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1页
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2页
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3页
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4页
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综合说明1.1 项目名称省*市*区XX镇土地整理项目1.2 项目类型土地整理1.3 项目性质重点项目1.4 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设规模为N公顷。1.5 项目区的位置和围项目区位于省*市*区XX镇北部的X村,XX村两个行政村围,其四至为东临 N 村到NNt寸主要道品&、西接NN河、南抵NN沟、北靠N河,介于北纬33° 49' 30至 330 50' 43、东经 117° 11' 15 至 117° 15' 16 之间。1.6 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项目区位于省平原东北部,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项目区平面为四

2、边形, 东西长2350m南北长2250m整个地势较为平坦,但西部地面高程稍高于东部0.5m左右,项目区地面高程在 25.0m左右。1.7 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项目区土地为X村、XX村两个村集体所有,土地权属界线清楚,面积准确。集体 所有权已在1997年进行了所有权登记发证,土地承包权已于1997年发包到户。1.8 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项目区经规划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为 N公顷,新增耕地率为N%1.9 项目区主要建设容项目区主要建设容有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和林网建设等四个方面。土地平整一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对零星地类,废弃的坑塘,沟渠, 断头路及零星未利用地进行整理使其

3、变为耕地,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现有耕地 的平整,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为此需平整土地面.参考资料.积N公顷,完成土方工程 N万m3。农田水利一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旱与涝)的能力。为解决灌溉水源,拟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项目区供需水量要求计算结果,共需要 72眼井,除对现有15眼机井进行改造配套利用外, 计划新挖机井57眼;为解决排涝问题,提高除涝能力,需要在项目区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使项 目区各田块的积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入团结沟,最后汇入方河河道。为了加强项目

4、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规划后农业用电需求,需对项目区现 有的电网进行扩建增容。道路交通与林网工程-项目区现有的田间路网布局不尽合理, 质量较差,如路网 未联通,断头路较多,路面结构为土质,雨后泥泞,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因 此本着尽量利用和改造现有道路, 节约占地的原则,按照规标准修建田间道路,满足 农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要配套完善项目区林网工程的建设。1.10 项目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项目区在整理前,耕地质量按照高产田和中低产田所占面积的百分比来讲,高产 田占总面积的10%fc右,通过项目实施后,高产田面积将增加到总面积的 40%;上, 原有低产田全部改造为中高产田。项目区

5、将由一个“易旱、易涝、低产”的局面,变 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1.11 项目区建设目标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将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经过土地整理后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 N公顷,新 增耕地率N%项目区耕地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2)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田块规整、路网相通、林木成行、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水资源合理利用能力大大提高。(3)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新农村各项建设奠 定一定的物质基础。1.12 项目区建设工期项目区建设期为1年.参考资料.1.13项目估算投资项目总投资N万元,亩均投资N元.参考资料.2项目背景2.1 项目

6、所在区简况2.1.1 地理位置*区地处北纬33° 17' -34° 05'、东经116° 05' -117° 26'之间,位于平原的 东北部,北靠市,西邻市,南毗市,东接灵璧县。2.1.2 自然条件*区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占*区土地总面积的80.27%。该区西北部与东北部有 低山残丘分布,残丘占19.73%。土壤种类较多,但以普通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为主。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实际日照时数在2200-2500小时之间,常年气温平 均14.4 C,多年平均降雨量887.1毫米,全年0C活动积温为5283.9 C。因此

7、,光、 热、水、气等气候条件可基本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都比 较丰富。2.1.3 社会经济条件据统计,2003年底*区实有耕地N公顷,全区总人口 N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N万 人,人均耕地面积N亩。年全区GD斯N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N%第二产业占N% 第三产业占N%年粮食总产量为N万吨,油料为N万吨,棉花为N吨。近年来在国 家惠农政策贯彻下,粮油棉产量已呈上升趋势。2.1.4 土地利用情况全区土地总面积为N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N%(耕地面积占全区 总面积的N%,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 N%水域面积占全区总 面积的N%未利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

8、N%2.2 项目提出的缘由该项目区从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基础设施需要建设,生态环境需要改善,新农村 建设要起步等方面均要求提出这个项目。(1)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从项目区现状可以明显地看出项目区有大量废弃的坑塘及未利用地,通过整理后 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N公顷,新增耕地率为N%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基本农田 是耕地的重要部分,是耕地中的精华。因此,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参考资料.高耕地质量是一项关系到项目区未来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的大事(2)要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就必然要求项目区

9、具有良好的耕作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配套措施,但从目前来看,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仍较为脆弱, 与抗御 普通的自然灾害,确保农田稳产高产仍有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从配合贯彻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容和要求来说,也迫切需要提出这个项目要调整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包括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土地整理项目的落实是配合和贯彻新农村建设当中的 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如上所述,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未来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提出 与落实土地整理项目,是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

10、据2.3.1 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2 .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 .中华人民国农业法5 .中华人民国森林法6 .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7 .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8 .省实施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3.2 相关政策1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1998166 号;2 .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199939号;3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2.3.3相关规划1 .*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 2010年);2 .*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

11、996 2010年);3 .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 2010年);4 .XX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6 2010年);2.3.3技术标准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TD/T1012- 2000)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 2000)4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5 .地形图图式(GB/T7929- 1995);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4- 1996)7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GB50288-1999);8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SL73

12、-1995)。2.3.4相关基础资料1 .*区土地资源调查报告(2005年);2 . «*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2005);3 .*区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4 .*区统计年鉴(2003年);5 . «*区农业发展规划;6 . «*区水利综合规划(1996- 2001年);7 .N县土壤(1982年);8 .项目区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图(2005年10月);9 .项目区1: 10000地形图。.参考资料.3项目区概况3.1 自然条件3.1.1 地形地貌项目区处于*区XX镇的东北部,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区地势平坦。

13、高程 在24.5-25.5米之间,总体上西高东低,向东倾斜。北部有跨省河流X河及支流方河 侧身流过;南部近20km处有东西向豫(东)皖排水骨干河道即 X河和XX河。3.1.2 气候项目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适中;根据19512000年降雨资料分析计算,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 量877.1mm本区光热资源较丰富。实际日照时数为2500h左右,日平均气温0c的太阳辐射达123-127千卡/cm2。多年平均温度14.3 C,无霜期210天左右,全年日 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c为312d,积温5283C 0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10c为217 大,

14、积温4690Co光热资源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3.1.3 土壤由于项目区历史上受黄(河)泛的影响,土壤种类以淤土,两合土、沙土为主, 占总土地土壤分布面积的90%U上,土壤种类的质量为*区分布中最好的区域之一。 耕作层20cm左右,耕层含有机质14.2g/kg ,全氮0.80g/kg、速效磷11.2mg/kg、速 效钾 175mg/kg, pH78。3.1.4 水文地质通过实地调查,项目区地下含水层为全新统潜水层,属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 含水层24层,总厚度1225m水质良好,适宜农田灌溉。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 源于降雨入渗(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a=0.250.27)及地表水体(河、沟)、灌

15、溉回归 水补给量。地下水储量除消耗于潜水蒸发和农田灌溉外,其余仍储存在地下。3.1.5 工程地质经调查得知,该地区的地基承载力为 1.8X105pa, 一般天然地基,可建设各类水 工构筑物。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1992年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使用规定 的通知,*区地震基本烈度属VI度区。.参考资料.3.1.6 天然建筑材料项目区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石料从 XX, XX两镇通过公路运来,运距为 Nkm黄砂从 XX县运来,运距为Nkm3.2 自然资源条件3.2.1 光热资源项目区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实际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500h左右,日平均气温0c 期间的太阳辐射达123127千卡/cm3。可满足小

16、麦光能需要生产潜力亩产可达到 840kg左右。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4.3 C,多年平均无霜期210天,全年0C活动积温为5283C 左右、持续日数312天,全年10c活动积温为4690c左右,J1续日数217天。本 区热量资源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二熟3.2.2 水资源项目区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组成。地表水资源除项目区可利用的水资源外,还有项目区南侧的团结沟拦蓄水资源,该沟水资源未被污染。虽方河紧靠项目区北侧,河道来水面积有560km2,河道出口又建有水闸,可以拦蓄河道来水,但由于该 河上游水源被污染,影响到方河下游水源不能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故项目区可供利用的水资源侧重从项目区地表水、团结沟拦蓄

17、水量和地下水资源进行重点分析。a)地表水资源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77.1mm地表径流深为280mm按项目区包括村庄占地总 面积近5km2 (500公顷)计算,多年平均地表水总量为 140万m3,按年径流利用系数 0.35计,年均可利用径流量为49万m。按*区一般干旱年降雨频率为75%寸降雨量 为705mm径流深为206mm项目区地表水总量为103万m3,其中可利用的径流量为 36万m3。这里所指的可利用的径流量还要靠项目区规划后的坑塘和排水斗沟拦蓄后 才能作为项目区的可供水量27.41万m3。(详见后面4.4.1章节分析计算)。团结沟流向为自西向东从项目区南侧经过,根据团结沟的排水面积,团结

18、沟的长度和排水断面,计算团结沟在一般干旱年所能拦蓄的水量为40万m3,其中仅能供给项目区的水量为10万m3,其余30万m3供项目区外农业用水。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在灌溉保证率为 75%勺年份,靠项目区的坑塘、排水斗沟和 团结沟拦蓄以后可供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为 37.41万m3。b)地下水资源根据省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和省水利厅与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省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以及*区水利局提供的地下水资源情况,对项 目区地下水资源状况分述如下:项目区地下含水层为全新统潜水层,属古河床中等富水区,含水层 2-4层,总厚 度12-16m,水位埋深2.5-3.0m ,单井出水量可达35n3/h

19、。经监测水质化验,项目区 地下水水质良好,属低矿化度的淡水,矿化度小于1g/L,盐度小于10mg/L,碱度小于 4mg/L,适宜于农田灌溉用水。根据项目区临近周边世行农业水利项目,在干旱年灌溉保证率为75%寸,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4.0万吊/km2。本项目区含村庄面积约5km2,共可开采120万m3。 因地下水补给靠大气降雨,地表水体和灌溉回归水,消耗于灌溉抽水和潜层蒸发,其 储量属多年调节。地下水每年调蓄次数按两次计算,则潜层地下水资源为240万m3,按调蓄次数1.5次则为180万m3。通过以上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析,项目区在灌溉保证率为75%寸,地表水可供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7.41万m3,地

20、下水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 180万m3,(取调蓄次数 为1.5)两项合计为217.41m3。3.2.3 生物资源该区农作物种类主要是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林木覆 盖以树为主,树种较为单一;牲畜、家禽主要是猪、牛、羊、鸡、鸭、鹅等。3.3 社会经济状况据统计,项目区总人口 N人,其中劳动力N人。目前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 出经商打工,2005年项目区农业人均纯收入为 N元,具体社会经济情况见表3.3-1 :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参考资料.表 3.3-1名称总人口 (人)力动力(人)耕地回积(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均年收入(元)XXX40219864.320.1619

21、00XX32217054.740.171900XX58430093.440.161900XX33517053.600.161900XXX48026091.200.191900合计21231098357.143.4 自然灾害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为水旱灾害,另外低温连阴雨也是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项目区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且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排水沟系紊乱,桥涵不配套且 年久失修,灌溉设施毁坏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故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交替出现,常在一年既有涝灾又有旱灾。在近 20年间,涝灾11次,旱灾 7次;另外低温连阴雨也是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3.5 土地利用现状3.5.1

22、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含村庄等总面积B公顷,总建设规模B公顷,不动工面积为B公顷。耕地 面积B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B%占总建设规模的B%从表3.5-1可以看出两点: 农用地中各类用地比例不尽合理; 未利用地仍占有相当的面积。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结构详见表3.5-1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参考资料.表 3.5-1类别现状面积(公顷)占建设规模 (%)项目区建设规模NN农用地NNNNNNNNNNNNNNNNNNNN小计NN建筑用地NNNN小计NN未利用地NNNN小计NN3.5.2 土地利用程度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为: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N/NX 100%=77.78%土地利用率二已利

23、用土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N/NX 100%=98.50%耕地复种指数 180%3.5.3 耕地质量现状由前面的1.10和3.1.3章节所阐述容来讲,项目区的高产田约占10批右,其余均为中低产田;从项目区土壤所含养分来讲,项目区所施用的大都是化肥,有机肥料 使用较少,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再从农田基础设施现状来讲,项目区的农田基 础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低。这些情况都对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的提高有极为不利的影 响。3.5.4 土地利用经济效果项目区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可以通过现状和规划后耕地利用投入产出的对比情况.参考资料.来说明整理前后的不同效果。整理前,耕地面积为N公顷,复种指数180%播种

24、面积为N公顷,按照小麦、大 豆、玉米、棉花的现有单产、总产和现行价格估算,现状总产值为 N万元,扣除成本 后净效益为N万元。其计算详见整理前效益计算表 3-5-2。整理后,由于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原有耕地面积N公顷复种指数提高200%加上农民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亩均单产和总产量均有所提高,也按照现行价格估算, 总产值为N万元,扣除成本后净效益为N万元。计算详见效益计算表3-5-2 (整理后)。由于土地整理新增耕地N公顷,复种指数为200%新增净效益为N万元,计算详 见新增耕地效益表3.5-3。这样规划后耕地面积N公顷,净效益合计为N+N=NJ元, 比规划前净效益N万元多产生经济净效益 N1万

25、元,即土地整理后的经济净效益提高 了 31.83%。.参考资料.新增耕地效益表表 3.5-5项别作物名称种植比例 (为播种面积 (亩)单产(kg/ 亩)产量(万kg)单价(元/kg)产值(万 元)亩产值 (元/亩)成本单价 (元/kg)成本(万 元)亩成本(元/亩)净收益(万元)亩净收益 (元/亩)整理前玉米63212809.001.412.603920.504.501408.10252棉花4214551.184.85.662642.202.591213.06143小麦884714275129.641.2155.573300.4051.86110103.71220大豆8243939541.73

26、283.461900.8033.397650.08114合计1809642257.29164.96整理后玉米632132010.291.414.404480.505.141609.26288棉花201071707.504.836.003362.2016.5015419.50182小麦884714300141.431.2169.713600.4056.57120113.14240大豆86460712055.292.0110.572400.8044.239666.34144合计20010713330.68208.24项目区原有耕地为N公顷,经过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N-N=43.28万元参考

27、资料.项别作物名称种植比例 (为播种面积 (亩)单产(kg/ 亩)产量(万kg)单价(元/kg)产值(万 元)亩产值 (元/亩)成本单价 (元/kg)成本(万 元)亩成本(元/亩)净收益(万元)亩净收益 (元/亩)整理后玉米6143200.461.40.644480.500.231600.41288棉花2048700.334.81.603362.200.731540.86182小麦882093006.271.27.533600.402.511205.02240大豆862041202.452.04.902400.801.96962.94144合计20047514.679.23项目区新增耕地为15

28、.84公顷,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 N万元。即项目区经过本次土地整理后耕地产生的经济效益为N+N=NJ元参考资料.3.6 基础设施条件3.6.1 交通条件项目区距*市区30公里,项目区附近有县道二徐公路、302省道,对外交通便利; 项目区道路不完整,路面基本为土质结构,断头路较多,需要进行延长联通,路面结 构需要按照规标准进行改造完善。3.6.2 防洪排灌设施项目区北部的X河是X河的支流河道,X河出口距项目区最短距离 5.5km, X河出 口以上河道来水面积为560km。X河因上游在市境,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河道水 源污染严重,至今没有大的改观。而方河近年来也因上游水源被污染,影响到方河下 游河

29、道的蓄水水源不能作为农田灌溉。 从防洪排涝标准来讲,X河与X河在上世纪90 年代经过治理,具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奎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方河排涝标 准为5年一遇,所以项目区的村庄和农田由于受到方河和奎河的防洪堤防保护,故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项目区南部的X沟,该沟以前是人工开挖的一条河道,该河道出口进入X河。团结沟两侧筑有防洪堤,防洪标准十年一遇以上。团结沟上口宽20m左右,水深约为3m按排水断面计算,排涝能力超过五年一遇。团结沟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方河大堤以 南至团结沟以北的地面来水以及团结沟沿线以南的来水。这就是说项目区的地面积水是通过项目区部的现有排水沟排到团结沟,再流入到方河。项目区部

30、目前只有一条排水沟,淤积严重,部积水均要通过这条排水沟向东排向 项目区外的王林大沟,再向南排入团结沟,这表明项目区水不能直接向南排入团结沟, 既影响到项目区农田受涝受渍,又加重王林大沟的排水负担,而且王林大沟目前淤积 阻水严重。以上是说明项目区目前在排水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项目区在灌溉方面的情况,由于方河水源被污染,已不能作为农田灌溉水源,当 地农户抗旱时除利用现有沟塘和团结沟的蓄水(未被污染)水源外,还利用近几年来已打的机井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据群众介绍,现有机井如深度在30m左右,配套完 好,每眼出水量很好,可灌溉农田 80亩左右。以上所述,反映了项目区目前防洪排灌设施的情况和排灌方面存在

31、的问题,是影 响农业生产稳产,高产的主要原因,是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排灌工程方案与布局 所要研究的主要容之一。3.6.3 电力设施项目区现有10KV高压线路12公里,部分变压器和线路已老化,不能满足土地整 理后农业生产尤为井灌用电需要,需要进行更新与改造。3.6.4 农田防护工程项目区树木较多,除村庄附近,其余在沟路两侧均种有树木,多数已成材,但以 树为主,树木种类单一。.参考资料.4项目分析4.1 项目合法性分析4.1.1 法律法规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的容,符合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省实施 中华人民国 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要求、与现行有关国家法律、法规一致,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 容符合区、镇土地利

32、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专项规划, 与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水 利、交通、村庄建设规划相一致。4.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实现新增耕地,提高 土地利用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机械化耕作。本项目实施符合已经批准的区、 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镇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对坑塘废弃地以及部分苇地进行整理,增加 耕地面积;对沟渠进行整理,改善灌排设施,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完善农田道路网体 系,规整道路布局,利于机械化耕作;配套林网体系,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止水土流 失。本项目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容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镇土地利

33、用总体规划和XX镇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相一致,是落实总体规划和专项规 划要求的具体容。4.1.3 其他规划本项目的规划容与*区和XX镇的农田水利规划、井灌规划、农业规划、 林业规划、乡村道路规划相一致,也是落实这些规划要求的具体容。其法律法 规和政策原则的共性是一致的和相辅相成的。4.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已在前面 6.5章节中阐述。概括来讲,项目区农用地结构比 例不尽协调,耕地质量不高,未利用土地还未得到合理的利用, 反映出项目区有限的 土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而限制这些土地利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因素有土地 未进行全面地整理,基础设施较差,如农田水利设施的薄弱,抵御

34、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交替出现,常在一年出现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 再如田间交通不畅,道路质量差,雨后泥泞,常给生产交通带来不便。为减轻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其改善措施主要有: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 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抗灾能力,得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农业生产 稳产,高产;利用和改造现有生产道路,利于机械化耕作通行;进一步完善农田防护 设施。4.3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从项目区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是农村道路占项目区建设面积的 1.65%,由于农村道路大多属自然形成,断头路较多,而且未经统一规划,占地较多, 且路况普遍较差

35、,将田块分割成大小不均,有的较为零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有关规定及项目区的规划要求布置田间道路, 项目区道路整 理能产生新增农用地0.31公顷;二是坑塘占项目区建设面积的 3.83%,大多属废弃 塘和废弃取土坑沟,而且淤积严重,已经失去了灌溉蓄水的作用,通过本次土地整理, 我们保留一部分有蓄水能力的坑塘,把已经失去蓄水作用的废弃取土坑塘整理为耕 地,这部分整理后能产生新增农用地 9.21公顷;三是未利用地占项目区建设面积的 1.76%,长期闲置浪费了土地资源,所以通过这次土地整理项目也对这部分进行开发 整理,这部分共产生新增农用地 6.90公顷。以上这些整理出来的农用地除

36、了一部分 要作为农田水利用地外,大部分都整理为新增耕地,经过规划后,项目区新增耕地为 15.84公顷。详细调整见第5.5章节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因此,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主要有两个途经,一是通过对现状农用地的整理,合 理布置排水系统和道路系统,保留有利用价值的坑塘和晒谷场,使农用地中各类用地 比例趋于合理性,从中可以新增一部分耕地;二是对区零星未利用地进行整理, 增加 耕地数量。4.4 水资源平衡分析4.4.1 灌溉水源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有当地地面径流和地下水。a)项目区地表水资源可供利用量分析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取决于河道、沟、塘等的调蓄能力。而紧靠项目区北面 的方河水量较为丰富,但由

37、于其上游被污染,已不能满足项目区的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因此,项目区地表水资源可供利用的主要是项目区部坑塘和斗沟的复蓄量以及项目区南部的团结沟所蓄水量,项目区经过整理后坑塘面积为 5.8hm2,塘深1.5-2.3m ,平 均有效蓄水深度按1.5m计算,复蓄次数取2.0,坑塘年可蓄水量为17.41万希;利 用团结沟(总蓄水量40多万m3)拦蓄,年可供利用水量为10万m3;项目区部斗沟通 过在出口处建闸拦蓄水量约为10万m3。故项目区地表水资源年可供利用的水量为337.41 万 m。b)项目区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计算根据项目区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第3.2.2节),地下水水质良好,适宜农田灌溉。通过

38、打井等工程措施,项目区75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合计为180万m3。根据以上分析计算,项目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年可供利用的总量为217.41万3m。4.4.2 灌溉设计标准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等旱作物为主,根据规划,项目区灌水方式以井灌为主,综合以上因素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确定为 75%4.4.3 需水量预测项目区需水量包括农业灌溉需水量,当地居民生活需水量,畜牧业需水量等。a)农业需水量灌溉制度:是指按农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 灌水时间、灌 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的总称。根据省地区历年旱作物灌溉实验主要成果汇编,结合项目区邻近地区灌溉经验,本项目区小

39、麦、大豆不同保证率的灌溉制度见表 4.4-1项目区小麦、大豆不同保证率的灌溉制度表表 4.4-1作物保证率(%灌水次数灌水定额(mm净灌溉定额(mm灌水时期小752-350100-150播种,分窠或冬灌,拔节或抽穗麦903-450150-200播种,分窠或冬灌,拔节或抽穗大豆 玉米 棉花75250100播种,开花结荚90350150播种,开花结荚项目区规划后复种指数为200%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90%大豆、玉米棉花等播 种面积为110%现以小麦、大豆等需水量计算项目区综合灌溉定额。即小麦灌溉保证率为75%勺灌溉定额取150mm大豆灌溉保证率为75%勺灌溉定额取100mm项目区 灌溉保证率为75%

40、勺综合净灌溉定额为150X 0.9+100 Xl.1=245mm因实施井灌,采 用畦灌和喷灌的方式,灌溉水利用系数采用 0.9,则综合毛灌溉定额为:667X 0.245 X15+ 0.9=2724m3/hm2。项目区耕地面积为372.98hm2,按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 75% 农业灌溉需水量为101.60万吊。b)人畜需水量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卫生条件 的改善,用水量将不断增加。拟定农村人均日用水量50L,大小牲畜每头平均日用水量28L。项目区人畜需水量具体见表 4.4-2。项目区人畜需水量分析表表 4.4-2居民生活用水大小牲畜用水人口(人)定额(L/

41、人)需水量 (万m牲畜数(头)定额(L/头)需水量(万 nm)2123503.871826281.9项目区人畜需水量为5.77万m。4.4.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根据以上4.4.1和4.4.3章节对项目区可供水量与需水量所进行的分析,在灌溉 保证率75%寸,可供水量217.4万吊多于需水量107.4万吊,可供水源有保证。因项 目区的供水方式主要以井灌为主,因此采用以需定供的原则。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分析见下表:项目区水资源利用平衡表表 4.4-3灌溉设 计保证率(%需水量(万m3)可供水量(万m3)余水量(万 mi)农业用水人畜用水小计可供 利用 地表 水井灌供水小计75101.65.810

42、7.437.4180.0217.4以需定供4.5公众参与分析4.5.1 可行性研究阶段公众参与情况此项目在论证过程中,得到*区土地管理部门以及XX镇镇政府、水利、财政、农 业、林业、电力、土地管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确保本项目的共同决策提供 了坚实的基础。在可研阶段,我们深入项目区调查并召开座谈会,得到镇、村基层组织的拥护和 支持,当地群众认为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表示将积极参与、配合项目顺利实施。4.5.2 公众对项目的主要意见要解决项目区既怕旱又怕涝的矛盾,必须提高项目区的抗灾能力,才能确保当地 农业增效,农

43、民增收。当地干群主要意见是:要解决抗旱水源问题,只有通过打井保 灌溉;要解决排涝问题,必须开沟疏浚建桥,完善排水系统。在可研报告上报评审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一致认为为了做好下一步项目初步 设计、施工和管护工作,设计单位还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对工程方案、布局、施工、 管理广泛征求意见,对可研报告中提出的土地整理目标和工程措施在初设文本中做到 一一落实,为今后工程的实施和管护提供依据和指导性意见。(详细意见见附件)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容5.1 规划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3 .有利于增加有效耕地面

44、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估算,措施得当。5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6 充分利用现有工程。5.2 建设标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中田块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项目区规划后的田、水、 路、林总体布局,该项目区田块布置为南北向长方形,田块长度为500-800m,宽度为300m左右,田面坡度控制在1/500左右;灌溉保证率为75%排涝标准采用5年一遇; 道路两级,田问道宽度为4m生产道宽度为2m;在田间道和斗沟两侧各植树1行, 在生产道单侧植树1行,株距2.5m。5.3 总体布局5.3.1 土地利用布局根据未来农村经济

45、发展和项目区自然与水土资源条件,本项目的土地利用方向主 要为旱作物基本农田保护区,因此要对项目区动工围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组 合,对耕地、坑塘、道路、晒谷场、农田水利用地等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各类用地面 积,比例和具体位置,经过多方案比较,选取本项目区土地利用的最佳方案,确定了 各类用地布局和所占面积,项目区各类用地占建设规模比例详见规划表5.3-1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表表 5.3-1类别规划面积(公顷)占建设规模(为项目区建设规模391.91100.00农用地耕地旱地0.000.00水浇地372.9895.17其他农用 地坑塘水面5.801.48农村道路6.151.57晒谷场0.320.

46、08农田水利用 地6.621.69小计391.8799.99建筑用 地水利设施水工建筑0.040.01小计0.040.01未利用 地其他土 地苇地0.000.00小计0.000.005.3.2 工程平面布置本项目规划的核心容是项目区土地整理方案的拟定,该方案要体现出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使各类用地数量即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增加耕地面积,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符合土地整理项目的技术要求。(一)土地利用布置说明因现状耕地面积分布于整个项目区围, 所以规划后耕地分布基本不变,拟将新整 理出来的土地面积大部分为耕地,其余少部分面积用于修建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用 地。(二)土

47、地平整说明土地平整的容主要是对未利用地、废弃坑塘及沟渠进行整理。整理中要使挖填土方量最小,同时要满足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要求, 及农作物耕作需要。根据项目区的 地形地势情况和规划后耕地面积、道路、水利(排水沟、机井)总体布局及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有关规定,确定规划后项目区采用局部平整方案,以一个田块作为一个平整单元,田面坡度在1/500左右,平整后田块地面方向与自然坡度基本一致, 并 与农沟纵坡相协调,与道路相衔接,田块设计基本为长方形,平均控制田块长度在 500-800米左右,田块宽度在300米左右,对特殊地形相应有所调整。根据项目区规 划后耕地面积分布,以及道路、水利工程的总体布局,形成了项目

48、区耕地田块共29块。(三)农田水利工程布置说明1、灌溉工程布局项目区耕地面积规划后为372.98公顷,根据前面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可供水量 除利用当地径流量外,主要靠从地下抽水来补给,满足需水要求。根据当地群众的意 见(详见4.5.2章节),项目区除利用改造项目区原有的15眼老井外,另外需要新建 井57眼,新老机井合计72眼,平均每眼井灌溉面积80亩左右。为方便生产和维修 管理,机井沿田问道和生产道一侧布置,间距约为200m左右一眼。2、排水工程布局为使项目区部积水较快地向南排入团结沟,争取抢排机遇,避免部积涝成灾,拟 自北向南布置3条排水斗沟,其中斗沟3是充分利用原有的排水沟,其余斗沟1和斗

49、 沟2基本上是新开挖的排水沟,3条斗沟分别承担各自农沟来水构成项目区的主要排 水系统。汛期预报如有集中暴雨,应提前开放团结沟出口水闸和方河出口水闸,腾空河道库容,以利项目区3条斗沟开闸排涝。(四)道路布置说明根据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本项目区道路分田问道和生产道两级, 田问道是居民 点到田间的通道,主要为货物的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 加油等生 产服务的道路;生产道是指联系田块之间、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货物运输的 作用,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 为了节约土地,尽量利用项目区现有道路 作为路基修建田间道和生产道,项目区共规划修建田间道5条,生产道4条,根据土 地开发整理标

50、准和项目区的现有情况,项目区田间道路标准为:路面净宽 4.0m, 路面结构为砂石路面,高出地面 0.5m;生产道标准为路面净宽2.0m,路面结构为砂 石结构,高出地面0.3m。(五)农田林网布置项目区有害风向主要为西南风,考虑林带垂直主风向布设,兼顾与道路走向一致, 重点在田间道路的两侧和排水沟的外侧种植防护林,起农田保护和环境美化作用。田 问道每侧各植树1行,生产路单侧植树1行,排水沟外侧植树1行,株距2.5米,规 划植树21510棵,树种选用树。5.4 建设容5.4.1 土地平整工程对需要进行土地平整的地块采取以地块为单元平衡挖填土方,表土剥离还原,生 土推填平整的施工方案;废弃坑塘、沟渠

51、及苇地平整的土源来自附近的排水沟挖方及 蓄水塘整理的土方。田块平整、废弃坑塘、沟渠及苇地平整等共需完成土方开挖13.68万m3, 土方回填13.68万吊。5.4.2 灌溉排水工程a)排水工程1 .土方工程:开挖疏浚斗沟 3条长度6.55km,农沟14条长度10.85km,毛沟84 条长度23.52km。斗沟、农沟的排水流量计算,开挖的纵横断面设计可以参照灌溉 排水工程设计规的有关规定。3条排水斗沟出口均穿过团结沟北堤,均需要建闸控 制起防洪排涝作用;排水斗沟和农沟上如有田间道和生产道穿过,需建机耕桥和农用桥。2 .配套建筑物:新建直径1m涵管112座,农用桥19座,机耕桥9座,节制闸3 座。b

52、)灌溉工程项目区规划新开挖机井57眼,配套200QJ32-52/4-7.5深井泵57台套(用于半周 定喷灌),配套干管57条计17100m支管228条20520m另已有机井需要改造配套 有关设备。c)排灌电气工程10KV输电线2.38公里,380V输电线6.81公里。630KV较压器1台。5.4.3 田间道路工程为方便农业生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项目区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本规划的道 路工程分田问道和生产道两级。修筑4m宽田间道5条9.8km,砂石路面,高出地面0.5m。修筑2m宽生产路4条11.16km,砂石路面,高出地面 0.3m。5.4.4 农田林网和水土保持工程布设林带53.78km,种

53、植树21510株;5.5 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土地整理,耕地规划后面积为372.98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含不动工面积) 的81.23%,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95.17%,实现净增耕地15.84公顷。详见下表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表 5.5-1类别现状规划面积(公顷)占建设规 模 (%)面积(公顷)占建设规 模 (%面积 增减 (-,+)地类 变化率(%项目区建设规模391.91100.00P 391.91100.000.00P 0.00 农用地耕地旱地357.1491.130.000.00-357.14-91.13水浇地0.000.00372.9895.17372.9895.17其他农用 地坑塘水面15.013.835.801.48-9.21-2.35农村道路6.461.656.151.57-0.31-0.08P晒谷场4.871.24r 0.320.08-4.55-1.16农田水利用 地1.500.386.621.695.121.31小计384.9898.23391.8799.996.891.76建筑用 地水利设施水工建筑0.030.010.040.010.010.00小计0.030.01r 0.040.010.01r 0.00 1未利用 地其他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