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说明书_第1页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说明书_第2页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说明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及倒虹吸管设计说明一、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二、技术指标 1.涵洞类别及主要尺寸:涵洞类别跨径或管径(m)涵顶填土高度(m)管节长度(m)斜度(°)钢筋混凝土圆管涵0.75、1.0、1.25、1.50、2.000.520.01.49、1.990、15

2、、30、45钢筋混凝土倒虹吸管1.0、1.25、1.500.91.49、1.990 2.车辆荷载:公路I级。三、主要材料部位主 要 材 料预制涵管C30砼涵管座C20砼涵管基础C20砼帽石、缘石 C20砼翼墙墙身、基础C20砼铺底、锥坡、隔水墙M7.5砂浆砌MU40片块石表列石料为最低强度等级砂、石料的质量要求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有关条文办理四、设计要点1. 计算假定,由于本通用图圆管涵采用有基础形式,基础形式固定支承,中心角127o。根据公路桥涵设计手册基本资料固定支承,中心角120o圆管涵内力计算系数为0.231,且忽略管壁环向压力N及径向剪力Q,仅考虑管壁上的

3、弯距M。(1)管节自重荷载 q1=1t (2)填土产生的均布垂直压力 q2=2h (3)填土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 q3=2Htg2(45 o -/2) (4)车辆荷载产生的均布垂直压力 q4=G/ab (5)车辆荷载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 q5=(G/ab)×tg2(45 o -/2) 式中:1-管节的材料容重(KN/m3),2-土的容重(KN/m3),2=21 KN/m3 H-管节上的填土高度(m) t-管壁厚度(m) -土的内摩擦角(度) r-管壁内外径的平均半径(m) G-车轮或履带荷载轴重(KN) a,b-车轮或履带荷载压力分布长度(m) 圆管涵内力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荷载类型Mma

4、x管节自重产生的垂直压力0.369q1r2填土产生的垂直压力0.231q2r2填土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0.231q3r2车辆荷载产生的垂直压力0.231q4r2车辆荷载产生的水平压力-0.231q5r22.管节内力按刚性管节受弯构件计算,不考虑法向力和剪力的影响,且按不同填土高度的受力情况配筋。3.斜管节未另行作结构验算,适当配置构造钢筋。4. 正管节分段长度分为:1.5m及2.0m两种,可根据需要组合成0.5m为基数的各种涵洞长度。5.斜管节中轴线长度:孔径0.75、1.00、1.25米为1.50米,孔径1.50、2.00米为2.0米。 6. 管节基础:(1)C20砼基础厚度,应根据地基土壤

5、类别、状态、地基容许承载力及受荷载后变形大小,涵位是否经常浸水以及洞顶填土高度、垫层材料种类等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后选用。(2)地基分类及相应的基础厚度值:类:紧密的碎、卵石类土(卵石、砾石),完整的岩层,采用无基础形式;类:一般密实的碎、卵石类土,硬塑坚硬粘土,中等密实的中砂、粗砂、破碎岩层等,采用无基础形式;类:中等密实的饱和粉砂、细砂土,软塑硬塑粘土、亚粘土、较密实的人工填土、风化岩层等,基础厚度取50cm;类:松散的饱和粉砂、细砂土,流塑软塑粘土、亚粘土、一般密实的人工填土等,基础厚度取50cm。(3)对于裂隙粘土地区,应根据涵位地基膨胀潜势大小,采用预湿换土、石灰(水泥)稳定等工程处治措

6、施减弱和完全消除膨胀潜势后,基础厚度取100cm。(4)对于软基、中等以上膨胀土地基等变形较大的地段,应作特殊设计。基础厚度可取100cm。五、施工要求1.预制管节建议采用悬辊法旋转成型工艺,工厂集中预制或向水泥制管厂订制。管节分段长度分别为:2.0m的正管节及1.5m的正管节及斜管节(按斜交角15°、30°、45°划分)两种, 正管节可根据需要组合成0.5m为基数以适应各种涵洞长度,并应在端面标注型号,例如:正d150,斜d150,30°等字样。斜管节也可在现场浇筑。 2.管节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85%以后,才能脱模、堆放和运输。脱模应在管壁上注明适用的填土高度。 3.施工设计和施工放样时,必须注意管涵的全长与管节的配置以及洞口端墙的准确位置。斜交管涵由两端各一斜管节和若干个正管节组成。为避免放样误差,可将一端洞口端墙于管节安装接近完成时浇筑。 4.软基上的涵洞沉降较大,施工时应按涵身中部预测最大沉降值按抛物线设置予拱度。 5.涵洞顶上及涵身两侧须采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砾石或砂质土壤对称夯实,相对密度达到96%,范围见“涵洞台背回填示意图”。6.施工过程中,当洞顶覆土厚度小于0.5米时,涵顶及涵两侧填土在两倍孔径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方法分层夯实; 当洞顶覆土厚度在0.51.0米时,涵顶可通过施工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