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_第1页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_第2页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_第3页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_第4页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答:研究方法处常规的地质研究方法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地质制图;()显微构造与组构的几何分析;()实验构造地质学(模拟实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答: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不整合的识别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地层古生物方面:上、下地层间缺失某些地层或化石带; (2)沉积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上岩相

2、上截然不同,两套地层间往往有古侵蚀面,并保存着古风化壳、古土壤或与之有关的残积矿床等。上覆地层的底层常有由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构造方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度不同,褶皱、断裂情况也各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上、下两套地层经受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期次、强度、类型及特征不同。理论上,地层不整合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之重要依据之一,有助了解古地理古环境变化;实践上,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相邻岩层中,常形成铁锰磷及铝土矿等沉积矿床;是构造上的薄弱带,有利于岩浆及含矿溶液活动,有利于形成交代和充填矿床;对油、气

3、、水的储集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工程上可作为稳定性评价的条件之一。比较风力搬运与河水搬运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  风力搬运与河水搬运都属于外力地质作用的搬运作用,  (2)不同点  风力搬运只有机械搬运方式,搬运的是母岩风化后的碎屑物质,而河水搬运既有机械搬运方式又有化学搬运方式。河水的化学搬运方式是溶运,即易溶岩石及矿物成份溶解于河水,以离子状态进行搬运。  风力的机械搬运以悬浮、跳跃和蠕动三种方式进行。河水的机械搬运以悬运、拖运方式进行,拖运又分为跳跃和滚滑动方式。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区别。  风的悬浮搬运以小于0.2mm的

4、颗粒为主,即除粘土、粉砂外还包括细砂等颗粒,而河水的悬浮搬运以粘土、粉砂等较小颗粒。风的跳跃和蠕动搬运以0.22mm颗粒为主,即砂级的粒度,而河水的跳跃搬运以砂为主,滚滑动以砾石为主。  比较风与河水的机械搬运,风的悬浮搬运粒度比河水的搬运粒度要大,而跳跃与滚动的方式是河水搬运的粒度大。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答案】干旱气候地区的湖水,主要消耗在蒸发上。因此,湖水含盐度不断增高,致使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甚至盐湖。在盐湖中,各种盐类按其溶解度大小,依次沉淀出来(碳酸盐一硫酸盐氯化物) ,由于水分不断蒸发,湖水面逐渐下降,加之沉积物不断淤积使湖底变浅,最后盐湖

5、干涸,直至湖泊最后完全消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碳酸盐阶段  溶解度较低的碳酸盐先达到饱和而结晶沉淀。钙的碳酸盐沉淀最早,镁、钠碳酸盐次之,此类湖泊称碱湖或苏打湖。 (2) 硫酸盐阶段  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溶解度较大的硫酸盐类沉淀下来,此类湖称为苦湖。 (3) 氯化物阶段  湖水进一步浓缩,石盐、光卤石和钾盐开始析出,此类湖泊称为盐湖。 (4)沙下湖阶段  湖泊全被固体盐类充满,盐层常被碎屑物覆盖成为埋藏的盐矿床。试述干旱地区湖泊的演化过程。  【答案】(1)碳酸盐阶段 

6、 湖水在逐渐蒸发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较小的碳酸盐首先达到过饱和而结晶沉淀,形成以方解石为主的碳酸盐软泥。继而发生的沉淀是白云石、苏打和天然苏打这类湖泊通常湖水较深,水域面积较大,多属于半咸水湖 ( 2 )硫酸盐阶段  湖水进一步蒸发、咸化,深度变浅,形成石膏、芒硝和无水芒硝等硫酸盐沉积,这时湖泊称为苦湖。  (3)氯化物阶段  湖水进一步浓缩形成天然卤水,这种卤水可以直接开采,卤水进一步蒸发,石盐、光卤石、钾软等氯化物结晶析出,这时湖水基本干涸,析出干盐湖。  (4)沙下湖阶段  当湖水全被圆体盐类填满,全年都不存在天然卤水,盐层之上通常被风及

7、间歇性河流携带的碎屑沉积物覆盖,成为埋藏的严把矿床,盐湖发展结束。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答案】(1)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有以下五种 整合接触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它表明该两地层是在构造运动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  假整合接触又称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邻的薪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面,或称为剥蚀面,剥蚀面的产状与相邻的上、下地层的产状平行。它表示地层形成以后,地壳均衡上升,使该地层遭受到剥蚀,形成剥蚀面,随后地壳均衡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并

8、形成上覆地层。  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接触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它表示地层形成以后因受强烈的构造运动而褶皱隆起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  侵入接触这是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入体与其围岩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虏体,侵入体与其围岩的界线常常不很规则等。它说明该地区曾经有构造运动发生,因而引起了岩浆的侵入,形成了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恒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  (

9、2) 地质意义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离,剥蚀面上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它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上升并遭受剥蚀,侵入体上面的围岩以及侵入体上部的一部分被蚀去,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的地层,该侵入体的年龄恒老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线理、面理和片理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层理有何区别?  【答案】(1)线理  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根据成因可分为原生线理和次生线理。前者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岩浆岩中的流线;后者是指构造变形中形成的线理  (2)面理面理主要由不

10、同矿物组分构成的分层、片状矿物或不等轴矿物的定向排列以及一系列近于平行的连续面而表现出来  (3)片理  片理一般认为在应力和温度的联合作用下,导使沿剪切面方向之一发育成一组劈理,或因重结晶较强烈,进而使矿物在垂直主压应力方向上生长,形成片理构造。片理面的方向有的与原岩层理斜交,但也有与原岩层理方向一致的,后者说明片理的形成可能是继承原岩层理发育而成。  (4)层理  层理是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纹理。一般厚几厘米至几米,其横向延伸可以是几厘米至数千米倾伏角、倾伏方向、侧伏角,侧伏方向各指什么?  答

11、:线状构造的倾伏角是指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其在水平面投影线的夹角;  倾伏方向就是线状构造的水平投影线指向该线向下一端的方位。  侧伏角是指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或其它几何参考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该构造面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侧伏方向就是构成上述锐夹角的走向线的一端的方位。剪节理的特征。 剪节理的特征为:(1)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2)剪节理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擦痕   (3)发育于砂岩、砾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砂粒的粒状物;  (4)常形成共轭X型节理系,当发育良好

12、时,将岩石切割成菱形或棋盘格状;  (5)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羽状微裂面与主剪裂面一般为5°15°; (6)剪节理尾端常成折尾、菱形结环和分叉。  张节理的特征。 张节理的特征为: (1) 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多短而曲折,一组节理有时呈侧列产出;  (2)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3) 发育于砂岩、砾岩等岩石中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和砂粒;  (4) 张节理多开口,常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5

13、) 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构成一定的几何形状;  (6)张节理尾端变化或连接形式有树枝状、多级分叉、杏仁状结环及各种不规则形状。简述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如果有了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个沉积间断面称为不整合面。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     上升出露水面、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再次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形成了不整合

14、面。因此一个不整合面代表了在下伏地层沉积之后、上覆地层沉积之前产生了一次构造运动。  如果构造运动为垂直升降运动,则形成的不整合为平行不整合,如构造运动为褶皱运动(水平运动),则形成角度不整合。简述逆(冲)断层的构造样式(组合型式)。 逆(冲)断层的构造样式有以下几类:  (1)叠瓦式逆冲断层(单冲式):一系列产状相似的逆冲断层,其上盘依次向上逆冲;(2)对冲式逆冲断层:由两条或两组倾向相反,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3)背冲式逆冲断层: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自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逆冲;(4)楔冲式逆冲断层:由一条或一组叠瓦式逆冲断层

15、与一条或一组正断层共同组成的上宽下窄的楔形断片。什么是褶皱?褶皱要素的概念?  答:褶皱是由岩石中原来近于平直的各种面(例如层理面)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而显示的变形或者原始产状的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力作用下发生永久性塑性变形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1 核部: 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简称核。2 翼部: 指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简称翼。3 翼间角:构成褶皱两翼的同一褶皱面的拐点的切线的夹角称为翼间角 4 枢纽: 同一褶皱岩层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5 轴面: 一个褶

16、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连成的面,它是大致平分褶皱两翼的对称面。 6 轴迹: 褶皱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7 转折端: 褶皱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的部分。  8 脊、脊线、脊面: 背斜或背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称为脊;它们的连线称为脊线;若干相邻褶皱面上的脊线联成的面称为脊面。9 槽、槽线、槽面: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低点称为槽;它们的连线称为槽线;若干相邻褶皱面上的槽线联成的面称为槽面。 10 脊迹和槽迹: 脊面

17、和槽面与地面的交线。  褶皱的分类 ?  答:(1)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可以描述为: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2)根据枢纽产状,褶皱可以分为: 水平褶皱倾伏褶皱 倾竖褶皱 (3)根据翼间角分类:平缓褶皱: 翼间角>120°开阔褶皱: 翼间角70°120°闭合褶皱:翼间角30°70°紧闭褶皱:翼间角0°30° 等斜褶皱:翼间角近于0°两翼产状近于平行

18、。(4)根据褶皱面的弯曲形态可将褶皱描述为:  圆弧褶皱   尖棱褶皱 箱状褶皱   扇状褶皱 挠曲构造阶地  断层的分类 ?  答:(一) 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1 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分类。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基本直交。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斜交  2 根据断层走向与所切割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类。走向断层

19、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顺层断层 断层走向、倾向与岩层走向、倾向基本一致  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关系分类。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作水平位移的断层。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叫滑动断层 3、 断层的识别标志。 断层的识别标志有:  1、地貌标志:如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山岭与平原的突变、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的急剧

20、转向、瀑布、跌水等(1分)。 2、构造标志:(1) 任何沿走向延伸的线状、面状地质体沿走向突然中断或被错移。(2) 断层破碎带的出现,如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等;(3) 断面及断面构造的出现,如见到断层面、摩擦境面、擦抹晶体、阶步,擦痕等;(4) 断层影响带的出现,如构造强化带、岩层产状突然变化、节理化、劈理化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急剧增加、挤压破碎现象、牵引构造等3、 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与缺失。4、 岩浆活动与矿化作用(1分):矿化带或硅化蚀变带成线状分布、环状、放射状岩墙的出现等。5、 岩相和厚度的急变:岩相和岩层厚度的急剧变厚常由断层造成。  简述正断层的组合型式。&

21、#160; 正断层的组合型式有以下几类(1) 地堑:主要由两条或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2) 地垒:主要由两条或两组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升盘;盆岭构造:由不对称的纵列单面山、山岭及其间的盆地组成的构造地貌单元。阶梯状正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同一个方向断落,构成阶梯状。(5) 放射状断层和环状断层:若干弧形或半环状断层围绕一个中心成同心圆状排列,构成环状断层。若干条断层自一个中心成辐射状排列,构成放射状断层。(6) 雁列式断层:若干条近平行的正断层

22、呈斜向错列展布。(7) 块断性断层: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互切割,构成方格状或菱形断块。何为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答:侵入岩体和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是指岩浆向上运移,侵入上覆围岩或喷溢地面并逐渐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岩浆冷凝固结形成岩石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粘稠的含晶体的液态岩浆流动阶段,这时形成了原生流动构造;二是岩浆凝固化阶段,形成原生破裂构造。   岩体形成后,由于地壳运动使岩浆岩体形态和产状发生变化,引起新的构造变形,从而形成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简述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及其确定标志  答:

23、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分为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三种类。侵入接触是接触关系的主要类型,其接触面形态多样,有平直状、港湾状及顺层贯入等形态。其岩体中可见围岩捕虏体,并存有接触变质带。沉积接触的接触面常有古侵蚀面或风化壳,无接触变质现象,上覆岩层大致平行于接触面。断层接触多平直,两边岩石有突变现象,并可能有断层岩或破碎带及擦痕等断裂带特征。  如何确定侵入体的时代.  答:侵入体形成时代的确定,可以用同位素法,也可以用地质法。前者确定其绝对年龄,后者确定其相对年代。  地质法的依据:() 接触关系,侵入体晚于与其呈侵入接触的最新地层时代,早于

24、不整合接触面上覆盖的最老地层时代,也早于断层接触的断层时代;() 岩体差异,同期同源之岩体的岩石特征、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特征有相似性; () 岩体间的穿插关系,被穿切的岩体形成时代较早;() 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岩浆活动意是伴随某一时代的构造运动而产生。因此,根据控制岩体发育区的构造发育期次及其与岩体的关系可以判断岩体的形成时代。   答:1.岩石在地质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弯曲现象成为褶皱; 褶皱要素的主要有:核部、翼部、轴面、枢纽等,其定义在此略去;  基本类型为背斜和向斜,判别方式就是看沿平面上的某点两侧地层的对称重复;  组合型

25、式有:全型褶皱、断续褶皱、过渡类型三种;全型褶皱呈线状一致延伸,呈带状分布,背向斜同等发育,在平面上常呈雁列;断续型中常以背斜为主,多为平缓开阔的褶皱,短轴,向斜不明显,构成穹隆和构造盆地为主的构造格局;过渡型褶皱组合介于两者之间,背向斜的发育程度相差特别明显。 什么叫韧性剪切带?  答:韧性剪切带指具断层状位移,但没有明显断层发育的强烈变形带,带内岩石遭受强烈剪应变,常发育成具劈理或片理的断层岩表现出来的韧性变形特点,是变质岩区断层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但由于韧性剪切带不易识别而常常被忽略。在变质岩区应变突然增强的线性地带,包括强片理化带、糜棱岩带常是韧性剪切带的宏观标志。

26、    同沉积褶皱的主要特征     (1) 同一地层在转折端和两翼厚度明显不一致,背斜转折端厚,向斜转折端薄;(2) 从转折端向两翼,岩相由规律的发生变化;(3) 随地层变老,两翼产状也发生规律变化,越老两翼越陡;(4) 多为开阔褶皱。  .变质岩区的构造置换过程分哪些阶段?每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变质岩区的构造置换过程分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层理的连续性没有破坏,层理S0清楚,并起控制作用;  

27、60; 中期阶段S0遭到强烈的破坏,其连续性已破坏,并产生新生的面状构造;  晚期阶段S0完全破坏,并与S1平行,岩石变成“均一”的面理或层带   角度不整合的概念、它所代表的区域地壳运动过程。      它所代表的地壳运动过程:稳定缓慢下沉的沉积环境地壳水平运动,褶皱和差异隆升,遭受剥蚀改造,可能伴随有岩浆浸入或喷发、动力变质和成矿作用稳定缓慢下沉接受沉积。 什么叫叠加褶皱? 如何判别叠加褶皱存在.  答:同一变形面(层理、劈理等)经历两次以上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叫叠加褶皱。它是变质岩区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构造现象,也是进行构造解析的主要研究对象。   其识别标志()早期褶皱轴面有规律的弯曲;(2)以劈理为变形面的褶皱;(3)两期以上的透入性劈理; (4)系统分布的穹窿、盆地系列,以及广泛发育的环形、蘑菇形、新月形等复杂褶皱形态,以及倾竖褶皱、重斜褶皱的大量出现; (5)赤平投影解析图上,出现线理、劈理产状的规律性变位或褶皱变形面图解出现多环带、多轴组构。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其基本特点是:(1) 一系列线状褶皱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