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废弃塑料的调查(PPT-39)_第1页
关于废弃塑料的调查(PPT-39)_第2页
关于废弃塑料的调查(PPT-39)_第3页
关于废弃塑料的调查(PPT-39)_第4页
关于废弃塑料的调查(PPT-3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废弃塑料的调查一.废弃塑料的来源 在中国,废弃塑料的主要来源于使用过的农用塑料薄膜、各种塑料包装材料(薄膜、塑料丝及编织品、泡沫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各种日用塑料制品、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废弃的家用电器、汽车等等。 农用塑料 农用薄膜是我国塑料工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国的农膜于90年代初期开始自行研制生产,9年始从日本引进技术,农膜的生产技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普通白膜到功能性农膜的发展过程。 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 的推广步伐明显加快,近10年来我国农膜生产形势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农膜覆盖面积由1000多万亩增加到.亿亩以上;农膜

2、年产量由不足10万吨猛增到100万吨以上;农膜品种超过10种;我国农膜生产和使用量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倍,成为世界农用薄膜生产大国。农用薄膜国内主要以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乙烯(EVA)薄膜为主。聚乙烯(PE)农膜产量占农膜总量的0%以上,聚氯乙烯(PVC)农膜的产量占农膜总量的0%左右,其余0%为乙烯醋酸乙烯(EVA)农膜及其它品种。 经10多年的发展,中空容器发生很大变化,从单一小型包装桶、瓶向多品种、多样化、大型化、功能化方面发展。2000年HDPE、PP、PET瓶产量已达10万吨,饮料热灌装PET已超过10亿个,塑料包装容器应用市场广阔,碳酸饮料包装中PET瓶占

3、.,大型化工液体包装容器(双L环桶和IBC桶)、药品和输液塑料包装容器、塑料汽油箱的普及;塑料托盘在仓储、运输中的大量使用都是塑料回收的重要来源。 (1) 塑料的使用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日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 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9万吨。 三.废弃塑料的危害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废

4、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农用地膜散在地里直接污染土壤和水源,在地头烧掉则会污染空气,散发出二恶英等化合物,影响人群和动物健康,进而威胁人类生存。而当塑料制品散落在草原、江河、湖泊和海洋,被牲口、

5、动物误食后则会导致动物死亡。据专家测算,每清除1吨海上垃圾所花的费用要比清除陆地垃圾的费用多10倍。更成问题的是,塑料袋要200年以上才有降解的可能。四.国外防治”白色污染“的有关情况 早在1985年,美国入均消费塑料包装物就已达 23.4公斤,日本为20.1公斤,欧洲为15公斤。进入九十年代,发达国家人均消费塑料包装物的数量更多(我国1995年人均消费塑料包装物和其它塑料制品为13.12公斤)。从消费量来看,似乎发达国家的“白色污染”应该很严重,实则不然。究其原因,一是发达国家很早就严抓市容管理,很少有人随手乱扔废旧塑料包装物,基本消除了“视觉污染”。二是发达国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较高。以

6、美国为例,80年代以前,处置废塑料主要方式是填埋,后来发现塑料长期不降解,九十年代以后,他们转而走回收利用的路子。 现在已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分类回收系统,大部分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回收利用,少部分转化为能源或以其它方式无害化处置,也基本消除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潜在危害。美国制定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对固体废物管理、资源回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系统建设及运行、发展规划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利福尼亚、缅因、纽约等10个州先后出台了包装用品的回收押金制度。日本在再生资源法、节能与再生资源支援法、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等法律中列专门条款,以促进制造商简化包装,并明确制造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各自的回收利用义务。德国在循环经济法中明确规定,谁制造、销售、消费包装物品,谁就有避免产生、回收利用和处置废物的义务。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