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单兀主题四 则 运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 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 和总结。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 四则混合运算。3、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4、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用四则混合运 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冋题的过程中,提咼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 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3、能合理的解决简
2、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 方法。难点1、准确计算两、三步式题。2、能列出正确的综合式解决实际问题。3、理解0不能做除数。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措施教学课时5课时2第1课时 力、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 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 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力、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磁靱爭辽程【情景导入】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
3、?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新课讲授】1揭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 和问题。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 成问题。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 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 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学 内 容二次
4、修改敦学导龍敦学导龍3(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 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2)列式为:1956-814=1142(km)(3)列式为:1956-1142=814(km)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 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 加法计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 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 段长,用减法计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 加法;第
5、(2) 、(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 加数,用减法;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 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 变成未知,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 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课堂作业】教材第3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 二二加数+ +加数,加数= = 和- -另一个加数,差= =被减数- -减数,减数= =被减数- -差,被减数= = 减数+ +
6、差。【课后作业】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龜靱寻皈书第1课时 力、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4814 + 1142 = 1956( km)加敎加数 和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11956-S14 = I 142( km)和一个加數另-令加戟被减救减啟差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 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 除法应用题。【重点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情景导
7、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 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 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 楚了吗?2.教师报算式:5+5+512+12+12+12+12(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56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1) 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 清楚的情况,则提冋:怎样报才能让大豕听清楚呢?(2) 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 且书写麻烦。【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5页例2(1)。请同
8、学们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教师巡视检查,可能会出现 两种列式:用加法:3+3+3+A 12用乘法:3X4=12。2.反馈、投影校对(1) 讨论两种书写方式:用连加形式写;与成乘法。提问: 你是怎么想的?简便在哪里?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 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2) 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 算式呢?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3.揭示乘法的定义(1) 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2) 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叫做乘法。(3) 投影出示定义、齐读。(4) 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3X4=12因数 因数积4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 成问题。学生改
9、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12 4 3= 4(瓶)12 4 = 3(枝)积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5.揭示乘除法的关系7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 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 逆运算。【课堂作业】教材第6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乘除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宁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宁除数,除数=被除数宁商,被 除数=商乂除数。【课后作业】1.教材第7页练习二3、4、5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卷j敦寻飯书第2
10、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3x412因數因數积 卫L牛相同触數的和的西便运算,叫做樂法?1243 =4( fe) 12-r4 =3()积因数固数 积因敦因数巴知两牛因數的駅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 个因数的运算*叫做倫法。【教学反思】8第3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 么不能作除数。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运算中的 作用。3.掌握有余数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 系。【重点难点】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 不能作除数
11、。【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1.口算:150+90 43-0 0X1350+50 52-250-12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28+570-3X2112-47X2【新课讲授】知识点1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各式,并计算出结果,你从中发现了 什么?123+0=456+0=567-0=234+0=125X0=0十27=76X0=(1)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举例。(2) 全班交流。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例如:7+0=7,7-0=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7-7=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X7=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十7=0小结:一个数加上0,
12、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和90相乘,仍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知识点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1)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板 书:7-0=(2) 引发思考:提问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有怎样 的关系?回答:被除数=除数X商提问:什么数同0相乘等于7?小结:没有一个数同0相乘会等于7,因此0是不能作除 数的。教师进一步举例说明:68宁0=0宁0=知识点3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 的关系出示:39-2=191184-12=154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学生 回答后教师总结:被除数=商乂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
13、数)十商。【课堂作业】1.计算下列各题:(132+78)X0+6343X(12-12) X52.根据算式,列出综合算式:(1)64+28=924X92=368(2)227-176=5144X4=176【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 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是:被除数=商乂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宁商。【课后作业】教材第8页第7题。镒 j 靱宇飯书第三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二)1、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
14、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2、 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是:被除数=商乂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宁商。10【教学反思】第4课时括号【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4。【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适当提高计算 难度,加深学生对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和认识,努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会使用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 能力。3.注重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重点难点】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1.谈话引入:说出下列各题
15、的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投 影出示)120-5-2120-(5-2)学生计算,分组汇报计算结果。提问:同样的数字,同样的运算符号,为什么算出的结果 不同呢?(学生讨论)引出是括号()改变了题的运算顺序,()是一个很 特殊的数学符号,它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2.复习巩固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完成下列计 算。78X(5-2)120-(10-2)360-(43+29)(56-12)X4【新课讲授】知识点运用含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111.教学教材第9页的例4(1)。 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96-(12+4)X2提问:这道算式分别含有哪几种运算? 小结:加法,乘法、除法
16、。提问:说说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第一步:加法:12+4第二步:除法:96-(12+4) 第三步:乘法:96-(12+4)X2总结:归纳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小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情况?计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教师小结:(1)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按从左 往右的顺序计算。(2)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要先算乘 除法,再算加减法。(3) 如果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2.教学例4(2)。在96-(12+4)X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 (12+4)X2
17、,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试着算一下,然后教师集中讲解96- (12+4)X2=96十16X2=96-32=3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 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课堂作业】1.说说下面各题的计算顺序并完成计算:24X (7-2) -678+(144-84) -52.列式计算:(1)43与76的和乘以17与14的差,积是 多少?(2)125除以84减79的差,商是多少? 【课堂小结】现在大家对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都理解了吧?注 意牢记四则运算的规律,特别是含有括号的运算方法。小结: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 括号,又
18、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的第1、2、3题。12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駝砖扳书第 4 课时:括号1、 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96-(12+4)X2=96- 16X2=6X2=122、 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96- (12+4)X2=96-16X2=96X32=3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 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教学反思】13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5。【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2.引导学
19、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 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 悦。3.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重点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教材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内容?【新课讲授】师: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结合刚才这位同学从这幅图找到的信息,你可以提出 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看有哪些租船方案生1:全租小船。30-4=7(只)2(人)7+1=8(条)20X8=160(元)生2:可以全租大船.30-6=5(条
20、)35X5=175(元)师:还有其它的更好的租船方案吗?从第一个同学租船方 案中,有一条小船只坐了2人,能否把这2人换到一只大船上, 再少租一只小船,一起坐到大船上,这样是不是更省钱了。1415生3:8-2=6(条),20X6=120(元),120+35=155(元), 这样租比上面两种租法都要划算一些。【课堂作业】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4题。【课堂小结】教师小结: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 根据具体情况列出几种不同方案,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同时也 必须考虑安全因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后作业】1.教材第12页第5、6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板书设计:第5课时:解决问
21、题 方案1:全租小船。30-4=7(只)2(人)7+1=8(条)20X8=160(元)方案2:可以全租大船。30-6=5(条)35X5=175(元)方3:租6条小船:20X6=120(元) 租1条大船:120+35=155(元)【教学反思】1617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单兀主题观察物体(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2、认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一样 可能不同。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 想象里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难点把观察到的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小正方体教学措施教
22、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二次修改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 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3.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积极18的数学学习情感。【重点难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 到的不同形状。【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 体。【新课讲授】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1.观察一个正方体。师:(出示一个正方
23、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 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 开始吧!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 你看到了什么?2.观察二个正方体。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 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7丿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 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师:我们已经在桌子上放了两个正方体,为什么左、右两 边的同学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3.观察三个正方体师:(再添加一个正方体,如下图)请同学们再加上一个正 方体,继续观察,现在,从正面观察的同学,你们看
24、到了什么?/ / / /!板书:19师:从正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 同学们都一起到正面来看看!师:那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 上面观察观察。板书:从上面看4.观察4个正方体。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体,而且 还学会了观察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 挡现象,你们真的了不起!师:如果我像这样再加一个正方体(如下图),这就成了一 个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从正面、上 面和左面观察这个物体,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形状呢?师: 现在, 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 再添加一个正方体。师: 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
25、你刚才的想 象相同呢?(1)从正面观察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师:(把摄像机摆到正面,将这个物体的正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 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正面观察 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板书:师:请同学们再20样的三个正方形。板书:从正面看(2)从上面观察师:现在我想问问,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 的三个正方形吗?师:哦,“多了一个正方形”!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正方 形,谁能把它摆在黑板上合适的地方,拼出你从上面观察到的 形状?师: (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 上面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 这一组有三个
26、正方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 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3)从两侧观察从左侧观察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 样的一个正方形吗?师:“不是”?那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 !谁能上来摆一摆吗? 板书:从左面看师:(把摄像机摆到左侧)从左面看,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 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我们已经知道前面一组是由三个正方体 组成的,为什么从左面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从右面观察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看看你们又看到了 什么?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21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
27、 赏?师: (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 组正方体,我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 样的形状。板书:【课堂作业】教材第13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 的形状,但有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可能是 相同的。【课后作业】1.教材第15页练习四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课学板书】第1课时观察物怵【二从左(右)面看【教学反思】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2)【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四 个小正方体
28、组合而成(竖方向)看到的不同形状。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从正面看2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 察到的形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 作意识,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重点难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 到的不同形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拿出4个小正方体,摆一摆,然后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下,看到哪些不同的形状?【新课讲授】教师摆教材第14页例2图,让学生摆出这四个小正方体竖 方向立体图。师: 同学们, 上面三个小正方体摆成立体图, 从上面看到 怎样的形状?观察上图,从上面看都是:2.
29、从左(右面)看师:再换一个角度,从左或右面来看,看到什么形状? 从左(右)面看:233.从正面观察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 从正面看: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画出看到的平面图形。【课堂作业】教材第14页“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 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课后作业】1.教材第16页练习四5、6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225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单兀主题运算定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
30、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 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兀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 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发展学生思维的 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措施教学课时9课时教学内容二次修改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 理能力
31、。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情景导入】谈话导入: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作 运算。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法算式30+20=50中,30、20和50分别叫什么? (30和20叫做加数、50叫做它们的和。)【新课讲授】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 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 午骑了56千米。(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谁起来
32、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 (40+56)还有其他方法吗? (56+40)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个是上午和下午 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 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 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 同学能写出像上面一样的算式来呢?(例如:8+6=6+8等等)。这个式子也是等式吗?数不变位 置发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观察这几个算式, 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
33、述一下 吗? (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27他任意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O+=+O)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一个加数。 用字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用文字表示和用字母表示你们觉得哪种更一目了然,更简 洁?(用字母更简洁)。等式左边的a和b就是等式右边的b和a,也就是数没有发 生变化。刚才我们的猜想验证了加法交换律,现在用这个规律 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练习:返回课前复习,让学生观察
34、左右两排得数,并 把相同得数的用线连起来。30+20=5028+72=10038+50=8820+30=5072+28=10050+38=88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每个同学都信心十足。敢不敢接受挑 战?【课堂作业】1.应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中填上适当的数。29+17=口+29128+=15+口+=323+18654+x=+2.填空。(1) 一个数加0,还得()。(2) 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加法()。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2”。(1)276+124=180+220()(2)a+20=400+a()(3)550+240=240+550 ()(4)a+c=c+a()4.
35、计算卜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38+456=验算:307+348=验算:123+2847=验算:【课堂小结】(1)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25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 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 你有什么收获呢?(2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 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如说25+32+75怎样计 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课后作业】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唸諏学飯书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40+56=9656
36、+40=9640+56=56+40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b+a【教学反思】第2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2。【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重点难点】经历运算定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鏈教爭13程【情景导入】303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一种运算定律一一加法交 换律,那么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学生回答后,师强调:加法交换律中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 的位置,但这两个加数不变。师:加法交换律用字母a、b怎么表示出来?指名回答。师:加法除了交换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规
37、律性知识?这 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新课讲授】师:这里有三组算式,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12+13)+14012+(13+14)(30+28)+60O30+(28+60)(320+150)+230O320+(150+230)师: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针对以下问题小组讨论: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但它们的 结果怎样?从以上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进行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师: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师板 书出课题。课件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全体齐读。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
38、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 方法表示出加法的结合律呢?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 合律怎样表示出来呢?师: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右边呢?师:怎么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道题。课件出示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25+68)+32=25+( + )130+(70+4) = (130+口)+口64+37+163=64+( +)指名学生回答。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师: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观察到第1、3小题,后两个数相 加凑成了什么数?第2题前两个数相加凑成什么数?(整百数) 在计算时怎么样?(较简便)师:所以我们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
39、以使一些计算简便。32出示例2:师:指名学生说出图中信息,再说说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列出算式,88+104+96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指名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同桌相互说说 是怎么做的?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运用 了什么运算定律?88+104+96=192+96=288出示:325+480+75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指名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同桌相互说说 是怎么做的?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都运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88+104+96=88+(104+96)-指出应用加法结合
40、律。=88+200=288师:上边两道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生:第一道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而第二道应用了加 法结合律。师:第一道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不可 以使计算简便。而第二道题要先加后边的两个数,再加前边的 数才能使计算简便。师:加法结合律不止限于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它们推广到 四个和四个以上的数相加。【课堂作业】1你来当小判官:(1)85+150=150+85()(2)269与141相加可以凑成整百数。()(3(26+8)+32+7=26(8+32)+7应用了加法结合律。()(4)27+46+73=46+( 27+73)只应用了加法交换律。()2.学生先思考,然
41、后指名回答,并说出错的原因。 下面各题计算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33(1)283+152+48=283+(152+48)=283+200=483(2)154+87+246+13=154+246+87+13=(154+246)+(87+13)=400+100=500师:哪一步应用了运算定律?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生:第一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二题先应用了加法交换 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 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课后作业】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1、3、4、5
42、题。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叡諏学饭书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25+68)+32=25+(68+32)130+(70+4) = (130+70)+4 64+37+163=64+(37+163)(a+b)+c=a+(b+c)【教学反思】第3课时加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叡教寻冒fin【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例3。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3435使计算简便,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2、通过讨论、对比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和提高学生 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3、了解传染病的简单种类及来源。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控
43、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 简便计算。2、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等活动,发现简便的必要 性和优越性。3、知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130+150= +130374+518=+(482+)125X=X8X25X=4X73X123X103=X+X2、计算:875-137-63983-117-283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二、新授课1、教学课本第40页的例题2.出示课本第40页例2左边图(略)(1)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 看一看可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
44、:第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看哪一种价 钱最接近100元。第二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的价格,看哪一种价钱最接近100元。(2)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呢?第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但从四本书中取三本共 有四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 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第二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的价钱,很容易得出共 有四种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板书、整理。总结:这四种方法中第一种学生相对较困难,第二种是反 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比较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2、 出示课本第40页例2右边图。(略)36(1)根据画面的内容,一四人为一
45、个小组讨论一下,看一 看可以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讨论后,进行汇报。第一种:100-48-47第二种:100-(48+47)第三种:把100元分成两个50元。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 小于50元,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3、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七”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注意:学生容易只看数据能否“凑整”,而忽略算式的整体。 常见错误如:672-36+64=672-(36+64)25+75-25+75=100-100对此,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连加运算。不能随意用 于加减混个运算。4、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七”的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5、完成课本第42页
46、“练习七”的第7题。这一题提供信息比较多,首先要让学生理解,4390是6月11日上午10之前已出院的总人数。表中的人数是6月11日上 午10时以后各时段新出院的人数。结合本题的内容,向学生渗 透由于及时、准确的统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控制疾病的重要性。教师讲解:2003年,是我国历史上出现传染病(也是我国 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种传染病,这种传染病科学家们把他成 为“非典”)最为严重的一年。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控制,让带有 这种病的人随意流动,可能造成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会染上 这种病毒,造成全人类的死亡。因此,我国颁发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分析后学生独立解答
47、。&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七”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及时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题的简便的根 据。三、 布置作业课时全练第一课时全部。【教学反思】第4课时 减法的性质及应用【教学内容】37教材第21页例4。【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 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相应规律进行简算的过程。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 化。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 数的和的道理,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情景导入】1.竞赛: 出示两组题, 分男女
48、各算一组, 比赛看哪组同学 既对又快?(幻灯片出示)第一组(男生做)第二组(女生做)136-65-35136-(65+35)362-87-113362-(87+113)545-149-251545-(149+251)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2.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 己的发现)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 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 去后两个数的和。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 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
49、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V号)6.举例验证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 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一一 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 注意事项。”38【新课讲授】1.出示情境图。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 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这本书一共有234页。)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50、题?2.尝试各种算法师:“还剩多少页? ”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 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 同学交流一下, 看谁的算法最多。3.全班汇报交流师:你们都是怎样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234-66-34234-34-66234-(66+34)=168-34=200-66=234-100=134(页)=134(页)=134(页)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 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思路2: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 是剩下的页数,即23
51、4-34-66思路3: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再从总 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师: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 讲得都很有道理, 你更 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 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能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 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1的39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1)独立列式计算;(2)指名板演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
52、简便计算吗?(不能) 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7.用字母表示今天所学的运算规律:a-b-c=a-(b+c)【课堂作业】 教材第21页“做一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哪些减法简便运算规律?你 会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小结: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 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用字母表示是:a-b-c=a-(b+c)。【课后作业】1.教材第23页练习六的第59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4课时减法的性质及应用方法二:234-34-66234-=200-66=234-100=134(页)=134a-
53、b-c=a-(b+c)第5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1) 乘法交换律【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5。【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并会运用定律 进行计算。2.培养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重点难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叡教彗程【情景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或公式, 或 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敦字敦字16书书方法一:234-66-34=168-34 =134(页)【教学反思】方法三:(66+34)40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运算定律(板书:乘法交换律)。 【新课讲授】(一) 分析主题图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几
54、月几日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7页看主题图,从图中你能得到那些 数学信息?看图汇报:(1) 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2)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 责抬水、浇树。2.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同桌说说)(1) 负责挖坑、种树共有多少人?(2) 负责抬水、浇树共有多少人?(3) 他们一共种多少棵树?(二) 发现规律、概括规律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先说思路再列 式。2.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4X25=100(人)25X4=100(人)2X25=50(人)25X2=50(人)41425X25=125(棵)25X5=125(棵)3.谁愿意把
55、你的发现和大豕交流一下?这三组的算式都是交换因数的位置,而积没有变。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2X4=8;4X2=8; 24X5=120; 5X24=1204.上面的两组算式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来连接?(等号连 接)2X4=4X2;24X5=5X245.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样的规律就是乘法定 律中的乘法交换律。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手势、图 形、字母等形式表示)用子母表示:aXb=bXa(三)应用规律1.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冋 题?(验算、可以简便计算)2.同学们看看你在做题中是否能用到乘法交换律?【课堂作业】1.对号入座78X15=15X()
56、273X463=() X273aXc=() XaX=()X()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发现在验算时更加简便)200X267=400X269=3.我们刚才做的习题都是两个数相乘,三个数相乘,交换 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会变吗?(自己举例子验证)4.谈谈你的发现(无论是两个数、三个数、多个数相乘, 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2.前面学习的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不同?【课后作业】1.判断下面哪些是乘法交换律:(讲出你的理由)(1)50X2=25X4()(2)890X120=120X890()(3)160+38=38+160()(4)37X2X
57、50=50X2X37()(5)aX38=38Xa()43【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6【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2.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情景导入】复习准备:1.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2.请同学们做几道口算题。(知道结果的可以马上起立说)2X58X12525X450X2125X8040X25(6)25-25=25十25()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或符号.(1)11X50
58、=( )X11(2)30X200=200X()(3)60Xa=()X()(4)X0=()X()(5)60030 = 30O60( (靱字飯书靱字飯书4X25=100(人)25X4=100(人)2X25=50(人)25X2=50(人)5X25=125(棵)25X5=125(棵)用字母表示:aXb=bXa【教学反思】第6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结合律第5课时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44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算出了结果,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 朋友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 于整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百;125和8是好 朋友,它们相乘等
59、于整千。教师板书:5X2, 25X4,125X8请同学们要记牢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他要给我们很大的 帮助。【新课讲授】1.出示主题图,提问例6的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摘出有用的信息:一共有25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提问: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会做吗?全班同学做在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 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有多少棵树,再求一共用多少桶水。 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组用多少桶水,再求25组用多少桶水。(师板书)25 x5 x225 x(5 x2)= 125x2=25 xIO= 250(桶)=250(桶)答:一共要浇250桶水。提问:(1)这两个算式
60、都有道理,请你观察这两个算式有 什么相同的地方?两个人互相说一说。两个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2,三个因数的排 列顺序一样,运算付号都一样都是X,结果一样。(2) 那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左边算式是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右边算式 是先算后两数的积。(3) 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相等的关系,用等号连接。(板书“=”师概括并启发提问: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 但结果相同,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2.出示一组题找规律。45(3 x6) x5 -3 x (6x5)=(7x4) x20-7x(4x20)=(8 x25) x4 =8 x (25 x4)=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试题笔试题(附答案)
- 免疫学题库与参考答案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附答案)
- 结核病培训试卷及答案(全文)
- 《办公室管理》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含答案
- 2017年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强化训练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必考点解析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全生产专业实务煤矿安全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临床医学概论医学检验技术试题(附参考答案)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生活中的透镜专题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汇编课件
- 《基准折现率的确定》课件
- 24年10月自考13003数据结构与算法试题及答案
- 医院培训课件:《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
- 冷库建设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无人机技术探索
-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期中考试试题(1-4单元)(含答案)
- 拍七令游戏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Web开发基础》形考任务实验1-5参考答案
- GB/T 44329-2024混合气体的制备称量法
- 《进一步规范管理燃煤自备电厂工作方案》发改体改〔2021〕1624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