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7 年 11 月第 44 卷 第 6 期大学学报(哲会科学版)Nov.,2017Vol44 No6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生产社交化与理论的重建(与学院,北京 100084)摘 要在 Web 2.0 媒介技术下,不仅社交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性的信息方式对传统新闻生产机制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呈现出生产社交化的趋势生产社交化的趋势可以归结为涵盖、文本、机构、行业四个层面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生产社交化重塑了信息生产与的,包括从业者的技工化机构的中介化以及行业的工具化三个方面学界应当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以适应生产社
2、交化的实践特色。具体而言,即:建立客观而准确的“为中心的生产模型;在“全球化”与“化”之间找寻平衡点。大众”关系模型;建立以“分发”而非“文体”社交;生产;理论;社交网络号G206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17)06 0140 07DOI:10.13793/j.42-1020/c.2017.06.022建基于 Web 2.0 之上的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业的内容生产机制,其影响力遍及生产的整个链条:从源,到把关及分发过程,再到受众的消费模式,莫不日益呈现出显著的社交化成色1。社交在不断向业的实践体系渗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对传统演的理论体系
3、,尤其是专业体系冲击。由于受众及其社交关系网在分发的过程中扮的,从而使价值的权限部分地从生产者让渡给消费者,因此从业者不得不面对“在受众认可与专业 制中的主流化,是经典之间做出选择”的纠结局面2。不妨说,社交的崛起及其在信息流生产理念所的前所未有之。国际主流学界对生产社交化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频频见诸该领域的权威期刊,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具体的生产环节,采用面向从业者的实证方法,较为缺乏总体性的理论观照。如 Tandoc 和 Vos 通过对 31 位在日常工作中有使用社交习惯的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的方式,剖析社交的介入对把关(gatekeeping)过程的影响3;三位瑞典学者 Djerf-Pierre
4、、Ghersetti 和 Hedman 通过问卷的方式,尝试描摹传统机构将社交内化入的日常工作的演变过程,并发现由于信息理念的抵牾生产的社交化进程实际上正在变得缓慢,早期的使用者(adopters)群体也开始了对社交自洽性的反思 4;Larsen 的研究则聚焦的性(investigative reporting),指出社交的存在为此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源,并于总体上拓宽了视角,从而使得成果,主要从政策和能够行动和素材的局限5。中国学界在社交与生产关系领域的研究的角度展开。例如使用 NVivo 软件对 30 家传统机构的社交规的范文本进行质化研究,认为主流机构尝试将社交限制在传统生产框架内,这与社
5、交开放性与参与性特点产生持续不断的则关注社交环境下从业者的行为失范及其6成因,对行业进行角度的反思7。这些研究从不同的维度项研究的展开提供了观念和数据”视角,都无法提供关于“基础。但无论传统的“生产的学”视角,还是基于价值考量的“生产社交化”的完整图景。对于社交化生产机制的深入,需要我们构建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观察、分析生产社交化的一般性理论框架。与此收稿日期2017 07 10基金项目作者简介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4AZD038(1982 ),男,吉林长春人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博士,主要从事融理论与实务研究。第 6 期生产社交化与理论的重建14
6、1同时,本文也将对生产社交化对主流一理论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分析。生产社交化的层次所谓生产的社交化,并非简单意指社交对内容形态和方式的影响,而是一种以“信息网络化”理念对整个的生成、分发、接受及反馈机制的改造。在一些特殊的案例中,社交甚至能够赋予以传统无法“处理”的意义8。从社交参与生产社交化的四个基本层次。使用生产的演进过程入手,我们大致可以由浅入深地归纳出1.从业者的社交从业者是社交最早的采用者,不过其使用程度却因机构的属性和从业者的分工而异。一般而言,带有精英化色彩的机构从业者比大众化机构从业者在使用社交的时候持有更加保守的态度,即坚持以传统的价值观来约束自身;而不同的职业分工方面,研究者
7、发现比编辑更加热忱地拥抱社交为其工作带来的便利性,也对其可能的效应持有更宽容的态度9。此外,亦有大规模的行业显示,从业者的也是影响其社交使用的显著因素,这种新技术呈现出从年轻群体向年长群体扩散的规律。不过到 2014 年,在欧美的主流机构,社交已经成为日常生产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10。具体而言从业者对社交的使用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在社交平台上获取线索;利用机构或个人社交账号扩散内容;通过不同的社交信息对的真实性进行交叉验证;从受众的社交账号获得其对内容的反馈,等等。对于社交的深度使用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许多新的职能,如对从业者将社交从业者的职业流通过程的参与”11。认同,“他们不再是现实的消极观
8、察者,而是要承担运用于日常生产之中,是生产社交化的一种最基础的方式。借助层面的运用,社交使生产活动变得更为便利,却也不可避免对原有的生产规范和形态产生影响。对此,一些研究者尝试以“网络化”(network/networked journalism)一词来界定社交在层从面参与生产而催生的新的业12。而社交对生产的机制的介入,正是以业者在日常工作中对其广泛使用为扩散的起点的。但总体而言,在这个层面上,社交所包含的“与交流”的内核始终受到来自传统专业的。有大量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从业者都不是毫无保留地使用社交,在其使用行为中始终隐含着对“严肃的担忧13。标准有可能遭到侵蚀”2.社交在传统用于实况业态
9、下,对于可预知或突发的实况通常由电视来承担。作为一种可以在同一时间面向广阔空间内的海量受众分发信息的强势媒介,电视至今仍有着各类新难以取替的技术优势。但在社交基本实现对用户的普及之后,这种优势开始受到。这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一种最典型的专业化生产机构,电视实况需要遵循严格的生产流程,秉持专业的视角,这在高度强调时效性的实况中,尤其是突发性的中,是一个无法克服的劣势;另一方面,人们在对实况进行即时的意读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十分多元化的态度、观点和情绪,这也与电视高度霸权性的单一仪式感产生了内在的抒发这些情感力量14。,而参与社交讨论则有利于其在中国,从 2008 年开始,使用社交进行
10、可预知和突发的实况成为主流机构的一项固定的生产机制。囿于中国独特的媒介管理体制,社交与传统并行的分发方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在业受限较少的欧美,对于难以在短时间内派驻与拍摄团队到现场的突发国际,社交平台甚至完全脱离传统,形成了的一整套制作与分发机制。例如,在2015 年年初发生的法国“行内容的滚动发布,实现了”中,一些机构舍弃传统,几乎完全以也推出了以网络用户平台进素材生产的“去化”;老牌报纸为主要元素的即时博客平台 The Lede,尝试建立与主报有差异的生产机制15。产生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来自非专业生产者的素材、视机构将社交运用于实况大学学报(哲会科学版)第 44 卷142角乃至观点
11、开始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主流业的塑造,产生了“公民”或“参与式”等新的内容形态。而些类别的业内原有的分工格局亦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编辑的职权和重要性均有所放大,而某的岗位()则被削减或替代。社交从生产者的角度切入,开始对主流生产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造”。3.社交运营建制化生产社交化的第三个类型或层次,是主流机构对其社交运营部门的建制化。意即,在机构的总体框架内,赋予社交运营部门准或半的地位,并为其设立专门的生产规范和评价标准。在欧美,包括、BBC 在内的老牌机构均设有模式相当成社交、部门;在中国,以化管理而在 Web 2.0为代表的严肃党报也因对“两微一端”(重新焕发活力。客户端)的制度从从业者在
12、日常工作中对社交的普遍应用和社交被广泛用于实况的实践来看机构将社交运营工作建制化似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从实际效果上看,这一过程产生的影响却是结构性的。一方面,原本单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再具有排他的,社交化依照自身的平台特征培育出的新标准得到了主流机构的全面接纳,其中包括信息来源的把关机制、视觉信息的处理,以及动态信息发布的修正规则,等等16。一项中国主流机构的社交运营状况的也显示,74.53%的机构两微一端”的运营设置了专门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并冠以“新媒体工作规程”、“新,却通过社交 日趋模糊,基于社交采编管理制度”等名称17。这些范可能会与理想化的专业精神产生运营工作的建制化而实现了合
13、法化。另一方面业内原有的分工边界也变得的内容生产实际上融合了的制作和分发工序,与机构的模式(无论广告模式还是模式)产生了关联,因而也就打破了传统机构“采编-/”的二元体制,在实际上使编辑拥有了机构发展战略层面的更大的话语权。早在 2001 年就有研究者指出,互联网的新或播闻从业者实际上已经拥有了“ 出机制作为中介18。者”(marketer)的,他们与受众之间的接触不再需要4.社交作为的孵化器生产社交化的最次,是社交完全摆脱内容制作和分发的辅助者,而成为本身的孵化器。这一论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素材必须首要经由社交网络途径方能进入生产的流程,即社交成为机构与之间最主要的中介;另一方面 的一种
14、动态的品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的价值和意义在价值标准或社交网络的多次分发中不断形成,成为标准日渐失去生存的土壤。学家机制的各个要(Gaye Tuchman)指出业的各种标准(norms)和价值(values)其实是生产间相互协商的结果19。这一论断在生产社交化的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延展。在社交网络日益成为现代信息流通的主体方式的同时,“社交”的理念和精神也不可避免要对整个人类信息系统的机制进行改造。社交网络在消弭了传者与受众的边界的同时,也让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者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到了对业的塑造之中的终极意义将完全在社交网络参与者的互动与行为中不断生成又不断消解,脱离了“网络”的不再有存在的价值。换言
15、之,只有经过了讨论和转发的才有生成意义的基础生产的终极目标存在。的分发过程中;而的文本及其包含的预设立场,只不过是分发的准备与尽管传统机构及其专业仍然有着为数甚众的支持者,但我们从当下全球业的中,已能清晰地感受到“社交作为的孵化器”的强大。例如,在流行的聚合服务中,转发热度已成为日的普的“编排的一个直接的指标,其界定着一条在同类中的优先级,并据此定义用户日复一议程;在 2016 年的”,并最终造就了主流大选中,以和社交为代表的传统主流的权威性一再溃败于特朗完全割裂的媒介奇观;在中国的网络中,常见的“反转”和“”现象标志着传统价值体系在众声喧哗的分发过程中的脆弱只有经过了“社交”洗礼并顽强生存下
16、来的内容素材方有资格成为,进入全球公共讨论的议程。一第 6 期生产社交化与理论的重建143学者指出的,社交状况已经变成了“一种二货币”,是价值的新标准20 317。生产社交化的影响通过上文的梳理和归纳,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生产社交化的基本分析框架(如图 1 所示)。(图 1)生产社交化基本分析框架在上述分析框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社交对主流生产机制由浅入深地介入,整个业原有的体系、标准和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的去中心化,即作为宏大叙事的生产的权限由传统行业标准和专业机构及其从业者向社交网络的一般性使用者逐步让渡;二是话语的消亡,由高度语境化性和易逝性的
17、大众话语策略所取代。一学者所指出的:“媒介的生死存亡将取决于其占有网络用户闲暇时间的能力,以及其在广泛意义上满足网络用户与公共空间相联结的需求的能力。”21上述两方面的变化对业的影响是性的,既体现在每一位从业者的日常生产实践中,也体现在机构乃至整个业的和地位中。由微观而宏观,这种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新行业的工具化。闻从业者的技工化机构的中介化和1.从业者的技工化在传统生产环境下从业者以把关人(gate keepers)的主导的生产权。依照业生产内约定俗成的各类规范,采编据有一种相对于商和受众的“自治权”22 137。但的社交化让从业者作为把关人的认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对价值的和对容的编
18、排日趋倚赖素材在社交网络上被讨论和分发的潜质,而从业者经教育和从业者的日常工作工作中的学徒制传承沿袭的各类标准体系则日趋“靠边站”,这不可避免导致了从主动的和编撰,日趋转向对社交网络上的各类素材进行分类、甄别和模式化制作,以确保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社交网络的“流通性”生产渐趋成为一种技术性工作从业者也渐趋成为庞大的互联网工业中一类新的脑力技工群体。学院的课程体系业已随着生产社交化程度的日益深入而经历大幅度次的,基于需求、价值评判体系和理想化专业的人文式教育虽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诟病,但真正动摇其根基的却是 Web 2.0的生产社交化浪潮。新的行业需求迫使从业者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更
19、少人文或研究甚至已经表明,在社交化的层面的情感卷入,而具备更全面的设计和分发的技能。一些生产实践互设计和可视化所依托的美学标准,已经在编辑室内与传统的真实性、客观性准则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并在很多时候僭越了后者的地位23。需要强调的是,“技工化”并不意味着从业者地位的提升或贬低,而毋宁是其职业随社会结构的变迁而进行的一种适应性的自我调整。技术浓度的提升和人文成色的稀释会在可预见的将来对现有的从业者群体进行洗牌,秉承传统思路的和编辑或将“被迫”由业向其他内容行业(如非虚构写作、分众化订阅)“”对于“”和“编辑”的期许,也将有根大学学报(哲会科学版)第 44 卷144本性的变化。机构的中介化2.长期
20、以来作为最重要的信息生产与分发平台的各类机构(包括传统机构和各类互联网化的新型机构),已在生产社交化进程趋为一种“信息中介”。这一新的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机构从生产的中心,不断演变成整个社交网络上的一个个带有聚焦功能的节点,其类似于社交上形形的意见,其功能被设定为的分发而非意义的界定;另一方面,不同机构的特色和竞争力,将取决于其对社交网络上数量庞大的信息进行分类、遴选和包装的能力,而严肃将日趋边缘化。和大众化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内容取向特色,则当然,“中介化”并不意味着机构不再专注于优质内容的挖掘,更不代表机构完全丧失了其固有的公共性色彩。不过,“只要做出了好的内容就一定能产生好的效果”这
21、样的传统思维方式,将注定会导向机构层面的战略失败。纵观国际主流在社交化的种种,已不难发现能否尽快适应新的“中介并准确锚定自身在社交网络上的,已经成为新的机构“分级”标准:表现卓越的、卫报、BBC 等老牌已与很多同样拥有悠久历史和崇高声誉却未能做出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新的“中介同类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由于社交网络信息流通泛向而非单向的去中心化特征,大量原本处于“边缘”地带的机构也能藉由正确的运营策略而成为的弄潮儿;社交天然的化气质不仅影响到信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重塑了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老牌、严肃的传统而言,如何在自身的“权威性红利”尚有的时期内,迅速完成对机构的重新和必要的内部结构调整,
22、成了关乎自身在社交化生产浪潮中生死存亡的重要议题。行业的工具化3.长期以来在欧美行业在各类形态下均被视为、社群和公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行业被赋予“瞭望”和“守护”的功能,即对中存在的各种和隐患加以及时的勘学院创始人察,并以生产和监督的方式发出“警示”。美国报业大亨、哥伦比亚大学(Joseph Pulitzer)的名言在全行业内深入人心:“倘若一个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在中国行业被视为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和的耳目,其全部工作都要以维护党的和统一、代表。可以说,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行业长期以来都是有着鲜明的价值指涉色彩的,其日常的生产活动莫不指向上述价值。但在社交化的,整个
23、行业却业与着全面工具化的(姑且称其为一种)。这是因为,在社交网络构筑的信息环境中、社群和公民之间原有的距离感被破坏了业自身的体系和秩序也被重新洗牌行业前所未有地卷入了流行情绪、情感及感官之中,成为了整个主导性的精神气质的一部分。距离感的破坏意味着性的丧失行业在不断让渡生产主导权的过程中,也渐渐褪去了自身的价值成色。“ 内涵,而日渐沦为一种算法”24 。在社交化生产的真实不再具有人文或道德层面上的深厚越来越难以看到行业对某一领域或议题展开系统而深刻的反思,任何与流行情绪相抵触的内容取向都会被社交网络无情地抛弃。作为“主流”的一部分行业最终实现了与的同构、合流,但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却是人类一种理性
24、而高傲的制衡机制的丧失。一如(David Leonhardt)在 2017 年 2 月于哈佛大学举办的“的未来:后的业”研讨会上不无的发言:“花钱去买让看着舒服的,大声告诉业你的需求是什么,你就能拥有专属于你的。我们对此言听计从。”25而对于这一切,我们都迫切地需要构建起新的生产理论体系,加以周详的考量的理解。三、Web 2.0的理论重建作为一门旨在对业的内在规律和演进趋势作出精确归纳和的科学学对其理论体系的构筑需要与最前沿的行业进行及时和有益的互动,从而提升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但长期以来,第 6 期生产社交化与理论的重建145主流理论始终着无法匹配新技术催动的新型行业实践的“”,这一点在生产
25、社交化的潮流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传统理论主要建立在一种“规范”和“”的话语体系之上,在对业的“应然”进行全面规划的同时,赋予从业者一种理想的气质,并藉此抵御各种力量对业的自洽性的侵蚀。在中国独特的“文人办报”的行业传统下,一种近乎纯粹的、理想化的理论始终是身兼宣传工作者、文大夫和信息生产专业三重的中国从业者致力于打造的观念“”。在传统的新部门保持着一定闻生产模式中,无论从业者自身还是其所在的机构和行业,均与其他距离,因而这种理想化的理论体系有充分的现实空间得以施展,并藉此在观念和操守上对行业加以规训。但在生产社交化的趋势中,上述距离几乎被完全破坏业前所未有地卷入大众的情绪和情感结为与后者
26、相互依托的共生体,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传统理论的。文的归纳和分析,本文认为在 Web 2.0,对理论的重建应当实现一种范式转变,而非仅仅对具体的理论观点做出修正。简而言之,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客观而准确的“-大众”关系模型如果说传统理论是一种“规范学”,那么社交化的理论就应该是一种“关系学”,是一种结论的基础上,归纳以社交网络为着“关系”形成的中层理论理论界应当在大量基本技术环境的象和问题作出解释。机构形成的各种关系模型,并运用这些关系模型对行业实践中出现的各类现如前文所述,“社交化”对机构而言,意味着其自身的“中介化”。因此,新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要以机构为分析的基本和落脚点,去理
27、解和的信息生产、交流的基本规律。“中介化”意味着“去中心化”。在新的理论体系中机构毋宁是人们观察和理解“信息”和“信息人”的一个切,而非终极的研究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学完全有潜力成为一种关于高度信息化的“后工业”世界的基础学科,因其研究对象并非诸种 属性。2.建立以“分发”而非“文体”为中心的生产模型现象中的一种,而是当代最本质的传统理论在诞生初期深受文学理论的影响,并在历史沿革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基于文体分析的新闻实践概念体系,包括基于印刷的各类体裁体系,以及基于电子的类型体系等。但在社交化,各类文体不再具有本体论上的性素材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完全取决于其在分发中的“际遇”。因而,在“生产”研究领域,
28、一种以“分发”而非“文体”为中心的模型体系,也应当尽快建立起来。在新的生产模型中 和方式的分析也成为组织是作为“”而非“”被研究者和实践者加以理解;基于分发生产实践的轴心环节理论对于理想的。这一新的从业者的预设,也将在更大程度上靠近“经理”而疏远传统的文人冲击。化”之间找寻平衡点预设,无疑也将对教育的培养体系3.在“全球化”与“生产的社交化虽然是全球统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尽相同的路径。在下,新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业的共同趋势,但其演进趋势和表现形式却依形态和传信息生产部门的政治基础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的樊篱,而必然将是一种在“全球化”和“化”之间寻找的平衡术。而言业作为和的耳目的理论基础根基深厚
29、;而在西方业满足于受众的亦深入人心。从中外社交化实践的情况来看,上述价值内核并未因技术环境的变迁而动摇。因此,结合及特性的语境化分析仍将是理论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理论免于沦为一种纯粹的阐释技术的基础。对于中国的理论界而言,如何在准确把握前沿生产形态的基础上,以理论建构的方式对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回应,将是一个长期的使命。对的全球业而言,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东西。从很多方面看,技术正在成为催动业大学学报(哲会科学版)第 44 卷146演进生产实践与从业者变迁的一种主导性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的生命力将日益取决于其能否将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纳入的考量体系,并探索出一套以“变动”为内核的新型话语体系。对
30、于理论构建工作而言 时候都更遵从科学的精神,也必然会成为生产社交化既是,也是契机,它要求研究者比以往任何学学科历史中一个的瞬间。参 考 文 献1 S Paulussen,R A Harder. Social Media References in NewspapersJ.Journalism Practice ,2014,8(5).2 E C Tandoc.Journalism is Twerking? How Web Analytics is Changing the Process of GatekeepingJ.New Media and Society ,2014,16(4).3 E
31、C Tandoc,T P Vos.The Journalist is Marketing the News:Social Media in the Gatekeeping ProcessJ.Journalism Practice,2016,10(8).4 M Djerf Pierre,M Ghersetti,U Hedman.Appropriating Social Media:The Changing Uses of Social Media Among Journalists Across TimeJ. Digital Journalism,2016,4(7).5 A G Larsen.I
32、nvestigative Reporting in the Networked Media EnvironmentJ.Journalism Practice,2016.epub before print,doi:10.1080/17512786.2016.1262214.传统.社交机构对社交的及其影响:基于对国外 30 家机构内部规范的分析J.国际界,2014,(12).67生产实践的失范与纠偏J.大学学报:哲会科学版,2014,(2).8 S Schifferes,N.Identifying and Verifying News through Social MediaJ.Digital J
33、ournalism ,2014,2(3).9 D L Lasorsa,S L Lewis,A E Holton.Normalizing2012,13(1).:Journalism Practice in an Emerging Communication SpaceJ.Journalism Studies,10 U Hedman,M Djerf Pierre.The Social JournalistJ.Digital Journalism ,2013,1(3).11 N Malmelin,M Villi.Audience Commuas a Strategic Resource in Media WorkJ.Journalism Practice ,2015,10(5).12 C Beckett,R Mansell.Crossing Boundaries:News Media and Networked JournalismJ.Communica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数控裁板锯合作协议书
- 品牌市场推广与销售授权协议
- 2025年锤纹漆项目建议书
- 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确认协议
- 农业种植技术合作开发及转让合同
- 2025年锅炉-汽机协调控制系统项目发展计划
- 出口贸易业务合作及出口证明(8篇)
-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与装配方案
- 2025年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发展计划
- 市政建设中的能源管理策略试题及答案
- “财政大脑”系统集成项目需求
-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 二次元影像测量仪作业指导书
- 新高考高中物理竞赛专题1力学50题竞赛真题强化训练解析版
- GB/T 679-2002化学试剂乙醇(95%)
- GB/T 6184-20001型全金属六角锁紧螺母
- GB/T 5080.5-1985设备可靠性试验成功率的验证试验方案
- GB/T 3620.1-2007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 电力系统科普知识课件
- 消毒供应室专科理论考试题库(单选、多选共5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