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业广场地下人防工程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书1_第1页
江苏商业广场地下人防工程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书1_第2页
江苏商业广场地下人防工程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书1_第3页
江苏商业广场地下人防工程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书1_第4页
江苏商业广场地下人防工程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书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广场目录第一部分 设计方案综合说明1.1 工程概况·············································

2、83;················021.2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概况·······························

3、;···················031.3 支护结构施工顺序····························

4、83;·························051.4 施工说明·······················

5、;·······································061.5 基坑监测·········&

6、#183;·················································&

7、#183;··081.6 应急措施·············································

8、83;················091.7 备注································&

9、#183;·································10第二部分 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2.1 设计计算参数的定···········

10、83;··········································112.2支撑计算······

11、··················································

12、······122.3 抗隆起算··········································&#

13、183;···················132.4 内力计算及筋····························&#

14、183;·····························14第三部分 支护结构的拆除计算3.1 拆撑计算················&#

15、183;············································153.2 支撑设计···

16、3;·················································

17、3;·······183.3 抗管涌止水桩长算········································&#

18、183;············223.4 基坑降水设算···································&#

19、183;·····················22第四部分 基坑土方开挖及安全监测4.1 土方开挖则························

20、;···································224.2 基坑开挖测·············

21、··············································22第一部分 设计方案综合说明1.1工程概况工程

22、位置XX位于XX路、原公交公司院内。工程主体结构形式XX为一综合性大型商业广场,总建筑面积63291m2,其中主体建筑为8层商业中心,建筑面积为41741 m2,北塔楼918层,南塔楼923层,框桶筒结构,地面以下为2层地下室。拟建场地场区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为13.3m。自然地面标高-0.40(相对±0.00)。根据现有资料分析,由于基坑四周均分布承台,因此以底板顶标高-7.60m、-8.10m(相对±0.00)向下开挖约2m作为开挖面标高,即开挖深度分别为9.2m、10.0m。拟建场地位于市区中心,基坑与周围环境的间距很小,必须采取适当的支护结构防止基坑开挖影响周围建

23、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的安全。地下水类型为上部潜水,下部承压水,上部潜水位在自然地面下1.0m,水位变化幅度为1.3m。 工程地质概况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市区中心。2、工程地质概况经勘察,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层分布较复杂,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时所涉及的土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资料,现将基坑开挖范围内地层分布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层:杂填土,杂色,松散,饱和,主要成分为上部水泥地坪,下部填粉土等。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701.50m,平均0.9m;层底标高:11.8512.74m,平均12.42m,层底埋深: 0.701.50m,平均0.92m。 层:粘土,棕红色,可塑,有

24、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为黄泛冲积土层,属新近沉积土,中压缩性土。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003.30m,平均1.96m;层底标高:9.3311.39m,平均10.46m,层底埋深: 1.904.00m,平均2.88m。 层:粉土,黄色,中密,湿,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为黄泛冲积土层,属新近沉积土,中压缩性土。厚度分布不均匀,局部缺失,厚度:0.403.10m,平均1.03m;层底标高:7.9410.29m,平均9.25m,层底埋深: 3.005.50m,平均3.81m。 层: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为黄泛冲积土层

25、,属新近沉积土,高压缩性土。场区普遍分布,厚度:2.005.30m,平均3.52m;层底标高:4.857.51m,平均6.08m,层底埋深: 5.808.50m,平均7.26m。 层:粉土,灰色,密实,湿,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为黄泛冲积土层,属新近沉积土,中压缩性土。场区普遍分布,厚度:3.307.80m,平均5.27m;层底标高:-1.072.08m,平均0. 81m,层底埋深: 11.2014.40m,平均12.53m。 层:粉土,灰色,密实,湿,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为黄泛冲积土层,属新近沉积土,中压缩性土。场区普遍分布,厚度:4.108.5

26、0m,平均6.16m;层底标高:-7.15-3.65m,平均-5. 35m,层底埋深: 17.2020.50m,平均18.69m。 层:中砂,灰色,中密,饱和,夹薄层软粘土及粉细砂,在深度2529m处,局部夹软粘土较厚,最大厚度达2m,偶见朽木屑,为第四级晚更新新世期古河道沉积土,属中压缩性土。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1.5017.80m,平均14.02m;层底标高:-21.65-17.56m,平均-19.38m,层底埋深: 31.0035.00m,平均32.71m。水文地质条件本区地下水类型为上部潜水,下部承压水,含水岩层为上部层粘性土、粉土、中砂(场地南部同一水文地质环境缺失上部粘性土而与下

27、部粉土有水力联系),及下部是层中砂。本区地下水环境为类,经对地下水的取样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侵蚀性,对钢结构有弱侵蚀性。基坑支护设计土层参数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本工程各土层的设计计算参数如下表: 各土层的设计计算参数 表1土层序号土 层 名 称重 度固 快 指 标渗 透 系 数(kN/m3)Ck(kPa)k(度)KV(cm/s)KH(cm/s)杂填土17.58.015.0粘土18.828.65.95.8×10-77.2×10-7粉土19.25.623.02.5×10-44.5×10-4淤泥质粘土17.914.23.7

28、1.7×10-62.6×10-6粉土19.510.927.52.1×10-44.1×10-4粉土19.84.930.0中砂19.02.132.01.2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概况设计依据1、教员提供的资料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XX有限公司完成,时间2009年7月),总平面图(由XX有限公司完成,2010年11月提供)。2、参照和执行的设计规范、规程地区规范XX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32/J-2005)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2)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

29、3)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国家标准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行业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其他国家及XX省现行的有效设计标准、规范、规程和标准图集1.2.2本基坑工程特点1、本工程基坑开挖面积约为6142m2,周长约为323m。基坑实际挖深10.0m。2、本工程周边环境比较复杂。3、基坑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有流塑状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以及粉土、粉砂层,设计时首先需

30、考虑采用适当的挡土结构,有效控制土方开挖过程中基坑的变位,其次需要设置止水帷幕,防止坑壁渗水。基坑支护结构设计1、挡土结构 整个基坑采用柱列式排桩的支护形式作为挡土结构。排桩采用钻孔灌注桩(10001200)。2、支撑体系采用两道混凝土支撑。支撑中心标高分别为-2.50、-6.70,桩顶冠梁顶标高-2.65。其上采用放坡开挖的形式确保桩顶以上土体安全。南侧由于距用地红线距离较劲,上段砌240厚的砖墙。3、开挖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处理(1)止水帷幕:基坑支护影响范围内分布流塑状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以及粉土粉刷层,图层相对密实,因此止水帷幕此采用单排600900三轴深层搅拌桩形成半封闭止水帷幕。(2)排水

31、设计a、基坑内布置了32口降水井降低地下水位。b、基坑开挖时,视施工现场情况沿基坑周边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宽400mm,深300500mm,排水沟坡度1%,并在基坑四周设置护栏,以确保人员的安全。c、坑外布置了15口观测回灌井,当坑外地下水降至绝对标高6.00以下时采取回灌措施。1.2.4基坑支护节后设计计算1、计算方法本工程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计算,采用XX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软件F-SPW5.3版。严格参照XX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32/J-2005)。2、计算条件(1)根据本基坑的周边环境要求确定本工程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重要性系数取1.1。(2)坑外迎土面的土压力取主动土压力,开挖

32、面深度以下的土压力按矩形分布取用。坑内开挖面以下背土面的土压力取被动土压力。(3)土的C,值均采用勘察报告提供的固结快剪标准值指标。(4)按照朗肯土压力计算理论作为土侧向压力设计的计算依据。计算时,不考虑桩体与土体的摩擦作用,且不对主,被动土压力系数进行调整,仅作为安全储备处理。(5)土压力计算根据土层特性,除对、层采用水土分算,其他所涉及的土层采用水土合算。(6)地面施工超载取20KPa。(7)支撑水平刚度系数Kt按照规范公式计算3、基坑边界 考虑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作业面,以地下室外墙线为准外延不小于1.5m作为基坑支护结构的内边界。4、支护结构计算模式的确定【支护桩计算】按顺向工况支护桩的

33、最大弯矩值进行配筋,采用多支点支护体系,桩长要求满足整体稳定性要求。【止水桩计算】止水桩长度按基坑开挖深度的抗渗稳定性要求确定。【降水要求】涌水量计算时采用潜水非完整井的计算公式。1.3支护结构施工顺序1、钻孔灌注桩、立柱桩、三轴深层搅拌桩及降水井的施工;2、开挖至-2.50m处,施工桩顶冠梁及一道支撑体系;3、继续土方开挖前一周进行坑内预降水;4、待一道撑强度达到75%后继续开挖至二层围檩;5、待二层围檩、二道混凝土支撑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分层开挖土方;6、待挖至底板下垫层底标高后,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待垫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人工掏挖承台区域的土方,并及时施工深垫土层;7、及时浇筑地

34、下室底板混凝土,须将底板浇筑至支护桩边,待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拆除二道支撑;8、施工地下二层至顶板,浇筑地下二层顶板及换撑块,待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5%后,拆除一道支撑;9、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至,在地下室外墙与支护桩之间回填土方。1.4施工说明标高系统本工程相当于绝对标高+9.6m,本设计中所涉及的标高皆相对于此标高。材料要求1、水泥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2、混凝土等级:支护桩、桩顶冠梁、二层围檩、混凝土支撑、连系梁以及立柱桩等混凝土结构均为C30;3、钢筋等级:支护桩主筋、桩顶冠梁、二层围檩、钢筋混凝土支撑以及立柱桩纵筋采用HRB335级,箍筋采用HRB235级;4、

35、钢牌号:钢管立柱材料采用Q235钢。支护结构施工要求(一)钻孔灌注桩1、灌注桩施工前,应进行试成孔,数量不少于2个。根据试桩结果进一步确定施工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技术要求。2、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保证桩径偏差不大于50mm,垂直度偏差小于0.3%,桩位允许偏差不大于100mm。3、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桩时桩底沉渣不超过150mm,作为立柱桩时桩底沉渣不超过100mm。4、桩顶混凝土标高对于支护桩应比设计标高高出1.0m,对于立柱桩应比设计标高高出2.0m。5、排桩应采取隔桩施工,并应在灌注混凝土24h后进行临桩成孔施工。6、钻孔灌注桩进入桩顶冠梁梁内50mm。(二)三轴深层搅拌桩1、采用三轴深搅机施

36、工,轴径650mm,桩中心距900,采用套幅一孔法施工。水灰比1.2-1.5,同时分别外掺水泥用量的0.2%木质素硫酸钙和0.03%三乙醇胺外加剂。2、三轴深搅桩垂直度控制在0.5%以内,桩位偏差不应大于50mm,控制提升速度在0.6m/min以内,并保持匀速下沉与匀速提升。3、因被搁置超过2h以上的扳指浆液,应作为废浆处理,严禁再用。4、施工时应保证前后密切配合,禁止断浆。如因故停浆,应在恢复压浆前将三轴搅拌机下沉0.5m后再注浆搅拌施工,以保证搅拌桩的连续性。5、相邻桩施工间隔不超过24h。如间隔时间太长,与相邻桩无法搭接时,应采取局部补桩或高压旋喷等补强措施。6、深搅桩施工前应开挖沟槽,

37、将上部地表障碍物清除。施工时严格执行设计要求与施工规范,确保桩身垂直与桩身搭接长度。施工中如遇障碍物造成断桩,必须准确在现场与施工图中标明位置,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对施工中出现的冷接头,应采用高压旋喷方式处理。(三)钢筋工程1、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主筋间距允许偏差不大于10mm,箍筋间距或螺旋筋螺距不大于20mm,钢筋笼直径不大于10mm。钢筋笼长度不大于50mm。2、钢筋笼搬运和吊装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就位后应立即固定。3、支护桩主筋应插入冠梁梁内不小于冠梁梁高度。4、钢筋混凝土梁轴线允许偏差不大于8mm,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进

38、行养护。5、钢筋混凝土主支撑与连系梁中心轴线相同。6、钢筋混凝土支撑梁节点处各连系梁均锚入主支撑内不小于35d,节点处2.0m范围内箍筋加密至一级钢筋8100;冠梁、二层围檩与钢筋混凝土支撑节点处主支撑均锚入冠梁内不小于35d,节点处2.0m范围内箍筋加密至一级钢筋8100。7、钢筋混凝土结构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焊接方式,钢筋连接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8、需焊接的钢筋施工之前,应清楚钢筋、焊板焊接部位以及钢筋与电极接触表面上的锈斑、油污、杂物等;钢筋端部当有弯折、扭曲时,应予以矫直或切除。(四)钢筋混凝土工程(1)、钢筋混凝土梁轴线允许偏差不超过8mm,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39、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养护。(2)、冠梁、二层围檩与钢筋混凝土主支撑梁、连系梁中心轴线相同。(3)、支护桩、立柱桩保护层厚度均为50mm,冠梁、二层围檩及钢筋混凝土支撑梁保护层厚度均为40mm。(4)、钢筋混凝土支撑与冠梁、二层围檩应同时浇筑,如分段施工时,施工缝留设部位须有加强措施,不得随意或无措施留设。(五)立柱及立柱间距(1)、立柱桩顶标高应为立柱位置处垫层标高,钢管立柱底标高应低于立柱桩顶标高2.0m。(2)、立柱在底板范围内应设止水片。(3)、立柱桩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a、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小于30mm;b、成桩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小于50mm;c、桩身垂直角度偏差

40、不大于1/300;d、桩底沉渣厚度不大于100mm;e、立柱中心与钢筋笼中心应在同一轴线上,成桩后立柱垂直度应满足不大于1/300,立柱顶标高与设计标高偏差小于30mm;8.应分层均衡开挖。根据后浇带位置合理分块、分段,每层的挖土深度不得超过2.0m,在上层土挖完后间隔不少于5天可开挖下一层土方,临时性挖方的边坡值不得小于1:2。开挖接近坑底时需要严格控制开挖面标高,尽可能使机械挖土一次到位,减少对坑底土的扰动,不得超挖;开挖到位后及时施工混凝土垫层,要求浇至支护桩边,随挖随浇,垫层必须在见底后24h内浇筑完成。9.基坑内的深坑开挖必须等普遍的垫层形成并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方可进行。桩基承台应逐

41、个开挖、砖砌外模护壁,不得大面积开挖。10.基坑内所有垫层施工完成后,应及时绑扎底板钢筋,浇筑地下室底板。作为拆撑的必要条件,要求底板混凝土必须浇筑至支护桩边。11.如挖土机械需在支撑上行走,必须覆土500mm并铺设走道板,架空于支撑上方,但不得在底部掏空支撑构件上行走和操作。12.土方开挖期间,挖土机械不得碰触支护桩、立柱与支撑,挖土时宜先掏空立柱四周,避免立柱承受不均匀的侧向土压。13.基坑四周及支撑严禁堆土或堆载,地面超载应控制在20KPa以内。14.由于机械进出口通道均位于坑边,应铺设路基箱扩散压力,或设置配筋混凝土面层。不得在桩墙顶部压顶板上碾压。 支护结构检测要求 (一)钻孔灌注桩

42、1钻孔灌注桩施工完成后 ,应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5根。2.钻孔灌注桩当根据低应变动测法判定的桩身缺陷可能影响谁水平承载力时应采用钻芯法补充检测,检测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得少于3根。(二)三轴深搅桩1.三轴深搅桩施工一周后进行开挖检查或采用钻孔取芯等手段检查成桩质量,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应及时调整施工工艺。2.三轴深搅桩应在设计开挖龄期采用钻芯检测墙身完整性,钻芯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应少于5根。(三)面层检测要求喷射混凝土的厚度采用钻孔检测,钻孔数为每100mm2墙面1组,每组不少于3点1.5基坑监测 本基坑外部环境较复杂,基

43、坑工程安全等级一级。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必须加强对基坑及周边环境(道路、管线)的检测。基坑及周边环境的监测、测试的内容1、支撑结构顶部水平、垂直内容的量测:沿基坑周边每20.0m设置垂直、水平位移观测点;2、支护结构侧向位移观测(测斜):共布置10根测斜管,超过支护桩长2.0m;3、对邻近建筑设置沉降监测点:共设置15个沉降监测点;4、道路路面沉降观测:沿临近基坑范围道路每隔25m设一观测点;5、支撑轴力量测:支撑系统应选择4根以上的支撑,采用钢筋测力计进行钢筋混凝土支撑轴力量测;6、坑外水位观测点:在坑外布置15个水位观测点。7、立柱变形量测:选择5个立柱,采用水准仪、经纬仪监测。监测

44、与测试的控制要求1、监测位置结合现场条件布置合理;2、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总量应小于挖深的0.3%,报警值为挖深的0.21%;3、建筑物周边地面沉降量不允许超过30mm,房屋差异沉降不超过1/1000。允许值为12mm,预警值为10mm;4、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需要做报警处理(1)平位移速率2mm/d;(2)水位降深0.5m/d;(3)另外,对于测斜光滑的变化曲线,若曲线上出现明显的折点变化,也要做报警处理。监测要求1、所有测试点、测试设备需加强保护,以防破坏。2、监测周期:基坑土方开挖到地下室侧壁回填。具体要求为基坑开挖施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观测值作为初始值,基坑开挖前期第三天观测一次,中期每

45、两天观测一次,基坑或周边环境位移变形较大时,每天观测一次。基坑出现险情时,随时观测。3、测试单位需及时向设计人员通报测试结果并提供最终测试成果报告。4、基坑监测应由具备监测资质的单位严格按照本说明要求制定详尽的基坑监测方案,并报本设计单位审定确认后方可执行。1.6应急措施1、施工单位应根据基坑监测情况做好应急措施的材料(水泥、土袋、木桩、型钢等)标备。2、如基坑开挖过程中有渗透现象发生,应及时采取措施,在渗透点设置引流管,将渗水通过引流管流至基坑内排水沟,统一疏排。3、支护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等情况时可采取临时架设钢支撑、被动区反压加固等措施。1.7备注1、若上部设计施工图完成后出现地下室平面、开

46、挖深度发生变化的情况,本设计也将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2、出土口位置、塔吊位置处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相应的加固及保护措施并报本设计单位审订确认后方可实施。3、鉴于本工程的重要性,请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对支护结构施工方法、质量控制要求及土方开挖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并预先做好抢险预案,确保基坑顺利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要求。4、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应按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502-2002)进行相应的监测及验收工作。5、土方开挖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应密切配合,重视监测数据反馈信息。如发生监测数据达警戒值,应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如地面堆载较大,土方开挖速度

47、过快、不均匀,基坑暴露时间较长等)及时整改,并合理调整施工组织设计和土方开挖方案,加快主体结构施工速度。如监测数据达报警值,应及时通知参建各方,分析原因应采取有效控制盒加强措施,确保加快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本说明为尽事宜应严格按照国家、地方相关规范、规程执行。第二部分 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2.1 设计计算参数的确定地下水位埋深按1.0m考虑。 1、地质计算参数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本工程各土层的设计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2、计算区段划分 计算区段划分 表2区 段附 加 荷 载(kPa)实 际 挖 深(m)ABCDEFGH2010.02.2支撑计算第一层支撑计算圈梁顶标高为-2.5m,取超载q=20+

48、0.9×17.5+1.1×18.8=56.43(kPa)(1)土压力计算ea1上=200.588-280.707=-0.512Kpaea1下=(2017.50.9)0.588-280.767=8.749KPaEa1=0.98.749/(0.812+8.749)8.749/2=3.718KPah1=0.85/3=0.28mea2上=(20+17.50.9)0.814-228.60.902=-21.56KPaea2 1.0=(20+17.50.9+18.80.1)0.814-228.60.902=-20.96KPaea2下=(20+17.50.9+18.80.1+8.81.86

49、)0.814-228.60.902=-7.64KPaea3上=(20+17.50.9+18.80.1+8.81.86)0.438-25.60.622=16.237KPaea3下=(20+17.50.9+18.80.1+8.81.86+1.039.2)0.43-25.60.662=19.879KPaEa3=(16.237+19.879)1.03/2=18.60KPah3=1.03(216.237+19.879)/3(16.237+19.879)=0.5mea4上=(53.998+1.039.2)0.879-214.20.927=29.183KPaea4下=(63.463+3.527.9)0.87

50、9-214.20.937=53.616KPaEa4=(53.616+29.183)3.52/2=145.726KPah4=3.52(229.183+53.616)/3(29.183+53.616)=1.6mep1上=210.91.648=35.926KPaep1下=9.5*1.395.27+210.91.648=105.52KPa(2)净土压力ep=35.926-53.616=-17.69KPaep=105.52-53.616=51.904KPa(3) 计算支点力R1土压力为零的点为:x/(5.27-x)=17.69/51.904可得 x=1.34mR1=(18.605.36+145.7262

51、.94+17.691.34²/3+714.25)/9.15=188.42KPa 第二层支撑计算(1)土压力计算ea5上=71.282paea5.10=(71.282+2.09)kpaEa5=(12.999+22.054)=45.394kpaha5=e10=95.887 kpaea5下= kpaea6上=(71.282+2.59)0.3332 kpa+90=116.28 kpaea6下= kpaea7上=(71.282+2.59)0.307227.11 kpa+90=117.11 kpaep1上=210.91.648=35.926 kpaep1下=9.5 kpaEp1=(35.926+

52、139.876)2.68/2=235.575 kpahp1=2.68/3(35.926+139.876)=1.076mep2上=9.5kpaep2下=(9.5)kpaEp2=(120.154+362.858)=1487.68 kpahp2=6.16/2.56mep3上=(9.5) kpaep3下=(85.822+14.02)1.804=926.26 kpaEp3=(375.35+926.26)/2=9124.31 kpahp3=14.02/3(375.35+926.26)=6.02m(2)净土压力ea1=112.054-35.926=76.128kpaep1=139.876-112.054=2

53、7.822kpa(3) 计算支点力R2可得:x=1.96mR2=243.42kpa 桩长计算设g点一下桩长为t,则Ep31=375.35t hp31=t/2Ep22=19.65t² hp22=t/3所以 188.42(11.54+t)+235.575(7.236+t)+1487.69(2.56+t)+375.35t²/2+19.65t³/3-1.21.118.6+45.395(10.02+t)+300.305(7.5+t)+716.285(3.08+t)+117.11t²/2+405(11.84+t)=0可得 t=6ml=0.86+1.03+3.52+5

54、.27+6.16+6=22.84m取l=23m2.3 抗隆起验算已知:D=23-10=13m,q=20+0.9求得基坑底面下层参数为:c=3.9 kpa ,=30.9,=19.3KN/m3 ,=19.5 KN/m3,Nq=Nc=2cKs= 满足要求。2.4 内力计算及配筋 最大弯矩计算1、R1R2之间最大弯矩计算 设在d点剪力以下近似为零,则 188.42=18.60+29.183 解得=1.76Mmax1=188.422、R2f之间最大弯矩计算 设位于e以下处剪力为零188.42+243.42=145.726+18.6+12.999+2即:6.75 解得:Mmax2=188.42=547.7

55、33、g之下最大弯矩计算设位于f以下处剪力Q=0188.42+243.42+235.575+120.154+19.7=18.60+145.726+45.394+112.054 即:19.7-3.874-247.61=0 解得:Mmax3=188.42 =828.37第三部分 支护结构的拆除计算3.1 拆撑计算3.1.1 拆撑时支撑的轴力计算 基坑底标高为-10.4m不变,由于第二层地下室底板标高为-8.1m,板厚为0.6m,则第二层支撑标高为-8.1-0.6/2=-8.4m。拆撑第二层支撑时,第一层支撑和第二层支撑所承受的力均发生变化。此时,第一层支撑所承受力小于基坑开挖到-8.1m时架设第二

56、层支撑时所受的力。ea8.1=(56.43+8.80.86+9.21.03+7.93.52+9.50.29)0.368+106.7-210.9=92.05kpaEa2=(77.10+92.05)0.29/2=24.53kpah2=0.29/3(277.10+92.05)/(77.10+92.05) =0.14mep1上=2 kpaep1下=9.5 kpa净土压力=35.9392.05= kpa=214.22 kpa 土压力为零点为: 拆第二层支撑时,第一层支撑所受的力为 =166.79第二层支撑(第二层地下室底板)所受的力为 =404.29 拆第二层支撑时最大弯矩计算(1)第一层支撑与第二层支

57、撑(第二层地下室底板)之间最大弯矩计算 设在拆第二层支撑时在d点以下剪力近似为零 16679=18.60+29.183+3.47+5(2.89+)2 =1.50m =166.79 =329.89(2)、R2f之间最大弯矩计算 设位于e以下处剪力为零166.79+404.29=145.726+53.6162+52 =1.70m=166.79 =342.38(3)、f以下最大弯矩值计算设位于g以下处剪力为零166.79+404.29+35.926x3+19.4x32=18.60+145.726+45.394+112.054 x3+1/292得:x3=0.70=188.420.72/2+18.6.5

58、6+112.052.682/20.72/20.73/3+ =454.923.1.3 拆第一层支撑时最大弯矩计算 地下室浇筑到第一层地下室底板(标高为-4.0米)后,侧壁回填压实,随着地下室外墙向上施工,拆除第一层支撑,此时桩体相当于有-1.6米的悬臂桩,可计算得此时的桩体的最大弯矩为:=16.237 =33.98=188.42 =404.29 =828.37 配筋计算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M=b= 取混凝土C30:,主筋2025均匀布置,,保护层厚度50mm, 8200螺旋筋,161500加强筋。选择钻孔灌注桩取,桩中心距1.2m,则:b=300M= =1469.5>1.25 满足要

59、求。3.2 支撑设计 第一层混凝土支撑设计 =188.42 ,对撑间距取10.0米。角撑间距取8米,支撑截面为500700,连系梁截面为400。混凝土为C30,立柱间距为6米。(一)、支撑上作用力N对=1.25角撑N角=1.25=3366.49KN自重q=1.2M1=10.5取施工荷载为5,则:M2=5支撑偏心取0.02,则:M3=3366.49M= M1+ M2+ M3=123.13(二)、大小偏心判别e0=0.3h0=0.3根据钢筋混凝土规范ea=20mmea= e0+ ea=37+20=57mm因为:ei<0.3 h0所有:按小偏心受压计算(三)、计算受力钢筋e=因为:N=3366

60、.49<,为节省钢筋,受拉区按最小配筋率配筋,取4250求以下参数=0.002求得:取Ne=3366.49=故采用构造配筋取425,As=1964mm2(四)、平面外轴压验算左右两侧另配418,钢筋总面积为A总=4944 mm2N=0.9 = 第二层混凝土支撑设计R2max=404.29KN/m(一)、支撑强度验算:N对撑=角撑 N角=自重:q=10.5KN/m支撑自重产生的弯矩为:M1=37.8支撑上作用施工活荷载:q=5KN/m ,产生的弯矩为M2=18混凝土支撑偏心安装e0=20mm产生的弯矩M3=7223.43M= M1+ M2+ M3=200.27(二)、大小偏心受压e0=0.

61、3h0=199.5mm根据钢筋混凝土规范,附加偏心距ea=20ei= e0+ ea=48mmei<0.3h0按小偏压计算e=N=7223.43> 选用6+625 选用4253.2.3圈梁(一)、第一层混凝土圈梁计算 取R1max=188.42KN/m,圈梁截面尺寸为800,混凝土等级为C30,第一层对撑间距为10米,角撑间距为8.0米。在对撑端加八字撑,水平投影长度2.0米,则抗弯计算长度为8米。(二)、抗弯设计圈梁计算按连续梁法计算,由钢筋混凝土结构可知,连续梁跨度数大于五跨时可以简化五跨计算,所以圈梁内力为:Mmax=188.42Vmax=0.55KN按单筋截面计算:As= =

62、38.13 =3805.83mm2实取 825,As=3927mm2As,min=As,max=1250=26217As,min< As< As,max ,配筋率满足配筋要求。 (三)、抗剪设计最大弯矩设计值为V=0.25所以圈梁截面满足要求又因为:0.7需计算配箍筋,取直径为10的双肢箍V=0.7即:1036310=1001000+1.25 解得:S=524.1间距500,在支撑端3米范围内加密间距为200mm。二、第二层围檩计算 取R2.max=243.42KN/m,截面尺寸为800,混凝土等级为C30,第一层对撑间距为10米,角撑间距为8.0米。在对撑端加八字撑,水平投影长度2.0米,则抗弯计算长度为8米。(一)、抗弯设计按连续梁法计算,由钢筋混凝土结构可知,连续梁跨度数大于五跨时可以简化五跨计算,所以其内力为:Mmax=243.42Vmax=0.55KN按单筋截面计算:As= =4981.13mm2实取 536,As=5089mm2As,min=As,max=1250=26217As,min< As< As,max ,配筋率满足配筋要求。 (二)、抗剪设计最大弯矩设计值为V=0.25所以围檩截面满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