发气恼,教训起子女来就会狠一些。而且这种教训一般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本班的、外班的同学通常会里三层外三层地跑来围观,受罚的学生颜面尽失,围观的学生噤若寒蝉。今后还有谁不听话就是这种下场,影响面比较宽,震慑了强。表面上看,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好像也让其他的学生受到了教育,但仔细想想效果并非如此。杀鸡儆猴的做法实质上会导致教师威信的缺失。教师在学生中的神圣地位已经被削弱了,只好借助家长的威力来震慑学生了。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教师的威信将丧失殆尽。杀鸡儆猴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育方法的缺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确实问题比较多、比较大,有的教师已经拿他们没辙了,说教

6、似乎对他们不起多少作用了,只好采用体罚这一招了。但是教师们也都知道体罚学生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于是就来一个“借刀杀人”之计,借家长之手来体罚学生。杀鸡儆猴也算是一种无奈之举。在网络上我们时常看到的“弑师案”、“辱师案”让教师诚惶诚恐,教师在学生面前连话都不敢说重了,害怕学生受不了刺激而出事。出于无奈,于是老师“如舜耕地,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责牛”般地宽容学生。尽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曾经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接着有舆论声援,对学生过分纵容将遗患无穷,建议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然而我们的教师

7、仍然不敢轻易惩戒学生的,一是害怕学生“受不了”而整出事端,二是害怕把握不好“正当使用”和“恰如其分”这个度而留下“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口实。无奈之下教师只好通过在家长面前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来刺激家长的情绪,以期引起家长的重视。而有的家长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教育学生,只有体罚了事,一来消消心头之气,二来也算是向老师也有个交待。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艺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和家长共同探讨,尽量不用“借刀杀人”之计,不体罚学生。 矫正策略1、还原家访的本来面目。家访,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去学生家登门造访,而不是家长到学校来访。可在一段时间内,“教师访家长”被颠倒成了“家长访教师”。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通讯技

8、术提供的便捷,为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提供了多种选择方式,传统的家访形式反而渐渐地被有的教师淡忘了。其实,传统家访的是现代通讯工具无法替代的,传统家访比电话沟通和发短信等更利于家长与教师双方面多面的情感沟通,因而教育效果也更明显。如果教师走进学生的家里,肯定会比电话、短信联系的方式了解到更多的东西。通过面对面的心与心的真诚沟通,带给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的情感共鸣会更加强烈,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老师、学生围坐在温暖的家里,在一种温馨的氛围中心平气和地交流,教师再激愤的情绪也因为时间和地点的迁移而有所平静,教师摘下了头上“神圣”的光环,放下了尊贵的架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9、和爱护,这种感化作用是简单训斥或施暴所远远无法相比的,所以,传统家访能避免前面两个镜头中的尴尬场面,进一步融洽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当然,现代家访也可以适当地变个样式,比如: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家访可以在茶余饭后的闲庭散步时进行。换个环境、换个方式,也可以节约我们的时间。情况特殊也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但是这种方式不可常用,只能偶尔为之。别忘了家访一定要注入感情,冰凉的话筒和键盘永远不能代替面对面的温馨交流。无论通讯多么发达,教师的登门造访无可替代。2、重视家访的教育功能。以上两个案例中的教师或许没有正确认识到家访的教育功能,认为家访的目的就是让家长当众给学生施以惩罚,触及其肉体和灵魂,促使

10、其改正错误。家长当众“施暴”肯定是触及了学生的肉体与灵魂,但这也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残酷的摧残。一个成年人未必接受得了这种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惩罚,何况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与其说是教育,毋宁说是摧残?所以,我们必须弄清并重视家访的教育功能:(1)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长线。“教师如果不尽心研究学生的个别特点,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因而也不可能有所进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技巧。”平常学生坐在教室里面和大家一起听讲、答问、做作业,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能得以充分展现。一旦回到属于他自己小天地的家里,他们的个性特征就充分展现出来了,要掌握他们的个性特征,离得开家访吗?常言道“知子莫

11、若父母”。学生的小脑袋里面到底在想什么,平时干些什么,当老师的有他们的父母清楚吗?所以,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得亲自到他们生活的家里,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走访他们的父母。“亲其师,信其道。”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切、融洽的关系,学生会更加“倾心”于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一个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他的课,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讨厌他的课。所以,师生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是胜过许多说教的。与班上几十个学生共处和分别走进每个学生家庭和他们独处,师生之间的亲密感是不同的。学生和教师独处往往会产生一种受宠若惊的亲切感,学生在与教师零距离

12、的接触中,更能体验到老师无私的爱,这些情感体验在班级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教师要改变惩罚一人震慑一群的做法。一个人犯了错误要大家跟着担惊受怕,公平吗?教师在学生中和蔼可亲的形象何在?学生还敢亲近老师吗?还会信其道吗?教师要改变“报忧不报喜”的做法。“告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产生逆反心理,如此反复还会使家长厌烦。家访时应当先肯定孩子在学校取得了哪些进步,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建议,获得家长的配合。这样家访的气氛会比较融洽,家长比较容易接受,孩子也会消除恐惧心理,乐意改正缺点,增强进步的信心。教师家访的时候报喜是爱心的表现,可以保护好孩子脆弱的心灵,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家访是心灵之间的交

13、流,是润物无声的细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2)家访是家庭教育的指路灯。“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候家庭教育的作用还远远胜过学校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往往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据先入为主的地位,如果两者之间不协调、不一致、甚至互相抵触,学校教育的作用也发挥不出来。要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教师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婆婆爷爷这一辈人又不知道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所以个别农村的家庭教育不是存在“盲区”缺乏家庭教育,就是存在误区错误的家庭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