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住宅节能的必然趋势_第1页
绿色建筑—住宅节能的必然趋势_第2页
绿色建筑—住宅节能的必然趋势_第3页
绿色建筑—住宅节能的必然趋势_第4页
绿色建筑—住宅节能的必然趋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绿色低碳建筑住宅节能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追求能源再利用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建筑顺应了这种时代要求,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引言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1 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概念与特征 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娱乐的主要场所,但是建筑在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运行,后期的装修入户,及至最终拆迁的生命周期内,出规划设计外,其他阶段都伴随着资源利用,能源输入,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生命周期的循环使人们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结果。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2、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2 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

3、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油,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

4、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kg的CO2。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高,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建筑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亿吨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然后,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3 绿色低碳建

5、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而是将能源的消耗、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还急需加大低碳

6、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注绿色建筑和低碳人居,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绿色人居的进程。4 绿色低碳建筑的例子日本是世界上对环保建筑诠释的最为详细的国家之一。在日本的住宅,商业大厦等建筑物中,环保理念无处不在,现在,让我们从世博会上日本馆的建筑来体现日本的环保理念。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有独特的外观和颜色。除了建筑造型外,还汇集了众多的环保设计手法,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环境设计场馆。市村雄作说,支持这一设计理念的有三个设计元素,分别是超级发电膜、大空间的一体化结构系统,呼吸式孔道。日本馆的建筑系统融合了最尖端的环保技术有氧化钛等太阳能电池。这种ETFE

7、膜(乙烯 四氟乙烯共聚物)在北京奥运会水立方曾经使用过,是非常轻非常薄的材料,抗温性能非常强,在日本馆采用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弯曲,是轻软型的太阳能电池。在两层的ETFE双层膜的结构内装有超薄太阳能发电池,实现了超轻膜结构系统。第二个设计元素是构成大空间的一体化结构系统。日本馆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系统,双曲面起到支撑建筑穹体的作用,呼吸柱和穹顶是一体化的结构。呼吸状的柱子可以有效地分散结构负载。使用一体化的结构和覆盖展馆表层的膜结构,在上海特有的软基地上实现了扶梯结构,这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地基结构。第三个设计元素是循环式呼吸拱道,也叫生态呼吸柱。呼吸柱可以将阳光、雨水、空气等自然能源

8、引入到建筑内部,进行有效的利用。呼吸柱的内层部分是与外部空间相连的,呼吸柱两侧属于室内空间,其中一层是办公区,两层大空间是展示区域。在这里,首先自然光可以通过呼吸柱照射到位于一层的办公区,其次雨水可以利用呼吸柱收集起来。天气炎热的时候这些水可以喷洒到建筑表层,从而有效地进行降温。洒水之后没有蒸发掉水分,可以再次被呼吸柱收集起来,这样可以形成水的循环再利用。市村雄作说,呼吸柱上部的空气被阳光持续照射之后会不断升温,这些空气升温之后会在呼吸柱内部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可称为烟囱效应。通过拔高效果,地面冷空气会被带动上升,从而引入到一层两层的室内空间。他说,通过计算机的气流模拟演示,他们在呼吸柱上安装

9、了三个触角。通过这种方式自然能量被呼吸道收于建筑内部,从而起到了降低环境负荷的作用。5 英文摘要Green constructionThe building sector alone accounts for 30-40 percent of global energy use. Over 80 percent of the environmentally harmful emissions from buildings are due to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the times when the buildings are in use.It has bee

10、n proven that simplified working models and systems will result i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cost-effective 'green buildings' that can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by 60-80 percent. They will also lead to improved indoor climate and air quality.The green building also is a reasonable investm

11、ent. Even though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costs are 2-5 percent higher than for a conventional building, these costs will be made up for in energy savings over a period of 5-15 years.Green Buildings provide financial benefits that conventional buildings do not. As indicated inFigure 3 below, the Rep

12、ort concluded thatfinancial benefits of green design are between$50 and $70 per square foot in a LEED building,over 10 times the additional cost associated withbuilding green. The financial benefits are inlower energy, waste and water costs, lowerenvironmental and emissions costs, and loweroperational and maintenance costs and increased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