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环氧乙烷)_第1页
环境风险(环氧乙烷)_第2页
环境风险(环氧乙烷)_第3页
环境风险(环氧乙烷)_第4页
环境风险(环氧乙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 扩建项目风险评价1.1.1 风险类型及识别1.1.1.1 风险类型根据工程分析确定本项目存在具有潜在危险因素为原料氯甲烷、环氧乙烷、异丙醇、硫酸二甲酯、氯乙酸、丙烯酰胺等在贮存、运输和生产中发生泄漏和火灾爆炸事故。根据对同类化工项目的类比调查分析,以及鉴于火灾爆炸事故评价在安全评价范畴之内,本次环评只进行简单说明,重点进行毒物泄漏污染源事故风险影响评价。1.1.1.2 物质危险性识别(1)物料毒理毒性及分级按照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规定,在进行化工、医药项目潜在危害分析时,首先要评价有害物质,确定项目中哪些物质属应该进行危险性评价以及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根据毒物的中毒危害程度可分为

2、四级: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轻度危害。本项目主要原料的危害特征、毒性指标及危害程度分级判定结果见表10.1-1。由表10.1-1可见,本项目所使用的原、辅材料中,环氧乙烷、硫酸二甲酯、氯乙酸、丙烯酰胺属高度危害物质,毒性级别均为。(2)主要原、辅材料的火灾爆炸危险性的确定参照石油化工行业安全评价实施办法进行火灾爆炸危险度的确定,爆炸危险度定义为:式中:R燃烧(爆炸)上限; L燃烧(爆炸)下限; H燃烧(爆炸)危险度。本项目原、辅材料中部分材料的火灾爆炸危险性结果见表10.1-2。表10.1-1 原辅料的危害特征、毒性指标及判定结果表物质名称危害特征毒性指标危害分级氯甲烷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3、,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也能损害肝、肾。LC505300mg/m3大鼠吸入(4h)环氧乙烷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刺激剂和原浆毒物。LD50330mg/kg(大鼠经口) 硫酸二甲酯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LD50205mg/kg(大鼠经口)氯乙酸吸入高浓度本品蒸气或皮肤接触其溶液后,可迅速大量吸收,造成急性中毒。LD50 76mg/kg(大鼠经口)二乙烯三胺蒸气或雾对鼻、喉和粘膜有腐蚀性,可引起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对眼有强烈腐蚀性,重者可导致失明。LD501080mg/kg (大鼠经口)三乙醇胺该品对眼睛、呼吸系统、皮肤有刺激性。LD5050009000mg/kg(大鼠经口)丙烯

4、酰胺本品具神经毒作用。可引起疲嗜睡、手指麻木,位置性震颤,步态紊乱,肌肉萎缩,肌肉无力,手出汗脱屑以及接触性皮炎等。LD50150180mg/kg(大鼠经口)乙酸酸性腐蚀品,吸入蒸气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的刺激性,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线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LD503530mg/kg(大鼠经口)异丙醇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头痛、倦睡、共济失调以及眼、鼻、喉刺激症状。口服可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倦睡、昏迷甚至死亡。LD505045mg/kg(大鼠经口)表10.1-2 原、辅材料中部分材料的火灾爆炸危险性结果表名称状态爆炸极限(V%)危险度闪点危险性火灾危险分类氯甲烷气7191.57-

5、50易燃,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花、高热能引起爆炸并生成剧毒的光气。接触铝及其合金能生成自燃性的铝化合物。甲类环氧乙烷气310032.3-17.8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接触碱金属、氢氧化物或高活性催化剂如铁、锡和铝的无水氯化物及铁和铝的氧化物可大量放热,并可能引起爆炸。甲类硫酸二甲酯液/83可燃,遇热源、明火、氧化剂有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可产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与氢氧化铵反应强烈。丙类氯乙酸固8126可燃,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

6、化学反应。遇潮时对大多数金属有强腐蚀性。丙类二乙烯三胺液/94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丙类三乙醇胺液/185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丙类丙烯酰胺固/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若遇高热,可能发生聚合反应,出现大量放热现象,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丙类乙酸液4173.2539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铬酸、过氧化钠、硝酸或其它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爆炸的危险。有强腐蚀性。乙类异丙醇液212.75.3512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

7、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甲类由表10.1-2可见,本项目所使用的主要原、辅材料中环氧乙烷、氯甲烷、异丙醇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甲类,其中环氧乙烷危险度最大。1.1.1.3 物质和生产设施风险识别本项目环境风险识别主要是判断工程各功能单元(包括生产、加工、原材料及产品运输、贮存等)中所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的识别是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中有关危险物质的定义,以及危险物质在生产场所和贮存场所临界量来进行筛选。某评价项目功能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的数量,若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则该功能单元被视作重大危险源。当该单元存在一种以上危险物质时,有下列公式: q

8、1/Q1 + q2/Q2 + qn/Qn 1式中:q1、q2qn 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Q1、Q2Qn 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如果该单元的多种并存危险物质满足上式,则也属重大危险源。本项目危险物质生产场所、贮存场所存在量及其临界量如表10.1-3。10.1-3 本项目危险物质存在量、临界量危险物质名 称危险类别存在量q(t)临界量Q(t)q/Q备注环氧乙烷易燃物质1.811.8生产场所硫酸二甲酯有毒物质1.3200.065生产场所18500.36贮存场所异丙醇*易燃物质27.5201.37贮存场所5.422.7生产场所注:本项目不设环氧乙烷贮罐,利用飞翔公司现有3个80m3贮罐

9、。 *表示异丙醇临界量参照甲醇。由表可见,环氧乙烷、异丙醇的q/Q值大于1,而硫酸二甲酯无论是生产区还是贮存区的q/Q值均小于1,说明环氧乙烷生产单元、异丙醇生产单元和贮存单元均为明显的重大危险源。1.1.2 源项分析1.1.2.1 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及其概率本项目导致环境风险的危险物质为环氧乙烷、异丙醇和硫酸二甲酯,它们既具有易燃性和可燃性,又均具有毒性。当物料发生泄漏后,首要风险在于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弥散,对周边人群和环境的影响。从这两种物质的理化性质及毒性可知,环氧乙烷、硫酸二甲酯毒物危害程度均为为级,异丙醇为级,并考虑q/Q比值,环氧乙烷、异丙醇、硫酸二甲酯三种物质中,环氧乙烷危险

10、性大于硫酸二甲酯、异丙醇,环氧乙烷将作为本项目主要环境风险评价因子,其次为异丙醇。通过功能单元风险识别和类比调查分析得知,本项目环氧乙烷泄漏可信事故主要有:一是环氧乙烷计量槽发生泄漏,环氧乙烷迅速气化排放弥散到周边环境中;二是环氧乙烷汽车槽车在运输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环氧乙烷泄漏在公路沿线;三是环氧乙烷贮罐发生泄漏,环氧乙烷迅速气化排放弥散到周边环境中。鉴于环氧乙烷贮存及运输均利用飞翔公司现有装置,为此本次环评仅将环氧乙烷计量槽发生泄漏作为最大可信事故进行环境风险预测和评价。环氧乙烷计量槽泄漏事故概率的估算虽然已有一些可靠性工程研究方法,但仍需要大量历史事故统计数据资料为样本。目前尚缺少国内

11、环氧乙烷计量槽泄漏事故有针对性的大量数据统计样本。因此将参照国内类似化学品物料计量槽的泄漏事故概率进行分析。综合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国内贮罐、管道、计量槽发生泄漏性事故概率一般在103至104数量级。依据概率原理,某一特定气象条件下的环境风险事故概率可按下式导出: P(AB)= P(A)P(B)式中:P(AB) 某一特定气象条件下事故概率; P(A) 指定事故概率; P(B) 某一特定气象条件出现概率(比如相关风向年出现频率)。本地区主导风风向频率为11%,年静风频率为9.1%。因此,在参照确定环氧乙烷、异丙醇贮罐泄漏事故概率为104数量级时,利用以上公式可求出,对于评价区任一下风向或静风时区域

12、,其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在105左右。风险概率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概率的工程风险事件,应有防范措施,并制订事故应急预案。1.1.2.2 风险识别典型事故案例工厂环氧乙烷计量槽泄漏事故2000年7月10日上午,由辽宁省运送至陕西渭南饲料添加剂厂的35吨环氧乙烷到货。运输工具为汽车槽车。11时左右,汽车槽车进入饲料添加剂厂贮罐区开始卸料。12时20分,合成车间二楼环氧乙烷1号计量槽突然从下封头和筒体连接环缝处撕裂开150mm长的焊缝,计量槽内的液态环氧乙烷在23kg/cm2压力下,高速喷出后急剧气化,使周围空间迅速达到爆炸极限。由于喷出的高流速环氧乙烷物料与裂缝处的磨擦产生大量静电,加之合成车间的设备管道

13、无静电跨接装置,随即导致了第一次爆炸并引发大火。12时30分,大火蔓延烘烤,引发了距合成车间仅4.5米处的50m3环氧乙烷贮罐内约9t物料大量吸热气化,罐内压力急剧上升,导致贮罐终因超压而爆炸。由于贮罐爆炸造成大量环氧乙烷泄漏燃烧,又使距该贮罐仅6m的汽车槽车被引燃(因当时槽车出料阀未及时关闭)。13时20分,槽车槽罐又发生爆炸。爆炸冲击波及大火热辐射造成现场的消防官兵、周围群众30余人受伤,厂内及周围建筑物不同程度受损,爆炸飞溅物同时引起厂区内多处起火。1.1.2.3 最大可信事故源强环氧乙烷计量槽、异丙醇贮罐发生泄漏事故时,其泄漏量可采用柏努利(Bernoulli)方程予以推算,其公式为:

14、 Q CdA2(P1P0)/ + 2gh0.5式中:Q液体泄漏速度,kg/s;Cd液体泄漏系数(可取0.600.64);A裂口面积,m2;P1容器内介质压力,Pa;P0环境压力,Pa;g重力加速度,m/s2;h裂口之上液位高度,m;液体密度,g/cm3。参照类比调查相关资料设定,泄漏点之上环氧乙烷液位高度2m,裂口大小等效于直径100mm圆,内外压力差为298870Pa,泄漏时间5min,估算得出环氧乙烷计量槽事故泄漏量源强为220kg/min左右。泄漏点之上异丙醇液位高度2m,裂口大小等效于直径200mm圆,经过20min紧急处理,终使异丙醇停止泄漏,估算得出异丙醇贮罐事故泄漏源强为937.

15、8kg/h左右。与同类事故泄漏比例大体相当,可作为最大可信事故源强。1.1.2.4 最大可信事故疏散距离在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时,应根据不同危险物质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结合当时气象条件,迅速做好泄漏点周围人员及居民的紧急疏散工作。根据最大可信事故源强,确定紧急疏散距离是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鉴于国内目前尚无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本次环评采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联合研究编制的ERG2000中的环氧乙烷数据参数。这些参数是通过以下数据综合分析而成,即: 释放速率和扩散模型; 美国运输部有害物质事故报告系统(HMIS)数据库的资料;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120多个地方5年的每小时

16、气象观察资料; 各种化学物质毒理学接触数据。 疏散距离的划分确定分为两种。一是紧急隔离带。它是以紧急隔离距离为半径的圆,该圆内非事故处理人员不得入内。二是下风向疏散距离。它是指必须采取保护措施的范围,该范围内的居民处于有害接触的危险之中,应采取撤离、密闭住所门窗等有效避险措施,并保持通讯畅通以听从紧急指挥。疏散距离的划分可参见图10.1。风 向紧急隔离带下风向疏散距离图10.1 紧急疏散范围的分类与划分示意图疏散区ERG2000标准中,环氧乙烷的疏散距离列于表10.1-4。该标准以环氧乙烷的大小包装(以200L为量限)泄漏将疏散距离分为两个级别。表10.1-4 环氧乙烷疏散距离项 目泄漏量等级

17、少量泄漏小包装(200L)大量泄漏大包装(200L)疏散类别紧急隔离带白天下风向疏散距离夜间下风向疏散距离紧急隔离带白天下风向疏散距离夜间下风向疏散距离疏散距离(m)30200200605001800在确定紧急隔离带半径和疏散距离时,由于夜间气象条件对化学品烟云的混合扩散作用要比白天效果差,化学品烟云不易扩散,因此夜间疏散距离要比白天远一些。在标准中白天与夜间的区分以太阳升起和降落为准。1.1.3 环境风险预测和评价1.1.3.1 环氧乙烷计量槽泄漏事故风险预测结果根据设定的环氧乙烷泄漏最大可信事故源强,采用导则中推荐的有风、小风静风非正常排放模式,对环氧乙烷泄漏事故造成的环境风险进行了预测。

18、气象条件的选取依据最大出现概率原则。有风时,稳定度取D类;静风时稳定度取F类,有风时选取全年平均风速3.5m/s;静风时选取风速0.4m/s。有风气象条件和静风气象条件下,环氧乙烷泄漏事故风险预测结果分别见表10.1-5、10.1-6。对于空气中环氧乙烷浓度风险评价标准,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可选用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其值为5mg/m3;对人员身体造成危害的浓度,依据环氧乙烷的毒理特性,参照国外急性毒性实验剂量浓度,可分为三个标准等级,即:轻度危害(易恢复的轻度损害)19.9mg/m3;中度危害(暂时或永久性损害)199mg/m3;重度危害(威胁生命的暂时或永久性损害)497.5mg/

19、m3。表10.1-5 环氧乙烷泄漏事故风险预测结果(有风)泄漏点下风向距离(m)最大浓度出现时刻(事故发生后)(分钟)该距离环氧乙烷最大浓度(mg/m3)评价标准 (mg/m3)预测结果分析工作场所容许浓度人员遭危害浓度轻度中度重度10015253519.9199497.5超过重度危害浓度20022739300317026008327超过中度危害浓度80010136超过轻度危害浓度11001276160015422400202131002512低于轻度危害浓度38003084500355表10.1-6 环氧乙烷泄漏事故风险预测结果(静风)距泄漏点距离(m)事故发生后时间(分钟)该时刻环氧乙烷浓

20、度(mg/m3)评价标准 (mg/m3)预测结果分析工作场所容许浓度人员遭危害浓度轻度中度重度5033946519.9199497.5超过重度危害浓度54184(最大)200384361084(最大)3003236相距400米处,超过中度危害浓度6452400518572358306(最大)500586小于中度危害浓度,但超过轻度危害浓度71328191(最大)70053725939(最大)80078低于轻度危害浓度917(最大)1.1.3.2 异丙醇贮罐泄漏事故风险预测结果有风气象条件和静风气象条件下,异丙醇泄漏事故风险预测结果分别见表10.1-7、10.1-8。表10.1-7 异丙醇泄漏事

21、故风险预测结果(有风)距贮罐距离(m)异丙醇最大浓度(mg/m3)出现时间(min)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预测结果分析1390810.0170050m范围内超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20173210.115068710.2910026910.57低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2009311.143004811.71表10.1-7 异丙醇泄漏事故风险预测结果(静小风)距贮罐距离(m)异丙醇最大浓度(mg/m3)出现时间(min)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预测结果分析1077110.6270020m范围内超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

22、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573610.842066611.135027412.82低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008615.632002321.26300426.891.1.3.3 物料泄漏事故风险评价(1)由预测结果可知,环氧乙烷泄漏最大可信事故发生时,有风气象条件下,事故发生03分钟后,下风向300m之内区域,环氧乙烷将超过重度危害浓度,应立即划分为紧急隔离带。事故发生48分钟后,下风向300600m区域,环氧乙烷浓度将相继超过中度危害浓度。下风向6002400m区域,环氧乙烷最大浓度都将超过轻度危害浓度。下风向2400m可定为下风向疏散距离。静风气象条件下,周边

23、半径200m米区域,环氧乙烷将超过重度危害浓度,应立即划分为紧急隔离带。周边半径400m区域,环氧乙烷最大浓度将超过中度危害浓度,周边半径700m区域,环氧乙烷最大浓度将超过轻度危害浓度,700m可定为下风向疏散距离。(2)异丙醇泄漏最大可信事故发生时,有风气象条件下,50m范围内超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静风气象条件下,20m范围内超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3) 本项目采用类比法评估,环氧乙烷计量槽、异丙醇贮罐环境风险事故概率在105数量级左右,属中等偏下概率事件。如果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到位,新建环氧乙烷计量槽、异丙醇贮罐的事故概率预期

24、可望降低。(4)环氧乙烷计量槽、异丙醇贮罐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其危害性较大,尤其是环氧乙烷。除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外,特别是泄漏物质的毒性对人员身体的危害是主要的环境风险。因此,除事故防范措施外,企业还应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必要时应采取周边社区、社会应急避险措施。1.1.3.4 硫酸二甲酯泄漏影响分析硫酸二甲酯虽然没有构成重大危险源,但LD50205mg/kg(大鼠经口),毒性也是比较大的。其侵入途径为吸入、食入、经皮吸收。硫酸二甲酯一旦泄漏,短期内大量吸入,初始仅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经数小时至24小时,刺激症状加重,可有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或痉挛、咳嗽、胸闷、气急,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

25、管粘膜脱落致窒息、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症,并可并发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误服灼伤消化道,可致眼、皮肤灼伤。若流入水体,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水中的植物、动物将会中毒死亡,且附近水体常用于灌溉农田,这样将会对植物、人及其他动物造成伤亡。硫酸二甲酯扩散到空气中,人及其他动物将会吸入,人体吸入后,会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轻者中毒,重者则会死亡。1.1.4 风险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1.1.4.1 物料泄漏事故风险防范措施我国在安全生产上一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工作重点应放在预防上。在事故救援上实行“企业自救为主、社会救援为辅”的原则。事故的应急计划是根据工程风险源风险分析,制

26、定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损失的计划。因此制定本项目的事故应急计划是十分必要的。火灾和爆炸的预防措施控制与消除火源:工作时严禁吸烟、携带火种、穿带钉皮鞋、穿化纤衣服等进入易燃易爆区。动火,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操作和维修等采用不发火工具,当必须进行动火作业时,必须按动火手续办理动火证,并制定方案,报主管领导批准并有监管人员在场方可进行。使用防爆型电器。严禁钢制工具敲打、撞击、抛掷。安装避雷装置。转动设备部位要保持清洁,防止因摩擦引起杂物等燃烧。物料运输要请专门的、有资质的运输单位,运用专用的设备进行运输。严格控制设备质量及其安装质量:罐、器、泵、管线等设备及其配套仪表选用合格产品。管道等有关

27、设施应按要求进行试压。对设备、管线、泵等定期检查、保养、维修。电器线路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保养。加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坚持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通风、管线是否泄漏,消防通道、地沟是否通畅等。检修时,做好隔离,清洗干净,分析合格后,要有现场监护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方能动火。加强培训、教育和考核工作。安全措施:严格按防火、防爆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按规范设置消防系统,配置相应的灭火装置和设施,并保持完好。在易燃易爆物料可能泄漏的区域安装可燃气体探测仪,并经常检查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设置火灾报警系统,该系统由火灾报警控制

28、器、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组成,以利于自动预警和及时组织灭火扑救。对于因超温,超压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危险的设备,都设置自控检测仪表、报警信号及紧急泄压排放设施,以防操作失灵和紧急事故带来的设备超压。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破损。要正确佩戴相应的劳防用品和正确使用防毒过滤器等防护用具。厂区要设有卫生冲洗设施。根据生产工艺介质的特点,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选用电器设备,并采取静电接地措施。在较高建、构筑物上设避雷装置。物料泄漏的预防泄漏事故的防止是生产和储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发生泄漏事故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等一系列重大事故。经验表明:设备失灵和人为的操作失误是引发泄漏的主要原因。因

29、此选用较好的设备、精心设计、认真的管理和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是减少泄漏事故的关键所在。(1)总平面布置根据功能分区布置,各功能区,装置之间设环形通道,并与厂外道路相连,有利于安全疏散和消防;将散发可燃、有毒气体的工艺装置、罐区、装卸区布置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避免布置在窝风地带;场地做好排放雨水设施。(2)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教育,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严禁违章作业;(3)采用DCS系统集中控制,对装置生产过程中采取集中检测、显示、连锁、控制和报警。设置连锁和紧急切断、停车系统,并独立于DCS监视和控制系统;(4)所有生产装置区、贮存区均设围堰,保证污水不排入附近水体;(5)所有排液、排气均集

30、中收集,并进行妥善处理,防止随意流散;(6)为防止其它设备发生事故时的辐射影响,在重要的塔器上安装水喷淋设施。经常对各类阀门进行检查和维修,以保证其严密性和灵活性;(7)设置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保证各单元泄漏物料能迅速安全集中到事故池,以便集中处理;(8)贮罐设备布置露天化,保证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迅速稀释和扩散。按规定划分危险区,保证防火防爆距离。对贮存易燃易爆物料的罐区设置防火堤。(9)贮罐区内的建筑抗震结构,按当地地震的基本烈度设计。(10)按规定设置建构筑物的安全通道,以便紧急状态时保证人员疏散。(11)生产现场有可能接触有毒物料的地点设置安全淋浴洗眼器。(12)为防暑、防寒、防尘、防毒,

31、按有关设计规定,室内设置空调、采暖及通风,使室内保持良好的空气卫生条件。(13)设置必要的生产卫生用室、生活卫生用室、医务室和安全卫生教育室等辅助用室,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如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鞋、防护服等。(14)贮罐附近场所以及需要提醒人员注意的地点,均应按标准设置各种安全标志;凡需要迅速发现并引起注意以防止发生事故的场所、部位,均按要求涂安全色。(15)企业设气体防护站。气体防护站面积可在200m2左右,定员15人(兼职)。气体防护站的主要任务是对贮罐区和企业全部有毒、窒息性工作场所进行监护,并承担对中毒和其它事故的现场进行抢救工作。平时会同环境、安全卫生部门和生产车间对职工进行

32、防毒知识教育,组织事故抢救演习。气体防护站还要负责防毒器具的发放、管理、维护、校验等工作。气体防护站配备的主要设备和仪器有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滤毒罐再生设备、气防专用车、空气或氧气充装泵、急救器材、安全教育设备等。经常检查管道,定期系统试压、定期检漏。管道施工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对策与措施(1)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内应附有与危险化学品完全一致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并在包装(包括外包装件)上加贴或者拴挂与包装内危险化学品完全一致的化学品安全标签;(2)在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危险品的场所设置通讯、报警装置,并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处于正常适用状态;(3)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应当符合国家标

33、准对安全、消防的要求,设置明显的标志。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的储存设备和安全设施应当定期检测。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企业应开展安全生产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制定防止事故发生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由厂主要领导负责的安全小组,对安全工作做到层层落实、真抓实干。按规定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企业的安全工作应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1.1.4.2 物料泄漏事故应急预案企业事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根据精细化工企业的行政隶属特点,建议由企业法人负责协调成立两级事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即厂级和车间级。人员组成包括:厂级主要领导干部,车间主要负责人,以及安全、消防、环保、设备、医

34、院(或卫生站)保卫、技术、后勤等部门有关人员。并专设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下设(1)通讯组;(2)技术组;(3)急救组;(4)抢修组;(5)监测组;(6)后勤供应组。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如下:厂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职责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指挥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对事故现场实施抢修抢救工作,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听取指示。日常负责对各个职能部门事故应急措施、方案及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在发生有毒物质泄漏事故的紧急情况下,要掌握突发性事故发展事态,对险情应能作出正确判断,临场指挥果断,并负责组织事故善后处理的决策方案。车间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发生紧急事故后,立即上报厂级指挥中心,请示

35、援助。组织现场人员立即投入事故抢救工作,管制火种,切断电源,终止毒物的泄漏和扩散,对已泄漏的毒物应及时进行科学化回收处理。积极抢救中毒人员,协同医务、救护人员进行现场(或转移)抢救。根据险情等级,必要时应立即组织和指挥未中毒人员撤离现场。通讯组职责负责应急事故的联络,保证通讯系统的畅通,及时将事故险情通报上级,并将上级指示下传,保证准确无误。技术组职责负责调查事故原因,确定事故等级,针对泄漏源特点,制定具体的应急防护措施,并保证应急措施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对相应的防护设备和器材应逐一落实。平时应加强防护人员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急救组职责熟悉和掌握本厂生产原料、产品中的各类有毒有害

36、化学危险品的毒理性质,熟悉和掌握引起人体中毒的剂量浓度及相应的急救措施和方法。平时宣传和普及有关救护常识。污染伤害事故发生后,积极抢救中毒人员。抢修组职责该组职责是对有毒物质泄漏事故风险源的故障进行排除和抢修,有效制止化学危险品的泄漏和蔓延,对已泄漏的毒物妥善回收和处理。监测组职责根据事故的类型、规模及时判断和确定出环境风险污染危害程度,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积极配合,在影响范围区域内合理布点,进行跟踪检测提出检测报告及事故后果评价报告,作为事故善后处理的参考依据。后勤供应组职责负责日常对各部门储备的抢救器材、设备、物资、药品等的购买和发放。在事故发生后,应深入现场全力以赴为抢修工作提供

37、后勤保障。事故应急状态分类及报警当有毒物质发生泄漏事故发生后,为了迅速、准确做好事故等级预报,减少伤害和损失,首先应确定应急状态类别及报警响应程序。当事故发生后,车间领导小组在积极组织人员进行事故应急处理同时,应立即上报上级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根据事故等级确定报警范围。根据事故险情等级可采用三级警报,警报级别视事故伤害影响播及范围而定。一级报警 如果有毒物质发生少量的泄漏,且影响扩散范围只限于厂区内,通过抢修或系统临时紧急措施就能很快控制住事故发展及蔓延。报警范围:主要由车间领导小组负责处理,但首先应向厂级指挥中心汇报。在积极组织抢修的同时,应根据风向,对厂区范围内主要受影响部门及时联系,做好

38、预防措施。并派专人到受影响区域进行观察和组织疏导临时撤离。二级报警 当有毒物质发生局部泄漏,且抢修无效,短时间内不能制止时,并根据泄漏点大小预测,仅对厂内及厂界外下风向距离500米内范围产生危害影响,此时可发出二级报警。报警范围:由厂级指挥中心全面指挥,迅速通知厂外临近的企业单位、社区等有关部门,并派出专人深入现场指挥,组织疏散、撤离和防救工作。若发生了人员中毒事故后,指挥中心应该立即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联络,请求批示和援助。三级报警 当有毒物质泄漏量比较大,对周围环境影响纵深较广(大于500米半径范围)。报警范围及方式:全面报警,指挥中心发出紧急动员令,协调一切人员和器材、设备、药品等急救物资,积极有效的投入抢修抢救工作,首先保证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并迅速向工业区、镇、以至市政府报告,迅速向周边地区各单位和社区发出警报,向各级主管部门直接请求支援。环氧乙烷泄漏事故主要应急技术措施(1) 环氧乙烷贮罐泄漏事故主要应急处理方法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向无影响处,并立即设置紧急隔离带,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