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化学基本概念较多, 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 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 如何把握其实质, 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经典题:例题 1 :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A 甘油加水作护肤剂B 用明矾净化水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D 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方法: 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捷径: 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 甘油用作护
2、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 3+水解产生的Al(OH) 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故选 A。总结: 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例题 2 : 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方法: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原子的电子式一-得失电子一-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捷径:根据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B项中N与N之
3、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 正确。 C 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 D 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以此得正确选项为 A。总结: 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例题 3 : 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A 空气B 石蜡 C 氨水 D 二氧化氮气体方法: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捷径: 因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组成。分析选项可得D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机同分异构体(如二甲苯 )混在一起,它们虽是混合物
4、,但却有固定的元素组成。此类试题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设问,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题 4 : 下列各组分子中 , 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A CO2 H2S B C2H4 CH4C Cl2C2H4D NH3HCl方法:从极性键、非极性键与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两方面对选项进行排除分析。捷径:解题时,可从极性键、非极性键或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任选其一,先对选项进行分析,再采用排除法获得B答案。总结:当在同一试题中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件时,采用排除可迅速获得结果。例题5 :化学实验中,如使某步中的有害产物作为另一步的反应物,形成一个循环,就可不再向环境排放该种有害物质。例如:(1
5、)在上述有编号的步骤中,需用还原剂的是 ,需用氧化剂的是 (填编号)。(2)在上述循环中,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两性物质是 (填化学式)(3)完成并配平步骤的化学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Na2Cr2O7+ KI + HC1 -口 CrCl 3十 口 NaCl 十 KC1 + I2十口方法:从转移电子及得失电子守恒分析。捷径:(1)铭元素在化合物 Na2Cr2O7中显+6价,CrC13中显+3价,Na£rO4显+6价,因此反应是用还原剂将 Na£rzO? 还原到CrC13,而反应CrC13需用氧化剂把铭元素从+3价氧化到+6价。其余反应、中化合价均未发生变
6、化。以此 需用还原剂的步骤是步骤。需用氧化剂的步骤是步骤。(2)从题中可看出,CrC13与碱生成Cr(OH)3, Cr(OH)3与碱又生成NaCrO2,故Cr(OH) 3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 应,类似于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Al(OH) 3, Cr(OH) 3+3HCl= CrCl 3+3H2O, Cr(OH) 3+NaOH = NaCrO 2+2H2O,属两性物质。(3)配平反应式:第一步:Cr元素从+6价下降到+3价,一个Cr原子下降3价,以化学式Na2Cr2O7为标准,共下降6 价(确切说得到6个电子),而KI中的I元素从一1价上升到0价,上升了 1价(确切说失去1个电子),所以需要6
7、个1一 才能满足得失电子守恒。Na2Cr2O7+6KI+ DHCl2CrCl3+口 NaCl+DKCl+3I 2+口 ;第二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各种元素的原子数保持不变。通常的办法是首先配平金属元素钾、钠,其次配平酸根离子,本题中是Cl ,再确定产物中还有水,接着根据氢原子数守恒确定水的序数,最后根据氧原子是否配平检查整个反应式是否全部配平。以此得配平后的结果为1、6、14、2、2、6、3、7H2。其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见下图。总结:1、本题属学科内综合,是目前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考试中一种常见的形式。2、确定反应式中缺少的产物的思路是:所缺的产物不可能是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题目中有其他信息暗示
8、者例外)如果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不确定反应方程式就无法配平。应是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元素间结合成的产物。如本题中的KCl、NaCl、H2O等。例题6 :将40mL 1.5mo1 L-1的CuSO4溶液与30mL 3 mo1 L-1的NaOH溶液混合,生成浅蓝色沉淀,假如溶液中 c(Cu2+)或c (OH-)都已变得很小,可忽略,则生成沉淀的组成可表示为A Cu(OH) 2B. CuSO4 - Cu(OH)2C. CuSO4 2Cu(OH)2D. CuSO4 3Cu(OH)2方法: 从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的变化及电荷守恒进行分析。捷径:混合前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为0.06mol,SO42 一为0.
9、06mol,Na+的物质的量为0.09mol, OH的物质的量为0.09mol混合后因溶液中c(Cu2+)或c (OH-)都已变得很小,故沉淀中有Cu2+ 0.06mol, OH- 0.09mol,考虑到Na+不可能在沉淀中出现,根据电荷守恒,沉淀中还将有SO42 0.015mol。因此沉淀中Cu2+、SO42、OH三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 1 : 6,得答案为D。总结: 在对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守恒关系。例题 7 : 碘跟氧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一种称为碘酸碘 ,在该化合物中,碘元素呈+3 和 +5 两种价态,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 I2O3B I2O4C I4O7D
10、 I4O9方法: 采用迁移类比法,从氯酸钾迁移到碘酸碘,再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捷径: 因氯酸钾的化学式为KClO 3,氯酸根离子为ClO3 ,迁移知,碘酸根离子为 IO3 ,碘的化合价为 +5 价,又另一种碘元素呈+3价态,故碘酸碘的化学式为1(10 3)3,其氧化物的形式为I4O9,故选Do总结:在应用迁移类比时要充分考虑化合价的变化,如Fe3O4可写成FeO - Fe2O3,而Pb3O4只能写成2PbO PbO2 。例题 8 : 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o(NH 3)x Cly (x,y 均为正整数) 。为确定x 和 y 的值 , 取两份质量均为 0.2140克的该化合物进行如下两个实验
11、。试样溶于水,在硝酸存在的条件下用 AgNO3溶液进彳f滴定(生成AgCl沉淀),共消耗24.0mL0.100 mol/L的AgNO3溶液。在另一份试样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并加热, 用足量盐酸吸收逸出的 NH 3,吸收 NH 3共消耗 24.0mL0.200 mol/LHCl溶液。试通过计算确定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本题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H 1.0 N 14.0 Cl 35.5 Co 58.9 )方法:根据反应过程和质量守恒定律,分别求出Co离子、NH3分子和C三者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而获解。捷径: 设 n 表示物质的量 , m 表示质量。根据题中反应得:n(NH 3)=0.200 mol/
12、L X 24.0 X 10-3 L = 4.80 X 10-3molm(NH 3)=4.80 x 10-3 mol x 17.0g /mol =8.16 x 10-2gn(Cl-)=0.100 mol/L X24.0X 10-3 L =2.40 X 10-3molm(Cl-)=2.40 X 10-3 mol X 35.5 g / mol =8.52 X 10-2g m(钻离子)=0.2140 g 8.16 X 10-2 g - 8.52 X 10-2 g = 4.72 X 10-2g4 72 X 1 0-a g或钻探子)=n(钻离子 广 n(NH 3) : n(Cl-) = 1:6:3以此,该
13、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o(NH3)6C13总结:在确定物质的组成时,既可以通过反应过程中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求解,也可以通过化合价获得结果。金钥匙:例题1 :下列电子式正确的是()方法:同高考题例2。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一-得失电子一-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 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捷径:分析A选项,电子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一种为“?”号,另一种为“X”号,从题中电子数分析知,X号表示氢原子的电子,因X号位置写错,故A选项错误。B选项中Na2s为离子化合物,书写正确。 C选项中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多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 故C选项错。D项中C厂有一个负电荷,其周围应有8个
14、电子,D错误。以此得正确选项为 B总结:对有机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如能通过结构式去反推,将会迅速写出。因结构式中巳用一根短线代表一对共用电子对。例题2 : 一些盐的结晶水合物,在温度不太高时就有熔化现象,既溶于自身的结晶水中,同时又吸收热量,它们在塑 料袋中经日晒能熔化,在日落后又可缓慢凝结而释放热量,可以调节室温, 称为潜热材料。现有几种盐的结晶水合物的有关 数据如下:Na2 s2O3 - 5H2OCaCl2 - 6H2ONa2SO4 - 10H2ONa2HPO4 - 12H2O熔点C40 5029.9232.3835.1熔化热49.7kJ/ 相对分子质量g37.3kJ/ 相对分子质量g77
15、.0kJ/相对分子质量g100.1kJ/相对分子质量g(1)上述几种盐中,最适合作潜热材料的是 (2)实际应用时最常用的(根据来源和成本考虑)应该是 。方法:考虑最适宜作潜热材料的晶体不是从熔化热数值上来比较分析,而应从单位质量的晶体吸收热量的数值及熔点去 思考。三种物质单位质量的晶体在熔化时捷径:最适宜作潜热材料的晶体必须是易熔化且单位质量的晶体吸收热量的效率高 吸收的热量分别为:Na2s2O3 5H2O = 49.7kJ/248g = 0.2kJ/gCaCl2 6H2O = 37.3kJ/219g = 0.17kJ/gNa2SO4 - 10H2O = 77.0kJ/322g = 0.24k
16、J/gNa2HPO4 - 12H2O = 100.1kJ/357g = 0.28kJ/g再结合各晶体的熔点可知最适宜作潜热材料的是Na2SO4 - I0H2O和Na2HPO4 12H2。在实际中应用的潜热材料应是廉价的且容易获得的晶体,故为Na2SO4 - 10H2Oo总结: 这是一道信息迁移题,一般在分析解题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在接受新信息后,将新信息与已有的旧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并进一步从这种新形式的网络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块, 迁移到题设的情境中去, 迅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例题3 :维生素C (简称Vc,化学式为C6H8。6)是一种水溶性物质,其水溶性呈酸性,
17、人体缺乏Vc易得坏血症,故Vc又称抗坏血酸。V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新鲜的水果、蔬菜和乳制品中都富含Vc,如新鲜橙汁中Vc的含量在500mg/L左右。已知 Vc与I2能发生如下反应:C6H8O6+I2=C6H6O6+2HI , I2遇淀粉变蓝。请回答以下问题:(1)Vc与I2的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是哪种物质?(2)若上述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C6H8O6和C6H6O6均为难电离的有机物分子,HI的水溶液是强酸溶液)(3)上述反应能否用于检验Vc是否变质?方法: 此题属于信息给予题, 解题关键是寻找与题目相关的有用信息, 结合氧化还原
18、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知识解决问题。捷径:(1)从反应C6H8O6+I2=C6H6O6+2HI可知碘元素的化合价由0 f 1,化合价降低,则I2被还原,应为氧化剂,该反应属氧化还原反应。(2)根据题意其离子方程式为C6H8O6+I2=C6H6O6+2H+2I 。(3)题给信息告诉我们,Vc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如果Vc已被氧化,就不会与I2发生上述反应。加入的I2未被还原,能与淀粉反应变蓝。所以能用于检验Vc是否变质。总结:该题中,虽然 C6H8。6和C6H6O6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并未给出,但不能认为缺少判断条件,因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同一化学反应中,有化合价的降低,必然有化合价的升
19、高。解题时要善于把握有用信息,并纳入已有的知识信息网络中,以便不被杂乱无章的无用信息所左右。例题4 :向BaCl2溶液中滴入某未知浓度的H2SO4溶液至反应恰好完全,结果发现:反应前(指未加入H2SO4溶液前)溶液的质量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恰好相等。则加入H2SO4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 98%B 75%C 42%D 25%方法:由反应式BaCl2 + H2SO4 = BaSO4j + 2HCl可知,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相等,说明加入的H2SO4溶液的质量与生成的BaSO4 沉淀的质量相等。以此可根据质量恒等列式计算。捷径:假设生成 1 mol BaSO4,则 m (H2SO4)溶液=m (
20、BaSO4) = 233 gH2SO4% = X 100% 42%总结:“反应前溶液的质量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恰好相等”是此题的关键点。例题5 :在空气中将氢氧化锌和锌粉的混合物灼烧至恒重,若所得物质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锌和锌粉的百分含量。方法:题目未给出任何数据,乍看似乎很难入手。但也不难发现,锌在空气中灼烧后得 ZnO,而使其质量增加;Zn(OH)2在空气中灼烧后得到的固体物质也是ZnO,同时失去水而使其质量减少。这里 Zn变成ZnO增加的量与Zn(OH)2变成ZnO减少的量相等。因此,利用两个差值关系式建立等式,即可求出两种成分的百分含量。捷径:设原混合物中Z
21、n粉的物质的量为x mol, Zn(OH) 2的物质的量为y mol。2Zn + O2 2ZnO 增值 Zn(OH)2 = ZnO +H2O 减少值2 mol 32g32g1mol18g18gx mol32x/2 gymol18y g根据题意得:32x/2 = 18y, 16x = 18y, X / y = 9 / 8Zn % = X 100% = 42.48%Zn(OH) 2 % = 142.48 % = 57.2 %总结:此题不仅可以用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守恒法,即Zn元素守恒求解。同样可设原混合物中Zn为xmol, Zn(OH)2为ymol ,根据质量守恒和 Zn元素守恒得:65x +
22、99y = 81( x + y ),同样解得X / y = 9 / 8。例题6 : Fe3O4可写成FeO 尸改。3,若看成一种盐时,又可写成Fe (FeO2)2,根据化合价和这种书写方法,若将Pb3O4用上述氧化物形式表示,其化学式可写成 ,看成盐可写成 。方法:从化合价去分析而获得结果。捷径:Pb与Fe在氧化物中的价态并不相同,Fe分另1J呈+2、+3价,而Pb则分别为+2、+4价,故氧化物形式为2PbOPbO2, 盐的形式为Pb2 ( PbO4)。总结:部分考生将化学式分别写成PbO - Pb2O3、Pb (PbO2)2生出现错解的原因是未考虑化合价的不同,生搬硬套题中规律所致。例题7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一个氮原子的质量就是氮的相对原子质量B.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 1.99X 10 23gC.氧气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C. 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 40g方法:根据基本概念逐一分析。捷径:质量的单位为kg或g等,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 (通常不写出),一个氮原子的质量约为2.33X 10 23g,而氮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故A不正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可以根据碳原子的摩尔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出:12g mo1/6.02 X 1023mo1=1.99X 1023g, B项正确;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其摩尔质量为 32g mo1或
24、0.032kg - mol1,因此只有在摩尔质量的单位用g - mol1时,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才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故 C项不正确; 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 40g - moP1, D项不正确。以此得正确答案为 Bo总结: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在解题时要多方分析,谨慎审题。例题 8 : (1) “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 ,上述两种说法哪种说法正确?还是两种说法都正确,两种说法都不正确?简述其理由。(2) “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 ,上面两种说法哪个正确?为什么?(3) “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
25、的化合物都属于两性化合物”的论述你认为是否正确,并做简要分析。方法: 此题为一氧化物部分的概念题,既要考虑普遍规律,又要考虑特殊情况。捷径:(1) “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如 Mn2O7、Cr2O3等变价金属的高价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却不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的说法同样不正确,H2O、NO、H2O2等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但却不是酸性氧化物。2 2) “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的说法正确, “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如 Al 2O 3是两性氧 化物,Na2O2是过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它们都是金属氧化物,却不是
26、碱性氧化物。3 .不正确,弱酸的酸式盐如NaHS,可与酸反应生成 H2S,与碱反应生成Na2S,但不是两性化合物;又如弱酸弱碱盐(NH 4)2CO 3,可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又可与氢氧化钠共热产生氨气,但(NH 4)2CO3 并不是两性化合物。只有Al 2O3、Al(OH) 3、等化合物才是两性化合物。总结: 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不能将一般规律无限推广。聚宝盆:知识定律的合理应用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有的学生在解题时, 未及认真仔细分析题意, 未及透彻理解题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未及认识题中已知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错误地选用某些知识或化学定律便着手解答,从而造成知识性错误。化学概念和化学定律
27、是解题的依据, 对基本概念和定律一知半解而出错在解题中占比例较多。 常见的表现有: 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对相近概念辨别不清,抓不准化学问题和化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从而造成知识性错误。形式地记忆公式、定律,忽视其成立的条件;机械地记住某些规律的结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公式、规律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不问青红皂白,生硬地加以套用,以此也往往造成知识性错误。热身赛:1在测定液态BrF 3 导电时发现,20时导电性很强,说明该化合物在液态时发生了电离,存在阴、阳离子。其它众多实验证实,存在一系列有明显离子化合物倾向的盐类,如KBrF4、(BrF2) 2SnF5、ClF3 -BrF3等。由此推
28、断液态BrF3电离时的阴、阳离子是()A. Br3+和 F B. Br2F 和 F C. BrF2+和 BrF4 D. BrF32 和 BrF2+2.在反应FeS2 + CuSO4 + H2O - Cu2s + FeSO4 + H2SO4 (未配平)中,当有7mol电子发生转移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被氧化的硫原子与被还原的硫原子物质的量之比为7: 3B.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7: 3C.产物中FeSO4的物质的量为5/3molD. 产物中H2SO4的物质的量为4mol3 . X和丫两种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反应通过下列步骤进行:X+Y=Z , Y+Z=W+X+V ,由此做出的下列判断
29、正确的是( )A. X是催化剂;B. Z是催化剂;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Y=W+V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Y+Z=W+V 0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两种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B .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C.只要是离子化合物,其熔点就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D.只要含有金属阳离子,则此物质中必定存在阴离子5 .某元素的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它同价态的漠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在这两种化合物中的价态是()却-肺 2N-MA. B. C. D. 3 口 或 1006 .用下列方法制取 O2: KClO3(MnO2)受热分
30、解,Na2O2加水,H2O2中加MnO2,KMnO4受热分解。 若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反应中上述各物质(依编号顺序)的电子转移数目之比是 ()A. 3 : 2 : 2 : 4 B. 1 : 1 : 1 : 1 C. 2 : 1 : 1 : 2D. 1 : 2 : 1 : 27 .据权威刊物报道,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 H3分子。请回答:(1)H3和 H2是:A.氢的同位素 B .氢的同素异形体C .同系物 D .同分异构体(2)甲、乙、丙、丁四位学生对上述认识正确的是:甲认为上述发现绝对不可能,因为H3的分子违背了共价键理论乙认为宇宙中还可能存在另一种氢单质,因为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必然
31、会有三种同素异形体丙认为如果上述发现存在,则证明传统的价键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继续发展丁认为H3分子实质上是H2分子与H+离子以配位键结合的产物,应写成H3+8 .有四种化合物 W (通常状况下是气体)、X (通常状况下是液体)、丫和Z (通常状况下是固体),都是由五种短周期 元素A . B、C. D、E中的元素组成。已知:A. B、C、D、E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 A与D同主族,C与E同主族,B与C同周期。W由A和B组成,且W的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 A : B =1 : 1; X由A和c组成,且X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 A : C =1 : 1; 丫由C和D组成,属离子化合物,且测得 Y固
32、体中原子个数比 C: D = 1:1; Z由D和E组成,属离子化合物, 且其中阳离子比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由此可推知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是:W: X : Y : Z: 9 .称取 m g Na2CO3,正女子与20 mL HCl全部反应生成 CO2、H2O和NaCl(1)这种HC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2)若上述m g Na2CO3中混有K2CO3,那么这种HCl的实际浓度比(1)中的值要(大或小) 10 .化合物E (含两种元素)与NH3反应,生成化合物G和H2。化合物G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81, G分子中硼元素(B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40%和7.4%。由此推断:(1)化合物G的化学式为 ;(2)反应消耗1 mol氨,可生成2 mol氢气,组成化合物 E的元素是 和。(3) 1mol E和2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司战略计划的制定试题及答案
- 2025设备租赁合同的市场分析
- VB编程工具使用试题及答案总结
- 项目合作协议范文
- 主管在危机沟通中的角色研究计划
- 网络连接优化策略试题及答案
- 数据库系统构架与应用考题及答案
- 提升工作灵活性的手段计划
- 2025关于陶瓷地砖销售合同书
- 行政法与经济法的交集试题及答案
- 高考监考员培训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企业员工流失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4800字】
- 复旦大学《信号与系统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华中医药学会强直性脊柱炎脾虚湿阻证证候诊断标准(公示稿)
- 家长助教日成品
- 2024助贷委托服务协议合同模板
- DZ∕T 0033-2020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正式版)
-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4课《学习有方法》精美课件
- 2024年纪检监察综合业务知识题库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 21 《杨氏之子》课件
- 中班语言《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