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及其化合物检测题及解析_第1页
氮及其化合物检测题及解析_第2页
氮及其化合物检测题及解析_第3页
氮及其化合物检测题及解析_第4页
氮及其化合物检测题及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选项a(干燥气体)b(液体)ANO2水BCO2饱和 NaHCO3溶液氮及其化合物检测题及解析1.“生态文明,青山绿水”是我们发展的追求,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选项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物质A酸雨二氧化硫B温室效应二氧化碳C白色污染二氧化硅D臭氧空洞氟氯胫解析:选 C 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为二氧化硫,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二氧化碳,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物质是聚乙烯材料,氟氯烧是形成臭氧空洞的主要污染物。2.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等社会实际密切相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SO2、CO2、NO2都是可形成酸雨的气体B.75%酒精消毒原理和“84|毒液(主要成分 NaClO)消毒的原理相同

2、C.纳米铁粉通过物理吸附去除污水中 Hg2+、Pb/等重金属离子D.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会加剧酸雨的形成解析:选 DSO2和 NO2都是可形成酸雨的气体,CO2不能形成酸雨,但能形成温室效应,A 项错误;75%的酒精消毒的原理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84”消毒液是利用其主要成分B 项错误;纳米铁粉能有效地处理污水中的 Hg2C 项错误。A.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B.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C.一氧化氮可由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D.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解析:选 CNO 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在放电的条件下 N2与 O2化合生成 NO。4.在如

3、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 a,将滴管中的液体 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 f,烧杯中的液体 d 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 a和 b 分别是()NaClO 的强氧化性杀菌消毒,原理不相同,+、Pb等重金属离子,与其还原性有关,3.最新病毒学研究证实,一氧化氮对氮的叙述正确的是()SARS 病毒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下列关于一氧化CCl2饱和 NaCl 溶液DNH31mol!_1盐酸解析:选 DNO?溶于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 NO,不能充满烧瓶,A 项错误;CO2在饱和 NaHCO3溶液中、Cl2在饱和 NaCl 溶液中溶解度均很小,不产生喷泉,B、C 项错误;N

4、H3易溶于酸中,D 项正确。5. 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 NaOH 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解析: 选 D 向 NaOH 固体上滴加浓氨水产生 NH3。 NH3遇挥发出的 HCl 生成 NH4CI 固体而产生白烟,H2SO4难挥发,但 NH3也能与 H2SO4反应生成(NH4)2SO4,A 错误;氨水能使 MgCl2、AICI3等溶液变浑浊, B 错误; Fe(OH)2被 O2氧化为 Fe(OH)3,与 NH3无关, C 错误; NH3与 H2O 反应生成的 NH3H2O电离出 OH-而显碱性,D 正确。6. “封管

5、试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观察下列四个“封管试验”选项实验现象解释A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NH3与挥发出的 HCl 反应生成了NH4Cl,与浓 H2SO4不反应B氯化物溶液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 AlCl3溶液CFeCl2液滴中先出现灰绿色沉淀,T时间后变成红褐色FeCl2与 NH3反应生成的 Fe(OH)2被 NH3氧化为 Fe(OH)3D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艾盅NH3与 H2O 反应生成的 NH3H2O电离出 OH浓碱酸氧化物溶液(夹湿润的划色布薄试斑持装置已略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热时,a 上部聚集了固体 NH4Cl,说明 NH4Cl 的热稳定性比

6、较好B.加热时,发现 b 中 I2变为紫色蒸气,在上部又聚集为紫黑色的固体C.加热时,c 中溶液红色变深,冷却后又变浅D.水浴时,d 内气体颜色变浅,e 内气体颜色加深解析:选 BA 项,NH4Cl 受热易分解,遇冷又生成 NH4Cl;B 项,I2易升华;C 项,加热含 NH3的酚酬:溶液,NH3逸出,红色变浅;D 项,NO2存在:2NO2(红棕色)N2。“无色)AHOH、。答案:(1)ab(2)干燥气体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3)不会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气、氢气(4)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催化剂(5)4NH3+5O2=4NO+6H2O+一(6)NH4NO315 .

7、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主要是 NO 而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图中 K 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 是半空的注射器。请回答有关问题:(1)设计装置 A 的目的是。(2)在完成(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 B 中的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之,观察到装置B 中的现象是B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装置 E 和 F 的作用是;为实现此作用,其操作方法是。(4)装置 D 的作用是。解析:(1)因烧瓶中有空气,则生成的 NO 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利用 A 装置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避免对一氧化氮气体检验产生干扰。(2)因

8、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 和水,现象是 Cu 丝表面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方仍为无色,溶液变蓝,其离子方程式为 3Cu+2NO3+8H=3Cu2+2NOT+4 山 0。(3)N0 与氧气能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用空气验证 NO 的生成,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推入 E 中,若气体变为红棕色则说明生成了 NO。(4)NO、NO2者 B 有毒,能污染环境,氮的氧化物可用 NaOH 溶液吸收。答案:(1)产生 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因 NO 与 O2反应生成 NO2而产生干扰(2)Cu 丝表面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方仍为无色,溶液变蓝 3Cu+8H+2NO3=3Cu2+2NOT+4H2O(3)

9、验证 NO 的生成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推入 E 中,若气体变为红棕色则说明生成了 NO(4)吸收多余的氮氧化物,防止污染空气;防止倒吸16 .(2018 北京高考)磷精矿湿法制备磷酸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小粗嶂独山 3 芷,一希湖碑赭犷/磁朝H,11K同方礼种酸称犷船L礴石冒住要成分为mg.osHQ已知:磷精矿主要成分为 Ca5(PO4)3(OH),还含有 Ca5(PO4)3F 和有机碳等。溶解度:Ca5(PO4)3(OH)CaSO40.5H2O(1)上述流程中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2)磷精矿粉酸浸时发生反应:2Ca5(PO4)3(OH)+3H2O+10H2SO4:10CaSO40.5H2O+

10、6H3PO4该反应体现出酸性关系:H3PO4H2SO4(填“喊“”。)结合元素周期律解释中结论:P 和 S 电子层数相同,酸浸时,磷精矿中 Ca5(PO4)3F 所含氟转化为 HF,并进一步转化为 SiF4除去。写出生成 HF 的化学方程式:脱硫时,CaCO3稍过量,充分反应后仍有 SOK 残留,原因是;加入 BaCO3可进一步提高硫的脱除率,其离子方程式是(5)取 ag 所得精制磷酸,加适量水稀释,以百里香酚酬:作指示剂,用 bmolL12345678NaOH 溶液滴定至终点时生成 Na2HPO4,消耗 NaOH 溶液 cmL。精制磷酸中 H3PO4的质量分数是。(已知:H3PO4摩尔质量为

11、 98gmol1)解析:(1)可通过增大接触面积和升高温度等措施加快反应速率。通过题给流程可知,能够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研磨和加热。(2)由强酸制弱酸规律可知,硫酸的酸性强于磷酸的酸性。根据两者电子层数相同,可判断两者处于同一周期,且 S 在 P 的右侧,核电荷数 PS,得电子能力 PS,非金属性 PS,根据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的规律可知,硫酸的酸性强于磷酸的酸性。(3)已知反应物为Ca5(PO4)3F 和 H2SO4,生成物为 CaSO40.5H2O、H3PO4和 HF,再根据原子个数守恒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5(PO4)3F+10H2SO4+5H2O=10CaSO40.5H2O+6H3PO4+2HF。(4)硫酸钙是微溶物,存在溶解平衡,因此反应后的溶液中仍含有 SO4o由题给信息可知,反应物为 BaCO3、SOK 和 H3PO4,生成物为 BaSO4、CO2、H2PO4和水,由此可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CO3+SO2T+2H3PO4=BaSO4+CO2T+H2O+2H2P。4。(5)由题bc.意知,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瑞 0mol,当生成 Na2HPO4时,参加反应磷酸的物质的量为霁京 mol,即磷酸的质量为 18bcg,则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