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似》全章教案_第1页
第27章《似》全章教案_第2页
第27章《似》全章教案_第3页
第27章《似》全章教案_第4页
第27章《似》全章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图形的相似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 题.(三)情感目标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三、教学难点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36页的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观察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

2、示课题一一图形的相似)2、对(2)中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 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三、试一试:利用课本后面的网格或格点图纸设计出几组相似的图形,并利用幻灯片加以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探究:1、思考教科书观察中的问题,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2、观察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 ?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五、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第1、2题。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哪些收获? 七、课时作业1、根据

3、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2、习题第1、2题.1图形的相似第二课时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2、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二、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播放多媒体一一教材中的图1-4 (1)(用投影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展示

4、).观察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得出: 三角相似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及相似比.2 .课前热身分组活动:(5分钟)复习相似变换图形,掌握相似形的基本特征:对应角相等,对应 边的比相等.3 .合作深究(1)整体感知从回顾旧知“相似多边形性质”入手定义相似三角形,认识符号相似于“s”,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两个三角形相似一一从课本中“习题第5题”,通过测量得到 DE/ BC时,MD& ABC- -给出三角形相似的定义.(1) 四边互动互动1师:教师展示投影 1:课本图27. 1. 1-4.这两个图形有何共同特征?生:回答略.师:这两个图形的不同点在哪里?生:回答略(教师在学生进行议论、交流、评判

5、形成共识后可由学生进行口头归纳.)明确 图上所展示的两个相似图形中,/a=/A"/B = /B/ ,/c = /c,AB BC ACA'B' B'C' A'C'定义相似比: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相似比.注意:相似比是有顺序的, ABC与Cz的相似比为k,则 A,B,C,与AABC的相似比为 1.k互动2师:展示投影2:课本中图27.1-5 . 4ABC与 ADE的三个角对应相等吗?为什么?生:略.师: ABC与4ADE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吗?量量看.生: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并与同伴交流.师: AB*4ADE相似吗?生:学生分组进进行讨论.明

6、确 在同学交流、评判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阐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 边或其延长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4 .达标反馈课本练习第13题.注:(1)题中找对应边应考虑长边与长边、中边与中边、短边与短边是否对应成比例及 大角与大角、小角与小角、中角与中角是否对应相等.5 .学习小结(1 )内容总结相似用符号“S”表示,读作“相似于”.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与4A,B/ C/的相 一,1似比为k,则4 A B C,与 ABC的相似比为一.k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三角形的另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2)方法归纳学会动手画平行线,动手测量、计算、观

7、察、猜想总结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 流与探索的能力.(三)延伸拓展1 链接生活找一些生活中存在的相似变换的实例2 实践探索(1)实践活动画出公路两旁的电线杆(观察远近不同的两根电线杆及其上面的支架和瓷瓶) ( 2 )巩固练习课本习题 27 1 第 4、 7 题( 3 )补充作业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 V)所有等边三角形都是相似图形( V)线段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V)半径不同的两个圆是相似图形( V)人的一双眼睛是相似图形 ( V)自己选画一如意图形,然后再确定一个对应顶点,再画出一个与它相似的图形.(a)所有正方形是不是相似图形?若是,请说明理由.( b )所有矩形

8、呢?把矩形改为梯形又如何?换成菱形呢?改为等腰梯形或平行四边形?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教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

9、判定引例、判定方法 1教学难点: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 1的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 .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的定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2 .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SSS)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提出问题:如图27 2-1 ,在?ABC中,点D是边AB的中点,DE/ BG DE交 AC于点 E , ?ADE与?ABC什么关系?分析:观察 27 - 2-1 易知 AD=1 AB , AE=1 AC , / A=Z A, / ADEM ABC / AEDh ACB 221 一只需引导学生证得 DE=- BC即可,学生不难想到过 E作2E

10、F/ AR ?ADa?ABC 相似比为 延伸问题:改变点D在AB上的位置,先让学生猜想 ?ADE与?ABC仍相似,然后再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探究方法:探究1在一张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小组交流)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分析:作 A1D=AB过D作DE/ BiCi,交AC于

11、点E?AiDa ?AiBiO。用几何画板演示 ?ABC平移至?AiDE的过程AiD=AB AE=AC DE=BC ?ADE ?ABC?AB8 ?AiBiO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符号语言: 若-AB -BC- -CA- k,则?ABS ?ABCiAiBi BiCi CiAi运用提高: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1.备选题:如图,E是平行四边形 ABCDW边BC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结 AE交CD于F,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A、1对B、2对 C 3对 D 4对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是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

12、了“探究”的过程,先让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然后教师再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实验几何的数学学习体验。此外,本课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知识重构的维度上重视应用“比较”“类比”“猜想”的教学法,促使学生尽可能进行“有意义”的而非“机械、孤立”的认知建构,并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掌握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过程与方法会运用“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

13、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2、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两个判定定理,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1、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2、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

14、法1的过程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 2的途径提出问题: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 ?ABC与?ABC,使/A=/ A1, -AB和-AC都等于给定的值 k,量A1B1A1C1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 BC和B1G的长,它们的比等于 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 B与/ B, / C与/ C1是否相等?(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Q的比都等于k,另外两组对应角/ B=Z Bi, Z C=Z C10延伸问题:改变/ 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探究方法:探究2改变/ A或k值的大小

15、,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动态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符号语言: 若/ A=/ Ai, = 一C=k,则?AB6 ?AiBGA1B1 A1C1AB AC辨析:对于?AB*?AiBG,如果-AB- =-AC , / B=Z B,A1B1 A1C1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试着画画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的所在,并集中展示反例。)应用新知: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AiBiG是否相似,

16、并说明理由:(1) / A= 120°, AB=7cm AC=14cm/Ai =120°, AiB= 3cm, AiG=6cmo(2) Z B=120°, AB=2cm AC=6cm/B1=12°°, AB= 8cm, AQ=24cm。分析:(1) A' = A。= , Z A=Z Ai = 1200A1B1 A1C1 3?AB8 ?A1B1C1(2) AB = AC =1 , Z B=Z B=120。A1B1 A1C1 4但/ B与/ B不是AB、AC、A1B、A1G的夹角,所以?ABC与?A1 B 0不相似。运用提高:课堂小结:说说

17、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卜一 Hem 斗1、备选题:已知零件的外径为 25cm,要求它的厚度 x,需先求出它的内孔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AC和BD的长相等)去量(如图),若OA OC=OB OD=3 CD=7cm求此零件的厚度x。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 1,而本节课内容在探究方法上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教学设计注意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正迁移。此外,由于判定方法 2的条件“相应的夹角相等” 在应用中容易让学生忽视,所以教学设计采用了 “小组讨论+集中展示 反例”的学习形式来

18、加深学生的印象。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AAS、ASA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教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3的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2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

19、SSS、SAS)的区别与联系: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2)提出问题:观察两副三角尺,其中同样角度(300与600,或450与450)的两个三角尺大小可能不同,但它们看起来是相似的。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角对应相等,它们一定相似吗?延伸问题:作?ABC与?ABC,使得/ A=Z A, / B=/ B,这时它们的第三角满足/ C=/。吗?分别度ABBCAC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 计算_BC、qC,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ABiB1C1 A1C

20、1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角满足AB = BC = AC乙 C-/ Ci) - oAiBi BiCi A1C1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探究方法:探究3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 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观察在动态变化中存在的不变因素。)归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符号语百:若/

21、A=/ Ai, / B=Z Bi ,则?ABS ?AiBiCi应用新知:例2如图,弦 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求证:PA- PB=PC- PDPA PC分析:欲证 PA- PB=PC- PR只需PD PBs?PDB 只需/ A=Z D, / C=/ BoPA PC,欲证 只需?PA8 ?PDB欲证?PACPD PB运用提高: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1、备选题:如图ADLAB于D, CHAB于E交AB于F, 则图中相似三角形的对数有 对。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由于上两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判定方法2,因此本课教学力

22、求使探究途径多元化,把学生 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有 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全面性,丰富探究的内涵。协同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不仅提高了数学实验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2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让能学生综合运用相似的知识,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2、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建模、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运用两个三

23、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2、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提出问题:利用三角形的相似,如何解决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四条对应边中若已知三条则可求第四条。一试牛刀:例3:据史料记载,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曾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金字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果木杆 EF长2m,它的影长FD为3 m1测得OA为201 m,求B金字塔白高度 BOA(F)分析:BF / ED / BAOh

24、EDF又/ AOBh DFE=900?ABS ?DEFBO OABO 201EF FD 23二试牛刀:例4: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巳在近岸取点Q和S且与PS垂直的直线a上选择适当的S,使点P、Q S共线且直线PS与河垂直,接着在过点点T,确定PT与过点Q且垂直PS的直线b的交点R如果测得 QS=45 m ST=90 m, QR=60 m求河的宽度PQ分析:/ PQR=/ PST=90, / P=/ P?PQ% ?PSTFH 8 1.66.4 口口 PQ,即FH 5 12 1.6 10.4 PQ QSPQ 60PQ 45 90PQ 90 (PQ 45) 60。解得

25、 PQ=90三试牛刀:例5:已知左、右并排的两棵大树的高分别是AB=8mf口 CD=12m两树的根部的距离 BD=5m一个身高1. 6m的人沿着正对这两棵树的一条水平直路L从左向右前进,当他与左边较低的树的距离小于多少时,就不能看到右边较高的树的顶端点C?分析:AB l,CD lAB/ C口 ?AFH?CFKFH AH 口 FH,即FK CK FH 5运用提高:8 1.6§4 ,解得 FH=&12 1.6 10.41、练习题12练习题 2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备选题:已知零件的外径为 25cm,要求它的厚度x,需先求出它 的内孔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

26、AC和BD的长相等)去 量(如图),若 OA OC=OB OD=3 CD=7cm 求此零件的 厚度 x 。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审题 画示意图 明确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数学建模过程,学生可以从中锻炼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在富有故事性或现实性的数学情景问题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

27、似比的平方,并能用来解 决简单的问题。2、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体验化归思想。(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教学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 .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2 .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对应边、对应角的性质。提出问题:如果两个三角

28、形相似,它们的周长之间什么关系?两个相似多边形呢?(学生小组讨论)AB BC CA ?AB8 ?ABCi,相似比为 kkAB BiCi CiAiAB=kAB,BC=kBiO,CA=kCiAAB BC CAkAiBi kBC kCAk AiBi BiCi CiAi AiBi BC CA进而得到结论: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延伸问题:探究:(i) 如图(i), ?AB8?AiBiG,相似比为ki ,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1)(2)图 27. 2-11分析:如图),分别作出?ABH口?A1B1C的高AD和AQ。/ ADBW AiD1Bi=900又/ B=Z B?ABW ?ABiDAD ABAiD

29、iSVabcSVA1B1C1kiABiBCgAD2ITTTTT一 BiCigAiDii-KigBiCigKigAiDi2 =ki-BiCigAiDi进而得到结论: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2)如图(2),四边形ABCDK似于四边形 ABGDi,相似比为k2,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SVabcSVacd2分析: k 2SVAiBiCiSVAiCiDiS 四边形 abcdSVabc+ SVacd2k 2S3边形 AiBiCiDiSVAiBiCi + SVAiCiDi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应用新知:DE DFAB AC?ABS ?DEF,分析: ?ABC和?DEF中,AB=2DE AC

30、=2DFi又/ A=Z D2,i相似比为一2?DEF的周长=i 24=i2,面积=(1)2 48=i2。运用提高: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 .备选题:如图,已知矩形 ABCDW边长AB=22 BC=3点P是AD边上的一动点(P异于A D),Q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连AQ DQ过P作PE/ DQ交AQ于E,作PF/ AQ交DQT F.求证: APa ADQ(2)设AP的长为x,试求 PEF的面积SEF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 P在何处时,Sa pef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3)当Q在何处时, ADQ勺周长最小?(须给出确定 Q在何处的过程或方法,不必给出证明)设计思想:

31、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通过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体验化归思想,学会应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因此本教学设计突出了 “相似比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一系列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以让学生深刻体 验到有限数学归纳法的魅力。27.3 位 似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位似图形的定义;2、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

32、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重点: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位似图形的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操作引入1 、 展示课件: 两组图片, 一是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画面, 二是神州飞船首飞成功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新课引入进行铺垫,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2、操作实验:指导全班同学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每位同学拿出自备的两个相似图形纸片,位置任意摆放,连接对应点,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是

33、否经过一点。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前台选取不同类型的相似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进行演示,供班级同学参考并猜想。3、这几副图片表示出了图形之间的什么特殊的关系?引出课题位似。教师板书。二、自主活动实践感知1 、建构新知: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 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思考、 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都能构成位似关系。(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

34、的生成和变化)3、认一认:见图1)、(2)、(3)辨认位似图形,并指认位似中心。(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位似图形的认识)4、练一练: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例2下列每组图中的两个多边形,是位似图形的是()例3下列四边形ABC前四边形EFG比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A.点 E B.点F C. 点G D. 点D例4已知上图中,AE: ED=3: 2,则四边形 ABC内四边形EFGD勺

35、位似比为()A. 3 : 2 B. 2:3 C. 5: 2 D. 5: 3(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知)三、合作探究 明确强化1、想一想:本课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前后知识的理解,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归纳:直角坐标系放大图形法;橡皮筋放大图形法。它们都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2、做一做:按如下方法可以将 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如图,任取一点 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 D,E,F. 4DEF的三边就是 ABC相应三 边的一半。(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亲自试一试;(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使

36、DO=2OA,EO=2OB,FO=2O那么结果又会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四、试一试已知五边形 ABCDE作出一个五边形 A B C D' E',使新五边形 A B C D' E'与 原五边形ABCDE寸应线段的比为1 : 2。学生作图,可以得出: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两侧;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内部;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条边上;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个顶点上;五、归纳小结1、畅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受。(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2、总结: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应用。(充分发挥学生

37、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3 、实际应用:位似图形在家庭装潢设计上的运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六、布置作业27.3 位似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继续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二)过程与方法学生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画出其位似图形(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重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图形关于原点的位似图形。教学又t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关于原点的位似图形

38、。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变换 ?2、什么叫位似图形?怎样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位似图形?二、新授:探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 3),B(6, 0)。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3,把线段AB缩小画出缩小后的位似图形EF.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进行(1) EF与AB都在第一象限时。(2) EF与AB不在同一象限,在第三象限时。发现的结论: 第一种情况 E (2,1) , F(2,0)第二种情况 E(-2, -1), F (-2, 0)。2、4ABCE个顶点坐标分别为 A (2,3) B (2,1)C(6,2)以点。为位似中心,相

39、似比为2,将4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请学生把发现的结论写出来由上面的作图归纳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 K或-K.三、例题画出它的一个以原点 O为位似四边形 ABC而坐标为 A(-6,6),B(-8,2),C(-4,0),D(-2,4),中心,相似比为1/2的位似图形.先确定各个顶点关于点。的对应点的坐标,再画图.四、练习:课本1,2总结:至此我们学习了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吗 ? 五、布置作业:课本3,4,5,6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进

40、一步理解图形的位似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2 .会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把一个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3 .掌握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位似变化与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 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2、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与交流,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图形的位似概念、位似图形的性质及利用位似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构建

41、新知1.位似图形的概念卜列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如果两个图形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2、引导学生观察位似图形卜列图形中,每个图中的四边形ABC的四边形 A B C' D'都是相似图形.分别观察这五个图,你发现每个图中的两个四边形各对应点的连线有什么特征?显然,位似图形是相似图形的特殊情形,其相似比又叫做它们的位似比五边形ABCD由五边形 A B' C D' E'(2)在平行四边形 ABCD43, ABO CDO (3)正方形 ABCDW正方形 A B' C'

42、D(4)等边三角形 ABC与等边三角形 A B' C(5)反比例函数y= - (x>0)的图像与y=- (x<0)的图像 xx(6)曲边三角形 ABC与曲边三角形 A B' C扇形AB*扇形A B' C ,(B、A、B'在一条直线上, C A、C'在一条直线上)(8) AB* AADEE( DE/ BC; / AED= / B)AEPF与四边形 ABC皿位似图形吗?如2.如图P, E, F分别是AG AB, AD的中点,四边形果是位似图形,说出位似中心和位似比适当提高,应用新知 位似图形的性质般地,位似图形有以下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

43、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作位似图形例:如图,请以坐标原点 O为位似中心,作的位似图形,并把的边长放大3倍.分析:根据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 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我们只要连结位似中心 。和的各顶点, 并把线段延长(或反向延长)到原来的3倍,就得到所求作图形的各个顶点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位似变化与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想一想:1 .四边形GCEFW四边形G' C E' F'具有怎样的对称性?2 .怎样运用像与原像对应点的坐标关系,画出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的 位似图形?以坐标原点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变换有一下性质:若原图形上点的坐标为 (x, y),像与原图形的位似

44、比为 则像上的对应点的坐标为(kx, ky)或(kx, - ky). 练一练1 .如图,已知 ABC点。.以O为位似中心,求作 ABC的位似图形,并把 ABC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一半.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 ABC的各个坐标为 A (-1,1), B (2, 3), C (0, 3)。现要以坐标原点0为位似中心,位似比为,作 ABC的位似图形 A/B/C/ ,则它的顶点A、B、C的坐标各是多少?小结内容,自我反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位似图形的定义,位似图形的性质作业1习题 1 、 2、 3相似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能力目标:2、培养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