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综合文学3(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1页
同等学力综合文学3(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2页
同等学力综合文学3(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3页
同等学力综合文学3(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4页
同等学力综合文学3(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同等学力综合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1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2古文献学史:关于古文献学产生和发展的学术史,旨在总结古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成果,为古文献学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3中国古文献学史的特点。 中国古文献学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不断发展,形成一条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 中国古文献学史以经学史为中心,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经学也就自然成为古文献学以至整个学术的中心。(06填空) 中国古文献学虽然流派众多,但从基本倾向上分只有两派:一是考据学派,一是义理学派

2、。(05填空)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传统上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即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5先秦的文献典籍主要有两类:一是五经,一是以诸子为主的其他文献。6白虎通义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7.简论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和影响。(07论述题)8.郑玄是两汉古文献学的集大成者,著述

3、今存毛诗笺、三礼注等。9.何晏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与人合著有论语集解。10.隋唐五代,文字之学仍以说文解字为宗,在声韵方面的著作仍以切韵为宗。11.壁经:指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12.石经:将经书刻成石碑即成“石经”。著名的有东汉“熹平石经”、三国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孟昶(chang)石经”北宋“二体石经”、清乾隆“十三经”。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礼,春秋等七种。(06名词)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又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q

4、uot;三礼"等十二经。蜀石经:五代后蜀用楷书刻易,书,诗,"三礼"等于成都,并有注,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孟昶chang石经)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体,篆体刻易,书,诗等于汴梁,又称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二体石经)南宋石经: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刻易,书,诗,左传等于临安,共二百石,现存七十余石。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北京,共一百九十石。(十三经)刻佛经约始于北魏之末,盛于北齐,北周,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最为有名。所刻石经最多为道德经。13.陆德明著有经典释文,是集汉、魏古注与六朝音义之大成并且精于校勘的一部重要著作。14.疏不破注: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

5、解时一般不突破原书的范围即属不破注。15.宋代语言文字学的成就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在文字方面:a 承袭前代,重视对古今字、正俗字以及其他异体字的识别或规范。b 开始重视对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的著录与研究。c 王子韶造了右文说,对于分析字形结构及字义均有积极意义。   在音韵方面:a 开创了古音学研究,对古文献的注音、辩音、释义、识别通假字,均有积极意义。b 等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对于反切和审音的精确化有所促进。c 反映新音系的韵书开始出现。   在训诂方面:从雅书专著看,成绩平平,但字书、韵书的训诂成果

6、比较可观,至于古书注释之作中的训诂水平也较一般。16.朱熹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宋代古文献学集大成的学者。17.明代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考证古音,彻底破“叶音”说。18.叶音:(读协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周秦两汉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押韵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19.宋濂、梅鷟(zhuo)与胡应麟是明代著名的辨伪学家。胡应麟著有四部正讹,辨及四部中的伪书,在辨伪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均是空前的。20.方以智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著

7、有通雅和物理小识等,在考据学上是一位集大成却又有所开创的学者,在古文献学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对清代考据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1.简述清代古文献学的特点与成就。   特点:各科全面发展,以考据见长,尤以文字、音韵、训诂的成就最高。   分期:清初期,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兼古文献学家为代表。清中期,此为考据学全盛期,形成乾嘉学派,此派按师承与地域又分为三派:吴派(惠栋)、皖派(戴震)、浙东派(万斯同)。清晚期,今文经学重新兴起,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成就:清代在古文献学各个方面成就巨大,凡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

8、校勘、辨伪、辑佚、金石、职官、舆地、天算、乐律诸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创新。其特点是,以古代语言文字学的成就为核心和骨干,其他诸学全面开花,是我国古文献学的一个高水平的总结。也是现代古文献学发展的一个坚实的基础。22.戴震是清中叶考据学派中皖派的代表人物,其著述后人编为戴氏遗书戴震全集等,是清代考据学派集大成的学者。23.晚清孙诒(yi)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堪称清人新疏、新注之冠。24.章炳麟、王国维是中国古文献学的殿军,也是由近代跨入现代的著名学者。 第二节 校勘学1校勘:就是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搜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2 校勘的目

9、的和任务是努力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提供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其根本原则就是存真复原。(05填空)3 校勘学:是有关校勘的性质、特点、范畴、一般规律和方法的理论。4 宋学以重义理为总特征。5 宋代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辨正,该书不仅在自序中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法则,还采用从疑误特点和处理方式上分类编排的编次方式,并对各类作简括说明,这种对校勘经验的理论总结初步具有校勘类例的意义。6 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王念孙),经义述闻·通说(王引之)和古书疑义举例(王鸣盛)卷五至卷七是归纳校勘通例,探讨校勘学理论的代表作。7 清代校勘学形成的主要原因。(08论述题)8 1

10、913年问世的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成为标志着校勘学建立的里程碑。9 经典古籍的复杂重叠构成。     一种重要的古籍问世后,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就会产生时代的隔阂,而在流传过程中也不免出现文字语句的错误和歧解,这就有了注解和校勘的需要,于是不同的解释和订正应运而生;再经过若干年,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又会有不同于前人的新的解释和订正,如此周而复始,最后虽然可能产生一种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接近原稿的定本,但实质上,这已经是一个“历史改定的定本”,在历次整理中,经历了该时代的知识和语言文字的淘洗,而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一古籍产生时代的知识

11、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越受重视的典籍,在它所经历的历史年代里研究整理就越多,所沉淀的知识和语言的层次也就越多,且异文与歧解参差错综,这就是经典古籍的复杂重叠构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儒家经典。10 校勘的一般方法:就是搜集各种版本和有关资料,择其善者、要者进行比较,列出异文,举出证据,作出正误是非的判断。(06填空)11 对校:就是选定一个版本作为底本,与其他版本逐字逐句进行比较,录出异文。12 本校:就是比较本书的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各种资料作为依据进行校勘,发现并订正错误。13 他校:就是搜集、掌握他书中与本书文辞有关的资料,进行考证。(07名词)14 理校:即用理论知识作为依据

12、对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15 内证(本证):主要来自对校和本校。16 外证(旁证):理校、他校。17 古本旧本:(包括发掘和发现的简帛和写本),所谓古、旧是时间上的概念,古本旧本并不等于善本,但因其年代去古未远,在理论上,通常与原本距离较近,其错误和问题也以无意传讹多,肆意妄改少,因而有迹可寻,往往有较高的校勘价值。18 古注旧疏:指对原书进行注释疏解的最早或较早的著作,主要是指历代公认、影响深远的注疏著作。19 他书资料:指本书及本书注疏以外的典籍、类书中可供校勘本书的资料。20 异文:指在版本对校中发现的不同文字。21 疑误:指对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异,表面上没有错误痕迹,但实际上

13、可能存在的讹错。22 校勘通例即对致误原因和错误类别的归纳。23 误字: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文字讹错,是古书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又被称为“讹”“谬”。24 脱文: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字句乃至篇章的缺漏,亦称“漏”“夺” “阙”。25 衍文:即原书本无而传写中被后人误增的文字,亦称“羡”26 倒文: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颠倒的现象,又称“窜”“乙”。27 底本:指在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础的版本。28 参校本:指用来和底本对校的版本,可分为主要校本和参考校本。29 出校:即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30校记的形式有哪两种类型?各适用于什么样的校勘著作。    

14、;简式:简式校记的形式是随文标注出重要的,有价值的异文,不作论证,甚至不注明异文的出处。多用于规模巨大、卷帙(zhi)浩繁的总集、类书之类古籍。    详式:完整的详式校记内容包括三层:一校,即对校各本所得的异文或校者所发现的错误;二证,校者对异文、疑误的分析论证,包括转述前人的校勘见解;三断,即校者所作的结论。通常专书校勘著作,包括一般校勘、专书集校、专书札记等都使用详式校勘记。31 叙例:是一部古书全部校勘工作的总结说明,要求简要精当、条理清楚地对校勘的依据和体例作出全面交代,为读者提供了解使用这一校本的纲领性指导。通常置于全书卷首。32 叙例应包括

15、哪些内容?本书流传的历史情况。本书版本源流系统。校勘的底本和参校本。校勘所用他书。校勘中所吸取的前人校勘成果。出校的具体原则。校改的具体原则和具体方式。对校记和按断的具体说明。33.试论清代校勘学形成的主要原因。(08论述题)34.如何把握出校的原则。出校即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  古籍校勘的质量并不取决于异文、校记的数量,而在于是否把有价值的东西确切地提供给读者,而又使读者免受大量繁芜无用的异文疑误的烦扰。因此并非所有异文和疑误都要罗列无遗,必须对其价值进行恰当的估量,去无存寈。  a.衡量异文质量的标准  衡量异文质量的

16、标准与判断异文正误的依据一样,应从义理和证据两方面着眼。版本来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标准。b.疑误的出校原则疑误的出校原则与异文相同,但由于疑误没有版本依据,对其价值的估量大多限于义理、语言文字及相关知识的论证和致误原因上的推断是否有说服力,一般只是择其要者供读者参考。 第三节 古籍版本学1 古籍版本学:研究对象是各种形式的古书版本,是一门研究古籍版本源流演变及其鉴定规律的学科。(06填空)2 善本: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视为善本。今天国家图书馆收藏善本的断限为清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以前的古籍一般

17、来说皆为善本。(05填空)        3 版框:(边框,边栏) 指一张印页最外围的四边栏线组成的方框,如四周单边、四周双边、左右双边等。        4 界行:(界格)指版框内直线划分的字行行界。通常叙述古书的行款格式常用“半页×行行×字”的形式。           5书口:(中缝、版心、版口)指版框

18、正中的一条窄行,常常记录书名、卷页、刻工、字数等内容。           6 鱼尾:指书口中间的鱼尾形图案,其作用是对折书页时取以为准,有单鱼尾、双鱼尾、白鱼尾、黑鱼尾、花鱼尾等样式。           7 象鼻:指连接鱼尾和边栏的一条线,按粗细分作细黑口、大黑口等;没有这条线的则称为白口。8 天头:(书眉)指版框上栏以上空白部分。9 地脚:与天头相对,指版框下栏以下空白部

19、分。10书衣(书皮):包在古书最外面质地较厚的上下两层有色纸,起保护作用。11 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签。12 书首(书头):是书册上端的侧面部分。13 书根:与书首相对,指书册下端的侧面部分,可以题写书名、册次。14 书脑:书衣表面右边装订有线的部分。(09名词)15 书脊(书背):书册右端有装订线的侧面部分。16 包角:订线一侧用细绢包裹四面的上下角。17 书名页(封面、封页、内封、封面大题): 指书衣之后题写书名的一页。18 扉页(护页、副页) :指衬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常常有藏书家的题记、跋(ba)语。19 牌记(墨围、木记、碑牌、书牌):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

20、边框或图案,是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20 重刻本:根据原有刻本重新校勘雕刻之本,其版式可以与原本不同。21 覆刻本(翻刻本):指严格依照底本原样的重刻本,但字体可以改变。22 影刻本:指将底本逐页覆纸描摹,然后上版雕刻的本子,大多是影刻宋元珍本。23 递修本:书版残缺,经过两次以上修补而重新刷印的本子。(08名词)24 官刻本:唐至清代各级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刻印之书。(09填空)25 坊刻本:书商刻印之书。26家刻本:私家出资或主持刻印之书。27 写本: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28 抄本(传抄本):指根据底本再行传写之本。29 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而成的本

21、子。30 套印本:用一套版、几种颜色,或几套版、几种颜色依次迭印而成的本子。31 影印本:将原书逐页照相制版印刷而成之本。32 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33 金文:从商代后期开始,为保存某些重要文件或纪念某些重大事件,便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是我国珍贵的档案史料。34 简策:简策是中国早期的书籍形式之一。在造纸技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木简上。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编连起来就叫做“策” (亦写作“册”)。35 帛书:春秋末年或战国

22、初年便出现了书写在缣(jian)帛上的书。36 卷轴装:纸书最初采用的装帧形式是和帛书相同的卷轴装,它盛行于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考究的卷轴装由卷、轴、褾、带、签五部分组成。37旋风装:是唐代后期出现的由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过渡形式,专门用来装帧韵书等工具书,又称“龙鳞装”或“旋风叶子”。38 经折装(折子装):是唐代后期出现的对当时流行的卷轴装加以改造,且多被佛道二教经典所采用的一种装帧形式。39梵夹装:它是古印度佛经原有的装帧形式,随佛经一起很早就传入中国,却流行不开。41          40蝴蝶装:在

23、唐末五代出现而盛行于宋元,是严格意义上的册页装的最初形式。其特点是版心向内,其余三边均留有空白,不致损污内部文字。但翻开书页,总是一版有字,一版空白,不甚方便。41 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改进,与蝴蝶装折页时方向相反,不用强糊改用纸捻穿订,克服了蝴蝶装看一页翻两次的缺点,但经久翻阅,容易脱散。42 线装:现存古籍最普遍最进步的一种装帧形式,约起源于两宋之交,明代中叶以后盛行开来,今天仍可采用。43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实物有1966年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1944年在成都出土的陀罗尼经咒等。44 清代规模最大的木活字印书,是乾隆年间摆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45 清代最著名的铜活字印本

24、是雍正时内府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46 监本:即国子监刻本,它主要供朝廷使用,也向社会发卖,内容以经书,史书,医书为多,一般质量较好。(08填空)47 公使库本:宋代各路州军所设招待所性质的公使库刻印之书,质量也较好。48 宋代的刻书特点是什么?宋代已经形成三大刻书中心:两浙、四川、福建,其刻本分别被称作浙本、蜀本、闽本。在刻书字体上浙本宗欧体、蜀本宗颜体、闽本宗柳体。浙本、蜀本大多用树皮纸,而闽本则多用竹纸。流行蝴蝶装和包背装。避讳较严。版式上前期多四周单边,后期多左右双边;以白口居多,但闽本多细黑口;版心上方多刻字数,下方多刻刊工姓名;前期刻书正文多紧接在序文,目录

25、之后不分开。49 兴文署本:兴文署是元朝官方的主要刻书机构,一般刻经、史、子三类图书,数量较多,装潢考究。50 经厂本:经厂是明代司礼监下属的专门刻印书籍的部门。由太监主事,刻印了大量的经书、诰(gao)、律等。经厂本讲究形式,但质量一般。51 南北监本:明朝国子监分南京、北京二处、南北监本好篡改,校对粗疏,历来评价不高。52 藩刻本:明代分封藩王,各地藩府刊刻了三百多种书。藩刻本刻印俱佳,是明代官刻本中的精品。53 书帕本:书和帕是明朝官员进京作为馈赠礼物使用的,地方官吏动用公款刻印一些官方历书等,充作书帕本,是官刻本中质量最差的。54 武英殿本(殿本):是清代官刻的代表。乾隆时武英殿用木活

26、字摆印了一套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称为“聚珍本”。55 官书局本:官书局是清末兴起的地方官府刻书机构。56 版本学正式定名晚在清代。57 版本学代表人物有晋代的荀勖(xu)、南北朝的颜之推,刘子遴。隋唐五代的陆德明、颜师古、李贤。58 明代有两大著名私人藏书家即天一阁主人范钦和汲古阁主人毛晋。59 胡应麟经籍会通和祁承  澹(dan)生堂藏书约是明代版本学理论的代表。60 版本学专著终于问世,集大成的代表作是叶德辉书林清话。(07填空)61 版本鉴定与版本考订组成古籍版本学的两大基本技能。62纸书的装帧形式有哪几种? 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

27、包背装、线装、63概述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有根据牌记。刻工、讳(hui)字、原书序跋、后人题跋识语、藏书印记、著录、书名、卷数、目录、体例、衔(xian)名尊称谥(shi)号、书中所涉及人物、年号、史实、地名、官名官署名、校勘、综合考辨等十几种方法帮助鉴定版本。64元代民间私人刻书有名的是岳氏刻九经。第四节 古籍目录学1.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2.西晋秘书监荀勖,在魏秘书郎郑黙所制中经的基础上编制了新簿。(07填空)3.东晋时期,李充将书籍以类相从,分作甲乙丙丁四部,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08填空)4.王俭(jian)七志与七略不同之处,王俭独创图谱一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产生于魏晋时期的四部分类法的最明显变化就是把历史书籍列为专部。5.到了阮孝绪,史部专立才算是确定下来。史部离经而独立虽然始于荀勖,但细目的厘定却始于阮孝绪。阮孝绪列佛道二录于外篇,既使佛道之书在目录中有了位置。七录(阮孝绪)在四部分类法的初创与最终被确立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