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走进大自然【教学目的】1.认识、会写“追、昆、斑、验、厚、辽、融、智、慧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歌主要内容,感受语言优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领悟诗歌的内涵。【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课课测评?学生用书。【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老师:点拨法。学生:朗读品悟、合作交流、想象体验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的】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l.播放课件:茂密的森林里,小鸟在枝头
2、婉转歌唱;幽静的深山中,溪水淙淙流淌;蝴蝶翩翩起舞,偶尔停留在五颜六色的花瓣上2.同学们,想不想到这美丽的大自然里去走一走,享受无穷的乐趣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诗人的笔迹一起出示课题:走进大自然师生齐读:走进大自然。二、初读课文,感知全诗课件出示初读提示1.学生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试拼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3.学生反复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一边读一边感受诗歌。三、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分节轮读诗歌,检查学生读书情况。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重点指导:“追、融、智是翘舌音;“昆、斑、验是前鼻音;“慧的声母是h,注意与“
3、费的发音进展比较。3.老师指导书写生字。1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要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追是半包围构造,写时注意起笔是“撇,不是“点,两个部件要写紧凑;“斑:两个“王的写法不同,左边是“王字旁,最后一横改提;“文的起笔点落在竖中线上,末笔改点。“斑与“班是形近字,注意区分。“融:注意左下部同字框里面不要多写一横或两横。“智字上宽下窄要协调;“慧:笔画较多,可用拆字法观察字形,中部是“彐,中间一横不出头,写在横中线上,注意字的间架构造。2学生练写,老师巡视指导。3展评优秀作品。4.检查词语的掌握。课件出示词语:大自然 访问 洁白 斑斓 体验 宽厚
4、 辽远 灿烂 纯洁 智慧1分组读,齐读。2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用找近义词或联络上下文的方法自由说、指名说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读读课文,注意认真听别人的朗读,互相纠错,解决不了的问题反映给老师。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指名读,其他学生听,听后师生评议3.课文分成几节?试着说说每一小节的意思。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生字的体会及对课文的初步感受。第二课时【课时目的】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生背诵,体会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听写词语。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二、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一借助图画,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课文
5、插图找一找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画面上的内容,再找一找诗歌中的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的内容。2.再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二边读边想,再现意境。1.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分组轮读。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3.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同桌交流,指名答复4.课件出示合作讨论问题:1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2走进大自然后我们是怎样体验、感受大自然的?5.学生汇报。6.想象拓展:我们还可以怎样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多样化答案7.课件出示句子。“让小锤去敲醒每一块山石你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比较“敲醒和“敲打,体会“敲醒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朋友们与大自然的亲密之情,更生动形象;而“敲打用
6、的是写实的手法,显得平淡“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作为小画家你想怎样去访问呢?引导学生想象会画些什么“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你是怎么畅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课件出示四季的灿烂多彩三、再读延伸,拓展思维。1.孩子们将自己融入了大自然,读诗歌,说说作者是孩子们是怎样把自己融入大自然的。课件出示第三、四小节2.学生汇报。3.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融进大自然呢?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周围的小伙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把自己变成 吧,去体验 ;把自己变成 吧。去感受。是啊!只有用心去体验,去感受,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到生活的灿烂。4.畅游在大自然里,我们都有了自己的收获,等你从大自然归来,你会和小伙伴说些什么呢?学
7、生自由说,指名说1你心中的大自然是怎样的?板书:纯洁、美妙、智慧、情感2你能结合课文或课外知识分别说说什么是纯洁、美妙、智慧、情感的大自然?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老师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智慧“情感3让我们把这些话告诉更多热爱大自然的人们。指导学生用轻柔的语气齐读最后一节三、感情朗读,指导背诵。l.指名读配乐朗读。2.全班朗读全文配乐。3.自由朗读,尝试背诵。四、课外拓展,激发情感。走进大自然,寻找感兴趣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用写作、绘画、摄影、歌唱、舞蹈等多种方式,和小伙伴们交流。【板书设计】纯洁走进 美妙感受 大自然收获 智慧融进 情感【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8、,感受语言的优美,我作了如下努力:“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如今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渐渐“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老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9、。今天看来,“老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课件出示,增强直观感受。让学生在精巧的图片和音乐声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老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发挥插图帮助理解课文的作用。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在图文结合中理解诗歌。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颖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稳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才能,同时还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呼叫中心员工心理健康促进考核试卷
- 泡沫塑料的耐黄变性能考核试卷
- 珠海三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化学试题
-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泸县一中2025年高三4月综合练习(一模)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天津市蓟州区2024-2025学年中考物理试题原创模拟卷(四)含解析
- 沈阳化工大学《医学发育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5届高三仿真模拟(打靶卷)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省临沂临沭县联考2025届学术联盟初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考试(二)数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GB/T 3961-1993纤维增强塑料术语
- GB/T 21923-2008固体生物质燃料检验通则
- GA 1205-2014灭火毯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说课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安徽生源化工有限公司100000吨年萘磺酸甲醛缩合物、3000吨年铸造用固化剂、2000吨年二苄胺、200吨年氯丙酰谷氨酰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
-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推荐书、申请简表
- DB62∕T 25-3111-2016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
- DB33∕T 2196-2019 水利工程标识牌设置规范
- (高清版)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JGJ144-2019
- 几种常见林业行政处罚案件证据标准
- 内政字[2004]436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