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云平台系统建设解决方案(普教版)_第1页
智慧校园云平台系统建设解决方案(普教版)_第2页
智慧校园云平台系统建设解决方案(普教版)_第3页
智慧校园云平台系统建设解决方案(普教版)_第4页
智慧校园云平台系统建设解决方案(普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智慧校园云平台系统建设 解 决 方2018 年目录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与趋势分析 5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51.2.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61.3. 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7普教数字化校园总体规划设计 82.1. 规划思路与建设原则 82.2. 普教数字化校园总体建设框架 92.3. 普教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目标 10普教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 113.1. 普教数字化学校端平台 113.1.1. 基础管理中心 123.1.2. 学生管理中心 133.1.3. 教师管理中心 133.1.4. 教务管理中心 143.1.5. 考务管理中心 143.1.6. 课程管理中心 153.1.7. 行政办公

2、中心 153.1.8. 综合管理中心 163.1.9. 资源管理中心 163.1.10. 校情管理中心 173.1.11. 财务管理中心 173.1.12. 一通考勤中心 183.1.13. 智能广播中心 193.1.14. 班班通中心 193.1.15. 在线巡课中心 203.1.16. 门户网站中心 213.1.17. 家校通管理中心 223.1.18. 局校互联中心 223.1.19. 教学资源库 223.1.20. 人人通 233.1.21. 网络教学平台 233.2. 普教数字化学生端平台 233.2.1. 我的基本信息 243.2.2. 我的学习及成长 253.2.3. 我的教学及

3、查询 263.2.4. 我的申请 273.2.5. 我的评价 283.2.6. 我的问卷 293.2.7. 电子阅览系统 303.2.8. 我的掌上校园 30普教数字化移动端平台 31.、八、-刖言数字化校园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 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高等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要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 理理论为指导,超越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教学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

4、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 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 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 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 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 调,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一、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与趋势分析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学校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有助于建立 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新模式,能够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水平,为实现学校的发展战 略目标提供支持。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

5、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 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 formation In frastructure,简称 Nil),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 nformatio nsuperhighway )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 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 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 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 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计算机教育阶段

6、。其是以计算机辅助教育为标志的,主要是引入计算机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管理的提升以及学习手段的改变。在这个时期, 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事实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间诞生了CM computer managed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管理; CAIcomputer assisted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教学,如CAI课件、电子备课系统等;另外还出现了 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计算机辅助学习,如电脑家庭教师软件。但实际上,在这个时期计算机仅仅是一次技术手段的变革,或者叫工具的变革, 这场工具的变革和手段的变革并没有带来教育的全面变革

7、,所以这是一次非连续的技术变革,而教育却是连续的。第二阶段,是教育信息化阶段。教育信息化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是以互联 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综合的应用作为基础平台。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使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可以为人们所共享,使得更多的教学资源被人们开发出 来,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协作工作、协作教学、协作管理。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资 源的重新开发和利用,虽然教育的模式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的巨大魅力和生命 力已经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思想。目前,我国主要还是处于教育信息化阶段, 现代化教学工程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建设任务。第三阶段就是信息化教育阶段,其是教育信息产业发展的最高形式, 这也是 我们努力的

8、方向。在这个阶段,教育模式产生了变革,这时候的教育已经成为信 息化的教育,教育成为主体,是信息化之后的教育,信息化的教育诞生在教育信 息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是主体;信息化教育,教育是主体。 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手段是一次跳跃性的发展, 而教育却是连续性的发展,而在 信息化教育时代,教育却是一次跳跃性的非连续性的变革。1.2.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现在:1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 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2 有利于全体

9、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 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保障了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 习提供了保障。教育信息化为全体国国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对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3 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 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发现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4 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信息

10、化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往往需要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进行解决,才能予以深 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将孕育着一门新兴的学科一一教育信息科学的发展。 教 育信息科学是一门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 广泛研究学习过程的教育理论,是一门 关于教育的信息科学。5 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信息机器在教育中广泛应用的过程, 在这个 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推动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全国有 60多万所学校,有上亿的 学生,在这些学校全面地实施教育信息化, 对我国的信息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 展孕育着一个极大的商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1.3.

11、 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未来的发展主要围绕:综合服务、资源共享、协作应用、移动应用、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层面展开。普教数字化校园总体规划设计1.1. 规划思路与建设原则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规划的总体目标为: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按照国家示范校建设要求、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要求, 结合学校目前的现状及战略发展方向,构建一个集教学、管理、科研、校园文化 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创建信息化建设特色 与示范学校,服务学校师生与领导决策。在建设的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如下:(1) 统一规划的原则站在学校整体高度出发,进行统一规划,并且考虑建

12、设模式、队伍建设、 投入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内容需要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 建设、安全保障制度、人才培养等内容。(2) 分步实施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计划、有步 骤地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根据学校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的特点, 制定合理 的分步实施规划。(3) 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在建设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 信息化建设与师生信息素养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技术能 力和素养的重要源泉,教师能否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 化的关键。(4) 完善基础的原则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重视信

13、息标准建设、 应用支撑平台、配套规章制度等数 字化校园基础类建设(5) 突出应用的原则应用是数字化校园的灵魂,数字化校园的魅力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 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和服务的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6) 实用优先的原则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划从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促成实际需求和服务模式 的有效结合,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也不可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7) 灵活扩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面向成果保护、学校发展、技术创新。所以,数字化校 园的建设规划必须满足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尽可能采用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产品。12普教数字化校园总体建设框架扛7资源应平書门户统一电

14、子 办公桌面变口«$标准将口13 普教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目标以学校现有条件为基础,更新数字化基础配置,优化升级校园门户网站建设, 改善网络环境,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建成全方位的网络管理平台,助推学 校管理全面升级晋档,使其更好的为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集团化办学 提供支撑;建成新型的数字化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平台,积极参与数字化资源共 建共享活动,搭载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和成果,全面提升学校现代化教学水平。具 体目标如下:?环境数字化: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在 此基础上,建立高标准的共享数据中心和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统一门户平台以及集成应用平台

15、,为实现更科学合理的校园数字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数字化: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 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 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教学数字化:构建综合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 高教师、教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 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教科研数字化:构建数字化教科研信息平台,为教科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 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训一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 化教科研环境,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

16、?学习数字化: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 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生活数字化:构建便捷、高效、高雅、健康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和电子商务服务 平台,利用一卡通系统,实现校内外主要消费流通、学生入学缴费、身份认证及 门禁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实现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 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对师生服务的水平,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普教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3.1. 普教数字化学校端平台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b/s架构,以校园网为依托,软件部署安装在校园服务器端( Server) 上,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管

17、理服务器,用户界面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Server) 端完全通过WW浏览器实现,所有的用户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即可快捷访问校园数 字化网站,不必安装客户端。基础管理中心1.3.1中心u莘砒If錚中心rJ '1轉:HKM 春M屛竹”f *1( V l-k_学生管理中心b竝办卧屮心煖含理屮心H锁页皆环屮心* nitns屮心I-时并誉底中心I +fi号割中心Btifrii中心鼻丘岭翳陳中右,.门户IM貼呷心帝枪吗怦唱申右尉I®亙JB申心* H殆丛削骨克* 宿已起严«酣Whl比号畋«爭2.担见營鬼*«些“槿助管用« V J frit ni林国烟靖

18、射补址雀養理乎卞拎打皆訂屮牛站訪.¥ I ii'fiVf 讯址回扁.f粧卑教师管理中心11. Ww軸".tiFltsiL-人序1!1>轴恸哽褂*需*4+<憂齐卉躍中匕QjK*«ffl中匕L4斷育中匕1.3.4.教务管理中心1.3.5.考务管理中心1.3.6.课程管理中心1.3.7.行政办公中心1.3.8.综合管理中心1.3.9.资源管理中心1.3.10.校情管理中心1.3.10.校情管理中心1.3.11. 财务管理中心1.3.12.卡通考勤中心数字化及家校通考勤信息:1313.智能广播中心1313.智能广播中心广播模块具体功能应学校广播硬件而异

19、,大部分均可实现文件广播及广播任务功 能1.3.14.班班通中心1.3.15.在线巡课中心校园巡课画面:1.3.16.门户网站中心* B '1片昭务n邯t- v<-呼專弼円H 7 T茁香"戸«11界甘i十.列斟戟显由 -if::严匸评中|g气齡呼.忒祜肩咛得il-i 1 B4* < frit! Fl屮吉.可册ii申七亠鼻审ML咱蘆叩芒网站效果预览:-<ghri >v! p r»-. * h i IP- * :HffCWMM«.¥<> WIWM曰ritEH-H -.HLTIE "RVkFAJUBUIEE irw*»1320.网络教学平台1318.局校互联中心1.3.19.教学资源库可以单点登录教育资源库系统可以单点登录网络教育平台系统1.3.21. 人人通可以单点登录人人通系统1.4.普教数字化学生端平台1.1.1.我的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