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答案_第1页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答案_第2页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答案_第3页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答案_第4页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1. 解释下列概念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其特点是社会总产品中 的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 的源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 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对取得的经济效果进行的社会评价。经济效益按所 涉及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国民财富:财富亦称 社会财富”或 国民财富”通常是指某个社会或国 家在特定时间内所拥有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其存量包括一切积累的劳动 产品(生产

2、资料和消费资料)和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 藏、森林、水资源等);而流量集中在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各个组成部 分。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 劳动量来计算的劳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计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 仃FP)是指因技术进步而提 高了的效率。现在,通常采用柯布 T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经济增 长因素的工具,它的基本方程是:其中Q代表产量,L、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代表技 术等状况,参数a、B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收入中的份额权数,反映 它们的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对重要性。通过推导可以得出柯布一道格 拉斯生产函数的简单形式,则经济增长的因素

3、分解式可以用下式来表 示:(2)其中,变量前有为该变量的改变量。这个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是由劳 动投入增长率、资本投入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三部分共同促成的。用 公式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则为:由此,可以求出全要素生产率AA/A对经济增长AY/Y的相对 贡献。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不同要素的组合形 式,或者说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构成 方式,即实现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源泉的构成及其路径选择。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 基础上投入的数量扩张,即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 加,可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

4、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则称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周期:指 经济活动水平的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 成一种有规律的形式,经济活动的扩展跟着就是经济收缩,而后又继之 以进一步的经济扩展。这样的周期大约以产出量的长期趋势轨迹而出 现。”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即繁荣、高峰、衰退和 谷底。经历这四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是经济周期的长度。2. 试论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列宁把技 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因素引入马克思的公式,揭示了技术进步条 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必须满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5、的条件。假定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始终为100%,不变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第I部类积累率始终为50%,在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如 下:第一年:24000c-hIOOOvh-1000= 600& v:(c+v)= 20.0%7Zl500c+750v +75ta = 300Q v:(p+v) = 333%JlOOOv + 500= 771500/500(w- 450 + 50Av 兀1匸、110"氏nr咖恥、-1-1 nAv 心心11£丿一 1UL1VX6IA45c +1050v +500- = 6000

6、 £积累率豊=50%WOOZZ1550c + 760 & 十矽0 竺二引XX)积累率60 - 80%750第二年:/21450c +1050v + 1050m= 6550V: (c + v) = 19 1%/1550c+760v + 760m = 3070.v:(c+v) = 32.9%J1050y+525 - = ZZ155(k + 25AcZZ28(w-)=*25A? + 3AvXV : (c + v) 21I525(m -) = 500Ac + 25AvxIll 28( - ) ='25Ac + 3Avxz 、 1V : (<7 + 卩)対一m14950c

7、 + 1075v+ 525 = 65509积累率 = 50%1050ZZ1600c + 766v + 70 = 3070 积累率竺二 7 4%x760第三年:/4950c +1075v -+'1075 = 7100/;1600(7 + 766v4 766wa = 3132v:(c+v) = !7.8% v:(t? + v) = 32 3%ZE+0 存 B60Z2 扣皿-竺)=12丄皿+伽2x22537(wi ) = 517-Ac 十 20占丫 2 v2V : (c +v) PS 13v: (c十vj伺26.V : -l-v)=11537-=7100积累率=50%107575467109

8、5v+ 537 丄竺22 h/1632-c + 769v+730-22 ?r第四年:/5467 1 c + 1095v +1095 = 7657 -2 2夯丄=3132枳累率一 =4.6%766v: (c + v)=16.7%ZZ1632 -c +769v+769w = 3170- v: (c + v) = 32.0%2 2以后各年,以此类推。现将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增长情况,列表如下:年度制遥生产资料的 生产资料制逵哨费擁料的 生产资料谓费资料社会总产品价值K价值%价值*%价值%第-年甲4450100D501003000.9000100 :第二年彳4烦111UOO103, 22期1Q2962

9、 Q107第三年+546?.5122.曲1632.5105.213132410410232114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运动表现为生产资 料生产优先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不变 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在积累起来的资本价值中,转变为不变资本 的部分要比可变资本大。这样,如果其它条件相同,对于生产资料的需 求要比对于消费资料的需求增加得更快,从而,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 资料的生产必然要增长得更快。3. 怎样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 发展。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再生产顺利发展,表现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

10、 展。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农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两个主要物质 生产部门,它们在再生产中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 础。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农业向城市居民提供的粮食和副食品,必须 和城市所增加人口数量相适应,向工业提供的农产品原料的数量,必须 和工业扩大再生产时对这些原料增加需要量相适应。同时,工业是国民 经济的主导。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工业向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 和农业扩大再生产时对各种农用生产资料增加的需要量相适应,必须和 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后对日用工业消费品增长程度相适应。正确处理 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有利于工业和农业本部门的协调发 展,也

11、有利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协调发展。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农业内部按照劳动对象、生产过程和产品 用途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可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等生产部门。种植业提供对粮食、经济作物产品和牧业对饲料的需要。 林业除提供木材需要外,对发展农业本身十分重要。森林又是能调节气 候,涵养水源,降低风速而减弱风力,成为农牧业生产自然屏障的 然水库”。畜牧业为劳动者提供肉食、肉、蛋、奶的增加,还能减少对 粮食的需要。畐I业是农村居民利用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如糖、皮、糠等 和当地自然生长物作原料所进行的产业。渔业包括海洋江河养殖和捕捞 业,以及利用池塘和沟渠的养鱼业。总之,农业各部门相互联系,相互

12、 制约,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农、林、牧、畐9、渔协调全面发展。工业内部的协调发展。主要是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轻工业的产品主要是消费资料,重工业产品主要是生产资料,它们之间 要互相提供产品,以满足生产和职工生活的需要。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下,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必须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相互之间增长的 需要。工、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工、农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 展的基础,工、农业的大发展必然引起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要求同工、农业发展相适应,第三产业滞后会阻碍工、农业发展, 而如果太超前发展也会由工、农业发展不足而受到限制。按照社会生产 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工、农业发

13、展和第三产业发展要相互促 进、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繁荣。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分布 不平衡,保持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各地区经济优势与合力, 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沿海地区,经济技术文化水平较 高,生产力发展较快,便于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内 陆地区,资源比较丰富,还拥有一些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少 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广人稀,矿藏丰富,经济文化水平较低;贫困地 区,主要在老、边、少地区,我国虽在总体上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在 贫困地区仍然缺衣少食。鉴于各地区在历史上、地理上等各方面形成的 地区域经济差距,沿海地区应在

14、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积极扶持和帮助 落后地区的发展,向经济落后地区投资建设厂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装 备落后地区的农业,有计划有组织地采用可行的方式援助落后地区,落 后地区要重视资源开发,发展本地优势;内陆地区要加快能源、原材料 工业建设和农牧业开发,在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和地区,积极 发展知识密集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各地区要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布 局,有效配置资源,实行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和高速 增长。4. 社会再生产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再生产是否按比例发展,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因为,如果社会再生产

15、的比例关系失调,即第一部类不能为第二部类提 供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或购买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或者反过来,第 二部类不能为第一部类提供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或购买第一部类的生产 资料,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最终会导致经济停止增长甚至 出现负增长。其次,社会再生产的类型可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来说,以外 延的社会社会扩大再生产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是粗放型的经 济增长方式,而以内涵的社会扩大再生产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必 然是内涵的经济增长方式。再次,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社会生产按比例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则离不开资本积累

16、。同样,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各大产业之间必须按社 会需要的比例配置资源,农轻重必须协调发展,必须有资本积累和足够 的投入。5. 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丰富资源的利用,会比贫 瘠资源的利用更好。但是,自然条件优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不是绝对 的。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劳动者有较高素质,会有较高熟练 程度,能从事复杂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使经济增长更快,而且 比简单劳动创造较高价值。社会分工和经济规模。专业化和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 物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分工取决于经济规模和总的生产水平,经济 规模能够促进专业化和分工,但经济规模并不等于规模经济。

17、规模经济 是指效益。一个是数量概念,一个是质量概念。总之,经济规模要适 度。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结构。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经济体制合理,意味着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 经济增长,而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企业的组 织结构直接关系到经济活动中对生产因素的最优使用和活力。因此,企 业组织结构是否对市场具有应变能力、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自 我约束能力,就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条件。科学技术进步和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科学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相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下,科学技术先 进,就可以保证和促进经济更快地增长;相反,科学技术落

18、后、水平低 则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是,科学技术要成为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 素,必须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除上述因素之外,社会文化、人力资本的形成,国家政治局势,经 济政策与经济法规等,也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6. 试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第一,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我国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为美国的 3倍、日本的 6倍、韩国的 4.5 倍;钢 耗为美国的 5.8 倍、日本的 2.7 倍。能耗的利用效率仅为 30,比一般发 达国家低 20个百分点,这些消耗指标甚至比印度还高得多。依此推算, 中国在 2000年时需要 1

19、.2 万吨钢、 14亿吨煤。能源的缺口大约在 20左 右。第二,资金供给缺口较大。由于要以高投入支撑高速度,按现在的 消耗和发展速度计算基本建设投资, 2000年当年需要 10000亿元的财政 收入, 6000亿元的国库券才能弥补赤字。第三,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较大比重,导致产业 结构调整困难,升级优化缓慢。目前我国的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仅占 32.7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 5070。第四,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形成的高速度,会带来高通 胀,使社会无法承受。1983-1994年,中国的GN年均增长率为10.22 %, 通胀率年均 8.2 ,二者之比为 1:0.68 。日本在

20、1957-1975年间的“两 率”分别为 9.9 和4.6 ,二者之比为 1:0.46 。第五,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恶 化,会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此外,经济增长长期以资本、土地、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为主,全 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辅,虽然也可增大全国经济的总量,但人均占 有量的增长却很缓慢。上述种种表明,中国要实现持续、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必须实 行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7. 经济增长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性?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市场调节资源配 置的盲目 自发性必然导致市场运行的周期波动性。由于市场

21、经济条件 下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市场需要什么,只能 " 在 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察觉出来 " 。价格上涨,市场调节资源向产 品供不应求的企业和部门流入,使原来供不应求的产品供过于求。价格 下跌,市场调节资源从产品供过于求的企业和部门流出,使原来供不应 求的产品供过于求,结果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市场调节是“平衡经 常遭到破坏”中发挥着资源配置作用的,伴随着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 盲目流出流入并通过经济周期性波动,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所以,经 济周期波动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有的东 西。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平的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

22、来代表),它 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形式,经济活动的扩展跟着就是经济收缩,而后又继 之以进一步的经济扩展。这样的周期大约以产出量的长期趋势轨迹而出 现。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理论与实 践依据。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 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是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首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台阶式发展的运动过 程。表现为“加速发展稳定协调一一加速发展”的周期跳跃性, 以“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节奏,来实现经济的加速发展。在客观条件 基本具备、经济稳定协调的基础上,适时加快经济发展

23、,迈上一个新台 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 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个高速发展阶段。所以,以阶段性的高速发 展,实现经济发展总体进程的稳步、高速发展,在我国也是可能的。其次,加快经济发展,上新台阶,是国际环境的需要。在面临知识 经济时代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果不加快经济发展,就会拉大 和其他国家的差距,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再次,当前的国内、国际环境为加快经济发展、上新台阶提供了有 利时机。从国内看,企业改革已全面进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有了较 大提高,社会比较稳定。从国际看,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各国产业结构 重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为我国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提供了契机。最后,要顺利实现我国经济的“台阶式”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