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技设计规程_第1页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技设计规程_第2页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技设计规程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技设计规程1.1 一般规定抗震设防类别丙类CL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应按表 1.1.1 确定,其它抗震设防类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的规定 执行。表1.1.1 CL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设防烈度678房屋高度(m) 8080 100 24258080 100 242580剪力墙四三四二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一般部位四三四三-_二三-_二加强部位三-二二三-二二-一-_二-一-注:1建筑场地为I类时, 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 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

2、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1.1.2 CL建筑体系房屋适用高度应满足以下要求:非抗震设防区、7度及7度以下抗震设防区,房屋高度不应大于 100m 8度(0.2g )抗震设防区,房屋高度不应大于80m 8度(0.3g) 抗震设防区,房屋高度不应大于 70m当为8度(0.3g ) IV类场地时 不应大于24m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 建筑的平面和立面设计宜 规则,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1.1.4 CL复合剪力墙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外墙、不采暖楼梯间墙、电 梯间墙、分户墙等有保温隔热、隔声要求的部位。其余承重墙体可采 用普通剪力墙、短肢剪力墙。1.1.5 CL复合剪力墙属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3、在内力分析和截面设 计时,计算模型及假定除满足本规程相关规定外, 其余均按普通钢筋 混凝土剪力墙相关规定执行。1.1.6 CL 复合剪力墙进行稳定性计算时,可取墙体两侧混凝土厚度 之和;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墙体厚度取值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 取较厚侧混凝土截面厚度,但应考虑较薄侧混凝土的刚度增大 作用和自重荷载,简称 A 法。2 取两侧混凝土截面厚度之和,按等厚实体剪力墙进行计算,简 称 B 法。3 若采用 B 法,应同时满足以下规定,否则应采用 A 法。1) CL 复合剪力墙中的斜插钢筋应满足本规程 5.2.1 条相关规 定;2) 建筑物的高度不应大于36m地上部分不应大于12层;3) CL

4、复合剪力墙应同时设置竖向及水平边缘构件,边缘构件 截面厚度应与墙体的总厚度同厚, 且边缘构件净间距不宜大 于1.5m,否则须增设构造墙中柱;4) CL 复合剪力墙保温层的厚度不应大于 80mm。当CL复合剪力墙采用B法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尚应满足以下 规定:1 横向的 CL 复合剪力墙或普通剪力墙的间距不应大于 12m; 在该间距内可采用L形、T形、十字形小墙肢和短肢剪力墙承重。2 CL 复合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 墙肢的轴压比, 一 级时不宜大于 0.3;二级时不宜大于 0.4;三、四级时不宜大于 0.5。 1.1.8 起外围护、填充、隔断、保温作用的自承重 CL 复合墙体与结 构主体

5、的连接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的相关要求。 自承重 CL 复合墙体作为围护墙和隔墙时,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1.2 构造规定1.2.1 CL 复合剪力墙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保温层厚度应根据国家相关规范、湖北省地方节能设计标准及本规程相关规定确定,且不应小于 50mm采用A法时边缘构件保 温层厚度不应小于 30mm。2较薄侧混凝土厚度,采用预制及喷射时不应小于40mm采用现浇时不应小于50mm且按A法取值时不宜大于较厚侧混凝土厚度 的二分之一。3建筑物高度大于36m的CL复合剪力墙,较厚侧混凝土截面厚 度应按高层混凝土结构

6、技术规程 JGJ 114的相关规定执行。4建筑物高度不大于36m的CL复合剪力墙,两侧混凝土厚度之 和应满足下列要求:1)一、二级抗震等级时,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 度的1/16,且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0 ,且不宜小于 200mm;2)三级抗震等级时,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8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2, 且不宜小于 180mm;3)四级抗震等级及非抗震设防时,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3 ,且不应小于 150mm。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计算墙体稳定。 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技术规程 J

7、GJ 3附录执行。墙体厚度按混凝土截面总厚度计算。自承重CL复合墙体两侧混凝土截面厚度均不应小于 40mm当 无加强措施时, 墙体两侧混凝土厚度之和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30且不应小于100mm123房屋高度不大于24m的四级抗震等级及非抗震设防CL建筑体 系住宅,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计算,但应符合 本规程有关要求。其余均应进行抗震计算。1承重墙体布置应均匀、对称、减少质量、刚度偏心。1)横墙:连通内外纵墙的横墙间距不应大于 3个开间且不应大 于12m其纵横墙之间连接构造应按构造墙框柱设置。2)纵墙:当房屋宽度大于9m时,除两道外纵墙外,中部尚应 布置一定数量的内纵墙,

8、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外纵墙截面面积总和的 1/3。3)CL复合剪力墙局部尺寸限值应满足表 的要求:表1.2.3-1 CL复合剪力墙局部尺寸限值部位6度7度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m0.81.0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m0.60.82纵、横向壁率最小限值应满足表要求。表纵、横向壁率最小限值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墙体方向纵向横向纵向横向壁率(%)1.51.51.51.8注:当房间长宽比接近于 1.0时,横向壁率宜与纵向相同。3 CL复合剪力墙及实体剪力墙墙底轴压比限值分别不应大于0.3 和 0.5。4暗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50mm,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 12, 箍筋不宜小于 6200。5门窗洞口处设置

9、连梁高度:6、7度时不应小于250mm,其配 筋应不小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的计算配筋,且不应小于 4 14;箍筋面积不应小于 6100。连梁上下之CL墙体,应与连梁及 两侧墙体可靠连接,洞口上下边设不小于 2 10的加强钢筋。6门窗洞边应设置不小于100mn宽的混凝土边框,其构造同本 规程条相应要求。1.2.4 CL复合剪力墙采用B法进行承载力计算时,配筋率应按两侧 钢筋截面总面积与两侧混凝土截面总面积的比值计算。自承重CL复合墙体任一侧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 不应小于0.10%。1.2.6 CL复合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竖向边缘构件,并应符 合下列要求:1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

10、压比大于表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等级CL复合剪力墙,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在 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墙体两端和洞口两侧设置约束边缘构 件,在以上的其他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配箍特征值、箍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表的要求(图126-1)。表1.2.6-1 CL复合剪力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抗震等级或烈度一级(9度)一级(7、8度)二、三级N/fcAw (轴压比)0.10.20.3注:1 N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 CL复合剪力墙墙肢底部轴向压力设计值;2 AwCL复合剪力墙计算面积, A法时取较厚侧混凝土截面面积,B法时取两侧混凝土截面面积之和;3 f

11、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表1.2.6-2 CL复合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要求项目一级(9度)一级(8度)二、三级入 w 0.2入0.2入 w 0.3入0.3入 w 0.4入0.4lc(暗柱)0.20h w0.25h w0.15h w0.20h w0.15h w0.20h wlc(翼墙或端柱)0.15h w0.20h w0.10h w0.15h w0.10h w0.15h w入v0.120.200.120.200.120.20纵向钢筋(取较大值)0.012Ac, 8 $ 160.012Ac, 8$ 160.010Ac, 6$ 16(三级6$ 14)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100mm100

12、mm150mm注:1 CL复合剪力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 2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2 lc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且不小于墙厚和400mm ;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 ;3入v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体积配箍率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规定执行,并可适当计入满足构造要求且在墙端有可靠锚固的水平分布钢筋 的截面面积;4 hw为CL复合剪力墙墙肢长度;5入为墙肢轴压比;6 Ac为图126-1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箍筋入1 b,(lc/2)|且A 400I:.箍筋或拉筋入v二入v/21箍筋入v箍筋

13、或拉筋入v二入v/2bA且 o Zb J箍筋九箍筋或拉筋入v=入v/2且且上3001 cbbf且 300l c(a)暗柱(b)转角墙(L形墙)(c)有翼墙图1.2.6-1 CL复合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2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及建筑物高度大于24m的四级抗震等级的CL复合剪力 墙,墙肢两端和洞口两侧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可按图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 外,并宜符合表的要求。抗震 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 (取较大值)箍筋纵向钢筋最小 量(取较大值)箍筋或拉筋最小直径(mr)i沿竖向最 大间距(mn)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 大间距(mm-一-0.010AC , 61681000.008AC , 6148150-二二0.008AC , 6 1481500.006AC , 6 1 28200三0.006AC , 6 1261500.005AC ,4 126200四0.005AC , 4 1262000.004AC ,4 126250注:1 Ac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2其他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3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他且;?4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