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复习重点及答案_第1页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及答案_第2页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及答案_第3页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及答案_第4页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现场试验接受干预对象的基本单位A. 个人B. 社区C. 人群D. 一个种族E. 一个民族2. "最古老、最普遍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AA. 面访B. 信访C. 电话访问D. 自填式问卷调查E.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3. 当选择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作为暴露组时,往往不能从这些人群中选出对照组,常需在该人群之外寻找对照组,这样选择的对照称谓CA. 内对照B. 总人口对照C. 外对照D. 多重对照E. 单重对照4. 以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的是AA. 现场试验B. 社区试验C. 干预试验D. 临床试验E. 社区干预实验5. 利用数字表随机排列表,也可

2、用抽签的方法的随机分组方法是:AA. 简单随机化B. 区组随机化C. 分层随机化D. 系统随机化E. 盲法随机化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DA.合理膳食B.适量运动C.戒烟限酒D.提倡病人自我管理E.防止和减缓疾病的发展7. 对头胎的孕妇进行随访观察,询问并记录她孕期的吸烟情况,而后研究分析吸烟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联系,这种研究类型是:DA. 临床试验B. 横断面研究C. 病例对照研究D.队列研究E.现况研究8.A.B.C.D.E.9.A.B.C.D.E.目前进行疾病预后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现况调查病例对照研究生存分析生态学研究数理研究E死亡率、发病率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患病率患病率

3、、生存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C10.A.B.C.D.E.11.A.B.C.D.E.母亲通过胎盘把疾病传给胎儿,此种主要传播形式应为:水平传播垂直传播连续性传播接触传播无传播估计某病流行势态的指标是B患病率感染率引入率发病率续发率12.A.B.C.D.E.判断疾病预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临床经验疾病自然史前瞻性观察回顾对比临床试验E13.A.B.C.D.E.新出现传染病和再发传染病总称为新发传染病传染病总体传染病流行疾病流行性传染病A14.A.B.C.D.E.确定某因素与某疾病联系强度最好用总人群中发病率患病率相对危险度暴露于某因素的频率总人群的死亡率C15. 真正的普查是指CA. 对某个人群的

4、系统追踪观察B. 对某人群中的部分人进行调查C. 对某人群中某事件的完全调查D. 以发现隐性感染为目的的调查E. 对某人群的大部分人进行筛查16. 治愈率的计算公式AA. 治愈的患者数/接受治疗的患者人数B. 缓解的患者数/接受治疗的患者人数C. 复发的患者数/接受观察的患者人数D. 死于该病的患者数/接受观察的患者总数E.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7. 疫源地的正确概念是BA. 传染源活动范围的大小B. 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达到的范围C. 传染源居住地区的大小D. 传染病的病原体排除与否E. 易感者聚集的地方18. 疾病的流行强度分为?DA. 散发B. 流行C. 爆发D. 散发、流

5、行和爆发E. 散发和流行19. 下列哪项属于医院感染:CA. "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B.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C.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D.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E. 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20. 疾病的三间分布是CA. 时间分布、年龄分布和职业分布B. 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C. 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D. 短期波动、长期趋势和周期性?E. 职业分布、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21. 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是DA. 不适于研究发病率低的疾病

6、B. 选择合适的病例与对照困难C. 不能判定某因素与疾病的可能因果关系D. 很难避免某些偏倚的发生B. 在有该病者中, 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为另一组C. 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另一组D. 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E. 任选有无暴露的两个组24. 病因对疾病的作用在时间上必须在疾病发病A. 之后B. 同时C. 之前D. 以上都有可能E. 最后25. 为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对几个独立试验可A. 串联使用B. 并联使用C. 先串联后并联使用D. 要求每个试验假阳性率低E. 要求每个试验特异度低26. 只检测系统发现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的是A. 敏感性B. 及时性

7、C. 简便性D. 灵活性E. 代表性27. 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哪个是正确的。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为CAE. 不适于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同时研究22. 疾病因素模型将因素分为如下两个层次DA.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 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C. 可预防因素和不可预防因素D. 外围的远因和致病机制的近因E. 致病因素与非致病因素23. 队列研究中调查对象应选择DA. 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两个组组,B. 该病在当地居住人群中发病率高,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C. 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段时间不发病D.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该病发病

8、率低,甚至不发病E. 迁出该地居民,患者症状无法得到减轻F. 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没有发生类似疾病28. 下列哪个是学习和应用流行病学的最基本观点。BA. 比较的观点B. 群体的观点C. 概率论的观点D. 社会医学的观点E.多病因论的观点29. 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A. 发病率B. 病死率?C. 死亡率D. 患病率?E. 罹患率30. 在诊断试验中,并联试验是指EA. 同时使用两个试验B. 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试验进行诊断时,其中每个试验都有阳性时才诊断为阳性C. 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试验D. 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试验进行阴性即诊断为阴性E. 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试验进行诊断时,其中只要

9、一个试验有一个阳性即诊断为阳性31. 不同地区,不同级别或规模的医院收治病人在病情,临床类型及病程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什么偏倚:BA. 零点偏倚B. 集合偏倚C. 失访偏倚D. 无应答偏倚E. 其他偏倚32. "预后因素中通常是结局发生之前的早期产物,对结局具有预测作用的是:"DA. 致病因素特征B. 疾病特征C. 诊疗情况D. 疾病标志物E. 患者特征33. 疾病随访的起点BA. 人群B. 零点C. 集合D. 失访E. 预期34. 据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统计,蓝色车辆较其他颜色的车辆出事故更多,由此推论驾驶蓝色车比其他颜色的车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更高,该推论是CA. 正确

10、的B. 不正确,因为没有采取对照组C. 不正确,因为该比较不是基于率的比较D. 不正确,因为未进行统计学检验E. 不正确,因为用流行率而未用发病率35. "我国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正确的是:"BA. "感染谱发生变化,重度和中度病例所占比例逐渐增加B. "传播途径多样,疾病散播快速C. "传染源的流动性呈现快,近的特点D.疫源地范围易确定E."人口大量流动,流动人口基础免疫水平基本相同36. "预后研究最常用的设计类型是:"CA. 病例对照研究B. 描述性研究C. 队列研究D. 试验流行病学研究E. 实验研究37. 误

11、差包含AA.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B. 机遇误差和偶然误差C. 选择误差和偏倚误差D. 间接误差和直接误差E. 信息误差和关联误差38. 假定夫妻不和睦的男外科大夫有较高的手术事故发生率,如用病例对照研究来检验此假设,合适的对照为CA. 未出事故的男外科大夫B. 不是外科大夫的男性C. 夫妻和睦的男外科大夫D. 夫妻和睦的不是外科大夫的男性E. 夫妻不和睦的不是外科大夫的男性39. 某种因素只能引起某种特定的疾病,某种疾病只能由某因素引起指的是:EA. 关联的强度B. "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C. 相似性D. 剂量-反应关系E. 关联的特异性40. 能够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是BA.

12、计划免疫B. 新生儿增加C. 易感者迁入D. 隐性感染E. 新生儿减少41.某乡5000户约2万人口,欲抽其1/5人口进行某病调查,随机抽取一户,抽到的户,对其每个成员均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为CA. 分层抽样B. 系统抽样C. 整群抽样D. 简单抽样E. 多级抽样42. 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AA. 霍乱B. 艾滋病C. 病毒性肝炎D. 钩端螺旋体病E. 天花43. 欲进行吸烟与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下列不能作为对照的是AA. 支气管炎病人B. 胃病病人C. 意外损伤病人D. 肠道传染病人E. 眼病病人?44. 下列属于描述性研究的是AA. 现况调查B. 队列研究C. 病例对照研究D. 临床试验E

13、. 盲法试验45. 下列哪项是正确的DA. 描述性研究总是设立对照组B. 生态学研究以个体为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C. 描述性研究最大的优点是直接验证病因假设D. 现患研究可描述疾病的分布特点,其结果可提供某病的病因线索E. 抽样调查通常要求进行随机分组46. 防止医院感染措施中最常用和最先用的方法是AA. 清洁B. 消毒C. 灭菌D. 隔离E. 高温47. 伯克森偏倚是指AA. 入院率偏倚B. 检出症候偏倚C. 新发病例偏倚D. 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E. 旧发病例偏倚48. 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CA.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状况B. 疾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C. 疾病的人群、时间和地区分

14、布D. 疾病在不同的年、月和日的分布E. 疾病在国际、国家和城乡的分布49.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策略是BA. 全人群策略和危重病人策略并重B. 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C.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急性病策略并重D. 高危人群与危重病人策略并重E. 全人群策略与急性病策略并重50. 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AA. 该病患病率将增加B. 该病发病率将减少C. 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D. 该病发病率将增加E. 发病率升高患病率减少51. 在病因模式中,流行病学轮状模型的图形含义是CA. “轮子”表示机体;“轮轴”表示环境B. “轮子”表示遗传因子;“轮轴”表示病原物C.

15、 “轮子”表示环境;“轮轴”表示机体D. “轮子”表示传染源;“轮轴”表示传播途径E. “轮子”表示易感者;“轮轴”表示传染源52. 在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中,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表明BA. 联系的强度不明显B. 随着暴露剂量增加(或降低)而联系强度也随之增大(或降低)C. 疾病的患病率高D. 疾病的发病率降低E. 因果之间的联系存在许多偏倚53.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包括DA. 疾病B. 健康C. 灾难D. 疾病,伤害健康E. 环境54. 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DA. 是相互独立的两门学科B. 只和一些临床学科有关系C.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D. 是一门临床医学的

16、基础学科E. 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55. 流行指的是DA. 发病率低但持续时间长B. 发病率高达1C. 季节性出现的传染病D. 性质相似的疾病的发生明显高出该人群一般发病水平E. 每10万人发生的病例数56. 检验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率与暴露比率和对照组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分析是:AA. 暴露与疾病关联性分析B. 关联强度分析C. or可信区间的计算D. 分级分析E. 分层分析57. 下列哪一种传染病一般呈严格的季节性AA. 虫媒传染病B. 寄生虫病C. 呼吸道传染病D. 肠道传染病E. 血液传染病58. 属于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是:DA. 慢性病监测系统B. 死因监测系统C. 伤害监测系统D.

17、 症状监测系统E. "全国综合疾病监测点系统59. 几乎所有的非慢性传染性疾病都有参与的危险因素是:CA. 缺乏身体运动B. 不合理膳食C. 遗传因素D. 环境因素E. 空气污染60. 下列哪项是队列研究的缺点AA. 不适用于少见病的病因研究B. 不能计算发病率C. 费人力物力财力D. 暴露测量不可靠,易产生信息偏倚E. 适用于少见病的病因研究61. 流行病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AA. 观察法B. 实验法C. 理论法D. 分类法E. 描述法62.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是指CA.病因、宿主、环境B.传染源、宿主、环境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D.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机制E.宿

18、主、传染源、环境63. 干扰和沾染的控制方法AA. 盲法B. 抽样随机化C. 区组随机化D. 分层随机化E. 排除法64. 哪种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的传染的目的。BA. 人工被动免疫B. 计划免疫C. 人工自动免疫D. 被动自动免疫E. 预防免疫65. 发病率、患病率与病程三者的正确关系是EA. 发病率=患病率X病程B. 发病率=患病率X病程C. 发病率=患病率病程D. 病程=发病率+患病率E. 患病率=发病率X病程66. 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粗死亡率为CA. 30010万B. 601000C. 101000D. 1001000E. 所给资料不能计算67. 用于判断新药或新疗法是否优于该常用药物的对照方法叫做?DA. 安慰剂对照B. 交叉对照C. 互相对照D. 标准对照E. 自身对照68. 选择对照人群的方式AA. 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B. 一般人群C. 患病人群D. 易感人群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