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五吸收试验_第1页
试验五吸收试验_第2页
试验五吸收试验_第3页
试验五吸收试验_第4页
试验五吸收试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五吸收实验一、实验任务1-填料吸收塔填料特性一一外形尺寸、单位体积填料个数、比表面积、空隙率、堆积 密度、干填料因子、填料因子等测取方法的设计。2-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一一压降规律与液泛规律的研究。3、流体的流动对传质阻力影响的研究。4、吸收剂用量对传质系数影响的研究。5、吸收过程调节的研究。6、传质阻力较小侧流体的流量变化对吸收过程影响的研究。二、基本原理:(一)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在双对数坐标系中 P/Z对G,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 1.82的直线(图1中的aa线)。而有喷淋量 时,在低气速时(c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

2、.82次哥,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随气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 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图中不难看 出载点的位置不是十分明确,说明汽液两相流动的相互影响开始出现。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徒(图中cd段)。当气体增至液泛点(图中 d点,实验中可以目测出)后在几乎 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此时液相完全转为连续相,气相完全转为分散相,塔内液体返混和气体的液沫夹带现象严重,传质效果极差。测定填料塔的压降和液泛气速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填料塔的适宜操 作范围,选择合适的气液负荷。实验可用空气与水进行。在各种喷淋量下,逐步增大气速, 记录必要的数据直至刚出现液泛时止。

3、但必须注意,不要使气速过分超过泛点,避免冲跑和冲破填料。(二)传质系数K y的测定1.传质系数的计算公式(低浓度)填料层高度的表示式:hh 二 ,0dhGV、 dyK y ay2 y - y(1)式中:h 填料层高度mG混合气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速kmol/ m 2?hA 单位体积填料的有效表面积m2/m32Ky以A y为推动力的气相总传质系数kmol/ m ?h?Ayy气相摩尔分率。y * -平衡时的气相摩尔分率。对于低浓度气体的吸收, 在xy坐标上所绘的操作近于 直线;若在操作浓度范围内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则平衡线亦为直线。在本实验的条件下,操作线和平衡线均可看作是直 线。如图2所示。在

4、此情况下,对应于某一 x值的这两直线的 纵坐标值之差 y-y*与x或y亦成直线关系。令任一位置上的差值为Ay ,浓端Ayi= yi_ y:,稀端为Ay?=y2 y2。因Ay与y成直线关系,故d (.:y) _ (;:y)i -( .7)dyyi - y2yidy _jyi、dy_ yi-y?pd(Ay)= yi y?ln (Ay)i = yi - y?y2 y-y* =(;:y)iy2:y ( :y)i-( 7)2( ”2 外其中.Rm把积分结果代入式yi 一竺寸ln . -72(i),得G (yi - y2 ) h 二Kya WmG( yi - y2 )K y 二 ; ha. ym(2)(3

5、)在(3)式中的a , 一般不等于干填料的比表面积即 a = aat,而应乘以填料的表面效率Y。填料表面润湿效率 YII00. 20 0.5 U.S 0.70.80.9LO00. 1 0.20,3 0.4 0.50.6 0. T 0.8 0.91.0Y可根据最小润湿分率由图3查出。日曰八多操作的润湿率最小润湿分率= 规定的最小润湿率一般填料规定的最小润湿率为0.08m2/m列操作的润湿率=液体喷淋密度m3/m?h最小润湿分率图3填料表面润湿效率图亦可用以下函数关系计算Y-i.34iiRi2 2.ii5Ri 0.0463式中:Ri-最小润湿分率。2.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从公式(3)可见,要测定 K

6、y值,应把公式右边各项分别求出。在本实验中, 测定进气中的氨量和空气量求出;y2由尾气分析器测出,填料高度h为已知值;介绍的方法求得;y2可用平衡关系式求出。下面介绍整理数据的步骤:(i)求空气流量标准状态的空气流量用下式计算:(4)G yi由a值用上面式中:Vi-标定状态下的空气流量T0, F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V0=V1T0 . PiP2 m3/h0 i RT2Tim3/hK和压强mmHg(5)1,P1标定状态下空气的温度 K和压强mmHg2,P2使用状态下空气的温度 K和压强mmHg(2)求氨气流量标准状态下氨气流量 Vo,用下式计算:式中:P01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P02 -标准

7、状态下氨的密度 本实验中取 ;02 =0.7810 kg/m 3 因本实验所采用的液氨中含纯氨为'To:01 P2 P,V0 =V1 001 2 1P002T21kg/m 3kg/m 3(6)98%则纯氨在标准状态下的流量V -0.98V0V/可用下式计算:(3)计算混合气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速(8)Vo VoG =二一222.4 D;4式中:Dt-填料塔内径m(4)求进气浓度y1yi必n1n2(9)式中: 1-氨气的摩尔数n2-空气的摩尔数根据理想状态方程式:n1PoVoRT 0所以PoVon2 二RTo一Voy1 一"Vo Vo(10)(5)平衡关系式如果水溶液是v 10

8、%的稀溶液,平衡关系式服从亨利定律。液相浓度用一 一 . 、 . . * 一 . . 一 一气相浓度用y表不,则平衡关系式如下:x表示,平衡的式中:m-相平衡常数*y 二 mx m = EP(11)E -亨利系数N/m 2或大气压P -系统总压强N/m 2或mmHg本实验系统总压强=大气压强+塔顶表压+1/2塔内压差*P(12)kgNH 3NH 3的平衡分压(毫米汞柱)100kgH2O0C10C20 C25 C30 C40 C10.025.141.869.61101677.517.729.950.079.7120xP*平衡时的氨气分压 mmHg其数值可以从表1查得:由公式(12)可以计算出亨利

9、系数。通常资料中记载的是较浓的氨溶液的亨利系数。本 实验中的溶液认为较稀,氨的亨利系数有变化,下面根据稀溶液的平衡数据计算亨利系数。表1氨的平衡溶解度5.011.219.931.751.076.54.016.124.940.160.83.011.318.223.529.6452.515.019.424.4(37.6)2.012.015.319.3(30.6)1.612.015.3(24.1)1.29.111.5(18.3)1.07.1(15.4)0.53.7注:括号内的数值为外推值例1:求温度为0C,液相氨的浓度为 10kgNH 3 时的亨利系数。100kgH2。解:根据上述条件,在表液相摩尔

10、分率x1中查得的平衡分压10二一17=0.09571010017 T8"*P=25.1 mmHg。(17为氨的分子量,18为水的分子量)*25 1P =.-=0.03303 大气压 760_* P 0.03303E =0.345大气压x 0.0957用上例的方法计算出稀溶液在不同温度下一定浓度范围内的亨利系数列于表2中。从表2可见同一温度亨利系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化不大,但不同的浓度范围有不同的数值, 本实验浓度在5%以内,取平均值得表 3的数据。亨利系数可用下式计算:E = 7.92857 父10-2 +7.511905 M10,t+0.3254167 大气压(13)式中:t-塔底

11、氨水溶液温度(C)。(6)求出塔液相浓度x1根据物料衡算得操作线方程式:Gb(Y1 Y2)=Ls(X1 X2)(14)表2 氨的亨利系数浓相浓度亨利系数(大气压)(%)0C10C20 C25 C30 C40 C103.3450.5750.9571.5122.297.50.3160.5350.8941.432.155.00.2930.5000.8291.332.004.00.5220.8071.301.973.00.4830.7781.001.271.922.50.7650.8981.241.922.00.7630.9731.231.951.60.9451.211.901.20.9501.201

12、.911.00.9271.930.50.844表3液相浓度5%以下的亨利系数与温度关系温度(C)01020253040亨利系数(大气压)0.2930.5020.7780.9471.2501.938式中:G-单位时间通过塔任一截面单位面积的惰性气体量( kmol/ m 2?h)Ls-单位时间通过塔任一截面单位面积溶剂(水)量( kmol/ m 2?h)Y i, Y2-在塔底,塔顶气相中溶质与惰性气体的摩尔比X 1, X2-在塔底,塔顶中溶质与溶剂的摩尔比本实验进塔液为清水X2 =0Xi 辛(Yi 一丫?)LS由式(15)算出X1 ,再由下式算出X1(15)(Xi1 Xi二ym*)(yi -

13、9;yi ) -l(y2 -V2w(17)Lnyi - yi*y2 - y2Xi用Xi值代入式(11)即求得yi ,因X2 =0所以y2 =0 ,将yi, y2, yi等值代入式(17) 即可求得AymO 求ky:将G,y1, y2,h,a,Aym等值代入式(3)即可求得ky。三、装置与流程图4是吸收实验装置流程图( 插入:教案下载 图片实验五流程图)。空气由风机1 (定容式 风机安装在室外)供给,阀2用于调节空气流量(放空法)。在气管中空气与氨混合后入塔,经吸收后排出,出口处有尾气调压阀 9,这个阀在不同的流量下能自动维持一定的尾气压力, 作为尾气通过分析器的推动力。水经总阀15进入水过滤减

14、压器 16,经调节阀17及流量计18入塔。氨气由氨瓶 23供 给,开启氨瓶阀 24,氨气即进入自动减压阀25中,这阀能自动将输出氨气压力稳定在0.050.1 (mPa范围内,氨压力表26指示氨瓶内部压力, 而氨压力表27则指示减压后的 压力。为了测量塔内压力和填料层下强降,装有表压计20和压差计19。此外,实验室还备有大气压力计测量大气压力。排液管7可以上下移动,使液面控制在管子内部而不上升到塔截面内。阀31不是用来调节空气流量的,它的作用是提高风机利用率,当不做吸收实验时,可 将此阀关闭,从油分离器 3的预留管口接出旁管以供应其他地方用气。四、操作要点1、填料塔流体力学测定操作(1) 这项操

15、作不要开动氨气系统,仅用水对空气进行操作即可。(2) 测定干填料压强降时,塔内填料务必事先润湿一遍。(3) 测定湿填料压强降:a.先开动供水系统。开动供水系统中的滤水器时,要注意首先打开出水端阀门才慢慢 打开进水阀,如果在水端阀门关阀情况下开进水阀,滤水器就可能超压。b.开动空气系统。开动时要首先全开室内的叶氏风机旁通阀,然后再启动叶氏风机, 否则风机一开动,系统内气速突然上升可能碰坏空气转子流量计。风机启动后再用关小旁通阀的办法调节空气流量。同理,实验完毕要停机时,也要全开旁通阀,待 转子降下来以后再停机,如果突然停机,气流突然停止,转子就会猛然掉下,打坏 流量计。c. 一般总是慢慢加大气速

16、到接近液泛,然后回复到预定气速再进行正式测定,目的是使填料全面润湿一次。d.正式测定某一喷淋量时,务必让各参数稳定后再读取数据。e.接近液泛时,进塔气体量应缓慢增加,密切观察填料表面气液接触状况,并注意填 料层压降变化幅度。要注意,此时压降变化是一个随机变化过程,无稳定过程,因 此读取数据和调节空气量的动作要快,否则测出的曲线会不完整。液泛后填料层压降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明显上升,切不可使气速过分超过泛点。2、传质系数测定的操作(1)事先确定好操作条件。可在以下范围内选取:氨气流量0.81.0 (m3/h),空气流量2025 (m3/h),水流量90120 (l/h)。准备好尾气分析器,用前项的

17、方法开动水系 统和空气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开动氨气系统。实验完毕随即关闭氨气系统,以尽可能节约氨气。空气系统的关闭方法也和前项相同。(2)氨气系统的开动方法:事先要弄清氨气自动减压的构造。开动时首先将自动减压 阀的弹簧放松,使自动减压阀处于关闭状态,然后打开氨瓶瓶顶阀,此时自动减压阀的高压压力表应有示值。下一步先关闭氨气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再缓缓压紧减压阀的弹簧,使阀门打开,同时注视低压氨气压力表示值达到0.050.08 (MPa),(即0.5或者0.8kgf/cm 2)时即可停止。然后用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调节氨气流量,便可正常使用。关闭氨气系统的步骤和开动步骤相反。(3)尾气分析器的操

18、作(详见下节介绍)五、尾气浓度测定方法1 .尾气分析由取样管 3,吸收管8,湿式气体流量计 9等组成,如图5所示(插入:教案下 载图片实验五气体分析流程图)。在吸收管中装入一个定浓度的稀硫酸1 (ml)后再加进蒸储水至刻线处(红漆线)并加入批示剂(甲基红)12滴,当被分析的尾气样品通过吸收管后,尾气中的氨被硫酸吸收,其余部分(空气)由湿式气体流量计计量。由于所加入的硫 酸数量和浓度是已知量,所以被吸收的氨量便可计算出来。湿式气体流量计所计量的空气量可以反映出尾气浓度,空气量越大表示浓度越低。2 .操作方法:分析操作开始时,先记录湿式气体流量计的初始值,即红指针所在位置,然后开启阀5让尾气通过取

19、样管并观察吸收液的颜色(吸收管是透明的, 可以看清吸收液的颜色),当吸收液刚改变颜色(由红变黄)时,表示吸收到达终点,应立即关闭阀5,读取湿式气体流量计终示值。 操作时要注意控制阀 5的开度,使尾气成单个气泡连续不断地进入 吸收管如果开度过大,气泡将逞大气团通过,则吸收不完全,开度过小,则拖延分析时间。3 .尾气浓度的计算:尾气通过吸收器,当其中的硫酸被尾气中的氨刚好完全中和时, 若所通过的空气体积因 Vo (ml)(标准状态),被吸收的氨的体积为 V。(ml)(标准状态), 则尾气浓度y2为: "Voy2 二-Vo Vo因为M>> V;,分母中v。'、一项可以忽

20、略(18)Vi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空气体积Vo,(19)ml)。(mmHg (即大气压压强)和温度(K)。Voy2 =Vo计算y2时,由湿示气体流量计测得的空气,体积 换算公式:V。”四P0Ti式中:Vi-湿式气体流量计所量得的空气体积( P 1, Ti-空气流经湿式气体流量计的压强 P o, To-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压强和温度。氨的体积Vo'可根据加入吸收管的硫酸溶液体积和浓度用下面公式求出:(2o)Vo =22.1VsNs式中:Vs一加入吸收管中的硫酸溶液体积(ml)Ns一硫酸的当量浓度(mg当量/ml )现将2o式的推导如下:22.1是1毫摩尔氨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ml/mmol)

21、,在标准状 态下氨的密度=o.77o8 (mg/ml) , 1毫摩尔氨的质量是17.o3 (mg),所以1毫摩尔氨在标准 状态下的体积:17.o3x (1/o.77o8 ) =22.1 (ml/mmol)硫酸吸收氨时的反应方程式如下:2NH3 H2SO4(NH4)2SO4从反应式可以看出,当吸收管中的硫酸达到中和时, 参与反应的氨的毫克摩尔数在数值 上与所加入的硫酸的毫克当量数相等。加入吸收管中的硫酸的毫克当量数为:(21)(22)VsNsVS(ml), NS(mg当量 /ml)参加反应的氨毫克摩尔数为:Vo22.11毫克摩尔的氨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22.1 (ml) 21式和22式相等,所以

22、Vo =22.1VsNs现将18, 19, 2o式合并:T1Po VSNS/ 、y2 =22.1(- *-)(23)To P1V1例2:某次尾气分析数据为:Ns=o.o4637 (mg当量/ml), Vs=1 (ml),尾气体积V1=1.5 (l),尾气温度为3oc,当地大气压 P1=76o.4 (mmHg),问尾气浓度为多少?解:y2=22.1T1poVsNsToRW=22M (273 + 30) M 760MlM O。4637 = o.ooo768(摩尔分率)273 76。4 1.5 1。五、填料特性(见表4)序号装置编号项目-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1填料高度Z (m)0.8250.85

23、00.8350.8202填料塔内径D (m)0.0980.1080.1040.1043填;料 西; 环7 )尺寸Do (mm)10.510.3712.111.9H (mm)1312.7712.012.168 (mm)1.21.071.81.32、3o (mm )8308088939254单位体积填料个数(个/m3) 个数n 20.785D Z672X 103531X103423X103436X 1035比表面积at (m2/m3)5584293784046空隙率£ =1-nV00.6930.7880.7040.7707堆积质量Pp (kg/m3)6995525926068干填因子at

24、/£ 3 (1/m)16778771083884六、记录表格形式填料塔流体阻力实验记录表实验设备编号实验日期20 年月日1 .基本数据:实验介质:空气,水填料种类:拉西环填料层高度: (米)塔内径: (米)填料规格:12X12X1.3 (毫米)2 .操作记录:(mmHg)序 号空气流量(流量计标定状态 T=293K , P=760mmHg )水流量填料层压强降(mmH 2。)塔内 现象流里“小值m3/h流量计前表压(mmHg)温度C示值 (l/h)水温(C)*塔内现象栏用以记录“塔顶积液”“雾沫夹带严重”等现象。传质系数测定记录表实验设备编号:xs填料吸收塔实验记录20 年月 日1

25、.基本数据:气体种类:氨,空气混合气吸收剂:水填料种类:瓷环(拉西环)填料装填高度 (米)自由体积:填料规格: (外径X高X壁厚)比表面积: (米2/米3) 塔内径(米)2 .操作记录:大气压强( mmHgj一序号项目123456空 气 流 量流量计计前表压强(mmHg流量计温度(C)流量计指示值(m3/h )氨 气 流 量流量计计前表压强(mmHg流量计温度(C) 流重计指不值(m/h )氨气含纯氨百分数 98%水 流 量温度(C)流量计不值(l/h )尾 气 浓 度吸收液: 硫酸 浓度:N吸收液量(毫升)尾气体积(升)尾气温度(C)塔 内 压 强塔顶表压强(mm2O) 塔顶、塔底压表(mmH)备注七、报告要求1 、计算干填料以及一定喷淋量下湿填料在不同空塔气速下单位填料层高度的压强降,即 P/Z (mmHO/m),并在双对数坐标系作图,找出载点和泛点。2、计算实验条件下(一定喷淋量,一定空塔气速)的总传质系数Ky。八、讨论题1、填料孔隙率有几种测定方法?2、填料塔的液泛与哪些因数有关?3、填料塔气液两相的流动特点是什么?4、阐述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