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三)_第1页
神经调节(三)_第2页
神经调节(三)_第3页
神经调节(三)_第4页
神经调节(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神经调节(三)1.(2010·广东高考·T6)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全身出现过敏性反应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规范解答】选A。 神经肌肉突触和神经神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大致相同。神经肌肉突触由突触前膜(神经细胞膜)、突触后膜(肌细胞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间的间隙)组成。其作用机理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使肌肉收缩。故当“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

2、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将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不能引起肌肉收缩。故A正确。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B、C、D三项与重症肌无力产生的原因无关。2.(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

3、理基础的理解。【思路点拨】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不同,前者主要由K+外流引起,后者主要由Na+内流引起。【规范解答】选D。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不会影响静息电位,但会使动作电位峰值降低,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2010·北京高考·T3)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命题立意】本题以

4、神经细胞的结构立意考察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同时还考查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有关知识。【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关键点:(1)反射活动中兴奋从感受器产生,经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2)传入神经的神经元细胞体位于神经中枢附近的神经结中,传出神经的细胞体位于神经中枢中。(3)神经递质一旦发挥作用就被酶分解。 【规范解答】选C。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髓,通过较长的轴突和效应器相连,所以A项正确。而传入(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在神经结中,通过较多的树突和感受器相连,所以B项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完后就被酶分解掉,以便于下一次兴奋的传递,所

5、以C项错误。肽类激素本质上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所以分泌肽类激素多的细胞核糖体较多,D项正确。4.(2010·浙江高考·T5)如图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B.图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C.图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D.图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命题立意】本题通过图示展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由静息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的过程,考查学生如何根据电流表的偏转情况判断膜电位状况。【思路点拨】本题的解题思路如下:判

6、断两侧的膜电位状态判断甲、乙两侧的膜电位分布分析电流表偏转情况【规范解答】选D。图中电流表不偏转,所以处于静息状态,甲、乙两处膜电位均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两侧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相同,A错;图中电流表偏向乙侧,所以甲侧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为极化状态,乙侧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为去极化状态,B错;图中电流表偏向甲侧,所以甲侧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为去极化状态,乙侧已经恢复为静息状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且为极化状态,C错;图中的电流表不偏转,说明两侧均已恢复为静息电位,膜电位均为外正内负,处于极化状态,D正确。【类题拓展】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方法(1)静息电位测定:一端接在膜外,另一端接在膜内,如图:

7、(2)动作电位测定:两端均接在膜外或均接在膜内,如图:或5(2010·江苏高考·T13)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若在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D在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命题立意】本题以反射弧结构为载体,主要考查对图形的识别与理解能力。【思路点拨】正确理解反射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分析如图:组成控制反应基本结构大脑皮层电位变化反射形成反射弧【规范解答】选D。据图可知,表示传入神经,表示传出神经,A项,伸肌肌群内同时连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说明

8、其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由此判断A项正确;B项,b神经元位于脊髓,其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如排尿反射),由此判断B项正确;C项,若在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静息电位)内正外负(动作电位)内负外正(静息电位),由此判断C项正确;D项,在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的途径是传出神经效应器,没有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不属于反射,由此判断D项错误。6(2010·海南高考·T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图所示,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

9、的曲线是( )【命题立意】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示分析某一部位刺激后兴奋的传导和记录仪指针变化的情况,并能够将指针的变化情况(即电位变化情况)用数学模型图反应出来,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图形分析能力和数学模型构建能力。【思路点拨】在刺激的过程中记录仪先向左偏转,然后恢复至原刻度,紧接着又向右偏转,然后又恢复至原刻度,故电流表先后发生了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规范解答】选D。当图中的部位被刺激后,兴奋先传导至左侧的电极处,该处的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而另一侧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过后,左侧电极的膜电位恢复成外正内负,所以电表会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之后兴奋会传导至右侧的电极处

10、,右侧电极的膜电位会变成外负内正,而左侧的电位仍是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会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过后,右侧电极的膜电位又恢复成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又会恢复至7.(2011·广东高考)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解析】选C。A项,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B项,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C项,起跑反射涉及到多元反射弧,有

11、多个中间神经元产生兴奋;D项,小脑与身体平衡有关,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8.(2011·海南高考)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在引起该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A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B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C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DK+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解析】选A。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Na+经过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内,这是协助扩散过程,属于被动运输。K+细胞外浓度低于细胞内浓度,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9.(2011·海南高考)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12、(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解析】选D。A项,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只有低级中枢的调节;B项,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只是大脑参与的高级中枢调节;C项,言语区的调节只是大脑高级中枢参与的活动;D项,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体现了大脑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10.(2011·江苏高考)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

13、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选A。A项,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决定了兴奋的单向传导。B项,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项,兴奋在结构c的传导速度慢。D项,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11.(2011·新课标全国卷)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

14、结构基础【解析】选C。A项,题干中已经给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因此该激素的靶器官包括心脏;B项,内脏神经的支配体现了神经调节,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体现了激素调节;C项,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不是通过神经纤维;D项,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12.(2011·浙江高考)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 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 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 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解析】选C。A项,ab段为去极化过程,产生动作电位,Na+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不耗能。B项,bc段

15、为去极化过程,产生动作电位,Na+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不是外流;C项,cd段为复极化过程, K+通过钾离子通道外流,不耗能;D项,de段为复极化过程, K+通过钾离子通道外流,不是内流。13.(2012·全国高考·T1)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以下三点:(1)反射的概念。(2)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3)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精讲精析】选B。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反射是在中枢

16、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外的刺激所产生的规律反应正确B项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错误C项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正确D项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的协助完成,神经递质将前一个神经元的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电信号正确14.(2012·重庆高考·T5)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D.叩击膝盖下的

17、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明确以下两点:(1)动物激素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2)动物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原理。【精讲精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15.(2013四川高考T3)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1)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

18、导,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方向相同。(2)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解析】选C。本题以图像信息为载体,考查突触中信号转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兴奋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以及获取图像信息的能力。A项,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所以“神经-肌接头”处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故正确;B项,电刺激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能够使肌肉收缩,使灵敏电流计偏转,故正确;C项,电刺激处,由于“神经-肌接头”类似于突触,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所以不能传到电流计,不会有电位变化,故错误;D项,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

19、电流方向相反,故正确。16.(2013大纲版T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传导”和“传递”的区别:前者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送,后者指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送。(2)确定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时,画出具体图示即可明确看出。【解析】选C。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传递及方向的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兴奋部位向

20、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A、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的,C错误;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D正确。17.(2013·海南高考·T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小体。(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

21、化。【解析】选B。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A项,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是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递质,故正确。B项,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释放神经递质,静息电位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故错误。C项,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故正确。D项,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故正确。18.(2013·海南高考·T19)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D.Na+和Cl-是形成哺乳

22、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K+主要位于细胞内液中,维持细胞内渗透压;Na+和Cl-主要位于细胞外液中,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2)静息时,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受刺激时,Na+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解析】选B。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膜电位产生的原理。A项,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表现为内正外负,故正确。B项,血浆在细胞外,Na+浓度高,K+浓度低,故错误。C项,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故正确。D项,细

23、胞外液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故正确。19.(2013·浙江高考·T2)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细胞内浓度(mmol·L-1)细胞外浓度(mmol·L-1)K+Na+140.018.03.0145.0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C.Na+经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两点:(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动转运、扩散和易化扩散。(2)每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

24、载体蛋白和能量;易化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解析】选D。本题以表格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学生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同时涉及离子通道、载体蛋白等相关知识。在A项和C项中,根据表格,神经细胞外Na+浓度较高,细胞内K+浓度较高,K+经过离子通道排出细胞和Na+经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时,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应该属于被动转运,故错误;B项中,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运输方向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故错误;D项中,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运输方向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方式为主动转运,故正确。20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

25、,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答案】C【解析】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没有消失,膜电位不发生显著变化,故A、D错误;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使得神径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B错、C正确。21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此时 A瞳孔缩小 B胆汁分泌增加 C支气管扩张 D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答案】C【解析】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

26、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故C正确。22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操作是为了研究 A脊髓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B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C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D传入神经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答案】B【解析】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所以环割剥除脚趾皮肤,去除感受器,可以研究感受器在反射活动的作用。23.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

27、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C【解析】喂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喂食和铃声多次结合刺激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为条件反射,其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含高级神经中枢),可见A项错误;因为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低级神经中枢)不可能在大脑皮层,可知两种反射的反射弧不可能相同,D项错误;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8、,故不属于反射,B项错误;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C项正确。 24.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答案】B【解析】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或引起的是使神经元兴奋被抑制,则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

29、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故B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到达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项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25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答案】C【解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C错;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

30、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控,D正确。26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答案】C【解析】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 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所以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27.(12

31、分)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洗去H2SO4,再用1% 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请回答:(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中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

32、出第项实验思路。【答案】:(1)组别预测结果屈腿不同时发生收缩不收缩原因屈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反射弧完整,可以完成反射,所以能够屈腿。从刺激到发出反应需要经过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不同时收缩。直接刺激效应器,效应器也可以兴奋,所以能够收缩。由于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的传递只能单向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刺激腓肠肌的兴奋不能传到神经。(2) 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的左后肢趾端,观察是否屈腿。【解析】(1)屈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不在大脑,所以即使捣毁大脑,仍然可以发生屈反射;由于兴奋的传导与传递需要时间,所以刺激和屈腿不能同时发生;

33、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一样可以兴奋,刺激能发生兴奋从而肌肉收缩;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的特点,即只能由传出神经到腓肠肌而不能从腓肠肌到传出神经,所以神经上检测不到电位变化。(2)验证反射中枢存在的部位,应设计破坏脊髓的实验组。28.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

34、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答案】.(1)外正内负;神经冲动(2)感受器;频率(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解析】.(1)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而后产生不同的感觉。由图中比较,同种刺激类型的不同刺激强度引起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的差异,在相同时长神经冲动数量

35、不同(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3)此患者整个传入神经功能正常,但不能形成感觉,应该是神经中枢(热觉形成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受损。29.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1)图示反射弧中,a是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直接促进_对水的重吸收。(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

36、细胞是_。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答案】(1)传入神经 外负内正 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3)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解析】(1)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时,神经纤维两侧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2) 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腺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该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3) 下丘脑能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37、水的重吸收。(4).细菌感染人体时首先被吞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因此吞噬细胞是最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30.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15所示。 图15中传出神经元是 。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 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 中枢以及言语区的 参与调节。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

38、见右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D初次免疫再次免疫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411.200.0400.000.0811.200.01622.400.03289.500.0641113.100.01283136.900.02561011.900.05121416.667.2102433.61720.2> 102433.66172.2合计8410084100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 。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答案】(1)c1和c2   神经递质 感觉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39、(2)98.8%  差异:再次免疫阳性率为100%,绝大多数儿童血清抗体浓度远高于初次免疫。原因:初次免疫时产生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脊灰病毒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解析】 (1)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没有则为传出神经。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由图可知,传出神经是C1和C2;由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知,b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b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小红清晰描述症状,与言语区的S区有关(2)由题干可知,D4者免疫

40、结果呈阳性,D值4占1.2%,所以阳性率为98.8% ;由表可知,再次免疫过程中的体内抗体浓度要明显高于初次免疫过程中的体内抗体浓度,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再次受到抗原刺激时,直接识别抗原并迅速大量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从而产生较强的免疫效果。31.(2013安徽高考T30)(20分).(8分)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

41、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12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2)轮虫和水蚤的种间关系是。(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封闭。然后,将黑白

42、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 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mgL-1,白瓶溶氧量为BmgL-1,黑瓶溶氧量为C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mg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 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解题指南】正确解答题的关键:(1)结合图中反射弧的结构,确定刺激的位点和观察指标,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的双向性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前一个神经元

43、突触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正确解答题的关键:(1)理解各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正确绘制食物网;(2)总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3)回忆群落空间结构的意义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及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由突触后膜接收。“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这两个现象合并方能说明兴奋在传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这个现象说明兴奋不能从传出神经传导到传入神经,在神经纤

44、维间的传递是单向的)。(2)灌注某种药物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说明该药物应该是抑制了突触兴奋的传递,可能是抑制了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1)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2)轮虫和水蚤的食物相同,二者存在竞争关系。(3)分析题干信息可以得出:A-C为呼吸作用氧气的消耗量,B-A为净光合作用氧气的净增量,(A-C)+(B-A)为总光合作用氧气产生量。水越深光照强度越小,光反应产生的H和

45、ATP减少,C3因不能被还原而含量增加。(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1)如右图(2)竞争 (3)B-C增加(4)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46、32.(2013福建高考T27)(16分)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原理: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组别醋酸铅溶液浓度/g·L-1脑组织铅含量/g·gprot-1AChE活性/U·mgprot-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s00.181.5622.70.050.291.3723.110.571.0826.921.050.7636.4请回答:(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通过该指标可知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