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1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2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3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4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热的辨证论治发热的辨证论治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陈锦芳陈锦芳l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一般分为感染性感染性发热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l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如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急、慢性全身性感染,或急、慢性局部感染。非感染性发热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常伴见于各种疾病。l发热发热常以持续的时间、发热的缓急、热势的变化(热型)和伴随症状(如恶寒、皮疹、淋巴结肿大、感染部位的炎症)等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l中医对发热的辨证施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中医对发热的辨证施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从发热的不同证型,判断其病之浅深、病情之轻重、预后之好坏、等等。l发热恶寒并见发热恶寒并见

2、:邪在肺卫的征象。l寒热往来寒热往来:邪郁半表半里。l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邪正剧争,里热炽盛。l日晡潮热日晡潮热:热结肠腑、下焦蓄血。l身热不扬身热不扬:湿热内郁,湿蕴热蒸的表现。l身热肢厥身热肢厥:见于热陷心包证。l发热夜甚发热夜甚:为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证。l夜热早凉夜热早凉:为余邪留伏阴分的征象。l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肝肾阴虚,邪少虚多,多见于温病后期。l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驱邪的表现。在病变的不同阶段,人体正气(气血津液阴阳)的耗损是不同的,祛邪的能力不同,也就有不同的临床表现。l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

3、,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理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l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病因、病性、病程阶段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l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发汗退热法一、发汗退热法l发汗退热法适用于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适用于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即治疗病在表的发热(称为表热表热)。l通过发汗来疏散表热,又称为 “疏表法疏表法” 或 “解表法解表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l外邪种类不一,性质不同,

4、不同邪气导致的发热,应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不同。l也就是说,也就是说,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具体应用上必须诊断是哪一种外邪,然后选用哪一类方剂。 1 1、辛散表邪、辛散表邪l辛温发汗剂:如麻黄汤麻黄汤、香苏饮香苏饮;l辛凉发汗剂:如银翘散银翘散、桑菊饮桑菊饮;l在温病中,运用这类方剂并非单纯用辛温并非单纯用辛温或辛凉性质的发汗药或辛凉性质的发汗药,而是配合宣肺、疏而是配合宣肺、疏泄、清头目等药物在内泄、清头目等药物在内。l辛温发汗法:辛温发汗法:具有辛味发汗作用的且其性属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祛寒的功效,以祛除风寒邪气的解表法。l辛凉发汗法辛凉发汗法:具有辛味疏泄作用

5、的且其性属凉性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清热的功效,以祛除风热邪气的解表法。l叶天士称“辛胜则汗辛胜则汗”,微微汗出,以疏通表气,促使“邪随汗并邪随汗并”而外解 。l温病初起,在辛散表邪的同时,常配合解毒、解毒、和胃和胃的药物,针对温邪“从口鼻入”,肺胃受邪的特点,一方面能及时清解热毒,另一方面能调和胃肠功能,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2 2、解表清暑、解表清暑l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饮l夏月感受暑湿蕴阻于内,复感寒邪袭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无汗、口渴、心烦等表寒里热证,以辛温芳化清凉之品辛温芳化清凉之品,外解肌表之寒束,清化在里之暑湿外解肌表之寒束,清化在里之暑湿。l香

6、薷香薷辛温发汗以散寒、芳化表湿、并能宽中理气;扁豆花扁豆花健脾利湿、涤暑透邪;厚朴厚朴苦温燥湿;银花、连翘银花、连翘辛凉清解、轻清泄热。l若湿邪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等湿邪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若暑热暑热较甚者,可加荷叶、青蒿、西瓜翠衣较甚者,可加荷叶、青蒿、西瓜翠衣等。 3 3、宣表化湿、宣表化湿l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藿朴夏苓汤l湿热病邪侵袭卫表,症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白腻等,以芳芳香辛散、燥湿理气香辛散、燥湿理气药物来疏表透卫、宣化表疏表透卫、宣化表里湿邪里湿邪。l藿香、淡豆豉辛散疏表辛散疏表;l蔻仁、厚朴、半夏芳香化浊、燥湿理气芳香化浊、燥湿理气;l杏仁宣肺疏

7、表宣肺疏表,“气化湿亦化”;l配以猪苓、赤苓、薏苡仁、泽泻淡渗利湿淡渗利湿泄热,给里湿以出路泄热,给里湿以出路; 4 4、疏卫润燥、疏卫润燥l代表方剂:桑杏汤桑杏汤l燥热病邪伤于肺卫,症见发热、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等,以辛宣凉润之品以辛宣凉润之品,解除卫表燥解除卫表燥热之邪热之邪。l桑叶、豆豉:轻宣透热解表轻宣透热解表;l杏仁、贝母:宣肺止咳宣肺止咳;l栀皮:清上焦邪热清上焦邪热;l沙参、梨皮:生津润燥生津润燥;l共奏疏表润燥之效,符合“温者宜凉、燥者宜润”的原则。 l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和临床表现不同,用

8、药有所区别,因其同因其同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法法;l注意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解的目的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随证变法”。 5 5、辛凉解表合清热解毒、辛凉解表合清热解毒l因温邪变化最多,常郁而化毒,热毒壅结热毒壅结,能引起多种伴有发热的病证伴有发热的病证,如痄腮(耳前耳后漫肿疼痛)、乳蛾(咽喉红肿、咽饮梗痛)、赤眼(目红、迎风流泪)、牙痈(牙龈肿痛化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l温毒初起温毒初起

9、,治疗常采用辛凉解表配合清热解毒的方法来表里双解内郁的热毒。l如,痄腮治以普济消毒饮加减普济消毒饮加减,乳蛾治以甘甘桔射干汤加减桔射干汤加减,赤眼、牙痈治以翘荷汤、泻翘荷汤、泻黄散加减黄散加减等。l于此可见,治疗外感热病初起,掌握发汗掌握发汗退热的原则,再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运退热的原则,再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运用用,是一个重点解决的问题。l假如见到感冒不分风寒和风热,选择方剂也不分辛温和辛凉,或者把某些成药当作特效药,显然是不对的。l凡是外邪引起的发热表证,初起均有恶寒,凡是外邪引起的发热表证,初起均有恶寒,即使热势甚炽,仍然怕见风寒,不欲揭去衣被,此时治以发汗为主。l临床上不可见热就清热;

10、邪在表时,如果用清凉抑遏,反使表邪不易透达而传里。l内经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必须注意,发汗能损伤津液发汗能损伤津液,并且过分发汗能使汗出不止,造成亡阳等不良后果。l发汗法应用时,一方面应掌握适当剂量掌握适当剂量,一方面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l医学心悟论汗法,提出了对当汗不汗当汗不汗,不当汗而汗不当汗而汗,当汗不可汗当汗不可汗,以及汗不得法汗不得法等见解,说得相当具体,可资参考。 二、调和营卫退热法二、调和营卫退热法l调和营卫是伤寒论治疗伤风发热的一种方法。l卫表受了风邪,症见发热、鼻塞、自汗出等,形成卫强营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必须把发病的主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

11、谐,把发病的主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所以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 l代表方剂:桂枝汤桂枝汤l伤寒论强调,服药后须喝热稀粥和盖被安卧,助其出汗祛邪,适宜于体弱邪轻体弱邪轻的太阳中风之证。l桂枝桂枝祛风,白芍白芍和血,生姜生姜发表,红枣红枣补中,攻补两两结合,与发汗剂的专仗发汗退热显然不同,是用调和营卫增强机体机能来祛邪外出。l难经曰:“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营卫调和,腠理疏达,表气调达,表邪亦解。l如果对一般伤风发热证,放弃发汗而强调调对一般伤风发热证,放弃发汗而强调调和营卫,也是不恰当的和营卫,也

12、是不恰当的。l正因为桂枝汤桂枝汤的祛风退热不同于一般的发汗剂,所以不适应于外感无汗的表实证不适应于外感无汗的表实证,同时用量也要适当配合用量也要适当配合。l桂枝汤原方桂枝和白芍的分量相等桂枝汤原方桂枝和白芍的分量相等,假使桂枝重于白芍或白芍重于桂枝,便成为桂枝加桂汤及桂枝加芍药汤,均能变更其作用。l也因为桂枝汤主要功能在于调和营卫,故经过加味以后如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等,并可以治疗虚弱治疗虚弱症候症候,这是突出的一点。l对偏阳气虚弱,平时畏冷,疲劳后微有低热的患者,依据“劳者温之劳者温之”的治则,常用桂桂枝汤酌减桂枝用量,加入党参或黄芪或当归枝汤酌减桂枝用量,加入党参或黄芪或当归之类之类,效果良好

13、。l外感发热,汗出不解,病邪传里,症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伴口渴引饮,汗出,舌苔薄黄,脉数等,这时候不能再用发汗不能再用发汗,汗后有阳亢阴竭的危险;也不可早用养阴不可早用养阴,防止阴遏阳伏之变。 三、清气退热法三、清气退热法l清气退法主要运用于里热炽盛者清气退法主要运用于里热炽盛者。l由于气分无形邪热所在的部位、病势浅深、病邪性质各有不同,清气法又可分为轻清宣轻清宣气气、辛寒清气辛寒清气、清热泻火清热泻火的不同。 1 1、轻清宣气、轻清宣气l代表方剂:栀子豉汤栀子豉汤l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或里热渐退而余热内扰,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侬不舒、舌苔薄黄、

14、脉数,以性质轻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外达宣畅气机,透热外达。l栀子:栀子:清三焦邪热;l淡豆豉:淡豆豉:宣发郁热、透邪外达、兼以除烦,使内郁之邪热外透而热解。 2 2、辛寒清气、辛寒清气l代表方剂:白虎汤白虎汤l适用于里热炽盛,蒸迫内外,病邪有外达之里热炽盛,蒸迫内外,病邪有外达之势者势者,症见壮热、烦渴、大汗、脉洪大者,以大辛大寒之品大清气分亢盛邪热大辛大寒之品大清气分亢盛邪热,既直折阳明无形大热,又宣透里热于外,使肺胃邪热皆解。l石膏石膏:大辛大寒清泄气热,因势利导,透热外达;l知母:知母:苦寒而性润,配合石膏,增强清热止渴除烦之力;l生甘草: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配粳米粳米保养胃气。

15、l白虎汤白虎汤虽然不是解表剂,服后自然地汗液畅泄,热随汗解。本方一方面使热邪从肌一方面使热邪从肌表缓缓透泄,一方面保存津液表缓缓透泄,一方面保存津液。l白虎汤能清泄肺胃热炽,在伤寒和温病过程中,这种退热法是最常见。 3 3、清热泻火、清热泻火l代表方剂: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黄芩汤、黄连解毒汤l适用于邪热内蕴、郁而化火,症见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口渴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以苦寒清热解毒之品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三焦里热,直清三焦里热,泻火解毒泻火解毒。l黄芩黄芩:苦寒泻火、直清里热;l芍药、甘草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生津液,使清热解毒而不伤阴;l临床上,加黄连黄连加强清热解毒的力量,加玄参玄

16、参养阴解毒,淡豆豉淡豆豉发郁热,透邪外达。l甘寒和苦寒的性质的药物作用不同,所以使甘寒和苦寒的性质的药物作用不同,所以使用时必须分辨用时必须分辨,尤其在发热初期,不宜早用芩、连之类。l甘寒甘寒能使邪从汗解,苦寒苦寒则使邪从下泄;l甘寒甘寒主清肺胃之热,苦寒苦寒则泻三焦之火;l甘寒甘寒能生津,苦寒苦寒反从燥化行液。 四、通便退热法四、通便退热法l通便退热法主要用于热结肠腑者。l外邪传入中焦,胃中热盛势必消耗津液,导致肠中干燥肠中干燥,大便秘结。此时非但发热不退,而且热势蒸蒸,有增无减,日晡更甚热势蒸蒸,有增无减,日晡更甚,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宁,神昏谵语,舌苔黄糙或生芒刺,治宜下法通便,以大承气汤大

17、承气汤为主方。 l温病条辨引用了大、小承气和调胃承气汤外,特别订立了增液汤增液汤,认为阴液大虚不能用承气汤的时候,当寓泻于补,急予增水以行舟。并指出阳明病下证有3法:热结热结液干液干,用大承气汤;热结旁流热结旁流,用调胃承气汤;液干热少液干热少,用增液汤。 l用增液汤者有明显的阴液亏虚,机体失养的表现,无腹部痞满硬痛的现象。若有腹硬满疼痛,又见唇焦口燥等阴伤甚者,用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汤。l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五加减承气汤五加减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体现了通腑泄热的灵活应用。l吴氏以大黄、枳实、芒硝、厚朴、生地、以大黄、枳实、芒硝、厚朴、生地、玄参、麦冬

18、为基本药玄参、麦冬为基本药,结合黄连、半夏、瓜蒌、丹皮、知母、当归、牛黄丸,随机应变,给予后人很大的启发。l通便是退热的重要治法之一通便是退热的重要治法之一,在一般发热证上,可以结合其他治法使用。l临床上最常用凉膈散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双重作用,对一般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患者,有相当疗效。轻浅的表邪传里的发热证轻浅的表邪传里的发热证,见到大便困难,也应考虑到后果,先与瓜蒌之类润肠润肠,可以减少热盛伤阴。l发热证用通便法,目的是使通便后退热发热证用通便法,目的是使通便后退热,给邪热以出路,同时还兼有清热、解毒、护阴、生津等作用,与一般通便不同,应慎重选用。l至于热邪夹湿、内蕴肠腑热邪夹湿、

19、内蕴肠腑,症见脘腹胀满、大便溏而不爽、苔腻脉缓,则需要轻法频下轻法频下的治法,方选枳实导滞汤枳实导滞汤。l前人有“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之说。温病易于伤阴,传变迅速,祛邪为第一要务,要趁正气未虚攻下逐邪要趁正气未虚攻下逐邪,借通下给邪热以出路。事实上,不论那一性质的邪气入中焦以后,都能化热伤津,致使便秘都能化热伤津,致使便秘,因便秘而热势更盛,故都以通便泄热为主要治法。 五五、和解退热法、和解退热法l所谓和解,是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不使和其里不使邪再内犯,解其表仍使邪从外出邪再内犯,解其表仍使邪从外出,含有安内攘外的意义,目的还在于祛邪。l适用于

20、邪郁少阳、邪伏膜原、邪留三焦邪郁少阳、邪伏膜原、邪留三焦的半表半里证。 1 1、清泄少阳、清泄少阳l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小柴胡汤l邪在少阳,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胸胁痞满、烦渴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以轻清疏泄之品轻清疏泄之品和解少阳枢机,以泄少阳泄少阳之邪热。之邪热。l柴胡、黄芩:清热透邪清热透邪;l半夏、生姜:调和胃气,降逆止呕调和胃气,降逆止呕;l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益气和中,扶正祛邪。l这一方法不仅用于外感发热,内伤杂症出现不规则的寒热往来,也能用来加减。 2 2、分消走泄、分消走泄l代表方剂:温胆汤温胆汤l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的痰热湿浊阻遏证候,症见寒热起伏、汗出

21、不解、胸痞腹胀、尿短、苔腻等,以辛开苦降之品以辛开苦降之品宣展气机,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l竹茹、半夏:燥湿化痰燥湿化痰;l陈皮、枳壳:行气降逆行气降逆;l甘草:健胃和中健胃和中。l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物,随证加减。 3 3、开达膜原、开达膜原l代表方剂: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l湿热秽浊之邪郁闭膜原,症见寒甚热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舌红绛或紫绛、苔白厚如积粉等,以辛通苦燥之品以辛通苦燥之品疏利透达疏利透达湿浊之邪。湿浊之邪。l厚朴、槟榔、草果厚朴、槟榔、草果:芳香辟秽,苦温燥湿,辛开行气,直达膜原,开泄透达盘

22、踞之湿浊;辅以藿香、半夏、生姜藿香、半夏、生姜增强化浊燥湿,开达湿浊之力;佐以黄芩黄芩清泄湿中之热;甘草甘草为和中之用。 六、清化退热法六、清化退热法l清化退热法用于湿热证湿热证。l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阴阳合邪,一经结合胶滞不解,病势缠绵,临床以身热不扬为发身热不扬为发热特点热特点。临床上常见持续发热不退,治疗时往往如剥蕉抽茧,反复无常。 l湿温发热的特征湿温发热的特征:身热不扬,午后热显,伴见头痛、心烦等热证热证,胸闷、恶心、苔腻等湿证湿证,又有口干不欲饮,饮亦不多,且喜热汤等矛盾现象矛盾现象,严重的可出现神昏、时清时昧,似清似昧的湿蒙心包湿蒙心包等症状,不同于纯热证的狂躁不安。 l治疗湿温

23、必须清热化湿兼顾清热化湿兼顾,考虑热邪偏热邪偏胜胜或湿邪偏胜,湿邪偏胜,斟酌轻重而用药斟酌轻重而用药,同时结合宣透、舒郁、淡渗、缓泻等方法宣透、舒郁、淡渗、缓泻等方法,来分解病势。 1 1、宣气化湿、宣气化湿l代表方剂:三仁汤三仁汤l湿温初起,邪遏卫气,症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或微恶寒、汗出热不解、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以芳以芳化宣通之品化宣通之品疏通表里气机,透化湿邪疏通表里气机,透化湿邪。l杏仁:轻宣肺气轻宣肺气;l蔻仁、厚朴、半夏:芳香化浊、燥湿理气芳香化浊、燥湿理气;l生苡仁、白通草、飞滑石:淡渗利湿淡渗利湿;l竹叶:轻清宣透郁热,清热利湿轻清宣透郁热,清热利湿。l具有

24、开上、畅中、渗下的作用,能宣化表里之湿。 2 2、燥湿泄热、燥湿泄热l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l湿热遏伏中焦,湿渐化热,症见身热、汗出热不解、口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舌苔黄腻,脉濡数,以辛开苦降之以辛开苦降之品品疏通中焦气机疏通中焦气机。l黄连、山栀黄连、山栀:苦寒泄热;l厚朴、半夏厚朴、半夏:辛温燥湿;l菖蒲菖蒲:芳香开窍;l豆豉豆豉:透热除烦;l芦根芦根:清热生津止渴。l此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整脾胃功能。 3 3、分利湿热、分利湿热l代表方剂:茯苓皮汤茯苓皮汤l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症见小便短少、甚则不通、热蒸头胀、渴不多饮、舌苔

25、白腻等,以淡渗之品以淡渗之品,促使湿热从小使湿热从小便而解便而解。l茯苓皮、生苡仁、猪苓、通草、淡竹叶利湿泄热;大腹皮下气利水,助小便通行。l诸药合用,以使湿浊从小便而去。l湿热证的治疗相当复杂,以发热为主证来说,不仅要从清化考虑,还应该结合如何退热不仅要从清化考虑,还应该结合如何退热,大概湿热证清热不难清热不难,化湿较难化湿较难;如果不先化湿,很难使热清解。l一般的湿热证,主张清热化湿并举,并结合清热化湿并举,并结合宣透气机宣透气机。l湿热证最忌见热清热湿热证最忌见热清热,不仅热不能清,反使湿愈凝滞,造成缠绵的局势。l吴鞠通医案有化邪法,用豆豉、荆芥、青蒿、桔梗、杏仁、郁金、连翘、银花,治身

26、热面赤、肢微冷、舌苔满布、口反不渴;在芳化在芳化清解内重用宣透清解内重用宣透,可以取效。l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荷叶、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l薛氏又说:“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闷,口渴舌白,湿伏中焦湿伏中焦,宜藿香、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菖蒲、佩兰、六一散。”充分说明了清清化是一种原因疗法化是一种原因疗法,使用清化来退热,必须必须结合具体症状结合具体症状;假如湿去热留,或湿热蕴结肠胃,或化热而伤阴耗血,治法也应随之变化。 七、清营解毒退热

27、法七、清营解毒退热法l外邪传入营分传入营分而致的发热,必须用清营解毒法。清营和清气是退热中的两个重要治法,应用时机应恰当;若当清气而早用清当清气而早用清营,反使邪郁不解营,反使邪郁不解;应当清营而仍用清气,应当清营而仍用清气,亦使邪热燔灼滋变亦使邪热燔灼滋变。 l如何辨别邪入营分?如何辨别邪入营分?最明显的为舌尖红,渐至舌质俱绛,伴见心烦、神昏、出血和斑疹隐隐等;l常用方常用方如清营汤清营汤、清宫汤清宫汤,主治药物如生地、玄参、麦冬、赤芍、丹皮、丹参、结合黄连、连翘、银花、竹叶之类。l发斑、发疹由热入营分引起,身热不解、肌肤出现红点红斑,一般用银翘散去豆豉加丹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细生地、大青叶

28、、倍玄参方皮、细生地、大青叶、倍玄参方以及化斑汤化斑汤治疗,严重的亦用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l吐血、衄血严重者用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神昏谵语者用紫雪丹紫雪丹、牛黄丸牛黄丸等。l必须指出,清营解毒并不专恃凉血,因为邪入营分大多由气分传入,已经传入营分已经传入营分之后犹可望其透热转气之后犹可望其透热转气,如果一派凉血清血,反使愈陷愈深;故化斑汤化斑汤即在甘寒清胃剂内加入血分药,竹叶牛蒡汤竹叶牛蒡汤亦从辛凉解表剂内加入清泄血热之品。 八、舒郁退热法八、舒郁退热法l郁证发热,在原因以七情为主,在内脏以肝胆两经为多。症状是午后低热,或忽寒忽热,午后低热,或忽寒忽热,或心情不舒畅即觉浑身轰热或心情不舒畅

29、即觉浑身轰热,伴见急躁、恼怒、头胀、耳鸣、睡眠多梦易醒,妇女月经失调等证。 l 内经曰:“木郁则达之木郁则达之”,治宜疏畅肝气而散郁热,用化肝煎加减。l因肝病而影响脾胃,兼有食呆、嗳恶、大便不调等症状者,可用丹栀逍遥散丹栀逍遥散。l郁证不一定发热,但郁证出现发热,大多病但郁证出现发热,大多病史较长,体力较弱史较长,体力较弱,尤其发热起伏不定,能使气血暗枯,肌肉消瘦,妇女月经闭经,形似虚劳,而且亦能成为虚劳。此时既不宜苦寒泻火,亦不宜滋腻峻补,当用微苦泄热,微苦泄热,微辛理气,凉润以滋燥微辛理气,凉润以滋燥, ,宜通以散郁宜通以散郁。 l叶天士医案里曾说:“五志过极皆火,但五志过极皆火,但非六气

30、外来,芩、连之属不能制伏,固当非六气外来,芩、连之属不能制伏,固当柔缓以濡之柔缓以濡之,合乎肝为刚脏,济之以柔,亦和法也。”因而,叶氏对郁热之证,常用生地、天冬、白芍、阿胶、女贞子、丹皮、郁金、薄荷梗、钩藤、夏枯草、橘红之类。 l费伯雄有解郁合欢汤解郁合欢汤,用合欢花、郁金、当归、白芍、丹参、柴胡、薄荷、山栀、沉香、柏子仁、橘饼,治所欲不遂,郁极生火,身热而躁,心烦意乱,系偏重于心肝两经;对郁证发热,均有心得。 九九、祛瘀退热法、祛瘀退热法l发热出现狂乱证,而不是热入心包,兼见小腹急结,小便自利,伤寒论称为“蓄蓄血血”,用桃仁承气汤桃仁承气汤,祛瘀退热。l妇女患少阳证,寒热往来,适值月经来潮或

31、经行方净,忽然谵语,胁部和脐腹部疼痛,称为“热入血室热入血室”,陶节庵以小柴胡小柴胡汤加减汤加减,用柴胡、黄芩、半夏、生地、丹皮、桃仁、山楂、甘草。l这些伴有瘀血的发热伴有瘀血的发热,不是单纯的退热药所能收效,必须结合祛瘀。 l尝治数例新产发热新产发热患者,已经用过多种退热药,神情极疲,又似昏糊,小腹结痛,诊断为瘀血未净,用失笑散加味失笑散加味,随下血块甚多,热退神情。 l中医对气血在生理上十分重视,在病理上也极其注意气郁和血瘀气郁和血瘀,认为气郁和血瘀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但又可作为病因使脏腑组织器官机能障碍,产生多种疾患,发热只是其中之一发热只是其中之一。l因而,在理气和祛瘀的指导下来退

32、热,不仅属于蓄血一类,凡是气血阻滞(如外科肿疡等)的发热,亦惯用和营消散和营消散,不以清热为主治。 十、消导退热法十、消导退热法l消导退热法用于肠胃病,因饮食不节引起呕吐或泄泻,同时身热随起,用保和丸保和丸消运食滞,热自低降。l又如痢疾发热,多因肠有积滞,用枳实导枳实导滞丸滞丸泻下,热亦随解。如果不兼外邪均不用清疏退热。l因泻痢引起的发热,一般不以发热为主证一般不以发热为主证,本病清除,热亦自退。倘然久泻久痢不止,不因外感而续增发热,多数由于伤阴所致,不仅无须疏散,而且禁用消导,取阿胶连梅阿胶连梅汤加减汤加减,用阿胶、黄连、乌梅、白芍、扁豆、葛根、甘草,效果良好。内经说:“下利身热者死”,便是

33、指这类症候。l小儿疳积证,形体日瘦,面色不华,肚腹胀满,最后亦起潮热;主要由于饮食不慎,损伤肠胃,初起可用消导和中;既有发热,即宜健运中佐以清热宜健运中佐以清热,仿肥儿丸仿肥儿丸标本兼顾。l但小儿疳积至潮热小儿疳积至潮热,多数由于营养不良,故口渴闹肌,常欲引食,手足心灼热,烦躁不安等;治宜健脾和胃、养阴退虚热健脾和胃、养阴退虚热。 l因脾胃薄弱而营养缺乏,因虚火内动而肌肤虚火内动而肌肤灼热灼热,非但不可再消导,也不能用苦寒。但临床上,若疳积患儿复感外邪而发热加重,可以在滋养的基础上适当配合辛寒或苦寒之品以退实热;l总之,不能以消导和苦寒作为疳积发热的主不能以消导和苦寒作为疳积发热的主要治法,要

34、治法,应祛邪扶正配合,辨证施治应祛邪扶正配合,辨证施治。 十一、截疟退热法十一、截疟退热法l疟疾疟疾的发热比较容易诊断,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均有规律。l发作时先有寒战,然后壮热,伴见头痛、口渴、最后汗出热清,症状亦为明显。l一般用常山饮常山饮和七宝饮七宝饮,疗效很好。 l前人关于发热有定时,而热型和症状不一致的,均包括在疟疾之内;如先热后寒,寒多热少和但热不寒称为风疟风疟、寒疟寒疟和瘅瘅疟疟,以及区别六经疟为太阳疟、阳明疟等;这些大多属于类疟类疟,不是正疟正疟。故一般截截疟用常山、草果、槟榔疟用常山、草果、槟榔等药,类疟多按证类疟多按证治疗治疗,有用桂枝汤、白虎汤加味的。 l谦斋

35、医案以为治疗疟疾以达邪为主治疗疟疾以达邪为主,同时亦应注意正气的强弱及不同的兼证;注意正气的强弱及不同的兼证;比如以常常山饮山饮、七宝饮七宝饮为主方,正气虚弱者可以加党加党参、当归参、当归,寒重汗少表实者可以加羌活、防加羌活、防风风。l疟疾反复发作者,有似寒热往来,故一般亦在和解的原则上用小柴胡汤加减小柴胡汤加减,如清脾饮、柴朴汤和桂枝黄芩汤,均用了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等药物,但不能认为小柴胡汤就是截疟的主方。l疟者虐也疟者虐也,最易损伤气血,特别表现在面色萎黄,四肢软弱,也有寒热停止,劳动后即复发,称之为“劳疟劳疟”,不可再用达邪,宜党参、当归、首乌、鳖甲、煨姜、红枣等,仿何人饮仿何人饮法补养气血。l治疗疟疾有主法,有主方,有主药,临床上仍须辨证施治。 十二、滋补退热法十二、滋补退热法l用补法退热,单从内伤虚证发热来说,可分三类,即阴虚阴虚、阳虚阳虚、血虚血虚。l阴虚发热:阴虚发热:多在下午,自觉热自肌骨之间蒸发而出,五心烦热,盗汗,形体消瘦,脉象沉细而数,常用方如清骨散清骨散。 l阴虚发热,主要由于肝肾阴虚,因而肝胆之火偏旺,故清骨散清骨散用鳖甲滋阴,地骨皮、知母、黄连除阴分之热而平于内,柴胡、青蒿清肝胆而散火于表,成为退阴虚发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