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1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2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3页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废井田,开阡陌1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2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45、6一、选择题1.?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解析:C井田制下,土地国有,没有土地兼并现象,农民也没有土地的支配权,土地所有权归天子,故A、B两项错误;“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反映出土地经营相对公平,故C项正

2、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故D项错误。2.2019·山东青岛期末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市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解析:C规定占田的最高限额,有利于限制土地买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3.2019·河北武邑期末“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开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

3、庶,田野日辟的景象。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根本解决B.宋代施行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开展的作用解析:D由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从而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的结果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开展的作用,应选D项。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宋代并未予以解决,A项错误。宋代经济开展不属于土地兼并的结果,土地兼并不能解决农业不景气问题,B项错误。土地兼并会带来阶级矛盾激化,因此不能保证宋代长治久安,C项错误。4.明末清初思想

4、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千耦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解析:D题干中“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指的是贫农租佃富者之田,收入各得一半,具有租赁经营方式,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故D项正确。5.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别离C.佃农有较大的消费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消费积极性解析:C地主与佃农间存在的是租佃关系,并非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在这种土地经营方

5、式中,土地所有权归地主,而经营权归佃农,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产生了别离,故B项错误;从材料“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信息中,可以看出佃农有较大的消费自主权,故C项正确;佃农有较大消费自主权,因此可以调动佃农的消费积极性,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永佃制是中国自宋至近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据此,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在永佃制下,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别离,可以分别执行和占有。这两项分割的权益,各地名称不同,如:田底田面、田骨田皮、田根田脚。有的地方认为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因此享有永佃权的称为二田主,形成一田二主制。永佃制有利佃农,对佃农是一种保障。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永佃权有时价,而且往往比田骨的价值更高。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根据材料概括永佃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析:永佃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中“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拥有权与使用权别离“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等关键信息逐条归纳;分析原因时结合宋朝以来农村商品经济的开展情况,根据材料中“租用“业权转手“一田二主制“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时价等相关信息进展综合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