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11110012658)_第1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11110012658)_第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11110012658)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方案任课班级的学生情况 分析该年级学生经历了五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从对科学知识 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上看,有具有一定的水准。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与要求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主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机械; 通过一系列观察和研究活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 特点和作用;掌握斜面这一简单机械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了 解生活中的各种轮轴及其变形器械的性质与功能;借助于模 型,通过一系列观察和实践活动将指导学生认识滑轮这种装置 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研究自行车的链传动装置了解一部机器内 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使学生对“系统这一概念有一个粗浅 的感性认识。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通过引

2、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 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 承受很大的力;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支架稳固程度不同;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设计桥梁模型和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他们研究桥梁的兴趣;以造房子这个活动为 载体,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 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 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在植物的种子繁殖 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并且通过实践活动学习一些人工的营养繁殖的方法, 从中体会创造生命的乐 趣;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从而了解动物怎样繁殖后 代

3、;通过让学生调查自己出生前后的情况,了解人类是怎样延 续后代的,进而知道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树立珍爱生命、孝敬 父母的感情。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主要使学生知道常见岩石、矿 物的显著特征;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文字、画图 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调查、探索和观察活动; 意识到人类在开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让学生从大脑的大小形 态、结构和功能几方面体会大脑是名副其实的“指挥中心; 让学生知道大脑是通过什么接受信息和传出命令的,了解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如何工作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 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了解怎样保护我们的大脑。第六单

4、元?交流与质疑?,主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流和 质疑,交流和质疑都有哪些方式;了解科学家的交流活动,学 习如何通过讨论进行交流;了解质疑与提问的区别,知道怎样 质疑。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2、钻研教材,表达“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理念;3、学习人家的先进教学经验、思想和方法;4、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整合于科学教学中。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进度表单元课题课序课题课时1、神奇的机械1什么叫机械12怎样抬高讲台23斜坡的启示14拧螺丝钉的学问15国旗怎样升上去1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27单元总结12、形状与结构1折形状12搭支架13建桥梁14造房子15单元总结13、它

5、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1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13我是怎样出生的14单元总结14、岩石与矿物1认识常见岩石12认识矿物的性质1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14单元总结15、人体的“司令部1大脑12神经13感觉14精心保护我的大脑15单元总结16、交流与质疑1交流12质疑13单元总结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什么叫机械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 、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2 、能够通过比照,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1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2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

6、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2 、愿意合作与交流。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 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二学习新课1 、认识机械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2 、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1学生答复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

7、工作讨论: 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局部在 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局部 带来的方便3 、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比照实验,集合 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平安,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8、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 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2 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2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1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2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2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1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

9、头、螺丝刀、一根比拟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2 、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1 、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 要什么工具来帮助。2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3 、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 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4 、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

10、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 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5 、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 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1 、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 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分组实践操作活动。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指

11、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做测试,并记录结果。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 们的答案。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4 、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5 、讨论: 杠杆是否都省力?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稳固应用、拓展延伸1 、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2 、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 夹壳器、园艺剪

12、刀等。 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3 、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4 、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 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四、课后小结:3. 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 了解问题的需要, 探究可能的答案;3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1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

13、组成;2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 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 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2 、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

14、环节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1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2 、谈话:假设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 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3 、交流,比拟: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4 、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 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 画示意图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1 、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2 、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3 、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

15、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 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4 、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 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1 、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 的大小的呢?2 、学生提出假设。3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4 、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 料来做简单的实验。5 、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

16、长度和斜面的长 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6 、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7 、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8 、提问:比拟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9 、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 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10 、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 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 样呢?四、认识变形的斜面1 、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

17、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 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2 、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3 、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 密。4 、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5 、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 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 。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6 、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7 、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8 、组织学生观察拉链: 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

18、?怎么样把拉链的 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9 、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1 、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2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一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f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课后小节: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 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1 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 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

19、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 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 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 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1 、操作竞赛:选择适宜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 木头里。2 、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20、? 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1 、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拟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2 、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局部?各局部是怎么 连接的?3 、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4 、交流观察收获。5 、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局部,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 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6 、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1 、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方法 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方法 2:根据教

21、材提供的方法。2 、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3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4 、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5 、教师巡视指导,催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6 、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7 、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8 、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9 、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

22、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 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 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 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10 、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观察课 P9 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2 、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5 、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1

23、、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2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1 、有谁做过升旗手。2 、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3 、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24、?4 、讲解滑轮的概念。二、探索和调查1 、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局部构成?2 、出示滑轮,讲解各局部名称。3 、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4 、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5 、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6 、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7 、讨论实验。8 、交流、改善实验。9 、实验、记录、交流、小结。10 、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11 、讨论。12 、实验验证。三、回忆和解释1 、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 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6 、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 能

25、够在比拟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异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拟。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2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1 、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2 、交流。3 、比拟两种自行车的差异。4 、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5

26、 、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6 、教师讲解局部结构,齿轮、链条。二、探索和调查1 、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2 、展示、交流示意图。3 、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4 、展示制作的模型。5 、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6 、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根本构件。7 、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8 、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9 、出示齿轮传动装置。10 、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11 、比拟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12 、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 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13 、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三、回忆和解

27、释1 、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2 、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教学反思1 折形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根本形状构成。2 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拟。3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1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2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3 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4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慨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 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

28、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一、预期学习结果1 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2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3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4 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5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 个半圆,纸筒24 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 P18生准备 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 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 2带几张纸。教学过程:一、认识四种根本图形1 出示各种图片或实

29、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以下物体 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2 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 根本形状构成的。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1 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方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 吗?2 学生分组讨论。3 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4 谈话:我们怎么来比拟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 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拟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拟结果?6 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 ,测试时,要轻拿 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

30、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 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 的准确性。7 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纸筒形状承受力纸筒形状预测实际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筒形8 小结: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1 P18 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2 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四、拓展。1 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似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2 演示, P18 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3 看了刚刚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

31、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 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良它们的缺点?2 、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 19页20 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2 、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3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4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5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 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 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巩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通

32、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1 、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拟哪种形状的支架 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2 、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巩固的秘密吧!3 、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方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4 、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巩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欣赏,你也想搭一座这 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

33、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 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3 、建桥梁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2 、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1 、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2 、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3 、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2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拟桥的巩固程度。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

34、导入1 、读报导2 、这是一那么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3 、你见过哪些桥梁?二桥梁分类1 、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2 、分发桥梁的卡片3 、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4 、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2 、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 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3 、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4 、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1 、我们怎样来比拟他们的牢固程度?2 、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 讨论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3

35、 、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 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 容水的重量分组活动过程:1 、学生活动约 15 分钟2 、指导及时记录数据3 、汇报结果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1 、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2 、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 世界各地应用。五总结研究过程1 、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2 、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3 、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 做比照实验。4 、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六拓展

36、通过今天的活动, 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 下1 、为什么要夹纸片?2 、拱是怎样形成的?3 、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4 、造房子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2 、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科学知识:1 、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2 、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3 、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2 、体会科学技术的开展满足了人

37、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二、教学重点设计并建造房子三、教学准备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一导入1 、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2 、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缺乏。3 、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二学习新课1 、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2 、探究造房子的原理1谈话:刚刚我们比拟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 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3

38、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 ,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 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3 、造房子活动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 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 所选材料的可行性2分析材料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4 、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5 、评比,总结。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1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 , 选择适宜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2 、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39、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 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 意照顾栽种的植物一、导入新课1 、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 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2 、学生小组内交流。3 、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4 、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5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 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 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

40、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1 、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 落地生根、 马铃薯、 吊兰、生姜和水仙球 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着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 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 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 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 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 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2 、根据大家的讨

41、论和刚刚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3 、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 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 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1 、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考前须知。2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3 、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4 、师生共同小结活动。课后反思: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1 、积极参与讨论交流2 、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3 、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科学

42、知识1 、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2 、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3 、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4 、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2 、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一、导入新课1 、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 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2 、学生讨论答复3 、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 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 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

43、的哺育等。4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1 、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 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2 、学生识别圈画3 、师生在充分讨论的根底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4 、提问: 31 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测并说出理由5 、播放多媒体资料6 、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7 、学生讨论、汇报。8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9 、活动:猜一猜 32 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

44、,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1 、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 那么多?2 、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3 、小结四、科学交流会1 、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 在小组讨论的根底上进行全班交流。2 、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 料在全班交流。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保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 课后反思:1我是怎样出生的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2 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科学知识:1 知道人类也

45、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2 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生命的珍贵。2 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二、教学准备:1 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2 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 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3 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4 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 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 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二进

46、行新课1 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l 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 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响? 我出生时他 * 的情形是怎样的?2 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a. 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b. 排序。 P36 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

47、腹部隆起的 程度进行排序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 1 个月、3个月、5 个月、9 个月和 10个月的 发育时期。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 5.5 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 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 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 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3 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

48、获?四板书设计:4 我是怎样出生的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 10 个月五后记反思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1 、认识常见岩石一、教学目的:1 、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2 、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3 、在知道岩石的根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4 、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五、教学课时: 2 节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 ?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 锥子、小刀、钉子。七、教学过程:

49、第一课时一引课:1 、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2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3 、板书课题:略二认识岩石1 、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2 、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3 、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4 、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5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1 、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2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3 、平安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考前须知, 并亲自演示讲解4 、学生观

50、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5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6 、在教师引导下填表:1我对岩石的了解: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1岩石的作用 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3456第二课时一观察岩石并分类:1 、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 流,并做好记录。2 、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引导。3 、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123454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5 、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6 、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7 、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51、。二全课总结和拓展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 、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 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2 、认识矿物的性质一、教学目的:1 、认识常见的矿物。2 、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3 、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4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5 、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二、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三、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五、教学课时: 2 节六、教学准备:花

52、岗岩、放大镜、 ?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 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1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2 、学生观察,教师引导。3 、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4 、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5 、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6 、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7 、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 “花岗岩二认识常见的矿物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2 、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3 、学生答复,教师引导补充。4 、教师巡

53、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5 、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6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第二课时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1 、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2 、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3 、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4 、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那么。5 、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6 、教师提示平安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二交流矿物的性质。1 、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2 、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3 、教师评价和小结。三了解矿物的用途。1 、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B 、工

54、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四总结1 、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2 、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3 、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一、教学目标:1 、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2 、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3 、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开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 负面影响。五、教学课时: 1 节六、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0七、教学过程:一复习稳固导入:1 、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02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