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湿的认识_第1页
中医对湿的认识_第2页
中医对湿的认识_第3页
中医对湿的认识_第4页
中医对湿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对湿的认识一、湿从何来当湿超过了人体耐受性的情况,用古人的话说:“湿变成六淫之一的湿邪时候,也就对人体构成了威胁,变成了致病因素。”在黄帝内经中,对于邪气侵犯人受不受病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另一个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前者是说人的自身底子厚,实力强,对于病邪的侵犯也就是相冒犯,不会造成影响;后者与俗话说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表达的意思相当,总在不好的因素影响下,最终也会有防不胜防的患病之时。明代的医学家戴思恭讲:“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审其方土之致病源。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必从外入,多自下起。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湿面湩酪,或饮酒后寒气拂郁,多

2、自内出。”说的是湿可以由生活、工作环境从外侵害人体,也可以由体内饮食生冷奶酪,或酒后感寒产生。在医学入门里,李梴也说:“风寒暴暑伤,人便觉;湿气熏袭,人多不知。有自外入者,长夏郁热,山泽熏气,冒雨形湿,汗透沾衣,多腰脚肿痛。有自内得者,生冷酒面滞脾,生湿郁热,多肚腹肿胀。西北人多内湿,东南人多外湿。”这里讲了湿可以感受天气之湿所伤,也可由地理环境的湿所伤,这两者称之为“外湿”;还可以因为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不当所伤,这称之为“内湿”。且由于湿邪侵犯人的特点是多不引起人的注意,加上现代人生活起居无常,随地坐卧,饮食生冷任性,加之空调电扇助力,贻害无穷。二、湿生的因素(一)天之湿古人认识自然规律,对

3、于天时格外重视,不违天时的思想遍布古代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说的是自然界的天气中含有这六种气候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湿属于其中一种。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表示五行,又叫五运;风、寒、暑、湿、燥、火等用地支来表示,叫六气,合起来叫五运六气,说白了也就是天时。按照古人的阴阳思维方法,一年有四季,四季有六气,一季里也可再分四季,同理,一个月,一旬,甚至一天都可有四季,这也间接表达了六气不仅仅是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里影响人。(二)地之湿中国幅员辽阔,中国地势“天不足西北”说的是西北山高,“地不满东南”讲的是东南海深。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

4、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山泽通气”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各个地方有的四季分明,有的偏干热,有的地方偏湿热,有的地方偏温暖,有的地方偏寒冷。总体来说,江海湖河等有水的地方较其他地方湿重,当然自认为干燥的地方也不是没有湿,就如人工作生活环境里的室内,也存在湿度大的情况。(三)饮食之湿古往今来,人们总结的容易生湿的食品,首当其冲是酒,传统上是白酒,现在酒的品种日益丰富,尤其是有了啤酒,生湿能力大为增强。其次是奶酪,生冷饮食,各种瓜果蔬菜以及各种生鲜鱼肉之品。特别一提的是凉拌面,自古就讲有人“常吃面食即可以生湿”,现在加上一个凉拌吃法也就更容易预见将来了。现代社会,随着

5、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的发展迅速,人们饮食习惯随着视野的开放而变得日益丰富。但由于健康医疗知识的普及教育程度良莠不齐,使得饮食上面不能正确选择适宜自己体质的,加之学习西方人饮食习惯,摄入大量奶油、奶酪、黄油等物品,摄入能量多过高,体内有热,更喜贪凉,从而助湿,遗祸百端。三、湿伤的表现在黄帝内经里,无论百病始生篇讲:“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还是阴阳应象大论说:“湿盛则濡泻”和“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还是六元正纪大论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都是讲人受湿伤害的表现。1.“因于湿,首如裹”,说的是湿邪向上侵犯人的头部,令人感觉头重如裹,如同加蒙上了一层东西,头沉而不清醒。2.“清湿袭虚

6、,则病起于下”,说的是地之湿气伤人,始于足下;“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痺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得之于湿地也”,这段讲了长期跟水密切接触的人受了湿侵害,在肌肉上的会表现出麻木不仁,甚至肌肉萎缩。而阴阳应象大论里则更明确地表达了湿侵犯人的主动攻击性:“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湿气说明了湿的动能作用,它不是静止不动的,会导致人体出现皮肉筋脉麻木、酸软疼痛,关节屈伸不利、四肢痿软等症状。3.“中盛脏满,是中气之湿也”与“脾虚多病湿”,说的是一回事儿:脾胃消化功能长期疲于劳作,光顾了为了满足自己口腹之欲而不念及脾胃功能的耐受力,脾胃累过了必然招致害生于恩。人体

7、易出现湿重痞塞肿满,常有腹胀,没有胃口,口腔粘腻,四肢困倦,严重的甚至出现“诸湿肿满”的肉肿如泥,按而不起,有的也会出现“湿盛则濡泻”,也就是拉肚子,在排泄物中可望见一些泡沫样物质。4.“何以知中湿?当喜汗出不可止。肾主湿,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如肺为涕,入肾为唾”,这是扁鹊难经所记载的,说的是当你出现爱出汗而不止,爱哭泣,爱流口水,爱流鼻涕,爱唾唾液等症状的时候,是湿邪侵犯了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功能的表现。湿是水,也属于肾功能负责的范畴,它不仅仅是受脾胃功能所管。5.望舌苔,以清晨刚起床时观察的最为准确。正常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润泽。舌苔一旦出现发白,发腻,发滑了,就要引起注意了,

8、表明体内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了。6.望形体,中医认为,肥人多湿,瘦人多火。肥胖属于脂肪多的人,自然水分含量也高,湿也就属于过多的。7.湿伤人导致的外感发热,往往是汗出而不退热,这跟感受寒凉导致发烧的无汗表现,截然不同。8.湿伤人,人不容易出现口渴。这些湿伤人的表现,可以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常常监测,防微杜渐,如果有了相应的症状就要积极进行防治。四、湿的防治中医认为水湿的代谢主要依靠肺、脾、肾三个脏器的功能,当出现液有余的时候,要注意循证这三个脏腑的功能是否正常,然后寻求解决的方法。肺主皮毛,避免冒淋风雨,远行涉水,久着湿衣,坐卧湿地。比如常有人运动完之后,经常穿着湿衣服休息,不分场地席地而坐,再

9、喝点冰的冷饮,这就会直接生湿,也容易导致肺受寒,损伤肺的功能。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避免多食生冷,酒酪湿面,暴饮暴食,思虑伤脾。比如生活中常见有些人在饮酒之后或者热烫饮食之后,再来份冰品,直接给脾胃的消化制造负担,久之必然累及脾运化水湿功能。肾主骨,避免久处寒凉,坐卧湿冷,殚精竭虑,伤精耗血。比如常见有些爱美人士无论温度高低,都穿着极为单薄,暑热就空调,寒冬冻美丽,但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筋骨受寒,关节疼痛。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实在不可避免得了疾病,得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生救治。五、常用除湿品宜忌中医常用除湿的方法,不外乎发汗和利小便,常用的有:1.薏米,选米白微青色为好,虽然薏米是粮食作物但属性微寒,体质寒凉或者有寒湿的不适宜常食用。2.生姜,属性温散,对于感湿后手脚凉的更适宜,可以和大枣同时煮了服,避免发汗太过。3.赤小豆,属性酸平,常用来消热毒痈肿,如果用于除湿,常和桑白皮一起煎煮,无论单用还是合用,都不可以常服。如古人讲,驴吃了赤小豆腿脚变轻快,人吃多了身体则变沉重。4.白扁豆,属性温;黑扁豆,属性凉,除湿用白扁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