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洞下穿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完整_第1页
地铁隧洞下穿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完整_第2页
地铁隧洞下穿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完整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铁隧洞下穿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完整(完整版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推荐下载)地铁隧洞下穿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钟慧民中铁十六局二公司六分公司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线周围将有越来越多的邻近建筑物。在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区间隧道对邻近建筑物及其他各种地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要的。有时隧道不仅仅是 邻近建筑物,而是直接位于建筑物之下,这必将对隧道的施工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为了把对建筑物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有必要对如何减小隧道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问题进行研究分 析。结合目前已经通过永 3、永16楼的双井劲松区间隧道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类似工程 施工有

2、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关键词地铁隧道高层建筑物浅埋暗挖监控量测差异沉降CD/CRD工法1工程概况双井站劲松站区间,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设计线路起点里程为K23+287。189,终点里程为K24+095.68,线路全长808。638m为标准单线区间,本区间已于2006年9月23 实现全线贯通。区间沿三环路方向布设,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这对隧道施工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其中永3楼(东三环南路42号)及永16楼(东三环南路44号)对本区间的影响最大, 楼房位于线路里程 K23+426K23+355区段,右线结构外皮与楼房最近水平距离为9m,(右线在没有打设隔离桩的情况下,已于2006年2月14日先行通过

3、),左线结构邻近永16楼(结构外皮与楼房水平净距为2。935m)并下穿永3楼东北角,下穿长度12m左右。永16楼附近的隔离桩于 2006年3月31日施作完毕,左线于 2006年6月14日到达楼房保护区 域,于2006年9月7日安全通过。区间左右两线均为单洞单线结构,开挖净空为6.1mx6.43m,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区间平均覆土厚度约 16。0m左右线路最小线间距约 12.0m。楼房与线路平面位置图如下所示:图1永3、永16楼与线路平面位置关系图2施工技术难点2。1围岩软弱易扰动、稳定性差2.1。1结构底板区间隧道底板穿过的主要岩土层为粉质粘土层、粉土2层,局部粘土1层,均属W级围岩,分布较为

4、稳定,但结构底板在 K23+431。70 K23+970O 40段位于层间潜水含水层 之下,层间潜水含水层为粉土 2层、及局部分布的粉细砂 3层,在地下水作用下易发生 涌砂.2.1 o 2结构顶板区间隧道顶板穿过的岩土层在K23+650。 0-K23+970 。 4 段穿过的主要岩土层为粉质粘土层、粘土1层、局部为粉土2层、粉细砂3层,在K23+287。189 K23+650.0段 穿过的主要岩土层为中粗砂1层,围岩稳定性差,均属W级围岩;尤其是砂类土自稳能力差,无法形成自然应力拱,易坍塌。并且中粗砂1层为潜水含水层,在地下水作用下易发 生涌水、涌砂,应注意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2。 1.3

5、边墙区间隧道边墙穿过的岩土层主要为中粗砂1层、粉细砂2层、粉质粘土层、粘土1层、粉土2层,局部为粉细砂3层,围岩分类均属W级围岩;侧壁围岩土体的自 稳能力差 , 易产生坍塌,同时由于地下水影响 , 粉土 2 层在地下水作用下强度和稳定性导 致降低,易发生坍塌,中粗砂 1层、粉细砂2层及粉细砂3层在地下水作用下易发生 涌水、涌砂甚至塌方 .2.2 前期开挖过早的对楼房产生了较大扰动永3楼为3层框架结构,独立柱基础,东西为柱跨8m+8m南北向为3。35m+& 7m+9b55m 基础埋深 2.5m,建于1997年。永16楼房为箱形基础,地上 16层,地下 3层剪力墙结构,基础埋深为 5。 5

6、m,1989 年建成。由于拆迁的缘故 , 靠楼房较远的右线在对楼房施作隔离桩前就已经通过了楼房区域, 已 经对本区段的土体产生了较大的扰动,并使得永 3、永 16 楼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沉降 (清 华大学房屋安全鉴定室评估结果为: 永 3 楼、永 1 6楼目前外观质量基本正常, 未发现有因 不均匀沉降及承载力损失引起的明显结构性损伤;截至 2006年4月20日,永 3楼最大差 异沉降值为8伽,还有12伽的富余量;永16楼的最大差异沉降值为 13.5伽,还有16。5 mm的富余量).在这种状况下,虽然左线与16层居民楼之间有隔离桩作为屏障,但是左线隧道施工下穿永 3 楼, 两者之间没有桩墙作为隔离

7、屏障 , 且左右两线土建施工距离较近 , 使 得左右线的施工沉降槽叠加且可继续延伸发展 . 因此, 在同样的地层条件,同样的支护措施 下左线施工引起的楼房的沉降肯定大于右线施工引起的沉降,而且永3楼的大部分独立柱基础均位于左右两线施工沉降槽重叠的区域 , 基底地层受多次重复扰动, 使得沉降难以预测 估计, 当楼房框架中的任意相邻柱基础的沉降差超过其允许值,楼房的安全将得不到保证。2。 3 降水井打设不到位、降水区域未封闭本段降水设计采用管井降水,间距6。0m沿线路两侧布置,由于受到楼房和地下各种管线的影响,楼房周边的降水井Q15Q24都无法施作,降水井在永3楼东侧、永16楼西南侧,这使得降水区

8、域在楼房附近形成缺口,造成洞内施工掌子面水量很大,这对施工安 全和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3 通过楼房采取的施工措施根据专家审查会的专家意见,洞内在原专项设计支护措施基础上适当加强往前掘进,遵循“强支护、小分块、短进尺、早封闭、快通过、勤量测”的原则,由于永16楼附近(K23+ 409.4K23+395)已经打设了隔离桩,故侧穿永 16楼地段采用双排小导管超前支护,CD法开挖施工 , 根据监控量测结果 , 必要时增加临时横支撑;下穿永 3 楼地段,采用双排小导管 超前支护,CRD法开挖施工,为减少群洞效应,开挖步序必须保证在一侧导坑贯通后再开 挖另一侧, 同时为限制洞周边土体的变形发展, 增加靠近

9、楼房侧拱墙部位的径向注浆 , 该方 案洞内措施对控制沉降有很好的效果。 根据其他已建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看 , 大范围启动降 水,将会导致地层产生不易恢复的沉降变形,结果是加剧建筑物的沉降。在目前建筑物已 发生较大沉降的客观情况下,降水交叉施工将会相互影响,故降水施工先行,土建施工后 动,通过监控量测手段 , 确定降水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稳定、 且留有足够的沉降量后施工方可进行。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采取如下专项设计方案:3。1隔离桩及隔离桩以南未施工(K23+426K23+40620n)地段、采用CD法开挖,先开挖隧道一侧(靠近楼房)的上下台阶,然后再开挖另一侧的上下 台阶;、格栅间距由原设计的 0

10、。75m/榀调整为0。5m/榀,初期支护护厚度 30cm,临时中隔壁 厚度为30cm;、超前小导管在拱部150°范围内按双层布置,第一层角度为7。15°,第二层角度为30°45° ,小导管长度L=2.5m,纵向间距调整为 1。0m,环向间距0。3m;、靠近楼房一侧封闭后及时进行径向注浆,径向小导管布置角度 (以隧道中线为起始边)范围为107。02°,注浆管长度 2m,间距0.5m,梅花形布置;、加强开挖前方掌子面的超前地质探测,有必要时增加正前方掌子面的固结注浆;、掌子面开挖后及时喷射混凝土封闭;、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洞内及地表监测和分析,正确指导

11、施工3.2下穿楼房及交接过渡地段(K23+406K23+355 51m )、采用CRD法开挖,先开挖靠左线隧道一侧的I、n部,然后再开挖另一侧的川、W部;、格栅间距0.5m/榀,初期支护厚度调整为30cm,临时支护厚度30cm;、超前小导管在隧洞拱部150°范围内按双层布置,第一层角度为7° 15°,第二层角度为30°45 °,小导管长度 L=2.5m,纵向间距调整为 1.0m,环向间距0.3m ;、I、n、川部(下穿楼房区段)小导洞封闭后及时进行径向注浆,径向小导管布置角度范围为197。02 °,注浆管长度2m,间距0.5m,梅花形

12、布置;、加强开挖前方掌子面的超前地质探测,有必要时增加正前方掌子面的固结注浆;、掌子面开挖后及时喷射混凝土封闭;、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洞内及地表监测和分析,正确指导施工。CD CRDT法开挖步序如下图所示:图2CD CRD工法断面图3.3为进一步保护永3、永16楼的安全,施工过程中采取以下辅助措施:、为防止建筑物在后续施工中的不均匀沉降进一步加大,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必要时可 采取地面补偿纠偏注浆作为预案或辅助措施;、加强初支背后的回填注浆,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足量、足压注浆;、施工中若地下水量过大,为避免掌子面失稳,必要时可对上台阶进行注浆封闭,同时为控制上导洞初支的下沉,应严格控制拱脚的沉降,

13、加大锁脚力度,必要时采取L型格栅拱 脚;、必须强调监控量测作为邻近(下穿)建筑物地段掘进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洞内 的监控量测数据反馈的信息可作为检验支护参数是否可靠合理的手段,同时也是调整设计 支护参数,改进施工工艺的指导依据;、洞外建筑物的监控数据反映了楼房的沉降情况和发展势态能指导我们对建筑物采取有 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施工中必须加强监控量测,做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3.4理论分析本段区间主要采用新奥法施工原理,充分发挥岩体自身承载能力,严格按照少扰动原则考虑,通过永16楼区段,因为有隔离桩作为屏障,且永16楼为箱基,抗沉降能力强,故只要 采用CD法即可,下穿永3楼阶段则必须用 CRD法

14、施工方可保证安全.理论分析可采用理想 弹塑性模型模拟围岩,并采用Mohr Coulum屈服准则作为依据,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主要包括(岩)土体分步开挖及支护结构的分部设置等。用以模拟不同施工阶段力学性态的有 限元方程为:(ko + : Aik: )X= AFir+ : AFa (i=1 , M)(1)式中,M为施工阶段总数;k。为开挖前(岩)土体等的初始总刚度矩阵; Ak为施工过 程中岩土体和支护结构刚度的增量或减量,其值为挖去岩土体单元及设置或拆除支护结构单元的刚度;Af为开挖释放产生的边界增量结点力矩阵,初次开挖由岩土体自重,地 下水荷载,地面超载等确定,其后各步开挖由当前应力状态决定;Af为

15、施工过程中增加的结点荷载列阵;】Aq为任一施工阶段产生的结点增量位移列阵。通过上述公式可以看出,采用CD法或CRD法施工后支护刚度大大提高了,岩体自身发生形变将会被控制到最小,施工过程中只要采取合理的开挖工序,就可以满足施工要求。通过以上加固措施,左线已2006年9月7日安全顺利通过永 3、永16楼,这也是浅埋暗挖法在北京地铁中的成功应用。分析超前加固、开挖时空顺序、台阶长度等工艺在保 证施工安全、质量和控制地层沉降中发挥的作用,确定同类地层中的工艺参数,完善浅埋暗挖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应用工程实践。4沉降结果分析4.1监测点布置及沉降情况楼房沉降观测点由第三方布点并交给施工单位,两座建筑物上共

16、布点8个,其中JM4点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监测,各监测点与线路相互关系及目前沉降情况如表:线管六空木图3永3、永16楼监控量测点布置图4.2变形分析右线通过楼房沉降与时间曲线图如下:永3、16楼沉降曲线到达永16彳Jhm 量降沉计累丄么*5791113192123ANd=-* -41 *-#丁士 Fi J * J=4 -*H-4 T" 1 4k.亠一*'通过永3楼沉降时间(周)JM1 JM1-1JM3 一 JM8 一一 JM11 _ JM13 JM12图4右线通过永3、永16沉降曲线图第3周末-右线到达K23+412(永16楼南端)第4周一一右线通过 K23+395(永16楼北端

17、、永3楼南端)第13周右线通过永 3楼北端第15周一-右线距离永3楼北端20m左右从楼房沉降与时间关系可以看出: 、从第1周第4周以前楼房沉降几乎无变化,右线隧道开挖到永16楼南端时(第3周)楼房尚没有明显沉降,约 1周以后(第4周)沉降速度开始加快,说明隧道开挖反映到 楼房基底(地面以下 5。5m)约需一周时间。 、从第5周8周的三周时间内永16楼沉降速度最快(此时楼房周围降水尚未启动),第8周以后才逐渐变慢;而永3楼沉降最快的是第 57周. 、永16楼尽管与右线距离比永 3楼要远,但隧道开挖引起的沉降量要大,与永16楼基础埋深大、基底地层以及楼房产生的附加荷载大有密切关系 、隧道施工的任一

18、时刻(同一个掌子面时),永3楼的JM1、JM1-1点以及永16楼JM12JM13点之间产生的沉降差都比较小 ,说明纵向开挖形成的沉降槽对楼房结构影响较小 、JM3点从第11周到第15周之间数据的非正常变化。4。2。2左线通过楼房沉降与时间曲线图如下:左线通过永3、永16楼沉降曲线-1-2沉降时间(周)巧七JM1 JM1-1 JM3 JM8 JM11 JM12JM13图5左线通过永3、永16沉降曲线图第3周末一-左线右侧边洞到达 K23+395 (永3楼南端、永16楼北端)第8周一一左线右侧边洞通过K23+355 (永3楼北端)第14周左线左侧边洞通过永3楼北端第16周一一左线全线贯通从楼房沉降

19、与时间关系可以看出: 、从第1周第3周以前楼房沉降几乎无变化,左线隧道右侧边洞开挖到永16楼北端时(第3周)楼房尚没有明显沉降,这说明打设的隔离桩起到很好的屏障作用。约1周以后(第4周)沉降速度开始加快,说明隧道开挖反映到楼房基底(地面以下5。5m)约需一周时间。 、从第4周14周的三周时间内永 3楼沉降速度最快,第15周以后才逐渐变慢。 、永16楼尽管与右线距离比永 3楼要远,且有隔离桩保护,但隧道开挖也引起较大的沉降 , 与永16楼基础埋深大、基底地层以及楼房产生的附加荷载大有密切关系 、从监测数据来看,采用CD CRD工法能够较好地控制地表及建筑物的沉降,满足公式(1 )的规律。5结语通

20、过对左右两线通过楼房所发生的沉降量进行分析发现:a. 在区间隧道开挖中采用 CD CRDT法并辅以其它辅助工法能够较好地控制地表的沉降。最大累计沉降量为 18伽左右,差异沉降永 3楼为18。31伽(设计20伽),永16 楼为21.04 mm(设计30 mm),满足设计要求;小分块隧道对高层建筑物扰动很小;地铁隧道开挖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范围大致为 20m30m。b. 隧道开挖过程中,洞周围岩2m的范围需要重点支护,所以在开挖过程中,通过施 打2. 5m的锚管能够满足要求;塑性区和围岩最大主应力主要出现在拱顶、拱脚处,因此左右隧道的拱顶、拱脚处的支护应加强。综上所述,在本区间隧道开挖过程中,采用C

21、D CRDT法和其它辅助工法的开挖方案能够较好地控制地表的沉降,有效地保障了楼房的安全,施工的安全、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这可为今后类似工程借鉴参考文献1。 轩辕啸雯,严金秀.我国大陆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现状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 (增);7357382。 王建宇.隧道工程的技术进步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增):7847883。吴荣樵.隧洞的各种施工方法和新奥法J .隧道译丛,1991, (10 ):194。朱维申,何满潮复杂条件下围岩稳定性与岩体动态施工力学M 北京:科学岀版社,19965。刘启琛,邵根大北京地铁建设中采用的浅埋暗挖法J 铁道建筑,1998

22、 , ( 12) : 26作者简介:姓名钟慧民出生年月1979年6月22日性别男民族汉职务工区总工联系电话01085346129职称P助工学位学士籍贯湖南湘乡主要工作水利、市政工程施工工作单位中铁十六局二公司六分公司单位地址北京朝阳区东坝楼梓庄乡邮编100018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一环南路双井桥东南侧地铁十号线18标二工区邮编100021重庆某 31 层高层建筑抹灰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XX工程设计图纸、设计变更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 GB505102001)2、西南图集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4、重庆市分户验收检验标准二、工程概况XX工程位于重庆市XX路,主体为短肢剪力墙结构,

23、属于一类高层建筑 ; 本项目部承建 C-1、 C-2 标段建筑面积约 35000 平方米,其中 C-1 栋 31F/-2F,C 2 栋 31F/ 2F, 1 、2F 层为车库,± 0.000 以上为住宅,标准层层高 3.0 米 , 填充墙为烧结页岩多孔砖。三、施工部署( 一)施工工艺内墙面:内墙(一) : 入口门厅、管理间、电梯厅、走道、公用楼梯间等西南04J515 04页-N05混合砂浆刷乳胶漆墙面;内墙(二):客餐厅、卧室、卫生间、储物间、详西南 04J515-4页-N07水泥砂浆墙面(喷涂料取消)。顶棚:顶棚(一 ) :入口门厅、电梯厅、走道、公用楼梯间等详西南 04J515-

24、12 页 -P06 水泥砂浆刷乳胶漆顶棚;顶棚 (二):客餐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贮物间西南 04J51512页-P05水泥砂浆顶棚(喷涂料取消)。(二 ) 、准备工作1 、主要机具:搅拌机、磅秤、筛子、手推车、铁板、铁锹、水桶、灰槽、 托灰板、胶皮管、木抹子、阴阳角抹子、靠尺、托线板、方尺、 卷尺、水平尺、线坠、白线、錾子、刮子、钢丝刷等 .2、主要材料 抹灰前将用于本工程原材料送检测所复检,并按设计要求做施工配合比。(1) 水泥:为XX厂家生产的 P.c32。5水泥,具有出 厂合格证明并经复检合格。( 2) 河沙: 采用长江特细砂, 经试验含泥量不允许超过 3%。( 3) 石灰膏:采用有

25、出厂合格证并经检测所做砂浆配合 比试配的石灰精替代。3、作业条件(1 )抹灰前混凝土钢筋保护层扫描检测、板厚检测等主 体结构检测报告结果合格 .( 2)砂浆搅拌机、提升机等机械设备就位,安装调试完 毕.(3)外墙面上的脚手孔洞, 螺杆洞应堵实严密, 不得留有塑料套管,堵孔必须用1:3水泥砂浆堵螺杆洞,用C30细 石砼封堵脚手眼 .(4)将砼墙表面凸出部分剔平 , 对蜂窝、麻面、露筋等应 剔到实处,后用 1:3 水泥砂浆分层找平,把外露的钢筋 头和铁丝等事先清除掉。( 5)抹灰前用扫帚将基层清理干净,用清水反复冲洗, 经验收同意后方可进行抹灰施工。( 6) 砌体与砼交接处处理: 位了避免砌体与砼

26、交接处抹灰 后裂生裂缝,该处必须进行处理(如下图) ,钢丝网型号 0。8厚 9x9 孔。四、施工工艺内墙(一)施工工艺流程:搭脚手架 I-1弹线、套方、找 规矩f支架预制安装 f墙面冲筋基层处理 抹底灰垫 层砂浆+抹面层砂浆f刷孚乳胶漆f养护Ia)搭脚手架:标准层抹灰采用高凳子铺竹跳板的方法搭设,但高凳间距不能大于1m若层高超过3m采用搭设钢管脚手架的方法;b)吊垂直、套方、找规矩贴灰饼,根据基层表面平整、 垂直度情况经检查后确定抹灰层厚度; 用线坠、方尺、拉通线的方法贴灰饼,用托线板找好垂直,灰饼可作为剔踢脚线 依据,灰饼宜用1: 3水泥砂浆做成5cm见方,间距18m左右;c) 墙面冲筋 :

27、 根据贴好的灰饼,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各灰饼之 间,用与抹灰层相同的水泥砂浆抹冲筋。 首先应把门窗口 角和墙面、柱面抹出水泥护角 ,用 1:2 水泥砂浆做好护角, 每侧宽度不小于50mm做护角时要两面贴好靠尺,成活后 应与抹灰面平齐。 在抹水泥护角同时, 用 1:2 水泥砂浆抹 好门窗边 , 以利门窗安装 .d) 基层处理: 首先将凸出的砼剔平, 墙身清洗湿润墙面后用 铁板将纯水泥浆满刮在墙面上;e) 抹底灰:9mn厚 1 : 1 : 6混合砂浆打底扫毛,然后用托线 板全面检查墙面垂直平整情况,阴阳角是否方正 , 管道处 是否抹齐。 墙与顶交接处是否光滑平整, 墙面抹灰应在管 道安装前进行 , 抹

28、灰面接槎应平整。抹灰后应及时将散落 的砂浆清理干净;f) 抹砂浆垫层:底层砂浆抹好后第二天,先将墙面湿润后 , 即可抹7mn厚 1:1:6混合砂浆垫层,抹灰时先满刮一道使 其与底层灰抓牢;g) 抹面层灰:5mn厚 1: 0.3 : 2。5混合砂浆罩面,用刮尺找 值,用铁板压实收光,注意最后一遍收光时,应沿同一个 水平方向;h)最后待墙面抹灰成型1个月左右刷乳胶漆;i)面层抹灰完成后第二天开始浇水养护,每天养护次数不得 少于3次;内墙(二)施工工艺流程:搭脚手架二弹线、套方、找规矩卜支架预制安装墙面冲可-基层处理抹底灰垫层砂浆卜抹面层砂浆-刷乳胶漆:养护|a、搭脚手架:同上;b、吊垂直、套方、找

29、规矩:同上;c、墙面冲筋:同上;d、基层处理:同上;抹底灰:7mm厚 1:3水泥砂浆打底扫毛,然后用托线板全面检查 墙面垂直平整情况,阴阳角是否方正 ,管道处是否抹齐.墙与顶 交接处是否光滑平整,墙面抹灰应在管道安装前进行,抹灰面 接槎应平整。抹灰后应及时将散落的砂浆干净;e、抹砂浆垫层:底层砂浆抹好后第二天,先将墙面湿润后,即可抹6mm厚 1:3水泥砂浆垫层,抹灰时先满刮一道使其与底层灰抓牢;f、 抹面层灰:5mm厚1: 2。5水泥砂浆罩面,用刮尺找直,用铁板压实压光,注意最后一遍压光时,应沿同一个水平方向;g、 面层抹灰完成后第二天开始浇水养护,每天养护次数不得 少于3次。顶棚抹灰施工工艺

30、流程:|搭脚手架十弹线、套方、找规矩f基层处理 f墙面冲筋 f抹底灰f抹面层砂浆 f养护-刷乳胶漆一a、搭脚手架:同上;b、弹线、套方、找规矩:根据+1000mn水平线找出靠近 顶板四周的平线,并拉线贴灰饼作为顶板抹灰时的水平控制;c、基层处理:用清水冲洗湿润天棚,再将(1: 150:304=甲基纤维素:水:水泥)水泥浆用铁板满刮 2mm 厚在天棚上;d、 底层抹灰:10mm厚1 : 1 : 4混合砂浆,操作时需用 力挤压。用刮尺刮抹顺平,用木抹子搓平搓毛;e、 面层抹灰:顶棚(一)3mm厚1: 2。5水泥砂浆压实抹 光;顶棚(二)4mm厚1: 0.3 : 3混合砂浆压实抹光;f、面层抹灰完成

31、后第二天开始浇水养护,每天养护次 数不得少于三次;g、顶棚(二)顶棚刷乳胶漆.五: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及重庆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标准 ;具体质量要求 及检查方法见下表。般抹灰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项次项目允许偏差(mm检查方法1立面垂直2用2m垂直检测尺检查2表面平整3用2m靠尺及塞尺检查3阴阳角方正2用直角检测尺检查4分格条直线度2拉5m小线和尺量检查5墙裙、勒角上口直线2拉5m小线和尺量检查般项目中:定性项目必须基本达到,定量项目中,每个项目必须有80%以上定实测点达到规范要求,其余20%的点不得超过规范要求数据的50% . 重庆市住宅

32、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标准项目验收内容检查方法验收标准墙面天棚面层墙面、天棚空 鼓、裂缝、脱 层和爆灰小锤轻击和观察检查,可击范围内轻击点间距不得超过40cm无空鼓、脱层; 距检查面1m处 正视无裂缝和 爆灰室内空间尺寸室内净高1、在分户验收记录所附 的套型图上标明房间编号;2、每个房间净高抽杳五点,开间、进深尺寸各 抽测两处;3、偏差为实测值与推算 之差;极差为实测值中 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4、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检测最大负偏差不超过20mm极差不超过20mm室内净开间极差不超过20mm且不超过垂直长度的0.5 %六、分户验收检测根据重庆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办法 ,施工单 位必须

33、对商品实行分户检查, 并且形成检查验收记录; 为此我 项目部在抹灰工序完成后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 ,技术负责人 为副组长,施工员、质检员为成员的质量检查小组 ; 严格按照 分户验收标准逐户检查验收 , 并做详细记录 , 对在检查验收中 发现的不达标项目及时返工整改。七、成品保护1 、推小车或搬运东西时,不得破坏门窗、口角和墙面。严禁 登踩窗台板,防止损坏其棱角。2 、拆除脚手架时轻拆轻放,拆后堆放整齐,不撞坏门窗、墙 面及门窗角。3 、要保护好墙上的预埋件、窗帘沟、电线槽、盒、水暖设备 盒预埋孔洞等,不要随意抹死。4 、要保护好地面地漏 , 禁止在地面上拌灰和直接在地面上堆 放砂浆。八、安全措

34、施(一)脚手架1 、操作前,按有关操作规程检查脚手架达设是否牢固, 跳板有无腐朽和探头板;凡有不符合安全要求之处,应及时修 理改正,经检查鉴定合格后方能进行施工操作。2、距地面3m以上的作业面外侧,必须绑两道牢固的防护栏, 并设18cm高的挡脚板或绑扎防护网。3 、在多层脚手架上作业时, 尽量避免在同一垂直线上工作; 如需立体交叉同时作业时 , 应有防护措施 , 并设专人负责 .4、脚手板 (跳板)严禁达设在窗台上及悬挑板上。(二)垂直运输1 、垂直运输机械、外用电梯必须在安装后经有关部门检 查鉴定合格后才能使用,并应定期检查附墙和联结件的连接情 况,不符合要求必须及时调整。2 、垂直运输机械

35、必须有防雷接地装置。3 、电梯运输严禁超载 .( 三 ) 临时用电1 、电器机具必须专人负责,施工机具必须有安全可靠的 接地装置 .2 、现场临时用电,不允许架设在钢管脚手架上。在潮湿 场所,照明电压不得超过 36v.(四)施工现场1 、层高较高,抹灰时应系好安全带;四口临边防护处施 工应注意安全,当心坠落,防护设施不得随意拆除。2 、严禁在独跳板上施工。3 、严禁酒后作业。4 、施工用电、照明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不得乱拉乱接。5 、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临边、高空作业必须系好 安全带;禁止穿硬底鞋上脚手架。6、洞口、电梯井、楼梯间末设防护栏处等危险部位必须设 置盖板、围栏、安全网等。没有以

36、上措施,操作人员不得进入 现场。(五)其他注意事项1 、作业时,不得从高处往下仍东西,脚手架上不得集中 堆放材料;操作用工具应搁置稳当,以防坠下伤人。2、操作人员必须遵守操作规程,听从安全员指挥,消除隐 患,防止事故发生 .九、质量通病防治1 、空鼓、开裂和烂根:由于抹灰前基层底部清理不干净或 不彻底 , 抹灰前不得浇水,每层抹灰得过厚;混凝土结构表面未 剔毛甩毛;混凝土表面未清扫,不浇水就抹灰;抹灰后不养护。 为解决好空鼓、开裂的质量问题,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解决 (1) 施 工前基体清理和浇水 ;(2) 施工操作时分层压实严格安全要求施 工;( 3)施工后及时浇水养护,并注意操作地点的清洁 ,

37、 抹灰层 一次抹到底 , 克服烂根。2 、面积接搓不平、颜色不一致:搓子甩掉得不规矩留搓不 平,故接搓时难找平。注意接搓应避免在块中,应留置在分格 条处,或不现眼的地方;外抹水泥一定要采用同品种、同批号 进场的水泥以保证抹灰层的颜色一致。施工前基层浇水要透, 便于操作,避免压活困难将表面压黑,造成颜色不均匀。 十、施工注意事项1 、抹灰基层余灰、灰尘必须清理干净,并洒水湿润,浇水量以水分渗入砌块深度 810mm为宜,且浇水宜在抹灰前一天进 行,但抹灰时墙面不显浮水。2 、贴灰饼时先核查房间净开间尺寸 , 若不能满足分户验收要 求的部位要剔打后再进入抹灰工序。3 、抹灰面层施工完 24h 后即安

38、排专人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 得少于7d,每天至少浇水两次。4 、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有可靠的个人防护措施 , 施工材料不 得随意堆放脚手架以及建筑物边缘。5 、局部抹灰厚度超过 3cm 处,必须分层抹灰,严格控制同时 增加养护次数。6 、抹灰过程中,必须设置专人控制配合比 , 保证施工砂浆严 格按照配合比施工。目录塔吊基础设计 。23-、工程概况23二、地质地貌情况 23三、塔机的型号及技术性能指标简介 251、QTZ63 型塔吊252、QT80EA型塔吊型号及技术性能指标简介 26四、塔吊基础设计311、QTZ63塔式起重机基础设计 312、QT80EA塔式起重机基础设计33塔吊桩基础的计算书

39、( QT80EA ) 。35一。参数信息35二。 塔吊基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与弯矩计算 35三。矩形承台弯矩的计算36四。矩形承台截面主筋的计算37五。矩形承台截面抗剪切计算38六。 桩承载力验算39七。 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验算及桩长计算 39塔吊桩基础的计算书 (QTZ63 ) 。41一。参数信息41二。 塔吊基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与弯矩计算 41三。矩形承台弯矩的计算41四。矩形承台截面主筋的计算43五。矩形承台截面抗剪切计算 44六. 桩承载力验算44七. 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验算及桩长计算 45塔吊基础设计一、工程概况基础类型为预应力静压管桩;为满足平面垂直运输及施工需要,我 司在拟建场地投入6

40、台塔吊,QTZ63四台、QT80EA两台;每台主架 安装高度为90m,安装具体位置详见塔吊安装平面布置图,承台标高 距地下室底板板底标高20mm。二、编制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 2002)2、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GJ94 94)3、本工程地质勘测报告4、产品使用说明书三、地质地貌情况1、拟建场地属冲积平原地貌,原为一片耕地,后经人工填土改造 尚未完全推填整平;场地东部地面较高,西部地势稍低,高差最大约 1.2m,场地内下伏土层厚度相差较大,一般南部较薄,往东北方向变 厚。根据土性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土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 填土层:普遍分布,厚度0.602.30米,平均

41、1。32米;黄杂黄红色,局部为灰杂色,由粘性土、砂粒及少量风化岩块组成,呈松 散半固结状。(2) 粉质粘土层:普遍分布,厚度0.803。70米,平均1.79米;土黄 红黄色,偶见黄白色,含少量砂粒及铁质氧化物,较湿,一般呈硬可塑 状,局部为可塑状;平均标贯击数7。9击。(3) 中粗砂层:普遍分布,厚度 0。904。10米,平均2.16米; 浅黄灰黄色,含较多粘性土,土芯局部粘结成团块,较湿,呈松散稍 密状;平均标贯击数9.6击。(4) 淤泥质土层:普遍分布,厚度 2。106.50米,平均3.73米; 深灰灰黑色,局部为灰褐色,含少量有机质,部分钻孔含少量粉细砂 饱和,原状土软塑,重塑土流塑;平

42、均标贯击数1.8击。(5) 细砂层:普遍分布,厚度1.14。2米,平均2。15米;浅 灰色,含少量淤泥质土,很湿,松散,局部稍密;平均标贯击数8.3击。(6) 粗砂层:大部分区域分布,厚度 1.504。50米,平均3.43米; 灰白色,偶见灰杂色,成份以石英为主,饱和,中密密实状,平均标 贯击数18.4击。(7) 砂质粘性土层:大部分区域分布,厚度2。0010.00米,平均6。49米;灰黄色,局部为红黄色,属残积土,由下伏片麻岩风化而成, 稍湿,硬塑;平均标贯击数18。9击。2、基岩条件场地土层之下的基底岩石为下古生界片麻岩,属变质岩类。按风 化程度及力学强度,可分为强风化片麻岩 &中

43、风化片麻岩9、微风化片 麻岩10.3、水文地质概况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土层中的孔隙潜水,粗砂层 6为主要 赋水层位,透水性强,中砂层 3及细砂层5次之;其它各层均为弱透 水层及相对隔水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附近小溪和生活用水渗透补给.四、塔机的型号及技术性能指标简介1、QTZ63型塔吊QTZ63塔式起重机是在1999年由*建筑机械厂和兴兴建设机械 研究院根据最新标准设计的新型建筑用塔式起重机,该机为水平臂架、 小车变幅,上回转自升式用途塔机,允许初始安装高度为35米,允许最 大安装高度为120米。工作状态下作用于基础的最大垂直荷载 G=65吨、 W=4.2吨、M=128吨米、MK

44、=21吨米。非工作状态下作用于基础的最 大垂直荷载 G=42吨、W=8吨、M=185吨米、MK=O吨米(其中:G表 示基础所受的垂直力、 W表示基础所受的水平力、M表示基础所受的 倾翻力矩、MK表示基础所受的扭矩)其最大幅度为48m,最大起重量 为6T,起重力矩符合最新塔式起重机基本参数.该机上部采用液压顶升,增加或减少标准节,使塔机能随着建筑物 的升高而平稳地升高,同时塔机的起生能力不因塔机的升高而降低.其起升机构采用电磁离合器换档变速,同时采用带有涡流制动器的电动 机,使得起升机构获的理想的起升速度及荷重的慢就位。小车牵机构 均装有电磁盘式制动器,使工作机构速度高且平稳可靠。附着式的最大

45、起升高度可达120 m,附着式起重机的底架可直接安装在建筑物上或建 筑物近旁的混凝土基础上。为了减少塔身计算长度以保持其设计起重 能力,设有五套附着装置.第一附着装置距基础面15m (4层),第二附着装置距第一附着点 15m(9层)(为了工程进度需要,不受塔吊自由高度的影响,在基础面 至第一道附着增加一道),第三附着装置距第二附着点 16m (14层), 第四附着装置距第三附着点16m(19层),第五附着装置距第四附着点13m (顶层),起重悬高(第五附着点至臂根铰点距离)不大于20m,附 着点的高度可允许根据楼层的高度做些适当的调整。2、QT80EA型塔吊型号及技术性能指标简介(1)江麓QT

46、80EA固定式起重机是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参照相应的国际标准设计、制造的一种回转水平臂自升塔式起重机;额定重力矩为800kN.m。该机各项性能参数先进、起升高度高、工作幅度大、 作业空间广、使用效率高;在独立固定式基础上增加附着,以满足高 层建筑施工要求,附着后起升高度可达159m,其塔身由8个标准节,55 个塔身及一个固定基础节组成工作及非工作状态作用于基础的最大垂 直荷载及最大弯矩如下表(2)塔机性能和技术指标(详见表1)(3)起重性能参数(详见表2)(4)供电要求:供电容量:80KW;供电电压:380V (允差10%);供电频率:50HZ。何载 情况基础载荷P (KN)M (KN M )

47、P1P2MMk工作 状态573291617453非工Hr作状态5567117261附表1:机构载何率起升机构JC40%回转机构JC25%小车牵引机构JC25%行走机构JC15%起升高度(m倍率行走 式附着式内爬式a=245164164A=4458484最大起重量(t)8幅度(m最大幅度45最小幅度2. 5起升机 构倍率a=2起重量(t)1。22。74速度(m/mi n)965032a=4起重量(t)2.45.48速度(m/min)482516功率(KW30小车牵引机构速度(m/mi n)33功率(KW3。5回转机构速度(m/mi n)0。63功率(KW2X 7.5行走机构速度(m/mi n)2

48、3.5功率(KW2X 2。2顶升机构速度(m/mi n)0。55功率(KW7.5液压系统压力(Mpa)20平衡重起量臂长(m354045质量(t)4。715。857.42总功率52.9 (不含顶升电机)轮距x轴距(m5X5工作温度(°C)-20 +40附表21. 45米臂长工作幅度2。5-11.85121314151618192021起a=48.007. 77.6.6.5.4.4.4.4.重1756035884532500量a=24. 00工作幅度23252728293031323334起a=43.573.2.2.2.2.2.2.2.2.重209078665442322214a=23

49、.653.2.2.2.2.2.2.2.2.量289886746250403022工作幅度35363738(39404142434445起a=42.1。1.1.1.1.1.1.1.1.1.069890831 7670641 5853481 43重量a=2221.1.1.1.1.1.1.1.1.量98918478726661565114062。40米臂长工作幅度2.5-12。1214161820222426起 重 量a=48。006.745。754.994.393.913。513.18a=24。003.593。26工作幅度28303234363840起 重 量a=42。892。652.432.25

50、2.081.931.80a=22.972.732.512。332。162。011.883.35米臂长工作幅度2.2-12。351315171921起重a=48。007。536。355。474.794.24量a=24.00工作幅度23252729313335起重a=43.793。423。112。842。602。402.22量a=23。853.503。192。922.682.482.30附件:(一)塔吊出厂安全认可证(二 )塔吊出厂合格证(三)塔吊使用说明书塔机附着预埋件主体柱、梁混凝土塔机附着预埋件塔机旋转中心塔机附着预埋件主体柱、梁混凝土塔机附着预埋件塔机旋转中心塔机附着受力图1、附着支撑应在

51、浇筑主体梁、柱时按生产厂家给出的固定尺寸预 埋。2、主体结构附着处强度:塔吊附着预埋件处的柱、梁应加强,在 梁或柱角部增加 25、 8100加密箍:长度在2米范围内.3、基础配筋图平面图五、塔吊基础设计1、QTZ63塔式起重机基础设计(1) 采用预应力管桩DN500,4根,中距2500,桩有效长度16。0m皿c/ r X/ 7LIl1 s11JL1J/、V乂/k.1 r3 L1栋QTZ6基础平面图2栋QTZ6基础平面图 JL1 厂/ . z L 1剖面(2) CT:18 170,双层双向,做成钢筋笼形式承台尺寸4000X 4000;承台厚度:1500;基础梁(JL1) 600X 1200; 面425;底425,箍筋8150。砼强度为C30(3) 桩芯钢筋笼520;螺旋箍筋8150,入桩2m,锚入承台1。 5m, C30膨胀砼.(4) 承台与DN500桩应保持有10cm的锚入,承台底C10垫层, 10cm厚。承台面标高一5。30(5) 施工时应做好位移和沉降观测,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 用,排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