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基本知识与关键防控措施_第1页
新冠肺炎基本知识与关键防控措施_第2页
新冠肺炎基本知识与关键防控措施_第3页
新冠肺炎基本知识与关键防控措施_第4页
新冠肺炎基本知识与关键防控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冠肺炎基本知识与关键防控措施 01新型冠状病毒命名及生物学特性1、WHO命名: 2019-nCoV国际病毒学会: 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 -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 同源性达85%以上。体外分离培养时,2019-nCoV 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 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约6天。2、新型冠状病毒抵抗力(1)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C 3

2、0分钟、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2)实验室检验时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也可以灭活病毒。(3)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02新冠肺炎感染链 1、传染源(1)新冠病毒感染者新冠肺炎病人(2)新冠病毒感染无症状患者·潜伏期患者··隐性感染者·(3)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4)无症状感染者概念概念: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经14天

3、的隔离医学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隐性感染者);第二种情形: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2、传播途径(1)经呼吸道飞沫传播;(2)经密切接触传播;(3)经气溶胶传播:密闭空间,高浓度,长时间;(4)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概念我国诊疗方案关于气溶胶的描述: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或在产生气溶胶操作等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3、易感者普遍易感;老年人及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婴幼儿、儿童感染后病情较轻。03密切接触者1、密切接触者概念: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

4、状出现前2 d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d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2、密切接触者的判定:(1)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2)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3)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4)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5)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6)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 米内)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8)暴露于可能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环境的人员

5、;(9)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3、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1)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 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2)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4、密切接触者与密接的密接者的管理: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应当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于特殊人群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应当加强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居家医学观察措施。5、一般接触者(1)概念: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

6、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2)人员管理:一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04潜伏期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COVID-19潜伏期为1-14 d,多为3-7d。05感染结局显性感染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组织损伤、病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其中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重要的发病机制。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仅占感染者的少部分。但也有少数传染病,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如麻疹、水痘等。2003年SA

7、RS 、CoV感染以显性感染为主,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也是显性感染为多数。1、感染结局-无症状感染(1)概念: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临床可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者。(2)无症状感染者有两种情形:一是经14 d的隔离医学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临床可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二是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严格来说,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概念并不严谨,只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某个阶段的表现。2、感染结局-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如溶菌酶、胃酸的杀灭

8、作用,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3、感染结局-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脏器继续生长、繁殖,长期往外排出病毒,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通常将排出病毒的时间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携带者,如伤寒,慢性细菌性痢疾等。但对乙型肝炎病毒而言,排出病毒的时间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携带者,通常急性病毒感染呈自限过程,慢性携带者罕见。06相关概念 1、感染后免疫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产生针对性的特异性免疫。通过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可判断是否具有免疫力。主动

9、免疫: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和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力都属于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注射或从母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力都属于被动免疫.2、传染病再生指数是指一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平均传染程度。如果R0>1,则一个感染者将会传播给另外一个人;如果R0为3,则可以平均传染3人;如果R0<1,则被感染的人数会越来越少,感染者总数便随之下降。对一个传染病来说,R 0并非一成不变,与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媒体宣传、民众配合程度等相关。3、再感染指罹患某种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再度感染病原体的现象,如流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痊愈后,如果康复患者产生了足够的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就不会再被感染。不同年龄的人,不同免疫基础的人,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不同,保护力也就不同。07防控总体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措施,加强社区精准防控,扩大检测范围,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落实“集中患者、 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