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诗经卫风木瓜》教学设计_第1页
第一单元第1课《诗经卫风木瓜》教学设计_第2页
第一单元第1课《诗经卫风木瓜》教学设计_第3页
第一单元第1课《诗经卫风木瓜》教学设计_第4页
第一单元第1课《诗经卫风木瓜》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木瓜教学设计课文题目君子于役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班级授课类型阅读新授课(展示板演式)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已经学习过君子于役。对诗经的内容和特点,又有新的理解,木瓜的内容与形式比较容易接受,学习难度不大, 通过木瓜的学习,可对诗经风格进一步加深理解。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大学语文(外研版)第一单兀的第 1课,本单兀主题为“理想人 生情感”,本诗通过男子的口吻写自己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子,当女子向自己投 以表达爱慕之情的“木瓜”(木桃、木李)时,将随身佩带的“琼瑁”(琼瑶、 琼瑁),并真情告白“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全诗三章,每章只换两个词语,重 章叠句的写法一唱三叹,反复咏唱。全用赋法

2、,平实淡然,朴实厚重,诗经风格显著。教学目标1 .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及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2 .木瓜、琼瑁等象征意义及诗歌情意的表达。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的关系,欣赏其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木瓜、琼瑁象征的意义。学习方法展示板演式课前准备课前分配学生分组自学,朗诵展示,欣赏短文写作展示。教学过程环节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2分 钟)男女之间有情有义,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手段 让对方知道和体会到呢?这不但是现在年青人很 关心的问题,在几千年前,这也是个问题!今天 我们来学习木瓜一诗,看我们的先人们如何 表达自己的情感。从中体会爱情美好,还要通过 富后诗意的途径去传达表现。我

3、们事先进行了分组学习,本节课分三部分, 一是我们按所分小组进一步研讨诗歌内容,二是 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三是进行总结评价,评选 优秀小组。评价时采取捆绑式评价法,得分以小 组为单位。学生聆听让学生在 与当今社会 的比较中想 象祖先们生 活状况与情 感表达,培养 学生的想象。二、新课 学习(35分 钟)(一)分组自学学生分成三至四人小组,从教师安排的学习内 容中各自挑选两至二个学习任务进行自学后的合 作探究。(15分钟)1 .划分小组:全班按三至四人一组划分为若小学习小组。(1分钟)2 .选题学习:(教师出示参考学习题目)(14分 钟)学生自由朗 读,互相讨论明 确内容和情感基 调。引导学生 学

4、诂儿读诂, 感受诗歌内 容把握感情 基调,形成诗 歌语感。”正函I全诺血解至浮丙容岌感膏”7FE必选T亮点赏析:认真再读全诗,利用以前所学诗 经有关知识,梳理全诗突出特点,挑选一点进 行分析。(小组必选)你对本诗中男子在女子投以“木瓜”(木桃、木李)后即以所佩美玉相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各小组根据诗歌内容或形式自行设计研讨题 目。(二)小组展示(20分钟)教师参阅内容:1 .诗歌内容本篇选自诗经“卫风”, 诗歌写青年男 女互赠礼物以表达相互敬慕之意。诗六句三章, 仅换六个词。对方给我“木瓜”、“木桃”和“木 李”,我就回报对方“琼瑁”、“琼瑶”和“琼玖”, 只要对方“投”物于我,我即“报”玉于

5、彼,所“报”何其厚也。本意不在“给”与“予”,目 的在于“永以为好”的愿望。诗歌主旨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 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 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 作是诗也。”宋代朱熹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 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 以为好而不忘耳。”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2 .参考译文她送我木瓜,我拿佩玉来报答。不是来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她送我鲜桃,我拿佩玉来还报。不是来还报,表示和她长相好。她送我李子,我拿佩玉做回礼。不是做回礼,表示和她好到底。3 .诗歌写法(形式)诗歌表现周代青年男女之间相互中意,互赠信 物

6、以表达彼此相悦相亲的愿望与情感。诗六句三 章,每章字数句式相同,仅在固定的位置调换词 语,是诗经中重章叠韵写法典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瑁。”纯用叙述。“投” 原意为“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给予”的意 思。“报”为“回报,回赠”之意。“琼瑁”是男 子佩在身上的美玉。诗歌开始两句,虽然没有点 明谁是叙述主体,但从内容上可以确定,这是一学生分组学习, 教师可告诉学生 电脑里有朗诵录 首和视频,如有 需要可参考。每个小组派出一 名学生代表展示 本小组学习. 果,其他学生在 学生遇到困难或 展示结束后进行 补充把HT谆嵌二版 路,以读促进 对诗歌的理 解与欣赏。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团 队合作学习

7、 能力。言石军勇手袤法对兀反女子爰宿布I毓二,姬送一”一 给我一只木瓜,我拿身上带的佩玉回赠她。”这 种写法在诗经中属赋的写法,平和自然的叙 述中透露出坚决执着。有人认为对方“投”来“木瓜”我就“报”以“琼瑁”,以重报轻,其实, 在这里“木瓜”和“琼瑁”都已经不仅仅是具体 的事物,而是蕴涵凝聚着诗中人物的情感的“信 物”。当然,要想表达自己情感的深厚,必须用 足以达情之物方可。正是“投”轻"报”重才足 以达情。其实,在古代,有男女相互悦赏而女子 以瓜果投掷所欣赏男子,如果男子也相中女子, 即解所佩玉相赠以为信物的风俗。“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男子难以抑制获得心 仪女子的心情

8、,急于与人分享,直接告白自己这 么做的原因。“匪报也”,不是回报对方的“木 瓜”,而是表达自己想“永以为好也”,“永” 字表达的态度坚决果断,是寻找到“白头偕老” 的伴侣的美好愿望和绝不变心的表白。后面两章每章只换两词,“木瓜”换成了 “木 桃”、“木李”,“琼瑁”变成了 “琼瑶”、“琼 玖”,同一种行为,同一种情感,歌咏一遍能尽 抒胸臆,于是,略作变化,再三咏叹。从这个角 度去考虑,不论换什么词语,其实惟在于表意, 具体的含义已经不再重要。因此,所换词语虽异 但义全同,三章诗句从内容上看几乎没有变化, 但却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韵律感。本诗没有采用诗经常用的四言形式,而是 采用“5535”的格式

9、,虽无四言的严整,但三言 五言错落有致,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强调, 后世阳关三叠乐歌与其相似。四愁诗东汉张衡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 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 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 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坪,何以报之双玉盘。路 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 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褥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 远莫致倚蜘嗣,何为怀忧心烦纤 y u。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零零。侧身北望 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 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3./卮二看而广

10、豪痣8叉一一'对诗中“木瓜”、“木桃”、“木李”及“琼 瑁”、“琼瑶”、“琼玖”的理解,需要研究原 始礼仪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社会自有火之后便发 生男女间的分工:男子出外从事狩猎和进行战争, 女子则在家守火并在附近寻觅采集植物的果实根 茎皮叶等作食物。社会分工的不同,男子一般用 石斧、石刀等进行狩猎活动,而女子则从事采集 瓜果的工作,他们相见馈赠就用手中的劳动工具 或猎物、果实作礼物。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男 子手执的石器演变为后世贵族所用的玉礼器,而 女子与人相见以干果、干肉作为交换物品,这是 沿袭了原始的风俗习惯。这种早期的原始风俗逐 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男子用玉器、禽,女 子用干

11、果、干肉的互赠的习惯也保存在后世的礼 仪活动中。为人处世感悟:珍惜别人的情义。懂得感恩,积极回报。乐于付出,对人好,对社会好。为什么能成功?可能是我对人好,对社会好吧!(杨国强)俞敏洪大学四年为寝室同学打开水。4.赏析特色:每章诗歌三、四句的作用这首诗写青年男女定情时互赠礼物的情景。全 诗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只换两个词,其余词语 完全相同,一、二句写两人交换礼物,三、四句 写决然相爱的态度。全诗以“我”(男子)的口吻写出。每章末叠唱“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二句,看似简单重复,但诗的韵味和精神都在这两句。女子赠我木瓜,我竟然用琼瑁相报,单纯从物品 上看,交换十分不对等,“瓜”、“桃”和“李” 是寻

12、常水果,而男子却以象征身份、地位品德的 佩玉相酬,报答实在太重。如果诗到此为止,一 是让读者产生疑虑:来轻回重,虽是礼之所尚, 但过重则不合礼法,礼尚往来除重来往外,基本 对等也是需要遵守的规则;二是可能被人误解, 有向对方炫耀富贵的意味,有轻慢对方之心;三 是来轻答重,定有所图,但后文没有交待,会让 读者听者难解其意。第三句“匪报也”三字,承 上过渡,表达出作者不是一般的回应,按照礼尚 往来的规则,如果对方投我以“木桃”,我回之 以“木李”,虽有回应,但仅可理解为一般意义 上的回应,比如朋友之间的应答等,仅能达到不失礼仪的效果,看不出对方投出含有深意的“木瓜”而得到情感态度的回应了。“匪报也

13、” 一句表露真心:永以为好也。原来在接到女子的示意后, 男H分欣幸喜悦,可能此男子对女尸见钟情 或早有情意,但或因羞涩或碍于礼仪无法向女子 传情,当女子“投”来“木瓜”(此时不论什么“瓜”),男子都会给予积极的回应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心意。 此时不仅仅是以物回报, 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爱慕之情,永结向好。八字 两句,痛快诚挚。三、总结评价(6分 钟)1 .学生自评:观点明确、表达清晰、积极参与2 .学生互评:观点正确、表达流畅、团队协作3 .教师点评:观点深刻、表达顺畅、论证严谨学生先自评, 明确不足;学生 互评,深化所学; 老师点评,引导 升华。检验本课 学习效果,巩 固所学的重 点内容。四、布置作业(2分钟)1.同学对译诗意2.背诵这首诗歌加深对内容理解巩固学习内 容教学反思1 .本诗是本册书第一单兀第二篇,是作为“例文”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