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理海洋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印度洋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及其形成机制关键词:印度洋 偶极子增暖 亚洲夏季风 全球变暖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
2、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
3、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大平洋的增暖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正文内容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
4、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
5、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大平洋的增暖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
6、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
7、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
8、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大平洋的增暖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
9、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
10、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大平洋的增暖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
11、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
12、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大平洋的增暖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1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
14、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
15、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大平洋的增暖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
16、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
17、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大平洋的增暖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
18、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
19、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大平洋的增暖在亚
20、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
21、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
22、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大平洋的增暖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
23、。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
24、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大平洋的增暖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
25、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学反思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数学问题解决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导向分析试题及答案
- 月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入党培训测试题及答案(一)
- 物流金融服务在供应链金融创新中的应用场景与风险控制研究
- 绞车运输工试题及答案
- 工业催化考试题及答案
- 教育大数据在2025年教育行业数据驱动战略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 环境监测面试真题及答案
- 模拟退火与数论-深度研究
- 驾照考试科目一试题900题(含标准答案)022506
- 水利项目立项报告
- 幼儿园初级保育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MOOC】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家政服务人员岗前培训
- 国家生物安全培训课件
- 专题11 名著阅读之《童年》(考题猜想)(期中真题速递20题)(含答案解析)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无人机组装与调试 课件全套 项目1-3 无人机组装调试基础、多旋翼无人机组装与调试、垂直起降无人机组装调试
- (完整版)第八章财务报表分析习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