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_第1页
(完整word版)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_第2页
(完整word版)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_第3页
(完整word版)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一)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其他所得。( 二) 个税的计税对象在职在岗职工每月工资性收入扣除3900 元(国家税法规定为3500 元,重庆市还可按通讯补贴 400 元每月从当月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实际起征点为 3900 元 ) 及医保和公积金,达到起征点的,按照七级累进税率计税。其他人员一次性劳务费按照劳务报酬所得计税。( 三)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

2、率及计算1.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 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共7 级(见下表)。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级全月含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数(元)1不超过 1500 元的302超过 15004500的部分101053超过 45009000的部分205554超过 900035000的部分2510055超过 3500055000的部分3027556超过 5500080000的部分3555057超过 80000 的部分45135052. 工资、薪金所得个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为当月的工资、薪金之和,减去法

3、定扣除额度(目前我校规定为3900 元 / 月)及扣缴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后的余额。当月应交的个人所得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及适用税率计算得出。(1) 在职在岗职工工资性收入计税1) 工资个税计算(每月计算一次)应纳税所得 =工资应发合计 3900 -公积金医疗保险社保 - 职业年金工资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 当月零星收入个税计算(发放一次计算一次)零星收入个税 =(工资系统的应纳税所得第一次零星收入第二次零星收入第三次零星收入第N 次零星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工资系统已扣个税零星收入累计已扣个税3) 年终一次性奖励,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

4、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 20059 号)文件的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计算方法: (年终一次性奖励÷ 12)后的商数对应查找个税速算公式套算公式(适用当月应纳税所得高于或等于 3900 元):应纳税额 =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公式(适用当月应纳税所得低于 3900 元):应纳税额 =( 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 - 当月应纳税所得与 3900 元的差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举例:某人某月工行工资和交行工资津补贴收入 8000 元,假设公积金

5、700 元,医保 50 元,当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如下:应纳税所得额 =8000-3900-700-50=3350 元应交个税 =1500*3%+(3350-1500)*10%=45+185=230元(工行工资扣税金额, 工资查询系统中在工行工资栏目内)或者:应交个税 =3350*10%-105=230元如果,该职工本月还有交行零星津补贴5000 元,零星津补贴应纳税计算如下:应纳税所得 =5000+8000-3900-700-50=8350应交个税 =1500*3%+3000*10%+(8350-4500) *20%=1115元或者:应交个税 =8350*20%-555=1115元1115

6、 元扣除工行工资中已交税230 元后,余 885 元,即零星津补贴应该缴纳的个税(工资查询系统中零星津补贴的扣税金额)。(2) 外籍个人工资性收入计税当月应纳税所得 =工资性收入 -4800当月税款 =当月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四) 个人劳务报酬所得税率及计算个人劳务报酬所得 , 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 20%的比例税率。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 20%征税外,应纳税所得额超过 2 万元至 5 万元的部分, 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 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劳务报酬所得实际上适用20%、 30%、40%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

7、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如下:劳务报酬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级每次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数(元)1不超过20000 元的部分2002超过 2000050000元的部302000分3超过 50000 元的部分4070001. 每次收入不足 4000 元的: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或 = (每次收入额 -800 ) *20%2. 每次收入在 4000 元以上的: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或 = 每次收入额 * (1-20%)*20%3. 每次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 20000 元的: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或 = 每次收入额 * (

8、1-20%)*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举例:校外某老师一次性取得 40000 元的劳务报酬,则应纳税额 =40000*(1-20%)*30%-2000=7600实际应得报酬 =40000-7600=32400元( 五) 年收入超过 12 万元的个人所得税申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 规定,年所得 12 万元以上的纳税人,无论取得的各项所得是否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均应在纳税年度终了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年所得 12 万元以上的纳税人, 在纳税年度终了后, 并在次年的 1 月 1 日至 3 月 31日期间,提交填写完整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年所得12 万元以

9、上的纳税人申报) 根据税务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年所得中只有学校一处来源的,由学校财务处代为申报。除了学校收入来源外以外还有其他收入来源的,需要到财务处网站下载申报表。申报者本人自行先到四公里地税所税务专管员处审核是否需要补缴个税。如果需要补缴个税须再到南岸区地税局办税服务大厅补交税款。( 六) 年终一次性奖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方法关于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的通知国税发 20059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为了合理解决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征税问题,经研究,现就调整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关办法通知如下:一、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

10、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上述一次性奖金也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二、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一)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 12 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 “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 ”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二)将

11、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本条第(一)项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1. 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 = 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2. 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 = (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 - 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三、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四、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 个人取得年终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按本通知第二条、

12、第三条执行。五、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六、对无住所个人取得本通知第五条所述的各种名目奖金,如果该个人当月在我国境内没有纳税义务,或者该个人由于出入境原因导致当月在我国工作时间不满一个月的,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我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奖金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1996 183号)计算纳税。七、本通知自 2005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以前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 按本通知规定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取得奖金征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 1996 2

13、06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经营者试行年薪制后如何计征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 1996 107 号)同时废止。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国税发 20059 号文件基本规定是: “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 应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式:1、发放年终奖的当月工资高于 3500 元时,年终奖扣税方式为:年终奖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税率是按年终奖 /12 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2、当月工资低于 3500 元时,年终奖个人所得税 =( 年终奖 -(3500- 月工资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税率是按年终奖 -(3500- 月工资 ) 除以 1

14、2 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这里我们以一个示例进行计算演示:小王在 2013 年 12 月工资 6000 元,同时领到 2013 年的年终奖 20000 元,当月所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如下:1) 当月工资个人所得税 =(6000-3500)*10%-105=145 元2)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 =20000*10%-105=1895元当月个人所得税总额 =145+1895=2040元由于单位发放给员工的年终奖形式不同,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一、员工当月的工资薪金超过 3500元,再发放的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计算时,除以 12 找

15、税率,但计算税额时,速算扣除数只允许扣除一次。例一:赵某 2013 年 1 月工资 5000,年终奖 24000,无其它收入。赵某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3500)*3%=45 元赵某年终奖 (24000) 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 个月,即: 24000/12=2000 元,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赵某年终奖 24000 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4000*10%-105=2295元。赵某 2013 年 1 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340 元。二、员工当月的工资薪金不超过3500 元,再发放的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

16、的工资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可以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其中“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以收入额扣除规定标准的免税所得( 如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后的数额。例二:钱某 2013 年 1 月工资 2000,年终奖 24000,无其它收入。钱某当月工资 2000 元,未超过费用扣除标准3500 元,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钱某 2013 年 1 月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为3500-2000=1500 元。钱某年终奖 24000 元,先减除“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1500 元) ”,22500元为

17、应纳税所得额。22500 除以 12 个月,即: 22500/12=1875 元,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钱某年终奖24000 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4000-1500)*10%-105=2145元。钱某2013 年1 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145 元。三、员工一个年度在两个以上单位工作过,只能按照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年终奖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纳税人可以自由选择采用该计税办法的时间和发放单位计算。该条款的要点是:1,一个员工 2013 年 1 月发放的年终奖适用了除以12 找税率的优惠计算政策, 2013 年其它月份就不能

18、再适用了。2,一个员工一年一次,在两处以上取得年终奖,也只能适用一次。3,员工即使工作时间不足12 个月,也可以适用一次。例三:孙某 2012 年 1-3 月在石油企业工作, 2012 年 4-8 月跳槽到电信企业, 2012 年 9 月至今跳槽到房地产企业工作,如果孙某 2012 年 12 月在房地产企业取得工资 5000,年终奖 24000,其它无收入,虽然钱某只 2012 年在房地产企业工作 4 个月,但其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与例一赵某相同, 即当月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45,年终奖部分也是除 12 找税率,应缴纳个税 2295 元。房地产企业计提年终奖时,计提、发放会计处理同例一。四、员工同一月份在两个以上单位取得年终奖,可以选择一个单位的一次性奖金按照国税发 20059 号文件优惠办法计算,从另一单位取得的年终奖合并到当月工资薪金项目缴税。国税发 20059 号文件规定: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 对每一个纳税人, 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