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_第1页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_第2页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_第3页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_第4页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引言一、实习目的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 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 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 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 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灵 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 趣和思考方式。二、实习要求

2、1、分析松岭峪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三、实习任务1、绘制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2、绘制松岭峪地区AB图切地质剖面图。3、概述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四、区域地理概况我们的分析基于松岭峪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 ),该 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 面积218.75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 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 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整个地区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 600米-

3、1320米的范围内,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 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 600米。在沿NW-SE 方向上。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第二章地层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 次为: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 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年代地层单位代号及接触关系岩性分布态势构造阶级震旦系Z以片石、大理石为主分布于陈村、任村及杉岭f加下寒武统 i以千枚岩、变砾岩为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里主范村东中上寒武统e 2+3以板岩、变砂岩为主主

4、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范村、阶毛村段下奥陶统O以板岩、千枚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毛村下泥盆统D1以砾岩、砂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印云岭支中泥盆统D2以砂石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海云岭西卜石炭统G以砂石、页石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阶云岭等附近段中石炭统C2以砂页石、泥石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下三叠统T1以灰石、泥灰石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香溪、白玉山古新统E1以砾岩、砂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燕山阶段红石崖等附近始新统E2以砂石、页石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喜红石崖马渐新统E3以页石、泥石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拉新近系N以泥灰石为主

5、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雅山顶山第四系Q以砂砾泥土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卜方的赵村阶段注:表格中的波浪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虚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松岭峪地区有八个构造层:Z , 1-01 , D1-D2,C1-C2,T1,E1-E2,E3-N,Q 。其中 Z 与 C 101 角度不整合, 1012 与 D1-D2 角 度不整合,D1-D2与C1-C2平行不整合,C1-C2与T1平行不整合,T1与E1-E2平行不整 合,E1-E2与E3-N角度不整合,E3-N与Q角度不整合。第三章:地质构造松岭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

6、动力地质作用使地层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 等各种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裸露出 地表,形成各种形状的岩石或地层,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现将松岭峪地区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描述如下第一节褶皱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 褶皱组成。从该松岭峪地质图上可知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 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现列表对各褶皱进行概述褶皱两翼地层核部地层形态轴面倾角一翼倾角另一翼倾角分布态

7、势松岭背斜D、G、C2D1直立褶皱/89°约33约35分布在松岭一带彩云岭背斜D2、G、C2D1倒转褶皱/ 75约4570分布在彩云岭-白玉山一带红石崖向斜Ei巳直立褶皱Z881010分布在红石崖一带63范村背斜e 1、 2Z斜歪褶皱7 78°60分布在范村-陈村毛村向斜6 1、 6 2+3O平行褶皱/55°5555分布在毛村-王村其中:松岭背斜:松岭背斜长约15公里,宽为5公里,呈ES20-35。,主要由D、D、G、 G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D,两翼地层为D2、C、C2,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北西方向 背斜逐渐消失不见,发育有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的出露。由此可以知

8、道此地活动较为激烈。 又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 89° ),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 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小于 3: 1 (2.5: 1), 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穹隆构造。形成时代约为 E1-T1之间。彩云岭背斜:长约200公里,宽约2公里,呈ES30-400延伸,主要由D、D2、C、G地层 构成。核部地层为 D ,两翼地层依次为D2、G、G,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南西翼岩 层倾角依次约为45°、40。、30°、30° ,北东翼由于受到F1逆冲断层的影响,岩层倒 转,其岩层倾角依

9、次约为70°、80°、60° ,两翼岩层倾向都是220°。背斜中还出露有 花岗闪长岩背斜性质为倒转褶皱,形成于 E1-T1之间。红石崖向斜:呈ES40-5O0延伸,主要由E、E2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 区 两翼地层为 E,即中新两老,所以为向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8° ),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又可以说 是平缓褶皱。范村背斜:分布在范村-陈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Z、5、C 2+3地层构成。核 部地层为Z,两翼地层为e 1、C2+,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因两翼倾向相反

10、,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8° ),且两翼倾角不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由于有断层毛村向斜:分布在毛村-王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O、5、C 2+3地层构成。核 部地层为O,两翼地层为e 1、C2+ 3, 一翼有部分地层被喷出的岩浆岩侵入,翼部由于逆冲 推覆作用,有一小部分岩体裸露在原地岩块之上,构成一个小型飞来峰。一些小褶皱:小型褶皱普遍发育,主要分布在云岭山、黄村、白玉山一带。第二节断裂断层是地壳岩石体中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破裂构造。断层发育广泛,是地壳 中最重要的构造类型,其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规模不一。断层主要由构造运动产生,也 可以由外动力地质作用

11、产生,只是规模较小。断层一般有几个断层要素,最基本的断层要 素是断层面和断盘。断层面是一种面状构造,是一个将岩块或岩层断开形成两部分并借以 滑动的破裂面。断盘是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从图中读图可知有五个(F1-F5)主要断层和一系列中、小型断层,现列表分别对各断层系进行概述:标号类型全长上盘方向下盘方向断层面倾向及倾角方位F1逆冲断层约 15km南西盘北东盘220 ° / 30 °彩云岭背斜北东翼上F2逆冲断层约 12km南西盘北东盘220 ° / 24 °陈村-范村-毛村一带F3逆冲断层4.5km南西盘北东盘320 ° -220

12、°26° -30北起刘村,穿过任村,延伸到图外F4正断层约3 km南西盘北东盘45°杉岭附近,为北西-南东向延伸F5正断层4.5km离洪村为1公里左右,其一端延伸到图外其中:F1断层:为逆断层,位于彩云岭背斜北东翼上,为北西-南东向延伸,为四个断层中最大的一个,产状为220。/30° ,南西盘为上升盘,北东盘为下降盘。上盘地层形成褶 皱,有地层缺失,下盘地层中只出露有下石炭统砂岩。F1大断层同时也受到性质未明的小断层切割而错开,与金沟处岩浆岩共同产生,F1断层形成于T1之后。F2断层:为逆断层,位于毛村,范村,陈村一带,为北西-南东延伸,断层产状为220

13、 0 /24° ,分析图可知南西盘为上升盘,北东盘为下降盘。上开盘为一背斜构造,核 部为震旦系,下降盘为一向斜构造,核部为下奥陶统,有地层的缺失与重复。断层在丁村 中有辉长岩岩体侵入。断层形成于 O1之后。F3断层:为逆断层,位于刘村,任村一带,为北西 -南东向延伸。断层倾向为 320° -220° ,倾角为26 ° -30° ,分析图可知,南西盘为上升盘,北东盘为下降盘。北西 方向上有辉长岩与花岗岩岩体出露。F3断层切割辉长岩岩体,但又被花岗岩岩体侵入,形 成于Pt2-O1之间。F4断层:为正断层,位于杉岭附近,为北西-南东向延伸。倾角为45

14、° 。分析图可知 北东盘为下降盘,南西盘为上升盘。北西方向上有辉长岩岩体出露,断层被岩体侵入,形 成于Pt2后。F5断层:为正断层,位于离洪村为1公里左右,其一端延伸到图外,中间被两个后期 形成的小断层切断,造成各段断层的走向不一致,上端走向为 ES45-50。,中断走向为 ES15-2O0 ,下端走向比中断走向更平缓。断层发育很晚,形成于古新统( Ei)之后。中、小型断层:在松岭背斜的两翼非常的发育,造成好多地层破碎带,并使松岭背斜 的核部变大。在彩云岭背斜也有发育,但发育不太不完整。有些断层为平移断层(松岭背 斜左上角断层),大部分为正断层或逆断层,走向大致为南偏东方向,且形成时

15、间很晚。第四章岩浆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固化而形成的。主要由硅酸盐物质组成。可以形成侵入岩(深成 岩)和火山熔岩(火山岩或喷出岩)以及浅成岩和次火山岩。它们都构成简单的或复杂的 岩浆岩体。岩浆岩中长石含量最多,占整个岩浆岩成分的60%之多,其次为石英。本区中发育的岩浆岩主要有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以及辉长岩三种类型。一、花岗闪长岩岩体主要分布于F1断层附近以及香溪附近。花岗闪长岩体(r & ),分布在彩云岭背斜、松岭背斜及离 1公里松岭峪一带,裸 露的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彩云岭背斜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大致为东西方向,与围岩的 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三叠早期(Ti)之后;松岭背斜及离1公里

16、松岭峪的花岗闪 长岩体的走向与彩云岭背斜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大体一致,为东西方向,与围岩的接触 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周围花岗岩体之前。松岭峪地区花岗闪长岩要形成于 T1后。二、花岗岩岩体分布于金沟,刘村以及松岭处,形成时代晚于F1, F3形成的时代,分别形成于F1形成时代之后,O1之后,D1之后。正常花岗岩一般都含有2/3以上的碱性长石,其中主要是正长石和微斜长石。三、辉长岩岩体主要分布于丁村和刘村处,丁村处辉长岩被 F2切割形成于Pt2之后,刘村处辉长 岩F4断层,形成时代晚于F4形成时代,而早于F3形成时代,两边与花岗岩接触。辉长岩的主要矿物是基性斜长石和单斜辉石,而斜方辉石,橄榄石,角

17、闪石和黑云母则为次要矿物,偶尔还有正长石和石英,其他尚可有磁铁矿、钛铁矿、铭铁矿、磷灰石和尖晶石等。第五章构造变形史根据对金山镇地区地层不整合接触及出露岩体的分析,可将该地区地层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3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因P2与T2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接触,又可将 D2 一T3构造层分为D2- P2构造层和T2T3构造层两个亚构造层。根据沉积组合、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特征,松岭峪地区在地质发展史上大体经 历了好几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作用的先后形成了本地区的地质地貌,其地质发展史为:F4断层最先形成,形成于寒武系以后;F4断层形成的末期,辉长岩侵入到震旦系的片岩中; 经过不

18、断的沉积和沉积间断,在上石炭世以后,经历了一次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了白玉山向 斜、彩云岭背斜、香溪向斜和松岭背斜;在上石炭世之后,发生了新的构造运动,形成了 F1、 F2和F3断层,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花岗闪长岩的侵入;在古新世前的构造运动中,花岗岩侵入 到新的地层中;古新世以后又发生了小的、规模不大的构造运动 ,形成了一系列的小断层;在 第三纪后的构造运动中形成了云岭山和红石崖。综上所述,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依次为:F4断层/辉长岩-白玉山向斜、彩云岭背斜、 香溪向斜和松岭背斜-F1断层、F2断层和F3断层/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小断层-红石崖 /云岭山。第六章结束语由于汪老师在实验课的时候简单的讲解下, 通过一周时间对松岭峪地质图的分析, 课本知识的复习,终于完成了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构造报告,和构造纲要图、一 幅剖面图。首先通过对松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