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分册 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细则(重庆公司)_第1页
第24分册 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细则(重庆公司)_第2页
第24分册 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细则(重庆公司)_第3页
第24分册 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细则(重庆公司)_第4页
第24分册 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细则(重庆公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规章制度编号:国网(运检/4)*-2016国家电网公司变电检测管理通用细则第 24 分册 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细则国家电网公司二一六年 X 月I目 录前前 言言.II1 试验条件试验条件.11.1 环境要求.11.2 待试设备要求.11.3 人员要求.11.4 安全要求.11.5 试验电压要求.21.6 试验仪器要求.22 试验准备试验准备.23 试验方法试验方法.23.1 一般规定.23.2 试验接线.33.3 试验步骤.33.4 注意事项.43.5 试验验收.44 试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试验数据分析和处理.44.1 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判断标准 .44.2 判断分析.65 试验记录试验

2、记录.6附附录录A (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 电电容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 .7附附录录B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介质损耗因数测试方法介质损耗因数测试方法.5附附录录C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各类电气设备介损接线方法各类电气设备介损接线方法.7II前 言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变电运检管理水平,实现变电管理全公司、全过程、全方位标准化,国网运检部组织 26 家省公司及中国电科院全面总结公司系统多年来变电设备运维检修管理经验,对现行各项管理规定进行提炼、整合、优化和标准化,以各环节工作和专业分工为对象,编制了国家电网公司变电验收、运维、检测、评价、检修管理通用细则

3、和反事故措施(以下简称“五通一措”)。经反复征求意见,于 2016 年*月正式发布,用于替代国网总部及省、市公司原有相关变电运检管理规定,适用于公司系统各级单位。本细则是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变电检测管理通用细则编制的第 24 分册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细则,适用于 35kV 及以上变电站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套管、耦合电容器等电气设备。本细则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负责归口管理和解释。本细则起草单位:*、*。本细则主要起草人:*、*。1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细则1试验条件1.1环境要求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均在以下大气条件下进行,且试验期间,大气环境条件应相对稳定。a)温度:宜处

4、于 +5+40;b)相对湿度:不大于 80%;c)现场区域满足试验安全距离要求。1.2待试设备要求a)待试设备处于检修状态;b)设备外观清洁、干燥、无异常,必要时可对被试品表面进行清洁或干燥处理;c)设备上无其他外部作业。1.3人员要求试验人员需具备如下基本知识与能力:a)了解各种容性设备、绝缘材料、绝缘结构的性能、用途;b)了解各种电力设备的型式、用途、结构及原理;c)熟悉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及系统运行方式;d)熟悉各类试验设备、仪器、仪表的原理、结构、用途及使用方法,并能排除一般故障;e)能正确完成试验室及现场各种实验项目的接线、操作及测量;f)熟悉各种影响试验结论的因素及消除方法。g)经过上

5、岗培训,考试合格。1.4安全要求a)应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的相关要求;b)高压试验工作不得少于两人。试验负责人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开始试验前,试验负责人应向全体试验人员详细布置试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交待邻近间隔的带电部位,以及其他安全注意事项。c)试验现场应装设遮栏或围栏,遮栏或围栏与试验设备高压部分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向外悬挂“止步,高压危险!”的标示牌,并派人看守。d)应确保操作人员及试验仪器与电力设备的高压部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且操作人员应使用绝缘垫;e)试验装置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高压引线应尽量缩短,并采用专用的高压试验线,必要时用绝缘物支挂牢固;f)

6、加压前必须认真检查试验接线,使用规范的短路线,检查所用仪器试验方法、试验电压的选择及开始状态,均应正确无误;g)因试验需要断开设备接头时,拆前应做好标记,接后应进行检查。h)试验前,应通知有关人员离开被试设备,并取得试验负责人许可,方可加压;加压过程中应有人监护并呼唱;i)变更接线或试验结束时,应首先断开试验电源,放电,并将升压设备的高压部分放电、短路接地;2j)试验现场出现明显异常情况时(如异音、电压波动、系统接地等) ,应立即中断加压,停止试验工作,查明异常原因。k)高压试验作业人员在全部加压过程中,应精力集中,随时警戒异常现象发生。l)未装接地线的大电容被试设备,应先行放电再做试验。h)

7、试验结束时,试验人员应拆除自装的接地短路线,并对被试设备进行检查,恢复试验前的状态,经试验负责人复查后,进行现场清理。1.5试验电压要求试验电源的频率应为额定频率,其偏差不大于5%;电压波形应为正弦波,测量时应注意非正弦波的高次谐波分量对介质损耗因数及电容量值的影响。1.6试验仪器要求1.6.1仪器电源要求a)电压:单相 220(110%)V;b)频率:50Hz0.5Hz;c)波形:正弦波,波形失真度不大于 5%。1.6.2测量范围a)介质损耗因数测量范围:00.1;b)电容量测量范围:不小于 40000pF。1.6.3测量误差a)介损测试误差 :(A%B+C)A 取值为 0.5/1/2/5/

8、10;B 为检测示值;C 取 00.1,正接时不大于 0.0005,反接时不大于 0.001;b)电容量测试误差:(A%B+C)A 取值为 0.2/0.5/1/2/5;B 为检测示值;电容量小于 200pF时,C 不大于 2pF;当电容量大于 200pF 时,C 不大于 5pF。2试验准备a)现场试验前,应详细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据此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b)测试前先测量被试品绝缘电阻,必要时可对试品表面(如外瓷套或电容套管分压小瓷套,二次端子板等)进行清洁或干燥处理。c)了解充油电力设备绝缘油的电气、化学性能(包括油的 tg)的最近试验结果;d)应配备与工作情况相符的上次试验记录、标准化作业指

9、导书、合格的仪器仪表、工具和连接导线等;e)检查环境、人员、仪器满足试验条件;f)按相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办理工作许可手续。 3试验方法 3.1一般规定a)测量前记录被试品实时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b)被试品连同油浸绕组测量温度以上层油温为准,尽量使每次测量的温度相近,必要时进行温度换算;c)尽量缩短测量引线以减小误差;d)多节串联的容性设备,应分节独立测量;3e)有绕组的被试品进行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时,与被试部位相连的所有绕组端子连在一起加压,其余绕组端子均接地;f)断路器断口间并联电容器在分闸状态下测量,对于瓷柱式断路器,与断口一起测量;对于罐式断路器(包括 GIS 中的断路器) ,按设

10、备技术文件规定进行,测试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可对电容器独立进行测量;g)当对互感器类设备绝缘性能有怀疑时可采用高压介损法进行试验,在(0.5-1)Um/3 范围内测量。特殊情况应考虑被试品实际绝缘情况。h)现场测量存在电场和磁场干扰影响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消除。3.2试验接线介损测试主要有西林电桥、M 型电桥、电流比较型电桥、和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数字化介质损耗因数测试仪。数字化测量仪的使用方法按照各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其基本原理接线图如图 1、图 2 所示。图 1 数字化测量仪正接法、反接法原理接线图1)CVT(测量 C2)接线示意图 2)CVT(测量 C1)接线示意图C1上节电容,C2下节电

11、容, C2分压电容低压端图 2 数字化测量仪自激法原理接线图3.3试验步骤 a)将被试品断电,有效接地并充分放电;b)检查电容量及介质损耗测试仪是否正常;c)根据被试品类型及内部结构选择相应的接线方式,被试品试验接线并检查确认接线正确;4d)设置试验仪器参数(试验电压值、接线方式) ,升压至试验电压后读取电容值和介损值。e)降压至零,然后断开电源,充分放电后拆除接线,结束试验。 3.4注意事项a)测试时记录现场温度及空气湿度;b)测试完成切断高压电源并对被试品充分放电,在再次升压前,先取下放电棒,防止带接地放电棒升压;c)测试过程中测试设备和被试品外壳必须良好接地。d)测试数据超标时应考虑被试

12、品表面污秽、环境湿度等因素,必要时可对被试品便面进行清洁或干燥处理后重新测量。3.5试验验收a)检查试验数据与试验记录是否完整、正确。b)恢复被试设备和试验仪器设备到试验前状态。4试验数据分析和处理4.1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试验判断标准4.1.1电力变压器 变压器的 tg 在大修及交接时,相同温度下比较不大于出厂试验值的 1.3 倍,历年试验结果比较,数值不应有显著变化,大修及例行试验结果按照规程规定进行综合判断。 4.1.2高压套管 套管测得的 tg(%)按表 1 进行综合判断。表 1 套管 tg 和电容值判断标准 电容量1.与初始值相比无明显变化;2.电容量初值差不超过5%(警示值)高压套

13、管连同绕组相对介质损耗因数(20)1. 330kV0.006(注意值)2. 66220kV(注意值): 油浸纸:0.007 聚四氟乙烯缠绕绝缘:0.005 树脂浸纸:0.007 树脂粘纸(胶纸绝缘):0.0153. 35kV: 胶纸绝缘:0.034.1.3电容器 判断标准如表 2 所示。 表 2 耦合电容器和断路器断口均压电容器 tg 和电容值判断标准 标 准序 号项 目试验类别500kV 以下500 kV1电容值偏差交接时不超过出厂值的5%按制造厂规定5运行中不超过标准值的10%-5%不超过出厂值的2%交接时按制造厂规定按制造厂规定2Tg值(20时)运行中油纸电容0.8%(0.5%时应引起注

14、意)油纸电容0.5%聚丙烯膜电容0.3% 注:对 OWF 系列电容器 tg0.5%时,宜停止使用。 4.1.4电流互感器 a)油浸链式和串级式电流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在 20时的 tg(%)值,按表 3 中规定进行综合判断,且与出厂及历年数据比较,不应有显著变化。 表 3 电流互感器 tg(%)的标准电容量1.与上次试验结果相比无明显变化电流互感器相对介质损耗因数(20)1. 与出厂值差别不超过5%(警示值)2. 损耗因数 tan 及电容量不大于下表中的数值要求(注意值) ,且与历年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Um(kV)40.5 126 252 550tan(%) -0.80.7 0.63四氟乙烯缠

15、绕绝缘:0.5%b)电容型电流互感器 电容型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对末屏的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应不大于表 4 中的数值;采用反接线测量末屏对地的 tg 的标准为3%。 表 4 电容型电流互感器 tg(%)的标准 电 压kV203563220500交接和大修后2.52.0 胶 纸运行中63.0 交接和大修后 1.00.6油 纸运行中 1.50.7 注:电流互感器主绝缘电容值与出厂值比较,应无明显变化,500kV 的电容允许偏差5%,500kV 以下的电容允许偏差10%。 4.1.5电压互感器 a)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电容分压器的试验标准见表 2 的规定,中间变压器的试验标准见表 5 的规定。b)电磁式全绝

16、缘电压互感器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 tg(%)值不应大于表 5 中数值。表 5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tg(%)的标准温度510203040大修后1.52.53.05.07.035kV 及以下运行中2.02.53.55.58.06大修后1.01.52.03.55.035kV 及以上运行中1.52.02.54.05.5c)串级式电压互感器 串级式(分级绝缘)电压互感器 20时的 tg 值应不大于表 6 中数值。 表 6 串级式(分级绝缘)电压互感器测量 tg 的试验标准 电压等级试 验 方 法交接大修后 %运行中 %35kV 及以下常规试验法3.55.0常规试验法2.53.5按图 12 接线2.53.

17、5末 端加压法按图 11 接线3.55.0本体,按图 12 接线3.55.0末 端屏蔽法绝缘支架,按图 12、13或图 14 接线5.010.035kV 以上自 激 法2.53.5 4.1.6多油断路器 多油断路器非纯瓷套管断路器的tg (%)值的试验标准见表1的规定。4.2判断分析将结果与有关数据比较,包括同一设备的各相的数据,同类设备间的数据,出厂试验数据,耐压前后数据,与历次同温度下的数据比较等。为便于比较,宜将不同温度下测得的数值换算至 20,2080温度范围内,经验公式为 tan=tan0*e (t-t0) 式中 tan0: 温度为 t0 时的介质损耗因数值(一般取 t0=20) ;

18、 tan:温度为 t 时的介质损耗因数值; :决定于绝缘结构的绝缘状况系数。若试验结果超标,结合绝缘电阻、绝缘油试验、耐压、红外成像、高压介损等试验项目结果综合判断。5试验记录现场试验结束后,应按照设备类型进行试验记录并录入PMS系统,记录格式见附录A。7附录A(规范性附录)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A.1变压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表 A.1主变压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验单位试验性质试验日期试验人员试验地点报告日期报告人审核人批准人试验天气温度()湿度(%)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运行编号生产厂家额定电压投运日期出厂日期出厂编号设备型号相数额定电流

19、额定容量(MVA)接线组别电压组合容量组合电流组合空载电流(%)空载损耗(kW)高中高中高低高低阻抗电压(%)中低负载损耗(kW)中低三、试验数据三、试验数据绕组介损及电容绕组介损及电容(双绕组双绕组)绕组介损及电容(双绕组)高压对低压及地低压对高压及地高低压对地介损 tg(%)电容量(pF)20时介损 tg(%)电容量历史变化率(%) 试验仪器项目结论套管试验套管试验(共体共体)套管试验(共体)编号厂名型式主绝缘电阻(M)末屏绝缘(M)介损tg(%)实测电容(pF)额定电容(pF)电容量初值差(%)ABC8OAmBmCmOm 试验仪器项目结论9A.2耦合电容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表 A.

20、2耦合电容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验单位试验性质试验日期试验人员试验地点报告日期报告人审核员批准人试验天气温度()湿度(%)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运行编号生产厂家额定电压投运日期出厂日期出厂编号设备型号型式C1C2C3三、试验数据三、试验数据 C介损及电容量C1C2C3试验电压(kV)介损 tg(%)电容量(pF)电容量初值(pF)电容量初值差(%)电容量额定值(pF) 试验仪器项目结论10A.3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表 A.3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验单位试验性质试验日期试验

21、人员试验地点报告日期报告人审核人批准人试验天气温度()湿度(%)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运行编号生产厂家额定电压投运日期出厂日期出厂编号设备型号型式C上1C上2C上3C下1C下2C三、试验数据三、试验数据 介损及电容量试验电压(kV)介损 tg(%)电容量(pF)电容量初值(pF)电容量额定值(pF)电容量初值差(%)C 上 1C 上 2C 上 3C 下 1C 下 2C 试验仪器项目结论1A.4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表 A.4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验单位试验性质试验日期试验人员试验地点报告日期报告人审核人批准人试验天气

22、温度()湿度(%)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运行编号生产厂家额定电压投运日期出厂日期出厂编号设备型号型式三、试验数据三、试验数据试验电压(kV)介损 tg(%)电容量(pF)电容量初值(pF)电容量初值差(%)介损及电容量 试验仪器项目结论1A.5电流互感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表 A.5电流互感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验单位试验性质试验日期试验人员试验地点报告日期报告人审核人批准人试验天气温度()湿度(%)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运行编号相别ABC生产厂家额定电压投运日期出厂日期出厂编号设备型号电容量(pF)三、试验数据三、试

23、验数据ABC介损及电容量测量电压(kV)主绝缘tg(%)主绝缘电容(pF)主绝缘电容量初值(pF)主绝缘电容量初值差(%)测量电压(kV)主绝缘tg(%)主绝缘电容(pF)主绝缘电容量初值(pF)主绝缘电容量初值差(%)测量电压(kV)主绝缘tg(%)主绝缘电容(pF)主绝缘电容量初值(pF)主绝缘电容量初值差(%)123试验仪器项目结论1A.6并联电容器(共体)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表 A.6并联电容器(共体)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验单位试验性质试验日期试验人员试验地点报告日期报告人审核人批准人试验天气温度()湿度(%)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运行

24、编号生产厂家额定电压投运日期出厂日期出厂编号设备型号型式三、试验数据三、试验数据装配式(共体)并联电容器试验绝缘电阻(M)额定电容量(F)实测电容量(F)电容比差(%)试验电压(kV)交流耐压结果ABCABCABC试验仪器项目结论1A.7穿墙套管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表 A.7穿墙套管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验单位试验性质试验日期试验人员试验地点报告日期报告人审核人批准人试验天气温度()湿度(%)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运行编号相别ABC生产厂家额定电压投运日期出厂日期出厂编号设备型号电容量(pF)三、试验数据三、试验数据相别ABC测量电压(kV)介损

25、 tg(%)电容量(pF) 试验仪器项目结论2A.8电抗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表 A.8电抗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验单位试验性质试验日期试验人员试验地点报告日期报告人审核人批准人试验天气温度()湿度(%)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运行编号相别ABC中性点生产厂家出厂编号型号额定电压(kV)容量(kVA)出厂日期接线组别电压组合电流组合容量组合高-中高-低阻抗电压(%)中-低高-中高-低负载损耗(kW)中-低空载损耗(kW)三、试验数据三、试验数据1、绕组介损及电容、绕组介损及电容(双绕组双绕组) ABC中性点绕组介损及电容(双绕组)高压对低压及地低

26、压对高压及地高低压对地高压对低压及地低压对高压及地高低压对地高压对低压及地低压对高压及地高低压对地高压对低压及地低压对高压及地高低压对地电容量(pF)20时介损tg(%)电容量历史变化率3(%)试验仪器项目结论2、套管试验、套管试验(分体分体)套管试验(分体)编号厂名型式主绝缘电阻(M)末屏绝缘(M)介损tg(%)实测电容(pF)额定电容(pF)电容量初值差(%)AAmaxAXBBmbyBYCCmczCZA中性点a试验仪器项目结论4A.9断路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表 A.9断路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试验记录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验单位试验性质试验日期试验人员试验地点报告日期报

27、告人审核人批准人试验天气温度()湿度(%)二、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运行编号生产厂家额定电压投运日期出厂日期出厂编号设备型号结构型式操作机构型式设备类型额定电流(A)额定开断电流(kA)三、试验数据三、试验数据1、断口间并联电容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断口间并联电容器电容量和介质损耗因数并联电容器试验额定电容量(F)实测电容量(F)电容比差(%)ABC试验仪器项目结论2、非纯瓷套管、非纯瓷套管相别编号厂名型式主绝缘电阻(M)末屏绝缘(M)介损tg(%)实测电容(pF)额定电容(pF)电容量初值差(%)ABC试验仪器项目结论5附录B(资料性附录)介质损耗因数测试方法B.1西林电桥 西林电桥的四个桥

28、臂由四组阻抗元件所组成,其原理接线如图 B.1 所示。电桥平衡时 (1) (2) 图 B.1西林电桥原理接线图 (a)正接线;(b)反接线 在工频试验电压下,式(2)中 取 R4为 10000/3184 则 tgx=C4,即 C4的 F 值就是 tgx值。 B.2电流比较型电桥 图 B.2 是电流比较型电桥原理接线图。图中Cn为标准电容,Cx表示被试品的电容,Rx表示被试品介质损耗等值电阻,U为试验电压,R为十进可调电阻箱,C为可选电容。Wn和Wx分别表示电流比较型电桥标准臂和被测臂匝数。当电桥平衡时,由安匝平衡原理可得 (3) (4) 式(4)中,100,C 分别等于 1/10-6F 和 0

29、.1/10-6 F。 B.3M型介质试验器 图 B.3 表示 M 型介质试验器原理接线,它包括Cn、Ra标准支路,Cx、Rx及无感电阻Rb被试支路,Rc极性判别支路,电源和测量回路等五部分。 6图 B.2电流比较型电桥原理接线图 图 B.3M 型介质试验器原理接线图 介质损耗因数 (5) 式中 P有功功率(mW); S视在功率(mVA)。 Rb远小于被试品阻抗,由图 3 可知,串联后不影响Ix的大小和相位。 在B位置上测出Rb上的压降IxRb(乘以有关常数)可代表试品的视在功率S。 将电压表接到C位置,调Ra的可动触点,当读数为最小时,两个回路的电容电流分量的电压降可完全抵消,故电压表读数可代

30、表试品的有功功率P。 Rc极性判别支路是用来判别外界干扰的极性。7附录C(资料性附录)各类电气设备介损接线方法C.1电力变压器 因变压器的外壳直接接地,所以现场测量时采用交流电桥反接法(或用 M 型介质试验器)进行。为避免绕组电感和激磁损耗给测量带来的误差,试验时需将测量绕组各相短路,非测量绕组各相短路接地(用 M 型介质试验器时接屏蔽)。电力变压器试验接线如表 1 所示。 表 C.1 电力变压器试验接线 双 绕 组 变 压 器三 绕 组 变 压 器顺 序加压绕组接地部位加压绕组接地部位1低压高压和外壳低压高压、中压和外壳2高压低压和外壳中压高压 低压和外壳3 高压中压、低压和外壳4高压和低压

31、外壳高压和中压低压和外壳5 高压、中压和低压外壳注:表中 4 和 5 两项只对 16000kVA 及以上的变压器进行测定。试验时,高、中、低三绕组两端都应短接。 C.2高压套管 测量装在三相变压器上的任一只电容型套管的 tg 和电容时,相同电压等级的三相绕组及中性点(若中性点有套管引出者),必须短接加压,将非测量的其它绕组三相短路接地。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现场常采用高压电桥正接线或 M 型介质试验器测量,将相应套管的测量用小套管引线接至电桥的Cx端,或 M 型介质试验器的D点(见图 3),一个一个地进行测量。 具有抽压和测量端子(小套管引出线)引出的电容型套管,tg 及电容的测量,可分别在导

32、电杆和各端子之间进行。 a.测量导电杆对测量端子的 tg 和电容时,抽压端子悬空。 b.测量导电杆对抽压端子的 tg 和电容时,测量端子悬空。 c.测量抽压端子对测量端子的 tg 和电容时,导电杆悬空。此时测量电压不应超过该端子的正常工作电压。 高压套管影响测量的因素: a.抽压小套管绝缘不良,因其分流作用,使测量的 tg 值产生偏小的测量误 差。 b.当相对湿度较大(如在 80%以上)时,正接线使测量结果偏小,甚至 tg 测值出现负值;反接线使测量结果往往偏大。 潮湿气候时,不宜采用加接屏蔽环,来防止表面泄漏电流的影响,否则电场分布被改变,会得出难于置信的测量结果。有条件时可采用电吹风吹干瓷

33、表面或待阳光暴晒后进行测量。 c.套管附近的木梯、构架、引线等所形成的杂散损耗,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应予搬除。套管电容越小,其影响也越大,试验结果往往有很大差别。 d.自高压电源接到试品导电杆顶端的高压引线,应尽量远离试品中部法兰,有条件时高压引线最好自上部向下引到试品,以免杂散电容影响测量结果。 C.3电容器 8现场使用高压电桥测量耦合电容器(包括断路器的断口均压电容器)的 tg 和电容时,宜采用正接线测量;反接线测量误差较大,有时由于湿度或其它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偏大的试验结果。 C.4电流互感器 C.4.1油浸链式和串级式电流互感器 35110kV 级的电流互感器,多数为油浸链式(如

34、 LCWD-110 型)和串级式(如 L L-110 型)结构。这类电流互感器现场测量可按一次对二次绕组用高压电桥正接线测量,也可按一次对二次绕组及外壳用高压电桥反接线测量。 C.4.2电容型电流互感器 电容型电流互感器的结构如图 C.1 所示,最外层有末屏引出。试验时可采用高压电桥正接线进行一次绕组对末屏的 tg 及电容的测量电流互感器进水受潮以后,水分一般沉积在底部,最容易使底部和末屏绝缘受潮。采用反接线测量末屏对地的 tg 和电容,加压在末屏与油箱座之间,另外将初级绕组接到电桥的“E”端屏蔽,试验时施加电压根据末屏绝缘水平和测量灵敏度选用,一般可取23kV。 图 C.1电容型电流互感器结

35、构原理图 1一次绕组;2电容屏;3二次绕组及铁芯;4末屏 图 C.2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结构原理图 C1主电容;C2分压电容;L电抗器:P保护间隙; ZYH中间变压器;R0阻尼电阻;C3防振电容器;K接地刀闸; J载波耦合装置;C2分压电容低压端;XT中间变压器低压端; ax中间变压器二次绕组;afxfZYH 的三次绕组 C.5电压互感器 9C.5.1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由电容分压器、电磁单元(包括中间变压器和电抗器)和接线端子盒组成,其原理接线如图 C.2。有一种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是单元式结构,分压器和电磁单元分别为一单元,可在现场组装,另有一种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为整体式结构,分压器和

36、电磁单元合装在一个瓷套内,无法使电磁单元同电容分压器两端断开。 C.5.1.1主电容的C1 和tg1 的测量 测量主电容的 tg1 和 C1 的接线如图 C.3 所示。由中间变压器励磁加压。XT 点接地,分压电容C2 的“”点接高压电桥的标准电容器高压端,主电容 C1 高压端接高压电桥的“Cx”端,按正接线法测量。由于“”点绝缘水平所限,试验电压不超过 3kV。此时 C1 与 Cy 串联组成标准支路。一般Cn 的 tg0,而 C2 Cn,故不影响测量结果。 C.5.1.2分压电容C2 和tg2 的测量 测量分压电容 C2 和 tg2 的接线图如图 C.4 所示。由中间变压器励磁加压。XT 点接

37、地,分压电容 C2 的“”点接高压电桥的“Cx”端,主电容 C1 高压端与标准电容 Cn 高压端相接,按正接线法测量。试验电压 10kV 应在高压侧测量。此时,C1 与 Cn 串联组成标准支路。 图 C.3测量 C1、tg1 接线图 图 C.4测量 C2、tg2 的接线图 C.5.1.3测量中间变压器的C和tg用反接线法 将 C2 末端 与 C1 首端相连,XT 悬空,中间变压器二次绕组、三次绕组短路接地按反接线测量。由于 点绝缘水平限制,外施交流电压 3kV,其试验接线和等值电路见图 C.5(a)、(b)。 10图 C.5测量中间变压器 tg 和电容的接线和等值电路 (a)试验接线图; (b

38、)等值电路图 C.5.2电磁式全绝缘电压互感器 可以采用将一次绕组短路加压,二次及三次绕组短路接西林电桥 Cx 点的正接法来测量 tg 及电容值;也可以采用将一次绕组短路接 QS1 电桥的 Cx 点,其二次及三次绕组短路直接接地的反接法。 图 C.6220kV 串级式电压互感器原理接线图 1静电屏蔽层;2一次绕组(高压);3铁芯;4平衡绕组; 5连耦绕组;6二次绕组;7三次绕组;8支架 C.5.3串级式电压互感器图 C.6 为 220kV 串级式电压互感器的绕组及结构布置图。一次绕组分成 4 段,绕在两个铁芯上;两个铁芯被支撑在绝缘支架上,铁芯对地分别处于 3/4 和 1/4 的工作电压,一次

39、绕组最末一个静电屏(共有 4 个静电屏)与末端“X”相连接, “X”点运行中直接接地。末电屏外是二次绕组 ax 和三次绕组aDxD。 “X”与 ax 绕组运行中的电位差仅 100/ V,它们之间的电容量约占整体电容量的 80%。110kV级的绕组及结构布置与 220kV 级类似,一次绕组共分 2 段,只有一个铁芯,铁芯对地电压 1/2 为的工作电压。 测量串级式电压互感器 tg 和电容的主要方法有:末端加压法、末端屏蔽法、常规试验法和自激法。末端加压法采用较广,它的优点是电压互感器 A 点接地,抗电场干扰能力较强,不足之处是存在二次端子板的影响,且不能测绝缘支架的 tg 值;末端屏蔽法“X”接屏蔽能排除端子板的影响,能测出绝缘支架的 tg 值,既适于用 M 型介质试验器又适于用QS1电桥进行测量。自激法抗干扰力差,一般较少采用。 11表 C.2 测量电压互感器 tg 和电容的接线方法西林电桥接线方式被试品接线方式被测绝缘部位序号试验方法图号接线方式Cx端的连接端的连接加压端和试验电压接地端悬浮端底座绕组间支架二次端子三次端子测得结果12末端加电压图 12图 13正接线正接线x,xDxD地地X 加 23kVAA,XaD,aaD,a接地 345末端屏蔽法图 14图 15图 16正接线x,xDx,xD底座底座地地地A 加 10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