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课件_第1页
初二下册语文课件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二下册语文课件【教学目标】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 法。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 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教学难点】课文 2、3 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主动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 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

2、,亲爱 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 ;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 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 袋闷烟, 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 爱戴之情, 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 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二、解题1、背影是一篇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 文,本文写于 1925 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 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 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 , 的散文家

3、、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 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3 段、 4-5 段, 6 段,7 段分别找 不同的小组读。 6 段齐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教学内容和步骤: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

4、进行圈点批注【师】批注要点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 形成不动笔不读书 的习惯, 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 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 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 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 集反聩信息)【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讨论讲解全文。2、理解

5、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论讨讲解【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分析(理解记叙的要素)【讨论】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 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分析1祖母死了2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 , 家境惨淡 )。 设置惨淡环境, 渲染悲凉气氛, 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 辞劳苦, 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 显父爱崇高。【讨论】 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 背影起一个名字。分析1第一段:

6、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 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板书惦记背影2第六段: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 (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 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板书刻画背影, (望父买橘)3第六段: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我找不 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 ( 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 ,可以 举两个古人的例子: 古人荆克刺王前, 燕子丹给他送行 风萧 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 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

7、别离,更是感人)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第七段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讨论】 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 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分析课文第二段, 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 悲哀之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板书悲哀之泪第六段,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H。这是 感动之泪 ,望父买橘。板书感动之泪3第六段,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这是 不舍之泪 ,父子即将离别。板书不舍之泪4

8、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 触目伤怀, 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 这是 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讨论】 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 6、7 两段,那么 2、3、4、 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分析2、3 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 气氛。4、5 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 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 背影 。二、小结(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 是,简要说明理由。A、 表现父亲疼爱儿子B、 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C 表现儿子体谅父亲D 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 亲情板书父子情深

9、三、布置作业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2、思考课后第一题。课后心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 感受本文朴实语 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过程与方法: 】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 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 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 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方式。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 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

10、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 此应稍作分析。2 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 却感人至深, 其原因何在 ? 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 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 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讲述让自己 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2分析课文第 l 、2 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 l 、2 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

11、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 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 永久的 悔 ,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 写这篇文章时季 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 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板 书课题)1 低头沉思, 回忆往事。2 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 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 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二、分

12、析课文第 l 、2 自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 l 、2 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 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 不该离开故乡, 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 永久 的悔 ?抽学生回答。板 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 1 段用了两 个成语 俯拾皆是 和唾手可得 , 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 用 ?抽学生回答, 总结。 5 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 加以点评。 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 不该离开故乡, 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生: 因为它最深切、 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 悔的事有很多,

13、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 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 俯拾皆是 和唾手可得 造句。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 约 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 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 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 熟悉文章内 容。 2踊跃回答。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板书: 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 白的、黄的、红的 就是本文的 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 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 ?这一 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

14、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 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 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 第一,我作为一 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 以外,所有我在 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 分组讨论, 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 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

15、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 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四、本课小结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 、2 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 了母亲对 我 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五、板书设计永久的悔季羡林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 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 3、 4 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 识2阅读 5-8 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 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一、阅读理解 3、4 自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

16、阅读第 3、 4 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 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 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 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 ( 见板书设计 )6 师:如何 理解 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 织学生讨论)1阅读 3、 4 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 用。2. 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 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3、生:立椎之地、 孤苦伶仃、 无依无靠、

17、举目无亲、 背井离乡、 千 辛万苦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 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 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二、分析阅读 5-8 自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细读 58 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 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 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 回答。 3师:但 我 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 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 ( 见板书设计 )。 4让学生齐读第 7 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 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一处对母亲 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

18、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 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 5-8 段。 2思考回答。生: 白的 与我们家无缘, 黄的 与我们缘分也不大, 终日为伍者只有 红的 。 3 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 馍; 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 为二大爷割牛草 也可得到一点黄的。4 齐读第 7 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 情深。5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 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三、重点研读 9 一 ll 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 10 自然段。 3师: 这两

19、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 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年少时对母亲的 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 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 中蕴含的深情。1 .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2 充满 感情地朗读第 10 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 的深情, 联想自己的情况,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为题组织一次 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 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

20、、长辈的关爱。四、完成课堂练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疑难字词练习 ( 见随堂练习设计 ) 。 2指导完成课后 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 课后习题。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 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 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 的模式,莫等到 子欲养而亲不待 ,空悲切。六板书设计永久的悔季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 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 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

21、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直到去世。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红的: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 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 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 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 他非常懒, 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 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 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 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 他 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个性练习设计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母亲不知

22、有多少个日日夜夜, 眼望 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 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 ( 如村 边眺望、 临终思念等 )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教学探讨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故事情节。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以 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 结构和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 战的作风。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

23、果。 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 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教学突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着重探讨。教学准备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 , 了解中外战争以少胜多,以 弱* 的战例。 2预习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讲述战例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 美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

24、,听战争故事吗?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 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 双方对阵, 人数便是决 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1纷纷回答:爱看。 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3师装作不解:哦,历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 的战例吗?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 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 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 的呢 ?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 (板书课题) 3举手 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 中有外,学生的

25、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4进入新课学习。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 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1听教 师讲解, 作好相应记录。 -2 阅读课文, 熟悉故事情节。 3讲 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 文眼是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 见 板书 )1 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 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讨论回答,

26、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3理清文章结构。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 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 跌宕起伏, 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 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 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 配衬以古典句式的色彩, 形成一 种俏丽、 典雅的风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 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 一齐惊得 啊 了一声,随后 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惊 是因为不知那 是黄河, 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 笑 是为昨晚的冒失, 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 亏没有强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 有一班骑兵掉队了, 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 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 ?接着写骑兵 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 于是放弃了, 这又有了一个悬念: 这到底是条什么河 ?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 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 - 排马枪,引起了 * ,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