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分册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浙江公司)_第1页
第1分册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浙江公司)_第2页
第1分册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浙江公司)_第3页
第1分册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浙江公司)_第4页
第1分册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浙江公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规章制度编号:国网(运检/4)*-2016国家电网公司变电检测管理通用细则第 1 分册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国家电网公司二一六年 X 月I目 录前前 言言.II1 检测条件检测条件.11.1 环境要求.11.2 待测设备要求.11.3 人员要求.11.4 安全要求.21.5 仪器要求.22 检测准备检测准备.23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33.1 检测原理图.33.2 检测步骤.35.2.2 精确检测.33.3 检测验收.44 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44.1 判断方法.44.2 判断依据.44.3 缺陷类型的确定及处理方法 .45 检测原始数据和记录检测原始数据和记录.55.1 原始数据

2、.55.2 检测记录.5附附录录A (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 红外热像检测记录红外热像检测记录 .6附附录录B (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 红外热像检测报告红外热像检测报告.7附附录录C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8附附录录D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10附附录录E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电压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电压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12附附录录F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风速、

3、风级的关系表风速、风级的关系表 .14附附录录G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常用材料发射率的参考值常用材料发射率的参考值.15附附录录H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精确测量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精确测量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16附附录录I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一般测量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一般测量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 .19附附录录J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在线型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在线型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21附附录录K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电气设备红外缺陷典型图谱电气设备红外缺陷典型图谱.22II前 言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变电运检管理水平,实现变电管理全公司、

4、全过程、全方位标准化,国网运检部组织 26 家省公司及中国电科院全面总结公司系统多年来变电设备运维检修管理经验,对现行各项管理规定进行提炼、整合、优化和标准化,以各环节工作和专业分工为对象,编制了国家电网公司变电验收、运维、检测、评价、检修管理通用细则和反事故措施(以下简称“五通一措”)。经反复征求意见,于 2016 年*月正式发布,用于替代国网总部及省、市公司原有相关变电运检管理规定,适用于公司系统各级单位。本细则是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变电检测管理通用细则编制的第 1 分册红外热像检测细则,适用于 35kV 及以上变电站变压器、电抗器、断路器、刀闸、互感器、套管、电力电容器、避雷器、电力电缆、母

5、线、导线、绝缘子串、组合电器及二次回路。本细则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负责归口管理和解释。本细则起草单位:*、*。本细则主要起草人:*、*。1红外热像检测细则1检测条件1.1环境要求1.1.1一般检测要求a)温度: 不宜低于 5Cb)湿度: 不宜大于 85%c)风速: 一般不大于 5m/sd)天气以阴天、多云为宜,夜间图像质量为佳.e)不应在有雷、雨、雾、雪等气象条件下进行;f)户外晴天要避开阳光直接照射或反射进入仪器镜头,在室内或晚上检测应避开灯光的直射,宜闭灯检测;g)被检测设备周围应具有均衡的背景辐射,应尽量避开附近热辐射源的干扰,某些设备被检测时还应避开人体热源等的红外辐射;h)检测时

6、风速一般不大于 5m/s,若检测中风速发生明显变化,应记录风速,必要时可参照附录F;1.1.2精确检测要求除满足一般检测的环境要求外,还满足以下要求:a)风速一般不大于 0.5m/s;b)检测期间天气为阴天、夜间或晴天日落 2h 后;1.2待测设备要求a)待测设备处于运行状态;b)精确测温时,待测设备通电时间不小于 6h,最好在 24h 以上; c)待测设备外壳清洁、无覆冰d)待测设备上无其他外部作业。e)电流致热型设备最好在高峰负荷下进行检测。否则,一般应在不低于 30%的额定负荷下进行,同时应充分考虑小负荷电流对测试结果的影响。1.3人员要求进行电力设备红外热像检测的人员应具备如下条件:a

7、)熟悉红外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诊断程序;b)了解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性能;c)掌握热像仪的操作程序和使用方法;d)了解被测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运行状况和导致设备故障的基本因素;2e)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熟悉并能严格遵守电力生产和工作现场的相关安全管理规定。f)应经过上岗培训并考试合格。1.4安全要求a)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的相关要求;b)应在良好的天气下进行,如遇雷、雨、雪、雾不得进行该项工作,风力大于 5 级时,不宜进行该项工作;c)检测时应与设备带电部位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d)进行检测时,要防止误碰误动设备。e)行走中注意脚下,防止踩踏设备管道

8、。f)应有专人监护,监护人在检测期间应始终行使监护职责,不得擅离岗位或兼任其他工作。1.5仪器要求红外测温仪一般由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信号放大及处理系统、显示和输出单元等组成。1.5.1主要技术指标a)空间分辨率:不大于1.5毫弧度(标准镜头配置)b)温度分辨率:不大于0.1c)帧频:高于25Hzd)像素:不低于320X240e)测温一致性应不超过2或视场中心区域测量值乘以2%() (取绝对值大者)f)测量值变化应不大于2或20时测量值的绝对值乘以2%() (两者取最大值)1.5.2功能要求a)满足有最高点温度自动跟踪。b)采用LED显示屏,操作简单,仪器轻便,图像比较清晰、稳定。c)具有大

9、气条件的修正模型。d)有日镜取景器,分析软件功能丰富。e)探测器类型是焦平面、非制冷。f)温度单位设置可和F相互转换g)可以大气透过率修正、光学透过率修正、温度非均匀性校正。h)有测量点温、温差功能、温度曲线,显示区域的最高温度。i)可以红外热像图及各种参数,各参数应包括: 时间日期、物体的发射率、环境温度湿度、目标距离、所使用的镜头、所设定的温度范围。j)电源必须可充电锂电池,一组电池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2小时,电池组应不少于三组。2检测准备a)检测前,应了解相关设备数量、型号、制造厂家、安装日期等信息以及运行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3b)配备与检测工作相符的图纸、上次检测的记录、标准化作业

10、工艺卡。c)检查环境、人员、仪器、设备满足检测条件。d)了解现场设备运行方式,并记录待测设备的负荷电流。e)按相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办理工作许可手续。3检测方法3.1检测原理图图图 1 1 探测器成像原理示意图探测器成像原理示意图3.2检测步骤5.2.1 一般检测a)仪器开机,进行内部温度校准,待图像稳定后对仪器的参数进行设置。b)根据被测设备的材料设置辐射率。c)设置仪器的色标温度量程,一般宜设置在环境温度加 10K20K 左右的温升范围。d)开始测温,远距离对所有被测设备进行全面扫描,宜选择彩色显示方式,调节图像使其具有清晰的温度层次显示,并结合数值测温手段,如热点跟踪、区域温度跟踪等手段进

11、行检测。应充分利用仪器的有关功能,如图像平均、自动跟踪等,以达到最佳检测效果。e)环境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仪器重新进行内部温度校准。f)发现有异常后,再有针对性地近距离对异常部位和重点被测设备进行精确检测。5.2.2 精确检测a)为了准确测温或方便跟踪,应事先设置几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确定最佳检测位置,并可做上标记,以供今后的复测用,提高互比性和工作效率b)将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测量距离等补偿参数输入,进行必要修正,并选择适当的测温范围。c)正确选择被测设备的辐射率,特别要考虑金属材料表面氧化对选取辐射率的影响,辐射率选取具体可参见附录 G。d)检测温升所用的环境温度参照物体应尽可能选择与

12、被测试设备类似的物体,且最好能在同一方向或同一视场中选择。e)测量设备发热点、正常相的对应点及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值时,应使用同一仪器相继测量。4f)在安全距离允许的条件下,红外仪器宜尽量靠近被测设备,使被测设备(或目标)尽量充满整个仪器的视场,以提高仪器对被测设备表面细节的分辨能力及测温准确度,必要时,可使用中、长焦距镜头。g)记录异常设备的实际负荷电流和发热相、正常相及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值。3.3检测验收a)检查检测数据是否准确、完整;b)恢复设备到检测前状态。4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对不同类型的设备采用相应的判断方法和判断依据,并由热像特点进一步分析设备的缺陷特征,判断出设备的缺陷类型。

13、4.1判断方法a)表面温度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和电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度值,对照 GB/T 11022 中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及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的有关规定(详细规定见附录 C ) ,结合环境气候条件、负荷大小进行分析判断。b)同类比较判断法:根据同组三相设备、同相设备之间及同类设备之间对应部位的温差进行比较分析。c)图像特征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压致热型设备。根据同类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像图,判断设备是否正常。注意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对图像的影响,必要时结合电气试验或化学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d)相对温差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

14、型设备。特别是对小负荷电流致热型设备,采用相对温差判断法可降低小负荷缺陷的漏判率。e)档案分析判断法分析同一设备不同时期的温度场分布,找出设备致热参数的变化,判断设备是否正常。f)实时分析判断法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红外热像仪连续检测某被测设备,观察设备温度随负载、时间等因素变化的方法。4.2判断依据a)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详细见附录 D 。b)电压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详细见附录 E 。c)当缺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引起的,应综合判断缺陷性质。对于磁场和漏磁引起的过热可依据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据进行处理。4.3缺陷类型的确定及处理方法根据过热缺陷对电气设备运行的影响程度将缺陷分为以下三类:54.

15、3.1一般缺陷a)指设备存在过热,有一定温差,温度场有一定梯度,但不会引起事故的缺陷。这类缺陷一般要求记录在案,注意观察其缺陷的发展,利用停电机会检修,有计划地安排试验检修消除缺陷。b)当发热点温升值小于 15K 时,不宜采用附录 D 的规定确定设备缺点的性质。对于负荷率小、温升小但相对温差大的设备,如果负荷有条件或机会改变时,可在增大负荷电流后进行复测,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当无法改变时,可暂定为一般缺陷,加强监视。4.3.2严重缺陷a)指设备存在过热,程度较重,温度场分布梯度较大,温差较大的缺陷。这类缺陷应尽快安排处理。b)对电流致热型设备,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强检测等,必要时降低负荷电

16、流。c)对电压致热型设备,应加强监测并安排其他测试手段,缺陷性质确认后,立即采取措施消缺。d)电压致热型设备的缺陷一般定为严重及以上的缺陷。4.3.3危急缺陷a)指设备最高温度超过 GB/T 11022 规定的最高允许温度的缺陷。这类缺陷应立即安排处理。b)对电流致热型设备,应立即降低负荷电流或立即消缺。c)对电压致热型设备,当缺陷明显时,应立即消缺或退出运行,如有必要,可安排其他试验手段,进一步确定缺陷性质。5检测原始数据和记录5.1原始数据在检测过程中,应随时保存红外热像检测原始数据,存放方式如下:a)建立文件夹名称:变电站名检测日期(如:瓶窑变 20150101) ;b)文件名:按仪器自

17、动生成编号进行命名,依次顺序定为20150101001、20150101002、20150101003,并通过附录 A 与相应间隔的具体设备对应(如衢城 1751 线 CT A 相、衢城 1751 线 CT B 相) 。5.2检测记录 检测工作完成后,应在 5 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记录整理并录入 PMS 系统,记录格式见附录 A。对于存在缺陷设备应提供检测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 B。 6附录A(规范性附录)红外热像检测记录A.1红外热像检测记录表 A.1红外热像检测记录一、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验单位试验性质试验日期试验人员试验地点报告日期报告人审核人批准人试验天气温度()湿度(%)二、

18、设备铭牌二、设备铭牌运行编号生产厂家额定电压投运日期出厂日期出厂编号设备型号三、检测数据三、检测数据序号间隔名称设备名称缺陷部位表面温度正常温度环境温度负荷电流图谱编号备注(辐射系数/风速/距离等)12345678910检测仪器检测结论备注7附录B(规范性附录)红外热像检测报告B.1红外热像检测报告表 B.1XXX 变电站红外检测报告天气 温度 湿度 % 检测日期: 年 月 日发热设备名称:检测性质:具体发热部位:三相温度():A:B:C:环境参照体温度():风速(m/S):温差(K):相对温差(%):负荷电流(A):额定电流(A)/电压(kV):测试仪器(厂家/型号):红外图像:(图像应有必

19、要信息的描述,如测试距离、反射率、测试具体时间等)可见光图(必要时):备注:审核人员 检测人员: 8附录C(资料性附录)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C.1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表 C.1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最大值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类别(见说明 1 、说明 2 和说明 3 )温度周围空气温度不超过40 时的温升 K触头(见说明 4 ) ( l )裸铜或裸铜合金1)在空气中2)在 SF6(六氟化硫)中(见说明 5 )3)在油中( 2 )镀银或镀镍(见说明 6 )l)在空气中2)在

20、SF6(六氟化硫)中(见说明 5 )3)在油中( 3 )镀锡(见说明 6 )l)在空气中2)在 SF6(六氟化硫)中(见说明 5 )3)在油中751058010510590909090356540656550505050用螺栓或与其等效的联结(见说明 4 )( l )裸铜、裸铜合金或裸铝合金l )在空气中2 )在 SF6(六氟化硫)中(见说明 5 )3 )在油中( 2 )镀银或镀镍l )在空气中2 )在 SF6(六氟化硫)中(见说明 5 )3 )在油中( 3 )镀锡l )在空气中2 )在 SF6 (六氟化硫)中(见说明 5 )3 )在油中9011510011511510010510510050

21、7560757560656560其他裸金属制成的或其他镀层的触头、联结见说明 7见说明 7用螺钉或螺栓与外部导体连接的端子(见说明 8 )1 )裸的2 )镀银、镀镍或镀锡3 )其他镀层90105见说明 75065见说明 7油断路器装置用油(见说明 9 和说明 10 )9050用作弹簧的金属零件见说明 11见说明 11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类别最大值9(见说明 1 、说明 2 和说明 3 )温度周围空气温度不超过40 时的温升 K绝缘材料以及与下列等级的绝缘材料接触的金属材料(见说明 12 )l ) Y 2 ) A 3 ) E 4 ) B 5 ) F 6)瓷漆:油基合成7 ) H 8 ) C 其

22、他绝缘材料90105120130155100120180见说明 13 606580901156080140见说明 13除触头外,与油接触的任何金属或绝缘件10060可触及的部件l )在正常操作中可触及的2 )在正常操作中不需触及的70803040说明 1: 按其功能,同一部件可以属于本表列出的几种类别。在这种情况下,允许的最高温度和温升值是相关类别中的最低值。说明 2: 对真空开关装置,温度和温升的极限值不适用于处在真空中的部件。其余部件不应该超过本表给出的温度和温升值。说明 3: 应注意保证周围的绝缘材料不遭到损坏。说明 4: 当接合的零件具有不同的镀层或一个零件是裸露的材料制成的,允许的温

23、度和温升应该是:a )对触头,表项 1 中有最低允许值的表面材料的值;b )对联结,表项 2 中的最高允许值的表面材料的值。说明 5: SF6 是指纯 SF6 或 SF6 与其他无氧气体的混合物。注 1 :由于不存在氧气,把 SF6 开关设备中各种触头和连接的温度极限加以协调看来是合适的。在 SF6 环境下,裸铜和裸铜合金零件的允许温度极限可以等于镀银或镀镍零件的值。在镀锡零件的特殊情况下,由于摩擦腐蚀效应,即使在 SF6 无氧的条件下,提高其允许温度也是不合适的。因此镀锡零件仍取原来的值。注 2 :裸铜和镀银触头在 SF6 中的温升正在考虑中。说明 6: 按照设备有关的技术条件,即在关合和开

24、断试验(如果有的话)后、在短时耐受电流试验后或在机械耐受试验后,有镀层的触头在接触区应该有连续的镀层,不然触头应该被看作是“裸露”的。说明 7: 当使用表 C.1 中没有给出的材料时,应该研究他们的性能,以便确定最高的允许温升。说明 8: 即使和端子连接的是裸导体,这些温度和温升值仍是有效的。说明 9 : 在油的上层。说明 10 : 当采用低闪点的油时,应当特别注意油的汽化和氧化。说明 11 : 温度不应该达到使材料弹性受损的数值。说明 12 : 绝缘材料的分级在 GB/T11021 中给出。说明 13 : 仅以不损害周围的零部件为限。10附录D(资料性附录)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D.1电

25、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表 D.1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缺陷性质设备类别和部位热像特征故障特征一般缺陷严重缺陷危急缺陷处理建议备注电气设备与金属部件的连接接头和线夹以线夹和接头为中心的热像,热点明显接触不良 相对温差,如附录J 的图 J.7、图 J.8和图 J.16 所示金属导线以导线为中心的热像,热点明显松股、断股、老化或截面积不够温差不超过 15K,未达到严重缺陷的要求热点温度80或80 %热点温度110或95 %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的连接接头和线夹如附录 J 的图 J.42所示输电导线的连接器(耐张线夹、接续管、修补管、并沟线夹、跳线线夹、T 型线夹、设备线夹等)以线夹和接头为中心的热

26、像,热点明显接触不良如附录 J 的图 J.41所示转头以转头为中心的热像转头接触不良或断股如附录 J 的图 J.43所示隔离开关刀口以刀口压接弹簧为中心的热像弹簧压接不良温差不超过 15K,未达到严重缺陷的要求热点温度90或80 %热点温度130或95 %测量接触电阻如附录 J 的图 J.45所示动静触头以顶帽和下法兰为中心的热像,顶帽温度大于下法兰温度压指压接不良温差不超过 10K,未达到严重缺陷的要求热点温度55或80 %热点温度80或95 %测量接触电阻内外部的温差约为50K70K,如附录 J的图 J.46 和图 J.48所示断路器中间触头以下法兰和顶帽为中心的热像,下法兰温度大于顶帽温

27、度内外部的温差为40K60K,如附录 J的图 J.47 所示缺陷性质设备类别和部位热像特征故障特征一般缺陷严重缺陷危急缺陷处理建议备注电流互感器内连接以串并联出线头或大螺杆出线夹为最高温度的热像或以顶部铁帽发热为特征螺杆接触不良温差不超过 10K,未达到严重缺陷的要求热点温度55或80 %热点温度80或95 %测量一次回路电阻内外部的温差为30K45K , 如附录 J 的图 J.9 所示11套管柱头以套管顶部柱头为最热的热像柱头内部并线压接不良如附录 J 的图 J . 31 和图 J . 33 所示熔丝以熔丝中部靠电容侧为最热的热像熔丝容量不够检查熔妙环氧管的遮挡,如附录 J 的图 J . 1

28、3 所不电容器熔丝座以熔丝座为最热的热像熔丝与熔丝座之间接触不良检查熔丝座如附录 J 的图 J . 13 所示相对温差计算公式:%100)/()(%100/-0121121tTTTT)(其中和发热点的温升和温度;11T和正常相对应点的温升和温度;22T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0T12附录E(资料性附录)电压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E.1电压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表 E.1电压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设备类别热像特征故障特征温差 K处理建议备注10kV 浇注式以本体为中心整体发热铁芯短路或局部放电增大4伏安特性或局部放电量试验电流互感器油浸式以瓷套整体温升增大,且瓷套上部温度偏高介质损耗偏大23介质损

29、耗、油色谱、油中含水量检测含气体绝缘的,如附录 J 的图J.6 所示10kV 浇注式以本体为中心整体发热铁芯短路或局部放电增大4特性或局部放电量试验电压互感器(含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互感器部分)油浸式以整体温升偏高,且中上部温度大介质损耗偏大、匝间短路或铁芯损耗增大23介质损耗、空载、油色谱及油中含水量测量铁芯故障特征相似,温升更明显耦合电容器油浸式以整体温升偏高或局部过热,且发热符合自上而下逐步的递减的规律介质损耗偏大,电容量变化、老化或局部放电如附录 J 的图J.10、图 J.11、图 J.12 和图 J.17所示移相电容器热像一般以本体上部为中心的热像图,正常热像最高温度一般在宽面垂直平分

30、线的 2/3 高度左右,其表面温升略高,整体发热或局部发热介质损耗偏大,电容量变化、老化或局部放电介质损耗测量采用相对温差判别即 20%或有不均匀热像,如附录 J 的图 J.14和图 J.15 所示热像特征呈现以套管整体发热热像介质损耗偏大介质损耗测量高压套管热像为对应部位呈现局部发热区故障局部放电故障,油路或气路的堵塞23穿墙套管或电缆头套管温差更小充油套管瓷瓶柱热像特征是以油面处为最高温度的热像,油面有一明显的水平分界线缺油如附录 J 的图J.30、图 J.31 和图 J.36 所示设备类别热像特征故障特征温差 K处理建议备注氧化锌避雷器1060kV正常为整体轻微发热,较热点一般在靠近上部

31、且不均匀,多节组合从上到下各节温度递减,阀片受潮或老化0.51直流和交流试验合成套比瓷套温差更小,如附录J 的图 J.18、图J.19 和图 J.20 所13引起整体发热或局部发热为异常示正常绝缘子串的温度分布同电压分布规律,即呈现不对称的马鞍型,相邻绝缘子温差很小,以铁帽为发热中心的热像图,其比正常绝缘子温度高低值绝缘子发热(绝缘电阻在10300M)如附录 J 的图J.40 所式发热温度比正常绝缘子要低,热像特征与绝缘子相比,呈暗色调零值绝缘子发热(010M)1瓷绝缘子其热像特征是以瓷盘(或玻璃盘)为发热区的热像由于表面污秽引起绝缘子泄漏电流增大0.5如附录 J 的图J.39 所式在绝缘良好

32、和绝缘劣化的结合处出现局部过热,随着时间的延长,过热部位会移动伞裙破损或芯棒受潮如附录 J 的图J.37 所式绝缘子合成绝缘子球头部位过热球头部位松脱、进水0.51如附录 J 的图J.38 所式以整个电缆头为中心的热像电缆头受潮、劣化或气隙电缆终端伞裙局部区域过热内部可能有局部放电0.51采用相对温差判别即 20或有不均匀热像14附录F(资料性附录)风速、风级的关系表F.1风速、风级的关系表 F.1风速、风级的关系表风力等级风速m/s地面特征000.2静烟直上10.31.5烟能表示方向,树枝略有摆动,但风向标不能转动21.63.3人脸感觉有风,树枝有微响,旗帜开始飘动,风向标能转动33.45.

33、4树叶和微枝摆动不息,旌旗展开45.57.9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小树枝摆动58.010.7有叶的小树摇摆,内陆水面有水波610.813.8大树枝摆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困难713.917.1全树摆动,迎风行走不便15附录G(资料性附录)常用材料发射率的参考值G.1常用材料发射率表 G.1常用材料发射率的参考值材料温度发射率近似值材料温度发射率近似值抛光铝或铝箔1000.09棉纺织品(全颜色)0.95轻度氧化铝256000.100.20丝绸0.78强氧化铝256000.300.40羊毛0.78黄铜镜面280.03皮肤0.98氧化黄铜2006000.590.61木材0.78抛光铸铁2000.21

34、树皮0.98加工铸铁20044石头0.92完全生锈轧铁板200.69混凝土0.94完全生锈氧化钢220.66石子0.280.44完全生锈铁板250.80墙粉0.92完全生锈铸铁402500.95石棉板250.96镀锌亮铁板280.23大理石230.93黑亮漆(喷在粗糙铁上)260.88红砖200.95黑或白漆38900.800.95白砖1000.90平滑黑漆38900.960.98白砖10000.70亮漆0.90沥青02000.85非亮漆0.95玻璃(面)230.94纸01000.800.95碳片0.85不透明塑料0.95绝缘片0.910.94瓷器(亮)230.92金属片0.880.90电瓷0

35、.900.92环氧玻璃板0.80屋顶材料200.91镀金铜片0.30水01000.950.96涂焊料的铜0.35冰0.98铜丝0.870.8816附录H(资料性附录)精确测量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H.1精确测量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表 H.1精确测量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技术内容技术要求备注说明探测器探测器类型焦平面、非制冷响应波长范围长波(8-14um)空间分辨率(瞬时视场、FOV)不大于1.5毫弧度(标准镜头配置)长焦镜头不大于0.7毫弧度温度分辨率不大于0.130时帧频高于25Hz线路航测、车载巡检等应不低于50Hz聚焦范围0.5m无穷远视频信号制式PAL信号数字化分辨率不低于12bit镜头扩

36、展能力能安装长焦距镜头图象、光学系统像素不低于320X240范围标准范围:20200并可扩展至更宽的范围测温准确度2或2取绝对值大者发射率、0.011连续可调以0.01为步长背景温度修正可温度单位设置和F相互转换大气透过率修正可应包括目标距离、湿度,环境温度光学透过率修正可温度测量温度非均匀性校正有有内置黑体和外置两种,建议选取内置黑体型的黑白图象(灰度)有,且能反相伪彩色图象有,且能反相伪彩色调色色板应至少包括铁色和彩虹测量点温有,至少三点最高温度跟踪温差功能有温度曲线有区域温度功能显示区域的最高温度各参数显示有显示功能存储内容红外热像图及各种参数各参数应包括: 时间日期、物体的发射率、环境温度湿度、目标距离、所使用17的镜头、所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