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探析_第1页
基于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探析_第2页
基于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探析_第3页
基于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探析_第4页
基于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探析NoM,-7Wu tyOlv dUN O ; 2013年第7期改革与战略?Qt ( fu l -句) 7QJ m 3第29卷(总第239期)REFORMATION & STRATEGY 基于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探析汤尿在(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2)摘要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已经来临,中国的制造业正逍遥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正当世界发达经济体重振制造业的时刻,我们更不能对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困境熟视无睹。发展中国制造业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更需制造企业强化内功,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新跨越。关键词产业转移;困境;产业升

2、级;对策中图分类号JF424.3文献标识码JA 文章编号J10 02-736X(2013)07- 0106-03 O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Fourth Industrial Transfer Tang Biao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Vocational Technology, Wuhu, Anhui 241002) Abstract: The fourth global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com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3、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bottleneck. While the worlds developed economies to reviv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t the moment, we can not tum a blind eye to the pligh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eeds the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pol

4、icy level, needs mor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intemal work, through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to realize the new span.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plight; industry upgrading; countermeasure 迄今为止,全球己发生了=三次大规全球需求持续萎缩,印度、巴西等新兴口红利消失、土地价格上涨、环保斥力模的产业大转移:第一次是在20世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乏力,加上近来欧美增大、税收优

5、惠减少等因素带来的制造50年代,美欧将传统产业向日本转移;等国大力实施;再丁一业化;战略,于是业成本高企,加上出口的疲软和贸易保第二次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美日德出现了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护主义的打击,巾国制造l!t将面临前有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同家转移方面,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由中国向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阻截,后有东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丁次是20世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或者由中同沿海盟、印度、拉美等同家和地区加速追赶纪80年代,欧美日和亚洲;四小龙;地区向内陆中西部转移;另一方面,也的双重压力c中同制造业面临诸多问等向发展中同家,特别是中国内地沿海有一部分高端制造业回流欧

6、美。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芝个方面飞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型产业C(一)产能过剩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土一、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依靠着高投资带动经济高成长是中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产业国经济最为鲜明的特征,正因为政策的结构升级压力加大,美国等国家虚拟经有人用哭泣曲线即中国这个制造大激励,投资过多过猛,形成了可观的生济泡沫的破灭,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国在流泪表明中国制造的困境。中国人产力,造成产能过剩。由于过低的产能1乍者简介汤属在(19凸9一),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职业教育。-:1:I:r:.因阳匹.回·酶;I.:组.

7、:I:ft_钮11酶:. 回疆叫岛黯吗利用率,我国长期积压而成的生产能力造;转型将成为空话。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产业升级,要集中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有效的释放,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投入,确保以先产能过剩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二、基于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中国制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迈上大台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造业发展之路探析阶。政府层面,需要为传统制造业的转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有产能过型提供更完善的体制保障和制度设计。剩的问题。纺织业、服装业、钢铁业都(一)宏观层面经验表明: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并与技是产能过剩的代表性行业。产能过剩己1.各级政府对制造业的困境和地术创新融于

8、一体是我国制造业得以高经直接导致了制造企业;去库存;压力位要有清醒的认识。制造业是一国国民速、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政府的加速聚积。经济的支撑,是一国经济指数良好运行要倡导培育开放的思想文化,大力宣传(二)核心技术缺失的保障。制造业不仅承担着创造就业的创新、激发创新,营造敢于争先、善于我国制造业有竞争力的产品基本时代大任,而且贡献了我国90%以上的突破、开放包容的氛围,创造和完善有上处在产业链末端,即;微笑曲线;的出口份额。只有大力发展制造业,实体利于企业创新的大环境。制定和完善促中间环节,附加值低。而;微笑曲线;经济才可以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中国进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支持企业加快两端上游

9、和下游我国技术所占的比例很制造业面临危机,而这种危机将会对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增低。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缺乏具有自主国未来的发展起釜底抽薪的作用。正当强市场竞争力。支持鼓励打造行业品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设备,因世界发达经济体重振制造业的时刻,我牌,提升产业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服此,对外技术依赖严重,如今已超们更不能对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困境熟视务体系,建立健全人才信息、信用担保50%,加上企业研发的投入低,研发能无睹。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是中国经和行业自律等服务支撑体系。加快信息力不高,必然导致产业技术升级缓慢。济良好运行的基础,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的建设步伐,因为制造业信息化是利由

10、于外资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中国化将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危机。当前,必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不仅盈利水平低,而且因过分依须重回实体经济时代,穷实经济基础,传统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要做好信息赖技术转移而大大削弱自主创新的主动继续深入推动工业化进程。化的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从推权,中国制造难以实现整体升级。2.制定明确的产业转移及承接战动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我国产业升级的(三);空心化;加剧略,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高度来重视和构建制造业的信息化格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各级政府应制定明确的产业转移及承接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绿色以及土地要素价格的上升,造成

11、制造企的政策,合理引导制造业向中西部转政绩考核体系。考核政府官员不仅仅看业成本急剧攀升,形成了对制造企业利移,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GDP,更要看产业科技水平。润的无情吞噬。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领导作用。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依据4 创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国区。下,利润的急剧萎缩已经构成了对制造本地区的发展环境和资源优势,统筹规创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同区是构建制造企业经营热情的重大挫伤,加上金融、划,切勿一哄而上,要避免出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载体的重要举措。为此,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之间比较收益的强烈业同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走先污染后政府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企业落差也大大地贬损和冲抵制造企业

12、生产治理的老路。要着重解决承建企业的融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原则,整动能,于是不少企业选择;逃离;制造资难问题,鼓励金融创新,拓展融资渠合辖区内各级各类开发区,推动以产业业。通用电气和福特汽车等公司也开始道,扩大融资规模。稳定宏观经济环链为纽带、资源要素聚集的园区建设,将部分业务从中国转回到美国本土市境,从出口退税、削减税费、降低通关加快工业企业和大项目向园区集聚,号|场,中国制造业正遭遇;制造业回流;成本和简化行政审批等方面,营造良好导企业和各种创新要素向国区和基地集冲击,中罔制造业的;空心化;程度还的商业环境。政府工作的重点还应该放聚,进一步提升集约化水平,使新型工将加剧。另外,还有不

13、可忽视的;技术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政策的制定及资本业化基地和国区成为支撑各地区域经济空心化;问题,实际上中国制造业的低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上来,为建立市场兼发展的骨干力量,成为主要行业领域的端制造、低成本竞争、低附加值出口的并机制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大企业,提;排头兵;。为此,各级政府要在以下几主低;模式长期存在,制造业产业自高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个方面努力:一是完善政策,完善组织身缺乏核心技术,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3.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保障和管理办法的制定:二是加强统筹术依赖,其后果是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制度创新。解决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根规划,结合各地实际,与产业特色结构技术上受制于人,导致盈利

14、空间难以提本的途径是推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调整和优化布局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升,产业升级也困难重重。中国制造业重点的经济领域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升实施;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在政策、资遭遇空心化中同制造;向;中国创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经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t:l;:.J:t缸.I副.:;I.:但.:rc曹-.!:II酶.咀.改革黯吗田园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四是做好服务定社会分工网络和产业链的构成。如何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管理等方面建协调,探索新办法新举措,进一步提高在社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立企业的科学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企业效率。位,在微笑曲线中尽量向两端

15、靠拢,是的科学管理水平,以实现在服务环节提(二)微观层面我同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在运作模式上实施1.重新定位市场,进行产业融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同产业链再造。合,创造新产品、新需求,实现产业转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天,企业的重5 提高制造业服务化能力。制造型升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收入的提重压力来自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价服务化就是企业将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了新特点和新需格的上涨和生产效率的低下等等,已经业向服务增值延伸,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求。如自行车从传统的交通工具升级为没有太多空间留给中国制造企业继续玩提供者,而是集成服务提供商。制造业高端的健身、休

16、闲用品。同时,传统产低价竞争的游戏。加强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业与新技术结合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如制造业的唯一出路。产业变革的背后,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纺织品已从生活基本用品,升级为集防元不以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作为支撑,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产品、服臭、抗菌等多功能为一体并具高科技含世界主要国家都在为经济发展作战略谋务、支持和知识的;集合体;。而中国量的用品。通过研发、制造、营销等环划,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制造企业目前仍停留在仅提供产品或产节的重新定位,提升品牌价值与附加保、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品的附加服务上,而在为行业提供串值.企业

17、实现了升级。20世纪90年代产业发展的重点,全球正在进入空前的联、组合、集成化等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以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创新密集时代,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零部件定制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依然欠展,行业边界趋向模糊,产业融合成为日趋激烈。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缺。服务型制造既是制造业增加值的主发展趋势。信息产业领域的微软、英特展方式转变的主体,首先要树立强烈的要来源,也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尔、IBM不约而同地走向产业融合升级自主创新意识,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要趋势。为此,庇加快构建服务型制造路径。由于产业融合是制造业自身内部和模式创新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其次,业的产业技术体系,突破关键技术

18、,鼓或者与其他行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要完善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励探索'行业新业态,实施服务型制造水础上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因此,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c同时,要舍得投范工程,加快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要增加技术投入和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入,把企业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到创新上;胜人者有力,白胜者强。;基于培养和锻造跨行业的知识复合型人才。来,建立完善的研发机构,加大人才引第四次产业转移的中同制造业发展之路2.控制并高效整合产业链。产业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的投入。既在何方?路在脚下,中国制造业要走出链本质上是社会分工的体现,对产业链要强化自主创新,也要加强合作,树立因境,就要战胜自己,看到与国际先进的利用就是对社会分工网络的利用。任;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理念,通过水平的差距,找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并何一个企业在当前条件下都不可能在产股权投资、产学研合作等多元方式获得迎头赶上,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同业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是最优的,技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只能是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上具有4.科学管理是制造企业振兴之突出优势。因此,优化资源在每个环节路。科学管理是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参考文献的配置,从而获得高价值,这是现代制展的新成就去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11郭海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