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第1页
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第2页
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第3页
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第4页
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作者:王小东      摘要:综述了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铝基、锡基以及硅基合金负极材料;对合金负极材料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贮锂机制进行了分析。活性粒子纳米化、多重缓冲结构和多组分复合方式是合金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活性组分;惰性组分;循环性能  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广泛采用石墨及改性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其理论容量较低12。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在理论上,一些可以

2、与锂组成合金系统的金属或类金属都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些负极材料统称为合金负极材料。与石墨相比,合金负极材料的理论贮锂容量大,贮锂电位低。本文作者总结了近年来不同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合金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 1 贮锂机制在嵌锂过程中,Li+通过电解液到达负极的活性物质表面,在负极上得到自由电子,形成锂Ô子后沉积到负极表面3,之后锂Ô子从负极材料的表面扩散到负极材料的内部,发生合金化反应。这个过程对应于外电路的放电过程;反之,在高电位下,锂Ô子由于化学性质活泼而在负极表面失去电子,形成 Li+,并在电场作用下迁移至正极;负极

3、内部的锂Ô子扩散到负极表面,对于负极而言发生了合金的分解,这个过程对应于外电路的充电过程4。对于石墨电极,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锂在石墨片层间实现嵌脱过程,并形成锂碳嵌入化合物LiC6。Li+在层状石墨中的嵌脱反应只会引起层间距的变化,不会破坏晶体结构4。表1给出了目前研究较多的活性贮锂元素的性能参数。显然,合金负极材料具有比石墨高的理论容量。 2 合金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合金负极材料的缺点是首次不可逆容量较大和Ñ环性能差,特别是其Ñ环性能与石墨电极的相差甚远。根本Ô因在于:合金负极材料的反应机制不同于石墨负极材料4。石墨负极材料具有特殊层状开放结构,在进行

4、嵌脱锂反应时,结构不发生重构,只发生体积的收缩和膨胀。大多数可以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在发生嵌脱锂反应时,会形成含锂的金属间化合物LixMy,不同元素形成的晶体结构差异很大。这样,化合物形成时,组分晶体的结构会发生重构,并伴随着大的体积膨胀;同时,在晶体材料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还会导致两相边界区域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造成活性颗粒的破裂或粉化。这种破裂和粉化会导致活性颗粒和电极失去接触,甚至造成负极的崩塌,嵌入活性物质中的锂在随后的过程中无法脱出;即使锂可以从活性物质中脱出,活性物质在室温下也不具备再结晶能力,会变成疏松的非晶物质5,9-10。在非晶材料中,虽然锂嵌入导致的体积膨胀是均匀的,

5、膨胀和收缩即便可逆,体积的变化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可逆容量。3 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根据以上问题,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减小材料的不可逆容量或提高Ñ环性能方面。目前广泛采用A-M"式金属间化合物的形式来缓冲合金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11,其中A是Al、Sn、Si和Sb等活性贮锂元素,M"是不能与锂形成合金的元素。该体系的显著特点是活性粒子均匀分布在惰性基体上,惰性组分可缓冲锂嵌脱反应时引起的体积变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合金负极材料的Ñ环性能。 3.1 锡基合金与氧化物 锡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当生成Li22Sn5金属间化合物时,理论容量为990mAh/

6、g。由于Li-Sn化合会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造成了锡基材料的Ñ环性能变差。金属间化合物Cu6Sn5是较为典型的A-M'式负极材料12。常规的Cu6Sn5制备方法有机械合金化法、气体雾化法和熔体快淬法13等。J.Wolfenstine等14制备出了Cu6Sn5合金,当粒度达到纳米级时,容量衰减显著减少,100次Ñ环后的体积容量为 1450mAh/ml。Cu6Sn5的Ñ环性能还有待提高,用高能球磨法制备出的纳米晶Cu6Sn5,在20次Ñ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仅为 60%15。K.D.Kepler,等12的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惰性元素Cu的含量,可增加合金的&

7、#209;环稳定性。J.Yang等16对锡基氧化物的贮锂机制进行了研究:锂与锡基氧化物反应,首先生成非晶态的Li2O惰性相和金属锡相,随着锂的嵌入反应进一步进行,锂与锡化合生成金属间化合物。 目前广泛采用多组分复合方式,进一步提高Cu-Sn合金的Ñ环性能。D.C.Kim等17用化学还Ô法制备了掺0.3% B的纳米Cu6Sn5合金粉末,80次Ñ环后的容量约为200mAh/g。C.X.Wang等18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Sn/C复合材料,首次放电容量可达1080 mAh/g,但首次不可逆容量较高,容量保持率很低。在各类合金负极材料中,薄膜材料占有重要地位。薄膜负极与集流

8、体之间结合紧密,减少了粘结剂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Y.L.Kim等11采用电子束蒸镀的方法制备了掺Ag的Sn-Zr薄膜,随着Zr量的增加,Sn-Zr薄膜的Ñ环稳定性增加。200次Ñ环后,Sn57Zr33Ag10的容量在1700mAh/cm3左右。 3.2 铝基合金Al-Li二元相图显示,锂与铝可化合生成AlLi、Al2Li3和 Al4Li9等。当生成Al4Li9时,铝的质量比容量高达2234mAh/ g,是石墨负极的7倍左右19。超细铝粉在锂嵌入后会引起强烈的电极钝化作用,不适于作负极材料,研究者们对纯铝的研究多集中于薄膜样品。 Y.Hamon等19采用热蒸镀方法制备了不同厚

9、度的铝薄膜,以金属锂为对电极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锂嵌入时,在0.26V (vs.Li)处出现明显的电压平台,但并没生成Al4Li9相,其中,厚度为0.1m的薄膜的首次可逆容量达到800mAh/g;厚1.0m的薄膜则降低到420mAh/g。薄膜越薄,在垂直于薄膜方向引起的体积效应越小,对应的可逆容量越大,充放电效率越高。如何减少Ñ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形,也是铝基合金材料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多组分复合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二元铝基合金有Al2Cu、Al6Mn和AlNi等19,但贮锂机制比较复杂。M.J.Lindsay等20制备了Fe2Al5粉末,粒度为0.5m的样品的可

10、逆容量达到485mAhg,接近生成AlLi时的理论容量(543mAh/g),但是2次Ñ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仅为30%。 3.3 硅基合金硅与锂化合,可生成Li12Si7、Li7Si3、Li13Si4 和Li22Si5等,其中Li22Si5对应的贮锂容量达4200mAh/g,但容量衰减很快。单质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早期的电极材料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多集中于薄膜材料。各类非晶硅薄膜Ñ环特性均高于晶态单质硅,如采用气相沉积法制备的非晶硅薄膜21,前3次Ñ环的放电容量达到1000mAh/g,但Ñ环性能有待改善。 3.3.1 硅-金属复合负极材料在硅基材料中引

11、入Mg、Mn、Ca和Cr元素,可缓解嵌脱锂过程引起的体积变化,其中,Mg2Si的研究较多22。俊美等23采用机械合金退火法合成了Mg2Si和MnSi金属间化合物。Mg2Si的首次放电容量接近600 mAh/g,但3次Ñ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仅为9%;MnSi金属间化合物的容量衰减较Mg2Si小,60次Ñ环后的容量保持在200mAh/g以上。J.Wolfenstlne24对CaSi2 的充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50次Ñ环后,粒度为30m的CaSi2,可逆容量为150mAh/g;而粒度为1-3m的CaSi2,可逆容量为220mAh/g。 3.3.2 硅-非金属复合负极材料J.

12、Yang25研究了不同硅基氧化物的充放电性能,以 0.2mA/cm2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SiO0.8的首次可逆容量为 1600 mAh/g。目前,Si/C二元复合材料也被广泛研究26,Si/C二元复合负极材料m(MCMB):m(Si)=7:3在以500mAh/g的比容量控制时,可进行90次Ñ环,具备了较好的Ñ环特性。 3.4 其他合金负极材料其他合金负极材料,如Ag、sb基等也被广泛研究。由于Ag的价格较高、体积质量较大,作为单质研究的较少,而多采用添加其他活性元素和惰性元素的方式制备Ag基负极材料。 J.T.Yin等27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Ag-Fe-Sn合金,Fe的加入

13、提高了负极材料的性能;组分为Ag36.4Fe15.6Sn48的合金在 300次Ñ环后,可逆容量保持在280mh/g,远高于Ag52Sn48。 对于活性元素Sb来说,研究较多的是-Zn4Sb3、CoSb3和 InSb等,目前Sb作为添加元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E.Ronnebro等28研究了Ag36.4Sb15.6Sn48,¾过300次Ñ环,比容量保持在410mAh/g,高于石墨负极材料。 4 展望目前,合金负极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纳米活性颗粒在稳定Ñ环性能、提供高可逆容量等方面具有发展潜力,但如何抑制纳米粒子团聚是必须

14、解决的问题。以惰性组分为基体的缓冲结构,在单一惰性基体中的锂扩散速率较低,设计多组分复合的多重缓冲结构是未来合金负极材料较有希望的发展方向;同时,锂在活性物质中的扩散速率将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合金化过程,提高锂在电极材料中的室温扩散速率,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致谢:感谢赵铭æ副教授对本工作的支持。参考文献: 1 Cao G S,Zhao X B,Li T,et al.Zn4Sb3(-C7) powders as a poten-tial anode material for lihium-ion batteriesJ. J Power Sources,2001,94(1):102

15、107 2 ZHANG Han-ping(张汉平),FU Li-jun(付丽君),WU Yu-ping(吴宇平),et al.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05,35(4):274275 3 XIE Wei(谢维)Al与Al基金属间化合物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Changsha(长沙):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南工业大学),2005 4 GUO Bin-kun(郭炳煜),XU Hui(徐徽),WANG Xian-you(王先友),et al. 锂离子电池M第二版,Changsh

16、a(长沙):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ess(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40 5 Hatchard T DStudy of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puttered SiI-xSnx filmsJ. J Electrochem Soc,2004,151(10):Al 628-Al 635 6 WEN Zhong-sheng(文钟晟)锂离子电池用高容量含硅负极材料研究DShanghai(上海):Shanghai l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lnformation Technology,Chi

17、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 7 Noriyuki T,Ryuji O,Masahisa F,et al, Study on the anode beha- vior of Sn and Sn-Cu alloy thin-film electrodesJ. J Power Sources, 2002,107(1):48-45 8 McAlister A JBull Alloy Phase DiagramsM19821779 Bong-Chull K,Hiroyuki U,Tomohiro S,et alCyclic properties of Si-Cu/carbon nano-composite anodes for Li-ion secondary batteries JJ Electrochem Soc,2005,152(3):A523-A526 10 Beaulieu L Y,Hewitt K C,Turner R L,et al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of Li with amorphous Si-sn alloysJJ Electrochem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