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测风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电子教案_第1页
煤矿测风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电子教案_第2页
煤矿测风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电子教案_第3页
煤矿测风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电子教案_第4页
煤矿测风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煤矿测风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一、主要危险源1仪器不完好。2作业地点支护不完好。3作业地点有害气体超限。二、适用范围第1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矿井测风、测压等作业。第2条测风工应完成以下工作:1定期测定矿井风量、风压、漏风量。2测定矿井各用风地点的风量,及时提出风量调整方案。3测定矿井各用风地点的温度、湿度及所需检测气体的浓度。4及时准确填报通风报表和各种记录。5计算矿井通风参数(有效风量率、外部漏风率、等积孔等)。6监测各用风地点的配风是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7在瓦斯等级鉴定、反风演习时,测定有关参数。8协助开展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和风机性能测定等工作。9通风构筑物的漏风测定。10. 局部通风机风压

2、测定。三、上岗条件第3条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第4条测风工需要掌握以下知识:1. 掌握煤矿安全规程有关风量、气体浓度、温度以及测风的规定。2. 掌握风表和其它仪器的性能、参数。3. 熟悉矿井通风系统,掌握各用风地点所需风量。4. 熟悉测风方法、过程、注意事项。5. 掌握测定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方法。6. 掌握测定局部通风机风量、风压的方法。7. 掌握测定井下温度、湿度、风速等的方法。8. 掌握测量井巷点压力(静压、速压、全压)和一段巷道压差的方法。四、安全规定第5条在作业前必须进行危险源辨识,作业过程中必须执行“手指口述”第6条携带和使用仪器仪表时,必须轻拿

3、轻放,避免碰撞。第7条测风时,应在专门的测风站进行。没有专用测风站时,必须选择巷道顶帮完好、断面规整、无障碍物且前后10m无拐弯的直巷作业;在牵引车或胶轮车运行的巷道中测风时,必须在牵引车或胶轮车停止在100m外或车辆通过5min后方可进行作业。第8条在斜巷测风时,人员必须站稳,防止滑倒。五、操作准备第9条入井前必须根据工作任务携带所用的风表、秒表、温度计、瓦斯检定器、便携式报警仪、皮尺及记录本等有关仪器仪表。第10条入井前应对仪器仪表进行检查,并符合以下要求:1风表开关、回零装置和指针灵活可靠,外壳及各部位螺丝无松动,风表校正曲线吻合。2秒表的开关和指针灵活。3计算器电量充足、按钮有效。4皮

4、托管的中心孔和管壁孔无堵塞。5.压差计液量符合规定,各器件完好。第11条井下测风地点的选择:1测风地点应选择在:矿井一翼、水平进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掘进巷道;井下主要用风硐室;其它需要测风地点。2主要风道中的测风工作应在测风站内进行;在无测风站的地点测风时,应选择巷道断面规整、支护良好、无空顶片帮且前后10m巷道内无障碍物和拐弯的地点。第12条根据测量风速的大小,选用合适的风表。第13条矿井每10天至少进行1次全面测风,测风地点、位置、测风周期应符合相关规定。第14条测风操作顺序:检查仪器-入井测风-测温度-测气体浓度-填测风手册-填测风记录牌板-整理仪器-升井填测风

5、报表-报审。(测压、测巷道空气参数时顺序同测风顺序)六、正常操作第15条用侧身法测风时,测风工在测风断面内应背靠巷道壁站立,手持风表将手臂向风流垂直方向伸直,风表叶片迎向风流并与风流垂直,在巷道横断面内均匀移动。为消除人体对风速的影响,应将测得的风速乘校正系数。校正系数按式(1)计算:K=(S-0.4)/S(1)式中K校正系数;S测风巷道断面积,m2;0.4测风工人体所占面积,m2。第16条风表测风的方法有定点测风和线路测风两种:1.定点测风:巷道断面在10m以上时测120s;巷道断面在410m时测60s。2.线路测风:风表在测风断面内按规定线路、规定时间(60s,120s)匀速移动。根据断面

6、积大小,线路分四线法、六线法、迂回八线法,如图1所示。(a)四战法图1风表酒风移哥路贞织第18条第19条数-最小读数)第20条第21条第17条测风时,应先将风表记数器指针回零或记下始读数,待风表叶轮转动30s左右后,冉同时启动风表记数器和秒表进行测定,测定结束同时关闭。风表开(停)应与秒表开(停)一致。根据测得的表速在风表校正曲线上查得对应的真风速。在每个测风断面测风至少3次,风表多次转动格数误差(最大读/最小读数不超过3%寸取其平均值。测得的风速乘以巷道断面即为该断面的风量值。各种风量的测算:1 .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工作风量用下述方法测定:(1)在风碉内测风时,可使用自动测风仪表或超声波风速仪

7、。(2)在主要通风机出风口测风时,轴流式通风机测风断面应选在环形扩散器断面,用等面积环的原理在断面内布置测点;离心式通风机测风断面应选在扩散器出口,在断面内按网格状布置测点。测35次后,取其平均值。2 .局部通风机工作风量用下述方法测定:(1)用风表测定时,先在局部通风机吸风口前10m巷道内(图2中A-A断面)用风表测风速,求得风量值;再在局部通风机后5m巷道内(图2中B-B断面)用风表测风速,求得风量值,AB断面的风量差即为局部通风机的工作风量。(2)在局部通风机的进、出风口直接用高速风表测定时,应手持风表紧靠防护网按绕线法在吸风口全断面内均匀地移动1min而测得。测风人员必须站在风机一侧,

8、不可正对吸风口。3,测定全风压供给掘进工作面的风量时,测点应选在局部通风机吸风口前10m的进风巷内,如图2中的A-A断面。图之局部通风.机工年风量测定布置画(2)式中v均一断面平均风速,m/s;P一测点的空气密度,kg/m3;hvi各测点测得的速风压,Pa;n一同一断面内布置的测点数。4 .掘进工作面的风量测定应在风筒出口以外1020m的巷道内进行,如图2中的C断面;也可在风筒内C断面(图2)用皮托管、压差计测得。5 .测定风筒百米漏风率按式(3)计算:(3)式中P-风筒百米漏风率,%qf一局部通风机的工作风量,m/s;q掘进工作面风量(风筒末端风量),m/s;L一风筒长度,nr6.矿井有效风

9、量按式(4)计算:(4) Q=Qi+汇Qi+汇Q正汇Q其他i式中Qii个采煤工作面进风流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可以用测量风量x测量点空气密度/1.2);QI"i个掘进工作面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QIi个碉室进风流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Q其他一第i个其他用风地点迸风流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7.矿井有效风量率按式(5)计算:(5) C=(Q/EQJxl00%式中Qi一一第i台主要通风机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风量。m3/s8矿井外部漏风量的计算按式(6)计算(6) Q=EQ-EQ式中Q第i号风井实测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的

10、风量,m3/s;式中Q外漏一矿井外部漏风,nm/s;Z2Q主通一各台主要通风机工作风量之和,n3/s;12Q总回一各回风井的风量之和,n3/so9矿井外部漏风率按式(7)计算(7) L=Q/汇Qi10%式中L矿井外部漏风率,%;Z2Q外漏一矿井外部漏风量之和,n3/s;EQ主通一各台主要通风机工作风量总和,n3/so10计算矿井有效风量、漏风量时,风量应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风量,可按式(8)计算:( 8)式中Q标标准状态下的风量,n3/s;Q测一测定地点的风量,川/s;P测测定地点的空气密度,kg/n3;1.2标准状态下矿井空气密度,kg/n3。第22条矿井等积孔的计算,可按式(9)计算:( 9

11、)式中Q实测矿井风量,n3/s;h矿井的通风阻力,Pa。或式中h矿井的通风阻力,nn2HO。第23条测风注意事项:1 .测风时风表不能距人体及巷道顶、帮、底部太近,一般应保持200mmfc右的距离。2各类风表要配有长0.5n左右的非导电表把。3在倾斜巷道内测风时,要注意使叶轮与风流方向始终保持垂直。4在遇到有车通过或风门开启等情况时,要等待一定时间,待风流稳定后再进行测风。5及时记录和换算测定结果,发现偏差较大时应重新测定。6风表叶片不得和其它物体接触、倒转或用嘴吹,风表用后应放入盒内,不得交给非测风人员保管。七、收尾工作第24条测风结束,及时填写测风手册、测风牌板。升井后及时填写测风台帐,编

12、制测风报表。烟雾法测风量当巷道风速低于0.3时,可以用烟雾法测定。即选一段10m长、巷道断面规整、无拐弯的直线巷道,1人在起点释放烟雾(可以选用四氯化锡、四氯化钛),另1人在终点用秒表记录烟雾到达的时间,然后采用下式算出风速。V=KL/t式中K系数,0.80.9;L起点到终点的巷道长度,m;t一一间隔时间,s矿用风筒漏风率和风阻的测定方法GB/T1533594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1222批准19950801实施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矿用风筒漏风率和风阻的测定系统、测定条件、测定步骤和测定结果的表述。本标准适用于矿用正压风筒和负压风筒产品。2引用标准GB1236通风机空气动力性能试验

13、方法MT164煤矿用正压风筒MT165煤矿用负压风筒3术语3. 1百米风筒漏风率leakagerateper100mofairduct在规定的风压条件下,平均每百米风筒漏风量占风筒进口风量的百分数。4. 2百米风筒风阻specificresistanceper100mofairduct平均每百米风筒轴线方向上的摩擦风阻和接头风阻之和。5. 3百米E风筒标准风阻referencespecificresisthnceper100mofairduct在空气密度为1.20kg/m3的条件下,平均每百米风筒轴线方向上的摩擦风阻和接头风阻之和。4测定系统测定系统由测定装置、被测风筒、测量仪器组成。测定系统

14、布置如图1、图2所示。4547乳7SETI0图1正压风筒测定系统示意图1通风机;2一连接风筒;3一整流段;4测量段;5皮托管;6温度计;7微压计;8一被测风筒;9胶管;10风量调节器;L一整流段长度图2负压风筒测定系统示意图1通风机;2一连接风筒;3一整流段;4温度计;5皮托管;6测量段;7微压计;8一被测风筒;9胶管;10风量调节器;L一整流段长度4. 1测定装置测定装置由通风机、测试管路、整流装置和风量调节器组成。测试管路采用圆形管道。测量段的直径应与被测风筒的直径一致。4. 1.1应采用能满足要求的JBT型轴流式通风机。4. 1.2测试管路和整流装置的尺寸和形状应符合GB1236中3.3

15、.1.3和3.4的规定。6. 2测量仪器测量仪器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仪器名称单位测量范围最小分度值微压计Pa020002025000.1气压计Pa80X103106X103100温度计C0500.1皮托管m/s030(准确度二等)5测定条件7. 1测定系统应设置在不受外界气流干扰的场所。5.2被测风筒总长度应不少于100m,平直地安装在测定系统内。6测定步骤6.1检查被测风筒的安装是否平直、牢固。6.2调试仪器,检查连接仪器的胶管有无堵塞或漏气。6.3启动通风机,运转30min。6.4测量被测风筒的长度。6.5确定测点数目:根据风简直径大小,在测量断面A、B处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按表2确定测点数

16、目。表2风筒直径(D),mm300400500>600测点个数46688106.6确定测点位置:将测量断面分成若干个等面积环,用对数线性法按表3确定每个测点距管壁的距离。测点位置如图3所示。表3测点位置测点编号测点个数Y1)/D1234567891040.0430.2900.7100.96760.0320.1360.3210.6790.8060.90880.0210.1170.1840.3450.6550.8160.8830.979100.0190.0770.1530.2170.3810.6390.7830.8470.9230.981图3测点布置示意图注:1)Y测点距离管壁的距离,mm6

17、.7用风量调节器将测量断面A处的相对静压调至(12002000)±20Pa(根据风筒直径选定)后,进行下列参数测量:6.7.1环境大气压力P0:6.7.2测量断面A、B处的风流温度tA、tB;6.7.3测量断面A、B处的相对静压PstA、PstB;6.7.4测量断面A、B之间的静压差Pat;6.7.5测量断面A、B的动压PdA、PdB。将皮托管从测量断面A、B处的管壁一侧插入到测点位置,在A、B断面处同时测定动压,读取每个测点的动压值。每个测点应重复读数至少三次。皮托管测头迎面正对风流,测头与风流轴向保持一致,其偏角应不大于土3。7测定结果的表述7.1空气密度按式(1)计算:i3.4

18、83103P0丁Psti式中:i测量断面A、B任一处的空气密度,kg/m3;Po测量断面处的大气压力,Pa;7.27.2.式中:7.2.式中:“土”Psti一Tti“+”用于正压风筒,用于负压风筒;测量断面A、B任一处的相对静压,Pa;-热力学温度,T=273.15+t1,K;测量断面A、B任一处的风流温度,C。风量1测量断面A、B任一处的平均风速按式(2)计算:n,Pdi1nVi测量断面A、B任一处的平均风速,m/s;Pdi第i个测点的动压,Pa;n测点总数;皮托管校正系数。2测量断面A、B任一处的风量按式(3)计算:QiSViQi测量断面A、B任一处的风量,Si测量断面A、B任一处的面积,m3/s;2m。7.3风筒漏风率7.3.式中:7.3.式中:7.3.1风筒漏风量按式(4)计算:QQaQbQ测量断面A、B之间的风筒漏风量,m3/s;Qa测量断面A处的风量,m3/s;Qb测量断面B处的风量,m3/s。2风筒漏风率()按式(5)计算:KQAQB100QaK测量断面A、B之间的风筒漏风率。3百米风筒漏风率()按式(6)计算:K100100K式中:K100Lab-百米风筒漏风率;测量断面A、B之间的风筒长度,m。7.4风筒测量断面A、B之间的通风阻力按式(7)计算:Pat(aVA2b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