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说的是张志和的词_第1页
我今天说的是张志和的词_第2页
我今天说的是张志和的词_第3页
我今天说的是张志和的词_第4页
我今天说的是张志和的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渔歌子说课稿我今天说的是张志和的词渔歌子(板书),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二、说目标1. 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

2、的难点。三、教法、学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我准备用“初步诵读、读出词味”,“词中赏画、品味情境”“情境拓展,品味钓中情”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四、教学过程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一)、激趣导入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

3、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二)圈景物,明词意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2、圈一圈,找景物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课件出示)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

4、词。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

5、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4、  小结,初步形成画面。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1、  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2、  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

6、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3、  给画面着色。(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山是绿的。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水是绿的。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完成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画面)想起王安石的诗

7、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简笔画),想起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四)、感情朗读,悟诗情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优扬的音乐此时响起),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师范读词)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1)介绍张志和生平,插

8、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意在劝弟弟回家。(出示)师生角色对话。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啊师:弟弟,你为何不归?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2)插入直钩垂钓故事,领悟此翁取适非取鱼。适时,插入颜真卿所说,张志和钓鱼是直钩,而且不放鱼铒,这能钓到鱼吗?(不能)可张志和却说钓到了许多许多,他

9、钓到了什么?(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哥哥,担心他风吹日晒,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学生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学生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从此,他就过上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棕色的箬笠,棕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青箬笠,绿蓑衣)。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学生诵读整首词)。(五)、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