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缠绕成型工艺_第1页
第6章、缠绕成型工艺_第2页
第6章、缠绕成型工艺_第3页
第6章、缠绕成型工艺_第4页
第6章、缠绕成型工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6 章、缠绕成型工艺§ 6-1、概述定义:将浸过树脂胶液的连续玻璃纤维或布带,按照一定规律缠绕到芯模上,然后固化脱模成为增强材料制品的工艺过程。因此三大过程:预浸、缠绕、固化脱模。细节见图 7-1§ 6-1-1、缠绕工艺分类及特点1、干法缠绕预浸纱带(布带) ,加热粘流后缠绕。特点:严格控制纱带含胶量和尺寸,质量稳定,速度快,劳卫条件好,投资大。2、湿法缠绕浸渍无捻粗纱直接缠绕。特点:材料经济,质量不稳。3、半干法缠绕预浸渍粗纱(或布带)随即缠绕到芯模上。特点:无需整套设备,烘干快,室温操作。§ 6-1-2、缠绕制品特点1、比强度高F: 3Ti, 4Steel

2、。原因:(1)表面缺陷小(2)避免纵横交织点和末端的应力集中(3)可控方向与数量,实现等强(4)纤维含量高80%2、可靠性高 克服材料的韧性不够及缺口带来的可靠性降低。3、生产率高 机械化,大批量。4、成本低 无捻减少了纺织等其它工费。 缺点:形状限制,投资大,必须大批量。§ 6-1-3、原材料纤维增强材料,树脂基体选择原则:满足设计性能指标,工艺性参数及经济性要求。1、增强材料玻纤(无碱,中碱无捻粗纱,高强纤维) ,碳纤维,芳纶纤维等。纤维要求:(1)高档产品:碳纤维,芳纶纤维(2)制品性能要求(3)表面处理(4)与树脂浸渍性好(5)各股张力均匀(6)成带性好2、树脂基体指合成树脂

3、与各种助剂组成的基体体系。选用要求:(1)工艺性好,粘度与适用期最重要,适用量 >4小时,r=0.351Pa8 (2)树脂基体的断裂伸长率与增强材料相匹配,方能获得满意效果。(3)固化收缩率低和毒性刺激小(4)来源广、价格低6-1-4、应用航天、导弹、军用飞机、水下装置,高强度、质量轻的高压容器,壳体。民用管道,贮罐,质轻,耐腐,费低。形成缠绕工艺的两部分空间技术及民用部分。§ 6-2、缠绕规律§ 6-2-1、缠绕规律的内容由导丝头(绕丝嘴)和芯模的相对运动实现。1、纤维不重叠不离缝,均匀连续布满芯模表面。2、纤维在芯模表面位置稳定,不打滑。这是缠绕线型必须满足的两点

4、。所谓缠绕规律:是描述纱片均匀稳定连续排布芯模表面以及芯模与导丝头间运动关系的规律。§ 6-2-2、缠绕线型的分类环向缠绕、纵向缠绕和螺旋缠绕1、环向缠绕芯模绕轴匀速转动,导丝头在筒身区间作平行于轴线方向运动。环向缠绕参数关系:W=兀 D ctg%b=兀 D cos%b/D=兀 cos%D:芯模直径b:纱片宽a:缠绕角W:纱片螺距2、螺旋缠绕芯模绕自轴匀速转动,导丝头依特定速度沿芯模轴线方向反复运动。3、纵向缠绕(平面缠绕)导丝头在固定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芯模绕自轴慢速旋转。tg %=(ri+2)/(lc+lel+le2)两封头极孔相同时:tg %=2r/(2le + lc)即:行

5、tg-12r/(2le + lc)平面缠绕的速比:单位时间内,芯模旋转轴数与导丝头绕芯模旋转的圈数比。(即芯模转一周时,导丝头绕芯模旋转的圈数)纱片宽度为b,缠绕角为%则速比为:i=b/ 兀 D cos00i=(A /360 1/t)/(1/t)由图兀 D: 360 =S: 8 S=b/cos%代入 i纵向、环向缠绕视作螺旋缠绕的特例。纤维在芯模表面上排布规律的研究是通过研究切 点在极孔周围上的分布和出现的规律来解决。切点法描述缠绕规律的基本思路。§ 6-3-3、线型线型的定义:即连续纤维缠绕在芯模表面上的排布形式。完整循环定义: 由导丝头在芯模上完成一次不重复的纤维布线称为“标准线

6、”线型。完成一个标准纹缠绕称为一个完整循环。1、切点及分布规律每条纱片在芯模极孔圆周上只有一个切点,在一个完整循环中,极孔圆周上只有一个切 点,称为单切点。在一个完整循环中,有两个以上切点称为多切点。切点排布顺序:1反应规律的基本单切点:n=12、芯模转角与线型关系导丝头一个单程,芯模转角 0导丝头往返一次,芯模转角 n则 6=2 8一个完整循环(导丝头n次往返),芯模转角9, n= &n单切点:芯模转角削=1个完整循环缠绕的芯模转角 96=360° ± A 9以后的 Oi=(1+N) 360° ±A8两切点:芯模转角 &'=1/

7、2 (360° ±A)以后的 色=1/2 (360° ± A )+N - 360° =(1/2+N) 360° ± A/2三切点:、(4)四切点: 见书P173(5)五切点:(6)n切点:6=(K/n + N)360° ± A/nK/n最简真分数各切点不同排布顺序的个数暂不考虑微调量,线型以导丝头往返一次时,芯模旋转的转数来表示S0=K/n + N= On/3600 =M/n其中M=K + nNM: 一个完整循环的芯模转数则六切点以内的线型S0所对应的n, K, N,6值由表7-3表示。例如:4切点的线型

8、S0n=4, K=3, N=3芯模转角6=1350°M/N=15/4芯模转数为15,导丝头往返数为4。§ 6-3-3、转速比1、转速比定义:简称速比,单位时间内,芯模转数与导丝头往返次数之比。i0=M/n考虑速比微调部分,实际转速为:i= 6/360 ± A/(n - 360 )=(K/n + N) ± A /(n - 360 )2、i0与S0的关系i0S0共同点同层缠绕规律问题不同点纤维在芯模表面的排布型式芯模与导丝头相对运动关系关系,对应,i是S0的代号,数值上i0 =S)3、i的计算A由勺计算较不方便,采用直观的工艺参数进行计算,即:A阵专化为与纱

9、片宽度、缠绕角、 芯模尺寸等直观参数相关联的式子。如图7-22AC=BC/cos<o=b/cos 心A/3600 =AC/ tDA = AC- 3600 / tD= b/(Q cosoo)X360°i= io± 酉=(K/n+N)± b/(n Q - cos 如),A= A /n这里把各物理量归纳一下:b:纱片设计宽度o0:缠绕角n:切点数N:正整数D:芯模圆筒段直径K:使K/N为最简真分数,各切点不同排布顺序数A取>0时,纱片滞后,脱线。A取<0时,纱片超前,压线。为避免打滑,A <0。§ 6-3-4、线型设计设计的缠绕成型,对

10、应于某个缠绕角,除满足前面的不重叠、不离缝,均匀布满芯模 表面纤维位置稳定,不打滑,还必须满足封头不滑线的条件,要求缠绕在表面上的 每条纤维都是相应曲面的测地线。封头曲面上,由微分几何的克列络定理,测地线方程为:Sin a=ro/r(7-19)a:测地线与封头曲面上子午线夹角0:封头极孔圆半径r:测地线与子午线交点处平行圆半径r= ro,测地线与子午线交点处的平行圆就是极孔圆,此时a="2。rT, SinaJ , 一直小到筒身段时,Sina最小,再往下Sina不变。说明:(1)封头曲面上满足(7-19)式的就是测地线。(2)在筒身段,由于缠绕纤维的连续性,筒身段的任意缠绕角螺旋线都是

11、测地线。(3)通过上式求得的缠绕角所确定的纤维位置,无论在封头和筒身段都是测地线,且是稳定缠绕。(4)以均匀、布满且稳定缠绕时,芯模的转角也相应固定。1、由测地线求芯模转角芯模转角通过单程线芯模转角&'来得到,"二仕'。&'由单程初始的封头缠绕转过的角度B (包角)和单程后期的筒身缠绕转过的角度丫(进角)。Ot = p+T(7-20)丫的求解W y=liW干l产l/W=l/W X 360°W= Q/tg oo产l - tg 如/ TtDX360°(7-21)(2)0的求解由图7-25,上极圈,转过 +90°相应下极

12、圈0+90°3=2(+90 ° )(7-22) a、过D点作平面n H平面HBC -DFC (平面 H rff-面 HB。b、过D点作平面I与筒体相切- DEC (平面I n平面HB。,DGC (平面I n平面H )c、过G点作平面EFCGL DGfEGC (平面 EFGH 平面 I) , FGC (平面 EFGWW H ),EFC (平面HB8平面EFGd、/FDG之 HBC3一平面与两平行平面交角相同,/ EDG= g纤维在赤道圆处的缠绕角,/ EGF之互余角,平面与两平行线交角转换。e、tg £=FG/DG=EG/DG FG/EG= tgo cos当g0时,

13、00=00,就是平面FDG与平面EDG重合,即*'=如代表截平面与轴线夹角等于纤维在赤道圆的缠绕角,此时3=180°而 Sin=(h tg o0-ro)/R=(h tg 册.cos-ro)/R(7-23)转化成一个三角方程求解问题。工程上常用近似式计算:=Sin-1 (h tg a0-r0)/R(7-24)将(7-21), (7-24)代入 (7-20)&'= l - tg co/ tDX 3600 +290° + Sk1 (h tg 如-/可6=2 1'2、线型的确定在实际生产中,用控制线型和转数比这两个宏观参数来实现正常的生产。已知极孔半

14、径 芯模半径r,设计一定切点的线型,求出 k,再算出曲',与该切点的 线型对照,再进行调整。(1)变长不变角,适用于芯模还未设计之前l' = r (&'-仕)D / (3600 - tga0)或者 l'=lr (T- Ot ) / T(2)变角不变长容器尺寸不许变,而湿法缠绕角根据实际经验略偏离时,纤维仍不至滑移。0二l tg / QX 360° +290° + Sin-1 (h tg a-ro)/R(3)变径,不变长变径,a也相应变Sin ao=ro/R&= l tg 如 tDX 3600 +290° + Sin-

15、1 (h tgao-ro)/R3、标准线展开在实际缠绕前进行模拟,高级的用计算机数字模拟。(1)交叉点数,交带数交叉点定义:交叉点数:Xn=(M-1)n交带定义:交带数:Yn=M-1(2)交叉点及交带分布规律a、筒身被K等分b、交带间距相等例题:§ 6-4、缠绕工艺缠绕工艺内容包含:1、产品的使用、设计、技术质量要求,进行结构造型、缠绕线型和芯模设计2、选择原材料3、产品强度、原材料性能及缠绕线型进行缠绕层数计算4、选定的原材料和工艺方法,为工艺流程制定工艺参数5、由线型选设备,为设备设计提供参数§6-4-1、内压容器的结构选型属结构设计,目的是高比强度。1、形状筒球形 理

16、论上结构效率最高,最省料圆筒形理论上纵环向压力不均,不充分利用材料实际上线型、设备复杂,不易实际上可设计性、成型工艺简单,易等强度2、筒形容器的封头外形封头:均衡型等张力封头,均衡型平面缠绕封头,扁椭球形封头(1)均衡型等张力封头特点:纤维沿该封头曲面测地线缠绕并与极孔相切,各点经纬向等强度亦能同时得到满 足,材料用量最少,重量最轻,较理想。工艺条件:a、封头曲线必须是等张力封头曲线b、纤维缠绕轨迹必须是测地线(测地线决定缠绕角)等张力封头曲线方程:p, po, 5整化值尸r/R斫0/R,斫0 "零周向应力”封头曲线*Z/R(2)均衡型平面缠绕封头特点:倾斜平面和封头曲面相截的交线。

17、R/Ri=2-tg2 民Ri:封头曲面经线方向的曲率半径及:封头曲面纬线方向(平行圆)的曲率半径a:封头缠绕角,封头纤维与经线(子午线)交点处的纤维切线与该点经线切线的夹角(参阅结构设计)(3)扁椭球形封头方程:/ =2厂§ 6-4-2、缠绕类型的选择1、制品的结构形状与几何尺寸螺旋缠绕一一长管状制品平面缠绕一一球形、扁椭球、长径比小于 1/4的筒形容器通常用预浸纱(干法)缠绕,极孔直径不超过筒体的30%。2、强度螺旋缠绕:剪切强度降低平面缠绕:高强度,质轻3、荷载特性螺旋:对内压以外的荷载适应性差,多用螺旋加环向的组合缠绕。平面:减轻适应性差的情况。4、设备螺旋、螺旋加环:卧式小车

18、环链式缠绕机平面及平面加环:摇臂式或跑道式缠绕机§6-4-3、螺旋缠绕型参数选择1、缠绕角等于或接近测地线缠绕角。湿法缠绕实际缠绕角可控制在测地线缠绕角Sinao=ro/R的偏离810°内2、切点数选可切点线型3、封头包络圆极孔包络圆应逐渐扩大,纤维在极孔周围排布均匀,减轻极孔周围附近纤维堆积。4、缠绕顺序螺旋向与环向交替进行。5、链条长度小车环链式缠绕机,缠绕角不宜选太小(否则链长增大,设备笨重)§ 6-4-4、缠绕工艺参数缠绕工序组成:芯模与内衬制造,胶液配制,纤维烘干和热处理,浸胶,胶纱烘干,缠绕,固化,检测等。主要纤维热处理和烘干,浸胶与胶液含量,缠绕,固

19、化。1、纤维热处理和烘干通常无捻纱在6080烘干24h。例如:石蜡乳剂型浸润剂除油用热处理法时,处理条件与残油量,处理条件与强力关系如图 7-31, 7-32所示。同时时间,热处理温度越高,残油量越低;热处理时间越长,相同处理温度条件下,残油量越低,但相对应强力也降低。处理条件适中:温度350± 5,处理时间 6± 1S。处理结果:残油量<0.3%,强力损失<15%。2、浸胶与胶液含量(1)含胶量:胶量过高制品复合强度降低。胶量过低制品孔隙率增加,气密性、耐老化、剪切强度下降。最佳树脂含量约为20%,粘度0.351.0PaS。(2)浸胶a、机理:两阶段:第一、表

20、面涂敷,第二、内部扩散、渗透b、方式:浸胶式(图 7-33)表面带胶式(图 7-34 ) , (高温固化树脂基体,胶槽水温参数40左右,常温固化树脂基体,水温参数20左右)3、缠绕张力缠绕张力定义:在纤维缠绕过程中,纤维所受的紧张力称为缠绕张力。(1)张力制品机械性能(强度、疲劳性能)张力小:强度低,疲劳低。张力大:纤维强度损失大,制品温度下降。张力均匀:束间、束内纤维张力均匀。工艺措施:低捻度,张力均匀的纤维,纱片内各束纤维平行。(2)张力制品密实程度缠绕张力将产生垂直于芯模表面使制品致密的向心力,工艺上称接触成型压力。N=T0/r Sin2%x 104(Pa)T0:缠绕张力N/cmr :芯

21、模半径cma:缠绕角使制品致密的成型压力与缠绕张力成正比,但并非成型压力越大越好,某种玻璃钢管的成型压力大到一定值时,体积密度则不再有明显变化。因此,干法生产密实制品要控制张力。湿法生产中,树脂粘度影响大,粘度越低,成型压力越小,粘度越高,成型压力越大。孔隙率与密实程度成正比。(3)张力含胶量张力大,含胶量低。湿法中存在外高内低的胶液现象,用分层固化或预浸可减轻或避免。(4)张力的施加最佳张力与芯模结构,增强材料强度,胶液粘度及芯模加热等有关。4、胶纱烘干作用:(1)除去树脂胶液中溶剂挥发份,防止起泡。(2)产生初凝,提高制品强度。表 7-11 说明一定温度及一定时间下,试件性能最好。5、缠绕

22、速度两个基本运动:芯模旋转,导丝头往复直线运动。纱线速度缠绕速度湿法: 0.9m/s干法:小车速度<0.75m/s6、固化制度(1)加热:从高分子聚合反应角度看,随聚合进行,分子量增大,分子运动困难,位阻增大,活化能较高。加热比常温强度提高2025%,提高10 ,速度加快2 倍。(2)升温速度平稳,通常0.51 /min(3)恒温最高固化温度由DTA DSC决定。一是树脂聚合反应所需时间二是传热时间(4)降温缓冷(5)固化制度树脂系统性质和制品的物化性能。固化程度超过85%认为制品已固化。(6)分层固化分层固化优点:力学角度:抵消压应力,使初始应力保持一致。工艺角度:提高质量均匀性。(7)环境温度环境温度>15表面温度40 6-4-5、缠绕张力制度1、概述后上去的纤维对前面的纤维产生径向压力,内外层纤维压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